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抑郁”是什么?

  “抑郁”是一种情绪,每个人在生命中的一些时间都会体验到这种情绪,一般可能涉及

(1) 意义感缺失。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2) 观念重构。新的经验与旧的观念产生冲突,所以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网络,比如之前认为“多刷题就可能考高分”,结果某次使劲刷题才考了60,便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思考与“学习是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适合我”等问题;
(3)缺少归属感。被重要他人否定,觉得自己与世界的联结被动摇,自己像是“飘在虚空”;
(4)孤独感。想法与周围人差异较大,寻找不到同类而感到孤独;
(5)生活变故。任何方面或程度的生活变化都会涉及到“重新定义自己”,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即使是像“遇到心仪的人”、“结婚”、“获奖”、“天降红包”这样看起来正面的事情同样会让人有不安感,因为要适应一种新的生活状态,要对自己的心理作许多调整;
  ……
  细节的原因千差万别,但追究下来几乎都会说到“缺少一个可以理解、认同自己并随时可以听自己讲话的人”。
  一些人拥有“闺蜜”或“铁哥们儿”但仍然感到抑郁的原因则在于“虽然他们与我有很深的情感联结,但并不很认同我,当我想要去表达自己的困惑时,他们更多的是拿一些套话来劝说、教导我,或是要与我争辩”。这些教导与争辩让个体感觉到对方不信任自己的思考能力,所以会在这交流中感受到内心越来越沉重。

2. 抑郁症是什么?

  目前在临床上,一般采用个体自评的方法、以如下三个指标来对抑郁水平进行评估:
a) 痛苦程度
b) 抑郁持续时间
c) 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
  当三个指标得分总和超过一定程度便视为“抑郁症”,并根据分数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诊断方法,不认为这个系列的自评量表足以判断个体是否有病。原因在于:
a) 个体在回答问卷时的情绪会极大影响到对过往经验的感知,所以测得的“痛苦程度”很有可能受当天睡眠质量、天气情况、医院排队长短、医生态度、是否有人陪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b) 除非重大伤害,否则极少有人记得“我从那一刻开始就崩溃了”,从“有一点儿不开心”到“陷入长久的黑暗”是一个过程,个体报告的“持续时间”许多时候与真实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感到痛苦,如果这痛苦从未被他人理解并承认,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这也算不上有病,只能说是“不幸生在一个没有同类的环境、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倾听者而已”,对他们来说,只是需要寻找一个有能力且有意愿花很多时间听自己讲话的人,抑郁程度会大大减轻。
c) 有个说法叫“穷人没时间抑郁”,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真的没饭吃,会被逼出“能力”来挣钱糊口,所以一个手中有余钱的人用“半年不想工作/社交”来论证自己“社会功能受损”许多时候是不太客观的,“不想社交”有可能只是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人,“不想工作”有可能只是因为“没必要工作,因为更想用一些时间来进行自我探索”。
  一些人因为脑损伤、脑萎缩或激素系统损伤等原因而确实无法体验到任何快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他们确实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医学治疗,但在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抑郁都算不上“病”,他们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寻找一些彼此认同的人、从而体验被喜欢的感受、体验爱与被爱。心理咨询的本质也不是治病,而是让人体验到“被理解与被爱的感觉”。
  有人认为“一些人抑郁后大脑会发生变化,所以他们就是生病了”,对此,我的想法是:
a) 人在抑郁后大脑产生的变化不是永久性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只要活着就是高度可塑的。这种变化就像是“‘心情不好+长期不洗脸’会导致痤疮一样,心情不好不算病,痤疮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对于多数人来说,心情变好之后即使不做治疗痤疮也会自愈。
b) “有些病人脑部有变化”至少说明“许多被确认为抑郁症的人脑部并没有变化,从生理上说他们就是没有病,所以许多这样的诊断是可疑的”。
c) 根据我3年多的从业经验,许多被其他精神病医师或心理咨询师诊断为重度抑郁的人与我聊2、3小时就立即变得不再害怕自己的抑郁状态,开始欣赏并接纳完整、真实的自我,这不能说明我的手段很高超,只能说明他们本来就没有“病”,只是因为智商太高或是想法与身边人太不一致而不被理解、所以精神上感到痛苦而已。“有感到疼痛的能力”本身就不是病,比如同样是被家暴的女人,一些人很有“钝感”,从来不感到痛苦也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离婚,一些人很敏感,觉得抑郁得快要死掉了,所以最终离婚,结果离婚后不久就不再抑郁了,“敏感”在这里完全是促进人寻找更好生活的动力,而不是什么需要“治疗”的东西。
d) “脑部有变化”并非一定是坏事。有论文表明人在抑郁后大脑的某些特征会变得很像一些天才,换句话说,许多天才的首要特征就是“大脑与常人不同”,“大脑与多数人不同”不是病,常人因为某些事故而拥有了天才的大脑当然也不是病。
e) 我承认有少数人在长期抑郁后出现脑萎缩,但我不觉得这脑萎缩是他们自身“抑郁”的结果,更严格的说,其实是他们早期在尝试表达自我的时候受到了阻碍,后来慢慢产生了“我想的一切都是错的”的观念,不敢对任何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及观点,甚至慢慢地不敢想,这种“不敢想太多”导致的长期用脑减少才是脑萎缩的原因,而不是不愉快情绪本身。而那些人之所以不敢想太多,本质上是因为中国人平时就爱劝别人“别想太多”。有病的是环境,而不是特立独行的少数人。

