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你们好呀,今天也是开心的一天吗?
今天是一篇防焦虑指南。
小不点儿短短几年带来的焦虑比咱前三十年加起来的焦虑都多,有的焦虑来自于咱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焦虑来自于和娃儿的年龄拧着来,有的焦虑来自于不了解娃儿学的东西。
但是,真的大可不必,看完这篇你肯定也会踏实很多。

01

不急着给娃儿打标签儿
估计你们也看过这张牛娃儿普娃儿的表,还记不记得看到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心情?
有没有看着自己身边玩儿得没心没肺的娃儿,默默得在心里给娃儿下了定义,唉,咱娃儿就是个普娃儿。
别说当牛娃儿,咱连这表里的牛娃儿术语都看不懂,啥是奥精,啥是ORT?啥是百花?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现在就停下!千万别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和娃儿,反而忘了咱们真正的目的不是和其他娃儿比多认多少个字,而是让咱们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独立得过好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且能过得幸福。
巴菲特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虽说讲的是投资的道理,但是教育孩子一样适用。
你要让记分牌上的得分增加,就必须盯着球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
下面这张学习力金字塔总结得特别好,成绩只是记分牌,下面更深厚的基础才是球场。
把下面一层一层的基础打好了,成绩一定不会太差。
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如果真的有很强的求知欲,执行力,意志力,知识运用能力,那他一定也不满足于只追求好成绩。
约翰·伍登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篮球教练,他说,我们应该用个人的付出来衡量成功,以争取做到最好的努力程度来衡量成功,无论是在教室里,赛场上,还是在生活中。
我觉得想开这一点,咱们自己就会释然很多。牛娃普娃,只是对阶段性知识掌握程度的简单区分,其他的什么都代表不了。

02

不着急那三五个月
今年夏天,我还没开始正式用教材给一朵做数学启蒙,就是读数学绘本,玩儿形状拼图,玩儿积木,吃零食的时候数数这些生活中的前期引导。
有一次读英语绘本,讲到规律pattern, 书里孩子们用扣子,笔,摆出各种规律。
我就和一朵解释这个规律是什么意思,那段时间试了好几次,也用家里的其他玩具来摆规律,发现她还是似懂非懂。
当时我还想,一朵估计数学方面比较慢,可能遗传了我了。因为之前看好多爸妈分享,自家娃儿不到三岁,就能理解规律。但是我也没太着急,就觉得以后多在培养数学思维上用点儿心吧。
到了今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做斯奎尔,做到规律的题,我正准备再仔细引导一下,但是一朵自己就开始涂色了,说明半年不到,她已经很自然地理解了规律这个概念。之前写过这套书的详细介绍。
4岁学完了三本斯奎尔,这数感启蒙效果真心不错!
我突然觉得特别惭愧,自己之前就因为一朵没有那么快理解规律,就下定论觉得我闺女学数学慢。

我一直说着要尊重一朵的想法和情绪,平等交流,但想想自己,还不是没有做到完全尊重她的成长节奏嘛。
类似的自然成长在一朵更小一点儿时候也发生过。
我们朋友家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比一朵大半年,我朋友就特别有艺术细胞,钢琴画画样样精通,然后人还超美,她女儿大概三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模像样,大概类似这种水平的。
一朵三岁的时候都不怎么爱动笔,总是觉得自己画不好圆,就干脆不想画。等到三岁半,突然有一天我一回头,看到一朵画了两只小老鼠。
我当时特别惊讶,就感觉完全没有过渡,之前完全不动笔,一开始画,就是两只完整的小老鼠。我特别为她开心,觉得她终于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敢动笔了。
所以如果娃儿现在理解一个东西特别吃力,不妨先放放,过几个月再试试。

03

知道娃儿啥年龄能做啥事儿
咱们先知道娃儿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啥特点,适合做哪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别和孩子的发展规律拧着来。
比如明明4岁的娃儿,手眼协调,小肌肉协调,精细动作都没有发展的那么好,这个时候咱们非要求娃儿好好练字,效率不高不说,还会影响手关节的发育,对娃儿不好。
知道娃儿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咱自己也能少爆豆儿。比如咱要是知道,2岁的娃儿和大人作对其实是获得自我存在感的最好方式,那娃儿两岁那一年咱们就不用吃那么多疏肝理气丸了不是?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从这张表格里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大致特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本《超实用儿童心理学》里面又举了很多例子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特点,读完之后孩子的很多行为都能解释通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南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儿童心理专家,里面给出的建议都很实用,大家拉到文末就可以下载。
我帮你们总结几个2-6岁的前运算阶段书里写到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获得符号功能
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咱们给他一块儿糖,他可能会很想吃,如果咱们把糖放起来了,他看不到了,慢慢得他就把这事儿给忘了,也不会主动提起来想吃糖。
长大以后,娃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即使没有看到冰激淋,也会说妈妈我想吃冰激凌。

