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非常难写的文章,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我不得不面对自己最脆弱的一面。
这篇文章里,写了很多我的“不完美”,这与大家日常想象中的一个“老师”和“CEO”的形象,可能大相径庭。我也担心过就这样分享出来,会不会引发很多人的质疑。但学社教会我,开诚布公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生活,一定会带来更广阔的机遇。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得从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而这就是没有开“美颜”的我、真实的我、完整的我。
作者/壳姐

 我和我的AB面 

作为一出学社的创始人,我身上如下的标签常被提起:北京大学、精算师、美国西北大学MBA、创新教育推动者。这是我的A面,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那个事事追求完美,习惯别人赞美的“学霸”。
但是,我也有我的B面,那个让父母失望、让家族蒙羞的“未婚妈妈”,那个在亲密关系上屡屡受挫,经历过被家暴、劈腿、被劈腿各式各样痛苦情感的“失败者”。
大家一般看到的都是自信热情的A面,只有我自己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伴我入睡的从来都是那个自卑无力的B面。
如果我没有选择做学社这件事,可能我的A面和B面可以这样“和谐”地共存下去,互不打扰。但是学社的工作,是一份触及人心的工作,这里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自己的镜子,让你不得不看到自己最想隐藏的那一面。
2019年12月份,我又重复着我固有的模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情感挫折,内心已经垮塌。当我的学生非常需要我支持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没有力量去关爱他,而只能看着他崩溃。我意识到,当我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既做不好学社的老师,也做不好女儿的妈妈。但仅仅靠我自己的努力,很难看到和突破自己积累已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我需要帮助。
于是,从去年元旦开始,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而这也成了我蜕变的起点。

 我和我的女儿 

虽然我经常跟家长们讲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期待,但其实我自己也有我的焦虑。去年的时候,我最深的焦虑,就是女儿不能跟其他人建立紧密的关系。而我越希望她能跟其他小朋友互动,跟她爸爸相处,似乎越是适得其反。而下面的故事,不仅让我的焦虑消失,也让我看到自己很重要的成长点。
疫情期间,当我正在接受线上的心理咨询时,我不到5岁的女儿走到我身边,命令我陪她。我拒绝后,她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我从来都没有跟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她这样说我非常震惊。
然后我说:“你这样说,妈妈好伤心。”
她继续重复她的威胁,不管我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她,我现在要做自己的事,她都绝不让步。直到我情绪崩溃,把她关在门外。
当我回到咨询师面前,咨询师问我:“你觉得你为什么不能允许她离开你?”我一下子就愣住了。
咨询师告诉我:“当你说'妈妈好伤心',她得到的信息是,离开妈妈是不好的,我不能离开妈妈。她每次说'我不要你了",你都没有接受,然后你们就会卡住,不断重复。
她下次再这么说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温柔而坚定地说:'你可以这么选择。'”
我当时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什么叫做无条件的接纳?这包括接受她有选择伤害你的自由。不代表她这样做是对的、是好的,但是她有这个自由。
结果到晚上的时候,我女儿又提出一个无理要求,我拒绝,她又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我学着咨询师建议说:“你可以这么选择。”
她愣了一秒,接着说:“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剁成肉酱!”
#¥@#%#¥……*%%#¥%@¥
我虽然万箭穿心,但同时又觉得好有趣。我继续听从咨询师的建议,温柔而坚定地回复:“你可以这么选择。”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她之后再也没有对我使用过威胁的语言。
更神奇的是,她周末破天荒地主动给她爸爸打了电话,并约好去爸爸家玩儿的时间。而之前,她一直拒绝跟爸爸相处。一件困扰了我们半年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我才突然明白,她之前拒绝爸爸,不是因为她爸爸的方式有问题,而是我潜意识里并不希望她离开我。我一直担心她交不到朋友,也是同样的原因。所以,她才会跟我说“我在幼儿园没有朋友,你就是我最好的朋友。”而当我允许她离开我之后,她跟别人的关系,突然打开了。
我还意识到,或许我一直没有办法进入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因为我也不被允许离开我的妈妈。所以,我要做的是允许我自己离开。我开始重新梳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开始面对自己最不敢面对的内在小孩。

