历史不应局限于象牙塔,应面向大众
文:先知书店  编:李强
在北大历史系里,赵冬梅是“第一个上电视讲历史的”。她自称这是一件“奇葩行为”。
《千秋是非话寇准》在百家讲坛播出以后,无论专业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都是好评如潮。赵冬梅的讲述,竟然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
她的讲座场场爆满,线上讲座更有千万粉丝。听众形容赵冬梅是“兼具优雅与知性的最美主讲人”。还有人说“因为她才爱上了历史”。
▌喜欢历史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为什么异常冷门的“宋史”,竟然能够点燃国人的热情?一方面,当然是赵冬梅课讲得好。另一方面,“国人轻视、反感历史学”的说法,似乎越来越不靠谱。
正如赵冬梅所说:学生和大众对历史的反感和轻视,主要是畸形的历史教育造成的。
“我们从小被迫背诵的历史课本,几乎都是一些人名、朝代,穿插一些事件,这样的历史有什么意思呢?历史课本给最大数量的人提供了历史知识,但那种说一不二的历史知识,恰恰是最反历史的。
什么人会喜欢历史?赵冬梅认为,喜欢历史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一颗谦卑的心。聪明人常常会停下来回头看,总结自己走过的路。他们会去阅读历史,探寻“历史机遇”与“个人命运”。
凭着与学生、大众多年交流的经验,赵冬梅深切体会到,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其真诚和严肃程度,甚至会超过很多专业学者,并且毫不掺杂功利追求。因此,她对“历史热”感到很欣慰。
“真诚的严肃的兴趣,应当获得真诚的严肃的回应。”赵冬梅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在课堂和电视之外,她一直笔耕不辍,竭力践行着自己的史学使命。
▌好的历史:人的历史
赵冬梅眼中“好的历史”,首先是“求真”。
“我不能保证所写的东西都令国人轻松愉快,因为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从不会回避真实,不论美丑。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会尽我的专业能力,和你一起认真地直面历史。
例如在《大宋之变》、《法度与人心》等作品中,赵冬梅对自己喜爱的人物、“千古流芳”的人物,从来不会护短,而是基于史料和各方关系,对说谎、作恶的人作出理智可靠的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有害的基因”,她也从不会掩耳盗铃、讳疾忌医。
其次,历史应该破除刻板印象,启发人的思考。未来会怎样,并不取决于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认识和理解。
对同一个史实,不同价值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可以成一家之言,在竞争中成就彼此。但倘若以“独家权威”的大棒禁绝不同看法、扼杀观念竞争,恰恰是禁绝了反思、扼杀了历史。
最难能可贵的是,赵冬梅眼中的“好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曾经活过每一天,像我们一样快乐过、勇敢过、挣扎过;他们曾经汲取过前人的教训,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今,他们又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训……
赵冬梅认为,历史学不应该局限于象牙塔里、成为知识精英的自说自话。历史应该面向大众,反思、借鉴的作用才可能尽可能地到位。
写这样的历史,其难度可想而知:既要经得起专业视角的挑剔,又要让读者大众喜欢读、有收获——就史学的功能而言,这是人类以古鉴今、追求真理的本能需求。对历史学者而言,这意味着象牙塔与大众读者的联通。
“历史很重要”——大众读者即便偶然意识到,也很难说得清来龙去脉。
赵冬梅曾经突发奇想,给一群十来岁的小朋友讲这个抽象的题目,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她让小朋友们做一个自我介绍,但是“介绍的内容必须跟过去没有任何联系”,结果谁也做不出来。然后大家就明白了: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未来。
堆砌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相信各位已经厌倦甚至惧怕。幸运的是,赵冬梅老师借着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鲜活的场景、超然的眼界,使枯燥冷门的人物走出了象牙塔,变成了一个个丰满、震撼的文学形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北大历史系主任张帆教授说:“论当代历史学者,功底扎实而又贴近公众的,赵冬梅老师当之无愧。历史在赵老师的声音中复活。”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为您推荐赵冬梅老师两本著作《大宋之变》和《法度与人心》,推荐本套书至少有三大理由:
◎贴近现实:赵冬梅老师的作品虽是历史题材,却一点也不晦涩难懂,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联系,通俗易懂,读懂这两本书,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权威可靠:赵冬梅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主修就是宋史,为“中国宋研究会”理事,不仅历史知识扎实可靠,《大宋之变》更是她专业领域吃的最透的历史阶段的作品。
◎装帧精美:《法度与人心》一书为彩页印刷,配图古朴典雅,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优美的插图画作,学习审美两不误,而且两本书皆是赵老师签名作品,十分值得收藏。
好书不容错过,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限量·签名100套)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