这就是符号功能,孩子可以不用非看到这个东西才能想象得到它。
所以,孩子等到2岁以后,他的词汇,句子,说话的流利度才能快速发展,就是因为他们在等着自己获得符号功能。
所以他们在2岁以后,才能开始热衷于娃儿角色扮演,把书里的,故事里的,动画片里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场景给演出来。
理解和分类升级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有分类的概念,一朵现在就常常问,妈妈他是坏人吗?这样做是不是不礼貌?他这样是对的还是错的?
所以这个阶段对咱们的启发就是,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说到这儿又是一件复杂的事儿,有时候是非黑白没办法一刀切。
比如一朵常听的安全警长啦咘啦哆,他做卧底去查造假币的案子,为了不暴露自己,就说自己不喜欢警察。
一朵就问我,妈妈啦咘啦哆为什么撒谎?所以这个阶段咱们得把耐心进度条充满。
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能关注到一个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他们不能同时考虑几方面,所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一点也是咱们经常爆豆儿的原因,觉得孩子‘不懂事儿’。
咱们要忙着回个微信,孩子非拽着咱们去玩儿,不陪着就哭闹。一朵就经常在我打电话的时候非要拽着我玩儿。
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并不是咱们大人理解的自私自利,他们只是觉得‘我看到的角度就是世界的全部’。
如果想让娃儿更好得理解咱们,可以和他们玩儿过家家,咱们扮演孩子,他们扮演爸爸妈妈,这招儿真的很有用。

我一扮演一朵,马上就能感觉到她那种无助又委屈的心情,听着她安慰我说,宝宝,你先自己玩儿,妈妈弄完这个就陪你玩儿,我不知道为啥也想哭😂 推荐你们也试试。

04

知道这个事儿该怎么做
咱们在了解娃儿这个年龄能干啥了之后,也得再研究研究这个东西咋学最有效,看看能不能顺势而为,少生闷气。
就像在职场,有的人加班加点儿,但是方向和方法错了,最后结果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还落得费力不讨好。
比如学数学,咱们都知道学前要启蒙,上了小学要做算式。
但是如果前期没有大量的数感铺垫,让孩子理解这些数字,加减有什么实际意义,那孩子到了三年级之后靠刷题积累的优势就会消失,后面越学越吃力。
所以在学数学之前咱们可以多看看数学启蒙的东西,多多练习数感,省的以后高年级了发现基础没打牢,孩子着急咱们上火。

05

了解自己娃儿的性格和兴趣
每个娃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更善于用语言表达,有的运动能力很强,有的艺术细胞丰富,有的动手能力超棒,有的细腻敏感,有的大大咧咧。
咱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报兴趣班儿的时候咱们都想选个一对一的老师给娃儿个性辅导,其实最应该考虑个性化的反而是咱们自己对娃儿的规划。
我之前在想给一朵报兴趣班儿,拿不准该报哪些,后来也是看了《超实用儿童心理学》,有了一个思路。
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下面的多元智力模型。

图片源自网络
咱们可以对照咱们孩子,看看他在哪几种智力上有优势,适合什么样的兴趣班。
不和娃儿的性格拧着,把他们的兴趣放大的最大,按照孩子的优势顺水推舟,顺势而为,
学习过程会更快乐,更容易坚持,结果也更高效。

我分析了一下,一朵就是属于语言智能比较有优势,爱说爱演,等疫情过了我就准备给她选一个主持,或者表演的班儿。

06

咱们自己做好该做的,别着急
最后,就是自己别急,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科学的方法,平和的心态,加上平等的爱,结果不会太差的。
上篇写了我最喜欢的苏东坡,今天不鸡娃,聊聊我男神,苏东坡喜欢研究佛学,他说,学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静”极便有“惫懒”的倾向,“达”极也有放任疏放的危险。
我觉得养孩子也是,要既执著又不执著。
执著于培养对孩子一生都有用的能力和品质,不执着于阶段的成绩和结果。
文末资源
这篇提到的宝藏书《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大家扫下面的二维码,回复儿童,就可以收到啦。
我去敷面膜啦,你们也别熬着啦~
娃儿睡了想看看其他干货和掏心窝👇
在看随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