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月,阿姆利则
就在四个月前的三月份,我才到过阿姆利则。当时这里还是冷季,气候适宜,所见到的景象与七月大相径庭。
七月的旁遮普热得让我喘不过气来。尽管已经对夏天的印度有了心理准备,但阿姆利则四十多度的气温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下飞机之后我直接从德里坐火车来到这里,可这里比德里要热得多。每年四月到六月是印度的热季,照理说七月已经进入雨季,但万里无云的天空一点下雨的意思都没有,白天在烈日的炙烤下,需要鼓足勇气才敢走到室外。
拂晓之前我就去了金庙拍照片,只有此时室外的气温尚堪忍受。高温似乎一点都没影响香客们的朝圣热情,金庙里的露宿者人满为患,大多数人此刻仍在安睡,在任何地方都睡得着是印度人的一大种族天赋。横七竖八的香客占满了四周的走廊,想要找个地方下脚都不容易。
睡在金庙里的香客
每天有十万人参拜金庙,金庙这地方不但不需要任何门票,而且还有食堂为所有的访客提供免费的饭菜。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免费食堂,我每次来这里用餐都会惊讶其有条不紊的运作。从餐具分发到回收清洗,从采购食材到制作食物,都展示出了惊人的管理水平。无论我什么时候来到这个食堂,都有饭吃,似乎就没有听过有关门休息一说。食堂每天要制作十万份的食物,就算一份食物的成本只要几块钱,依然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听说金庙运作的全部开支都来源于一些成功的锡克教商人的捐赠,所有的工作人员则都是志愿者。
金庙千人免费食堂的用餐处
堆成山的食材
可以用来洗澡的大锅
食堂发放的免费食物,每次都不一样,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样的食物恐怕不太会有食欲,然而这就是很典型的印度平民食物。
并且不仅仅是吃饭免费,理论上,你作为一个游客从抵达阿姆利则的那一刻起,就可以一分钱都不花。阿姆利则火车站和机场有往返金庙的免费班车,外国游客可以在金庙的住宿标间免费住两晚,长期住宿的话则有专门的多人间宿舍。比我们当年的人民公社大食堂靠谱多了啊!
真正令我赞叹不已的,是金庙居然可以把这样的免费服务维持几百年。
于是和坑蒙拐骗泛滥的北印度其他地方相比,金庙无疑是一个奇葩的存在。作为锡克教最重要的谒师所,金庙的学名叫哈尔曼迪尔·萨希卜Harmandir Sahib,意思是神之住所,而金庙这个俗称得名于包裹了750公斤黄金的圣殿。金庙的奇葩,从金庙的设计上也能体现出来。首先它不像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一些圣地只允许本教教徒朝拜,设了四个入口象征欢迎四面八方的各教信徒——包括无神论的共产党员。其次它也不像其它那些宗教场所的高高在上,而是建在比周围地势更低的人工湖上,信徒并非登高而是下行抵达圣殿。甚至于,当初来给金庙进行奠基仪式的,居然是一位伊斯兰教苏菲派圣者。这些都表现了锡克教多元、开放、宽容、平等的理念。
在我旅途中,见识过各种不同宗教表达虔诚的方式。印度教千奇百怪的苦行,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的斋戒,藏传佛教一路磕头去拉萨朝拜……我感叹信仰力量的强大,但有时却也疑惑这些所谓信仰会不会只不过是另一种愚民教育的美化。在阿姆利则的金庙我体会到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虔诚信仰,这里没有偶像崇拜,不要求你折磨自己的肉体,也不要求你举刀砍向异教徒,而只有单纯的包容、奉献、利他,让我提不出任何质疑。
阿姆利则金庙作为锡克教最重要的圣地,在这里可以见到许多遵循古制来此朝拜的锡克族的男子,戴着装饰繁复的头巾,随身佩戴刀剑,金庙的保安则手持长矛,这些人就好像是穿着戏服从古装片里走出来的。对于很多摄影爱好者而言,阿姆利则无疑是个非常理想的地点。我在拍摄一个地方的文化时,总是喜欢探究背后的历史。历史和文化从来都紧密相连,历史常常是由文化塑造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当我看到这些舞刀弄枪的锡克教徒,浮现在脑海的是一段段征服与仇杀的往事。
朝圣的锡克教徒
金庙的保安
夸张的头巾装饰
作为一个游客我只是觉得锡克教徒行为处事与众不同所以很奇葩,而在印度政府眼里他们则是不折不扣的刺儿头。就像我在前一章里提到的,锡克族是天生的战斗民族。锡克人因其骁勇彪悍,两次在阿姆利则被大规模镇压屠杀,一次是1919年英国人干的,怀疑集会的锡克人想造反,先下手为强用机枪对集会平民进行扫射;另一次是1984年的蓝星行动,为了解除锡克教民兵的武装爆发武装冲突1984年的那次冲突最后直接导致了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她是尼赫鲁的女儿,跟圣雄甘地没关系)被她的锡克族保镖刺杀身亡。
排灯节期间,金庙周围部署了大量警力
阿姆利则所属的旁遮普,与其毗邻的克什米尔一样,种族宗教十分复杂,矛盾冲突从来都不会少。就跟被分裂的克什米尔一样,印巴分治也将原来的旁遮普省一分为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堪称印度的火药桶。
