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互联网冲浪十级选手,我发现:
让女人引起争议越来越“简单”了。
全球快时尚巨头ZARA最近应该有这个感觉。
这些年,相比D&G、Prada等奢侈品牌纷纷踩雷,快时尚的Zara一直很乖,除了打输被控抄袭大牌的官司,赔赔钱继续我行我素,没有什么其他的槽点。
2018年底,ZARA进军美妆界,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化妆师之一Pat McGrath合作设计第一次彩妆系列,取名“Zara Ultimate”。
野心很明显,当然是想像Pat McGrath自有品牌一样全网卖断货啦。
两个星期前,避开情人节,全新彩妆系列终于在中国线上独家发售,ZARA高高兴兴地发了一条微博。
一时引起惊天大浪,成功上热搜。
可惜让Zara上热搜的不是进军美妆,而是国模李静雯脸上的雀斑。
甚至陷入了辱华的舆论漩涡。
天降大锅,ZARA赶紧回应“并不存在丑化亚洲人,模特真实长相,未PS。”
舆论继续发酵,更多声音出来了,越来越多人认为瑕疵也是美,新一轮。
尽管并无冒犯之心,无伤大雅的小雀斑也能引发一场中国互联网审美大争议,Zara万万没想到。
怎么样才不会在女性话题上有闪失呢?
1
不容小觑的女性消费力
在这女性营销日渐“难做”的背后,意味着女性日渐增长的消费力和话语权。
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亚洲女性网购调研报告中提到,给出了“她经济”崛起的三大关键词——“女钱时代”、“女神消费”和“女权力量”。
前两个关键词说明了女性的财务状况与经济地位,第三个词表明女性在消费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女性的经济能力日益独立。有数据显示,在已婚女性中,38%表示自己的收入与丈夫持平,另有14.4%妻子表示,自己赚得比丈夫多。
虽然中国男士的总消费能力超过女性,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波士顿咨询晒出报告,中国男性的年均消费支出达10052元,已经超过女性。
但是,为什么给人“女人战斗力超强”的感觉呢?
近日一篇《直男商业价值衰亡史》道出真相:“直男不是没钱,而是变现太慢了……直男天生不好伺候,把价值观和购买力混为一谈,事多,说大话使小钱。”
言下之意,女人更会花钱。根据阿里巴巴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的统计数据,女性在线下消费时,平均每次都要比男性多花2块钱。
2
女人的钱真的好赚吗?
女人的钱真好赚?那可不一定。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个让女人反感的广告,品牌方似乎孜孜不倦地在女性反感边缘作死试探。
我们来看看这些轻轻松松让消费者对品牌粉转路人、路人转黑、黑转乌漆嘛黑的经典作死案例…
1. “不涂口红不是女人”的京东
2018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美妆的快递盒上惊现一行文案: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
此言一出,女人听了愤怒,男人听了喊冤,京东一时“low”入人心,令人反感。京东美妆成功表态:“女人就该化妆,男人就不该涂口红”,成功用刻板印象惹怒了男性和女性。
即贴标签又性别绑架,这两边不讨好的文案也是不容易,天猫美妆看了可能会笑死。

最后京东美妆赔礼致歉,销毁数十万个快递盒。
2. “不带男友回家别叫妈”的宜家
关于给女性贴标签、加标准这事情,不止是在化妆上,还有在结婚这件事上。
一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宜家,就在这事上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2017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宜家电视广告中,女儿喊了一声妈,妈妈直接甩筷子:“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瞬间竟然把碗筷全收走了。
无数爱宜家的女性尽折腰,无力吐槽,直接开战。
短短29秒的广告里,宜家放大焦虑,传递错误的价值观:没有男朋友,在家里会被爸妈嫌弃!
对于“剩女”这个复杂的社会话题,宜家广告做了一种脸谱化、绝对化的处理,成功踩上最大雷区。
记得当时宜家还投了电视广告,因为这事全方面迅速撤下广告,并发表声明,初衷是鼓励大家轻松庆祝每一天(好贵好心疼)。
3. 把女性等同鸭脖的绝味
最牛逼的是绝味鸭脖。2017年双十一,绝味鸭脖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鲜嫩多汁,想要吗?
