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月底三月初各地考研成绩出炉,中科大计算机专业考研分数爆炸的消息冲上热搜:
272人400+,要知道,往年考研初试400分,等同于高考600分的难度,能考到400分以上,可是妥妥的学霸!计算机专业考研分数年年爆炸,一年更比一年炸,但从未像今年这样“炸穿地心”。
究其原因,有说这届考试卷子偏简单的,有说这届孩子下手准备考研早的,也有说这届原本走留学的顶级学霸因为疫情原因也汇入考研这条赛道的。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因为进大厂相对容易,就业前景稳定、薪酬高,所以广大学子趋之若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两个字:内卷。
但,在这么多400+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真心热爱这一行所以决定继续深造的?

再把年龄跨度拉到35岁以后,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支撑,有多少人能对日复一日的996甘之如饴?又有多少人不后悔今日的抉择?
本人作为一80后老阿姨,末流985毕业,本科狗,当然没有资格对这帮精神可嘉的孩子说三道四。
只是看过很多周围人波澜壮阔的考研经历,以及其跌宕起伏的职业走向,我心里只剩下一个念想:要尽早帮孩子建立从兴趣到职业的通路。
要说这互联网行业在年轻人中间真是自带光芒,以至于我今年春节回婆家听到这样一桩奇事:
我老公的一位堂弟,高考成绩一般,各门功课只是物理突出点,所以本科走了一双非理工院校的机电专业,大学四年,他唯一打听到和本专业就业有关的信息是:
工作好找,就是工资不高!
后来女朋友考公务员,他陪跑了一程。
女朋友上岸后,他慌了,索性豁出去,考研,而且目标直指985,但据家人说备考那阵子女朋友闹分手,他发挥失常,落榜后被调剂到本校本专业一位研究农牧机械的导师那里。
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兴趣点不在机械,而在编程,遂兜兜转转,25岁从零开始报班学编程,现在刚刚进一互联网小厂,做基层程序员。
堂弟本科加硕士,人生最美好的7年,学了一个工作后根本就用不到的专业,是,大部分人,即便是本专业就业,最多也只能用到大学阶段5%的知识,是,只要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但,倘若堂弟本科就去学编程,那手头的筹码是不是能比现在多点?一路走来的挣扎是不是能比现在少点?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在高考成绩出来后随便报个不讨厌的专业;本科阶段没有意识没有能力去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生活又缺乏长期规划,所以临时起意做了很多重要的人生决定。这是大部分孩子在职业选择上走弯路的根本原因。
只是,我们做父母的,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跌跌撞撞中艰难前行,没有办法帮上一把么?
答案是否定的,还是我老公家的后浪,他一位表弟,本科走了本省一非985重点理工的王牌,交通运输类专业。

表弟从小喜欢拆装玩具,中学时迷上了航模,迷到什么程度呢?高三两个礼拜半天的珍贵假期,人没用来补觉修整,而是在家用废纸箱子DIY歼15模型。很自然地,大学后他加入了航模社团,玩起了无人机,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后又注册了自己的无人机工作室。
学习之余,他用无人机帮人拍宣传片,拍微电影,再把挣的钱用来买设备,飞来飞去参加各种展会。
你以为表弟会就此走上无人机摄影的个体户之路?NO,他后来争取到了免推本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资格。
你以为表弟上研究生之后只会乖乖跟着导师做毕设?NO,表弟几次三番通过他父母联系到他的表哥,我的老公,干什么呢?帮他修改创业计划书。
好家伙,这年轻人根本不满足于摄影这类无人机初级应用,他想投身更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农业。
老公彼时正在国内一大型农牧企业带团队,他找过来,一方面想讨点团队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探测下无人机在农牧业的具体应用空间。经过深入交流,老公大呼“后生可畏”——有明确的目标,有强烈的成功欲望,还会借势,他拥有一切创业者应该拥有的素养。
如今,表弟的工作室早已实现盈利,他打算继续深造,博士直接研究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表弟这段梦想照进现实、兴趣融入职业的人生历程,每一步都走的那么稳准狠,为什么?
首先他拥有非常稳定的自我认知,选择大方向时秉持长期主义,在具体的小目标上又能屈能伸,懂得迂回向前迈进。你比如从本科到研究生,他坚持经营无人机工作室,而为了活下去,他前期接了很多摄影的单子,实现盈利后又立即把目光往长远放,要去寻找更有前景的项目。
其次他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以及相关职业。同样是面对一知半解的本科专业,堂弟打听到“工作好找工资不高”后就不再进一步行动了。
表弟则去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并且专找那些既与爱好有染又和专业相关的项目,这中间他一定在探索一些问题:专业和兴趣是否有交叉?爱好是否有变现途径?
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立马注册无人机工作室。
从无人机摄影到人工智能+农业,他不是简单参加各种厂商展会,任凭卖方忽悠,而是找我老公打探具体的买方需求。
信息了解的越充分,做决策的成功率当然越大。
说到底,表弟这一路,胜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做到这几个字,一定离不开背后家庭的精心滋养。
据我所知,舅舅舅母两人当年用轮流12小时工作12小时带娃的方式把孩子带大,整个养育过程从未假手他人一天,虽然辛苦,但给孩子的陪伴足够多,对孩子个性喜好的了解也足够深。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在表弟考分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家人推荐他选择交通运输类专业,后来他能在兴趣和专业间找到那么多交叉点,可想而知,当初一定做了不少功课。
反观堂弟那边,父母忙于做生意,没有精力照顾他,很小就被送到寄宿制学校,填志愿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帮到他。
舅舅舅母是最底层的国企职工,他们虽没钱买昂贵的航模,但却给表弟订阅了相关杂志;表弟想自己动手,他们便把不用的剃须刀、手电筒拿出来随他祸害;都高三了表弟想自制歼15模型,他们也并不阻拦,只当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放松……
这种对孩子爱好无条件的认可与支持,无形中提升了他的自我认知水平,也给了他日后坚持自己的底气。更弥足珍贵的是,这种无条件的认可与支持,让孩子能对父母始终敞开心扉,遇到问题不至于孤立无援。
表弟后来创业遇到了困难,没有父母的提点,他自己恐怕根本想不到家中还有亲人能帮到他。
而讲到如何调动人脉资源,帮孩子提升对兴趣与职业的认知,很多父母动辄把“我们就这样了,未来怎么走还要靠你自己”这种话挂在嘴边,这大大的要不得。
首先咱中国是人情社会,你只要想找,沾亲带故总能找到点资源,无非就是帮助大与小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一点,你应该为孩子树立一种信念,“人脉资源是一个人能否成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你一定要尽力争取”。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表弟那么幸运,因为不是每个爱好,现阶段都能找到相应的职业和它匹配,更不是每个爱好,都能开发出讨巧的盈利模式来。
这种时候父母更需要和孩子探讨一些东西,比如怎样利用你的爱好给他人创造价值?你的爱好能够帮别人解决哪些痛点?
早一点探讨的意义,不是一定要现在就做个明确的职业规划,而是可以早一点锻炼孩子将来做选择所必须的洞察力。学校无法给孩子教授的东西,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说不定正潜藏着孩子职业的走向。
作者: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扫描二维码,
备注“读者” 
加入读者群参与更多讨论!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