3. 抑郁不是病,是否意味着因为抑郁而请假的人是不道德的?

  我否认他们是病人,否认他们需要被教育、被引导、被灌药,但我从不否认他们确实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并且可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我认为他们有正常(甚至可能超常)的思考能力,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能力,有自己决策的能力,他们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观,重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需要被喜欢、被尊重、被信任、被当作健康人来对待,这是走出抑郁的最好(如果不是唯一的话)的解药。
  但我决不反对以抑郁为借口请长假。甚至,在我看来,每个人每年都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找个心理咨询师(或是能像咨询师那样认真听自己讲话并表达认同的人)来梳理自己的心事、体验一种完全放松的感觉,也需要一些时间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具体来说,任何人随便进入一个三甲医院填个抑郁量表,故意选糟糕的选择让自己表现出“中度或重度抑郁”的样子然后为自己争取到一段没有外在压力的时光,拿来旅游也好,独处思考也好,找心理咨询师也好,都是好的。在这里“抑郁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
  另一个使我反对将抑郁归入“精神疾病”的原因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在多数情况下,一个已经事实上独立的成年人承认自己抑郁并使用一些手段来进行自我调养是没有问题的,但某些时候(不太常见但我遇到过几例),如果个体本身拥有强控制欲的父母或伴侣(父母或伴侣多数情况下正是导致人抑郁的第一外因),在他们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之后,父母或伴侣可能会以此诊断书作为进一步控制抑郁者的工具,处处限制抑郁者的自由,将他们重新打回16岁前的不自由状态。(我一直以为“有精神疾病的人签字不算数”是很可怕的事情。完全失去思维能力不能自主的人真的是极少数,即使是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完全清醒、理智的,一旦关进精神病院,结果社交能力多数只会与日俱减。)
  对于许多人来说,“与父母分开生活”或“暂时与共同生活的伴侣分开一段时间”确实是减轻抑郁的良药。当然这需要一个缓冲、需要一些时间让个体对新的生活作一定的思考与规划。整体来说,即使是开始时完全认为“我的抑郁完全是我的错,父母对我很好”的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新的、没有伤害的亲密关系之后,也比较容易对父母产生怀疑,从而相对比较容易地做出“我要独立起来”的决策并事实上取得成功。这里最重要的不是任何人的教导,而是“体验到更好的关系”。