 我和我的母亲 

在8岁之前,我的父母都是两地分居。我跟妈妈的生活,简单概括就是“相依为命”。我深爱着我的母亲,非常依赖她。但同时,当我越来越大之后,我发现我能跟妈妈“好好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通常说个三五句就会变得非常不耐烦,动不动就会吵架。
我不明白自己对妈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愤怒,她明明那么爱我,她明明为我付出了那么多。
我们学社的心理督导老师推荐了一本叫做《母爱的羁绊》的书。他说这里或许有我要找的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有这样几段话:
“我也找不到一本讨论女儿对母亲的矛盾情感、受挫的爱,有时甚至是厌恶的书。好女孩不应该恨她们的妈妈,所以她们之间很少谈论这些负面情感。母性在大多数文化里都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所以一般不会在消极语境里谈论。当我决定写一本书,讲述那些没有对女儿尽到职责的母亲,以及这给女儿(甚至在她们成年后)带来的痛苦时,我觉得自己似乎正在打破禁忌。”
“这并不意味着我想让你们把责任都推到母亲身上。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和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理解之旅。”
“治愈自己,这一点,我们必须用对自己和母亲的爱以及原谅来完成。我不相信让人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会有所帮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负有责任。”
我看序言的时候就哭了。之后,这本书就一直放在我书桌上,我都没有再打开它。我找了很多现实层面的理由,“最近实在是太忙了”,“刚哄完娃睡觉好累啊”。于是,书静静地呆在书桌上,而我自顾自地打游戏和看直播。
我知道我在回避这本书。但是为什么呢?
在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我说道:“我可能是害怕打开这本书之后,我就必须要成长了。我不想面对自己那个不想长大的内在小孩,那个想把自己的痛苦怪到妈妈头上,不想承担责任的小孩。也害怕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可能也拥有这些自恋的特质,也因为这些特质在伤害我的女儿。”
今年元旦的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打开这本书。为了女儿不再重复我的人生,但更是为了自己能过更好的人生。看完之后,我开始到处安利这本书,尤其想安利给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因为这本书,提供了另一种看待自己成长的视角。

 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于是,有个想法蹦出来。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呢?做彼此的镜子,看见彼此的痛苦,也支持彼此成长。
虽然这本书叫《母爱的羁绊》,里面主要描述的也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但是她带给一个人的思考是超越性别的。无论你是女儿还是儿子,无论你是妈妈还是爸爸,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梳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子女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在春节来临前,我们启动我们的共读之旅,或许能够让我们在这个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里,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会在一起做什么 

计划在4周的时间里,我们用线上视频会的方式一起研读《母爱的羁绊》。我们将每周向彼此分享本周阅读的感受与收获,在这段旅程中成为彼此的镜子和支持,从而看见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打结”的地方,也看见背后可能的成因及其对策。
在这4周里,会发生
1.深度阅读:每周1-1.5小时深度阅读,进行自我沉淀和向内探索
2.觉察小记:通过日常化记录进行自我觉察,将书中所读迁移至生活实践
3.共读时间:每周1.5小时团体共读,在有组织的讨论中相互启发和支持
4.自由讨论:社群内不定期的自发话题讨论,共学导师每周2次集中回应
5.春节彩蛋:超过半数的需求下,举行1次线上暖心派对

共学导师 
吴霞

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
本科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
后转学至并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本科商学院
曾任精算师/管理咨询顾问
MBA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后成为半路出家的老师
学生口中的【壳姐】
也是
一个想与妈妈和解的女儿
一个想做女儿榜样的妈妈

 关于《母爱的羁绊》线上共读 

时间
1月21日-2月24日
每周三20:00-21:30线上共读
名额
3人及以上成行,仅限10个名额
价格
入社家庭:399元/人
(每个家庭限1位家长,共限3个家庭)
外部个人:499元/人
你将收获
一个看待亲子关系的全新视角
一次发现自己固有模式、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学习社群

 报名方法及流程 

  • 长按以下图片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信息并缴纳费用
  • 1月22日(下周五)截止报名,名额有限,额满即止
更多关于一出学社 · 推荐阅读
正因为年轻,更需要仪式感 | 破土记27
这个像丁真一样帅气的藏族小伙,何以成为了更帅的青年榜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