历史或许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遥想当年的骁勇善战的锡克帝国,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年国祚,倒是曾经一统过旁遮普和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地区,这其中就包括拉达克。
曾经的锡克帝国版图,刚好横跨了如今的印巴国境(停火线)
假如不是曾经的锡克帝国悍然入侵拉达克这样一个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那么如今的拉达克有很大概率属于中国领土。从西藏阿里或新疆和田到拉达克的路途,比从克什米尔到拉达克实在是要容易得多;从文化的向心力上来看,作为藏文化圈的一部分,拉达克人最为魂牵梦萦的地方至今仍然是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当然,如果没有被入侵,拉达克也有可能成为像不丹那样的独立王国,只是这种可能性很小。纵观喜马拉雅山脉的几个小王国,由于被夹在大国之间,通常都难以独善其身——锡金王国1975年被印度吞并;木斯塘的珞王国2008年在尼泊尔内战结束后被废除了君主制;而不丹实质上是印度的藩属国,主权并不完整。
所以拉达克归附在某个大国的治下是历史趋势的必然。这个大国最初是西藏,随后易手锡克帝国,后来是英国,再后来是印度——归附在哪个大国之下则是偶然。大清帝国、中国,甚至巴基斯坦都曾有机会做这个大国。
沿着印巴边境的陆路北上寻访拉达克,将阿姆利则作为起点,也是为了想要看一看这片被撕成两半夹在缝中的是非之地,究竟是什么模样。
阿姆利则除了金庙外,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亦闻名于世。那部著名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开头,小萝莉自己跑下火车的地方,便是在距离阿姆利则不远的雅达瑞Atari口岸附近,这是印巴两国边界上唯一有道路相连接的地方。过了雅达瑞口岸后,巴基斯坦重镇拉合尔近在咫尺。
Wagah-Atari口岸
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去观摩降旗仪式不可不谓难忘,外国人专区只是一处简陋水泥台阶,被曝晒了一天的水泥地烫足以烧烤。这种不堪直面又无处躲藏的热刷新了我的人生体验,找了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座垫来缓冲,而瓶子很快便承受不住高温与高压的双重摧残破掉了。
观摩降旗仪式地方的外面,印度人也热得受不了,把一辆卡车做成了“游泳池”降暑,这就是印度人脑洞的体现。

降旗仪式上的印度边防士兵的鸡冠头装饰
酷暑下的降旗仪式被简化了很多,大概他们也怕高温下的剧烈运动有风险。雅达瑞口岸这一始于1959年的降旗仪式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场走秀,网上很容易能够搜到相关的视频。我第一次来这儿看降旗的时候,边防士兵鲜亮的服饰和极尽浮夸的肢体语言,让我感觉分明这是一场闹剧、一场滑稽戏、一场国际玩笑,很难相信他们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在认真做这件事,跟我所熟悉的那种庄严肃穆的降旗仪式实在相去甚远。然而随着后来对印度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突然意识到这日复一日看似荒唐的降旗仪式,恰恰是印度斯坦文化的缩影。
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整个东亚文化都是比较保守的。每当你想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需要面对的常常整个社会的舆论压力。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从小生活在一套规矩下面,这套规矩教我们如何在这个社会里表现得得体。针对那些不得体,我们还发明了很多说辞,譬如丑人多作怪老不正经。然而之所以会有所谓的离经叛道,根本原因是有太多,假如没有没有,那么离经叛道自然就不成立了。
中国国内媒体在报道印度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开挂,例如坐火车开挂、阅兵仪式开挂。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开挂,是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固有印象,在我们里面,火车顶上是不能坐人的,杂技表演不该出现在阅兵仪式,降旗仪式应该是严肃的。同理,我们会觉得满脸褶子的老太太穿着粉红的纱丽是不得体的,两个大男人在街上手牵手是基情满满的,牛养着不吃是浪费的。
印度社会则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他们规矩更多是为了维护阶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在传统的印度人眼里,让老婆出去工作是非常丢人的,杀牛比杀人还要天理不容,体力劳动是低等人干的,鞋子是绝对不能进寺庙的但牛可以在里面随地大便,恒河水是洁净的而肉食是污秽的……
至于——
坐车顶?没问题!