4. 抗抑郁药有用么

  听一些有相关经验的人的说法:
a) “服药后感觉像是被安了一个滤波器,所有强烈的情绪都被切掉了,没有强烈的痛苦,也没有强烈的快乐,感觉世界比服药前更灰暗了”。
b) “服药后睡眠时间变长了,但总觉得睡不醒,第二天没精神”。
c) “服药后入睡很容易,但经常做恶梦,很不舒服”。
d) “服药后整体感觉脑子变迟钝了,做什么事情都木木的,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e) “准备考研时进入重度抑郁,不想考研,想放弃,吃了抗抑郁药,服药后感觉没那么抗拒了,顺利考上研究生,但进入研究生院后又抑郁了,比之前更重。”
f) “服药后整个感觉变笨了。”
g) “服药后脑子不灵活了,以前的自己天马行空,特别有创造力,服药后觉得自己的所有想法都特别中规中矩,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h) “我一个邻居家本来不爱听父母话的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每天吃药,几个月之后回来变得特别听他爹的话,整个人变得特别固执、对陌生人很有敌意、说话也很像他爹,就是,像是被他父亲操控着的人偶,让人感觉瘆的慌。”

5. 抑郁者怎样自救?

a) 找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倾诉,如果咨询过程体验不好,可以考虑换咨询师,直到找到那种让自己舒服的感觉为止。找咨询师的过程与找知己类似,确实是需要时间的。
b) 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展示,寻找喜欢自己的人,积累被他人欣赏的感觉。
c) 与喜欢自己的人交流。
d) 尝试与自己喜欢、但之前觉得“高不可攀”的人交流,万一获得成功(尝试多了之后成功率会提升),自我效能感会大大增加,抑郁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e) 写日记。
f) 每写5000+字的日记就可以约李慧敏做一次免费视频(我喜欢与爱写的人聊天,写什么都好,只要写就是好的)。

6. 怎样治疗抑郁才不会复发?

  “复发”是针对“疾病”而言的,我个人认为抑郁不是病(除了上述某些特殊情况),所以也谈不上复发。但整体来说,抑郁情绪作为一种促进个体不断深入进行自我反思的信号,是会贯穿生命始终的,但如果每次抑郁时都有条件安静下来慢慢思考、并将这些想法与亲密的人分享,这抑郁就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也不会对个体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有时可能会成为促使个体发生重大改变的推动力,比如从打工到做老板,这算是巨大的影响,但整体上是积极的。)
  整体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聊得来”的伴侣是最好的解药,“聊得来”是说,对方完全地欣赏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身上的各种特点,接受“人与人之间必然有分歧”这个事实,即使在自己讲到对方不太认同的事情的时候也能够认真听自己把话讲完。简而言之,就是“我可以在任何时候找ta讲话,ta会一直有兴趣听我讲到天荒地老”。
  如果暂时没能找到这样的生活伴侣,有个这样的好朋友也可以达到相似的目的。但“好朋友”与“生活伴侣”的差别可能在于身体上的亲密。大量研究表明拥抱、亲吻、说小情话等亲密行为可以帮助提升个体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水平,这似乎也是“越传统的人越容易抑郁”的一个原因(当然,越传统的人越容易否认自己的抑郁,但他们更容易有肠胃问题或者认为自己“肾亏”,这是抑郁躯体化的表现)。

7. 否认抑郁是“病”会不会导致抑郁的人得不到足够的关心?

  如果将“关心”定义为“多多提醒对方好好吃饭睡觉”,我觉得这样的关心越少越好。
  如果将“关心”定义为“每周花一些时间认真听对方讲话”,我觉得这不止抑郁者,普通人也都有这个需求。但额外的关心(操心太多)会让人产生“他们当我是异类、低能者”的感觉,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
  人们不太会因为个子太高而被视为异类,却会因为“想法与别人不一样”而被视为异类。使抑郁的人越来越抑郁的,便是这种社会排斥,以及“谁都想要教训我”。
  将一个心情不好的人扣上“有病”的名头然后到处说“这人有抑郁症所以不要刺激ta”这样的行为看似尊重,其实是社会排斥,会使该个体的声音更难被别人听到。
  在我看来,只要没有严重的脑损伤或是智力问题,抑郁者有充分的为自己生命负责的能力,不管生理痛苦还是心理痛苦,痛苦的人自己会寻找办法去拯救自己,他们有可能三天不吃饭,但他们不会真的轻易饿死自己;他们可以选择做心理咨询或不做心理咨询,即使不做,他们也会想出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我救赎。但如果硬将他们送到精神病院,有问题的是强行剥夺他人自由的人。
  我觉得表达关心的方式不是“特意把ta当作瓷娃娃来保护起来”,而是尊重对方的自主性,相信对方,相信对方所说的痛苦是真实的,也相信对方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相信对方一直都在做最好的决策,多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少指手画脚,就是最好的关心。至于“不要拿很硬的话去刺激他们”这一点,我觉得在正常人际交往中也是通用的,不能算是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优待。

8. 身边有抑郁的人该怎么办?

  整体来说,我认为抑郁是很高贵的事情。当身边有人抑郁、自己产生出强烈的想要帮助对方的欲望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
a. 安静下来思考。
  一个敏感的、有生命力的个体感受到当前自己的生命不够舒展,所以才会抑郁,会在一段时间内想要安静下来思考,为的是探索生命的新的可能性,为的是自我实现。
b. 陪伴与倾听。
  想明白“对方只是想要理清思路而并不是真的需要他人的建议”之后,或许在“倾听”这一点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只要认真听对方讲话,尽量不打断、不争执、不硬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对方,就会让对方感觉好起来。
  分歧是注定存在的,在一个无伤大雅的语境下,将分歧暂时搁置,寻找对方言语中自己认同的点并适当表达认同或赞许,讨论双方有共鸣的那些点,在一个正反馈循环下,二人的感受都会越来越好。
  如果很希望自己不一样的声音被对方听到的话,在表达不同观点的时候要强调“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想以此让你更理解我,但没有任何要求你改变的意思,我知道所有人都会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分歧丝毫不影响我对你的喜欢,以及我想要更深入理解你的欲望。”

9. 身边有人说想自杀怎么办?

  我认为许多情况下个体因为自我实现受阻而自杀也是高贵的。
  但只要有人愿意相信这个高贵性,愿意听自杀倾向者讲话,相信他们有丰富而美丽的思想,相信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很美好,他们就会获得活下去的力量。
  当有人对我说“我想自杀”时,我会首先把这当成是对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相信这事情有可能变成现实,我会听对方讲述他们的痛苦,感受他们的痛苦,他们对于过一种有意义、有创造力的人生的欲望,听他们讲对于死亡的具体计划,讲还有哪些未完成的梦想……目前为止,所有对我讲过这些话的人都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仍然感到痛苦,有些已经开始了新阶段的人生,但我并不怀疑未来某个与我这样聊过的人最终还是选择真的结束,我会感到难过,但不会因此感到愧疚,更不会说“他们怎么这么脆弱/他们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轻视生命”,我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的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展现了他们对于“不自由毋宁死”的信仰,相信他们一直在做最正确的决策,我相信他们度过了有价值的一生。
  我相信每个人在此时此刻都是最好的。

结束语

  致所有正在抑郁的朋友们:
  此刻你可能因为精神的痛苦而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也可能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哪里都有疼痛,可能觉得世界失去了色彩,也可能觉得一切都变成了白噪音,或是觉得所有的色彩都让人作呕,所有的事情都让人想要逃避,有可能身边每个人都在说“多大事啊,想开点”或是“你就是闲的”或是“你条件这么好怎么可能抑郁”……但我知道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是孤独感是真实的。
  但正是这些痛苦、这些难以为其他人理解的感受以及独特的思考,是生命中最闪光、最美妙的,是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的明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