睡大街?没关系!
隐私?不存在!
可以说,在印度的社会里,只要不触犯宗教禁忌,似乎就没有其他太多的规矩,很多我们所难以接受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大都无伤大雅。我们觉得印度人脑洞大,因为他们总能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就好像另一部在中国上映了的印度电影《厕所英雄》里面,客人订的是女式车,车行错送了一辆男式车,车行表示:这好办,帮你把横梁锯掉就是女式车。当我看到这个桥段的时候觉得实在太真实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印度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印度人的脑洞大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印度人在生活上充满创造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们的松散随意。
电熨斗煮牛奶(来源网络)
自己造的车(来源网络)
火车上挂吊床(来源网络)
印度人可以把降旗仪式搞得像斗鸡一样,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能吸睛的就是好的,造型怎么抢眼怎么来。什么?你居然说我们穿得像花公鸡?你懂不懂?这是孔雀!谁说男人不能像孔雀的?当兵的就不能花枝招展吗?怎么!花的不好看吗?
对面巴基斯坦虽然是敌国,可文化毕竟是一体的,双方无比默契地把降旗演变成了一场相爱相杀的基友走秀。
如果你始终生活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你会习惯用你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这世界的一切,久而久之这种标准会变得非常顽固。我带我妈出国,她看不惯一切和上海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上海就是唯一的标准。中国南北方豆腐花的甜党和咸党之争,将对方视为异端邪说,亦是如此。我在想,这些甜党咸党要是知道印度人民把绿豆煮成咸味烂糊的话,说不定就会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了。
再比如,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用手吃饭用水洗屁股(真相是印度人每次便后都要用水洗净肛门,因此痔疮发病率世界最低,长期以来一直被讹传成了用手抠屁股),但其实几乎整个南亚和穆斯林世界,用手吃饭用水洗屁股才是正统。
所以当我后来慢慢走访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边防部队都得像中国边防武警那样不苟言笑,并不是所有景区都像中国那样坐地起价,并不是所有餐厅都像中国那样可以在十五分钟内上齐所有菜……这只是我们的固有认知,而固有认知并不代表就必须是普遍现象。印巴边境斗鸡式的降旗仪式既然能够深入人心地持续六十年,必然有其根植的文化土壤。
印度这种松散随意不拘一格的文化除了激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创意之外,也确保了社会的包容。包容是各种创意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不得不说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包容度很低,因此扼杀许多创意。一个典型例子是这几年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统一店招,表面上看是相关领导的审美缺失,本质上是对创意的不包容。这种统一店招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社会的文化缩影——追求秩序,扼杀个性。越是秩序井然的社会,包容度就会越低。当然秩序的社会也可以有创意,不过一切创意都要在既有的规则内。反之包容度越高的社会,秩序也就会越乱,看印度就知道了。
相比之下,印度的包容性和随意性之高,有时候也到了雷人的地步。
印度民间雷人作品之一
印度民间雷人作品之二
印度民间雷人作品之三
印度民间雷人作品之四
不过印度的乱,乱得五花八门,也乱得活色生香,像生命力顽强而又品种多样的杂草长满了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跨时空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乱——当然,也完全可以说成是一种跨时空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包容

因为这种包容,于是才有了达兰萨拉这个地方。

这几年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加上读的书、拍的照片,终于像酿酒一样酿成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在介绍印度背景知识的时候,难免会夹叙着这些见解。请各位不要急于剧情的推动,让我将这故事慢慢道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