女性用户,你还要吗?
被网友举报后官方撤下海报,绝味鸭脖在微博发布致歉声明,后来还被长沙工商局责罚60万元。
绝味鸭脖的色情牌物化女性等同鸭脖,被网友投诉到了天荒地老,名留广告黑榜,至今还要被我在这里写。
4. 把二手车和女性做挂钩的奥迪
说到物化女性,记忆最深的案例就是奥迪二手车。
奥迪当年出了一个广告,把检查二手车和结婚前婆婆检查媳妇做了联想关联:
广告中一名婆婆冲向举行婚礼的夫妇,动作粗鲁的捏媳妇鼻子、耳朵,甚至掰开嘴检查牙口……然后比出“ok”的手势。
以婆婆检查新娘是否整过容or是否是二手,这个作死的牛×程度可想而知。
把女性比做二手车,已经严重物化女性,把媳妇当牲口粗暴检查,更是对女性的人身侵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奥迪致歉。
以上几大案例涉及经典的女性广告七宗罪:物化女性、贴标签、色情、歧视未婚、刻板印象化、依附男性。
3
性感和物化女性的区别
广告的使命并非煽动或引起争议,这取决于品牌的价值观。性诉求的广告永远不可能消失,品牌如何找到一种不那么低俗而且有趣的广告形式呢?
在上世纪,Calvin Klein制作出了一系列性感大片,让Calvin Klein一跃成为了性感的代名词。
Calvin Klein前创意主管Madonna Badger主导了这些大片。有人问她:怎么才能避免被认为一个广告是”性感“而不是”物化女性“呢?
她的回答总结有以下几点,我认为可以用来借鉴:
一、看女性在这一场景中有没有选择或者话语权;
二、女性呈现的形象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人类无法达到的?
三、在画面里,女性是否只被当成身体的某个部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三点是术层面的,我认为第四点授人以渔:“换位思考,想想看自己的姐妹、女儿或是自己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能不能接受。”
拒绝性别歧视,英国正从广告抓起。英国广告标准协会(简称ASA)表示,从2019年6月开始,将在英国的广告应用规则中,禁止广告传递那些陈旧的性别固化信息。
其中包括:总是闯祸的女司机,不会做家务的男人,独自带孩子的女人;给性别贴标签的行为也犯规,比如男孩生来大胆冒险,长大要当科学家,而女孩生来柔弱、体贴,长大当芭蕾舞演员。
此外,ASA还禁止了一些广泛受到争议的广告价值观——比如长得丑不配拥有真爱,只有通过整形等手段改变自己外形,才能赢得一段完美关系等等。(按此规则,2017更美APP广告严重犯规…)
ASA负责制定相关规则的负责人说:“我们并不是矫正社会的工程师,只是在反映时代的变化。”
广告往往是社会意识的一个反射,但当它脱节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反效果。
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的自我价值早已觉醒,独立、向上、不依附男性、选择自我宠爱。
这时,如果广告还在宣扬着过时的刻板印象,就会让人极其反感。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国外设总部的品牌(不接地气)、传统的品牌(不了解实时)、或者是”直男癌“思维(缺乏对女性共情)的品牌往往容易踩坑。
说实在的,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曾在2017年做出过一个超级争议的广告,衣二三《我的职场秘密武器》。
为了强调衣品的重要性,我们用了夸张的方式,讲了一个女生因为穿得好竟然走上福布斯的故事。
虽然广告引起刷屏且给公司带来用户飞速增长,但踩在“职场女性靠穿衣上位”的不正确价值观边缘,被喷个半死,事后我反省了一年。
4
怎么才能做好女性营销?
女性的消费力不可忽视,想要让女生买买买,但是又不能制造焦虑被女生喷。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女性营销(我的定义为,针对女性群体的营销)呢?
我最近总结为以下三个点。
1、共情当下女性的不易,变成她们的喇叭,为她们发声。
例如,你可以结合最最热点的女性的一些最大痛点,例如工作压力和996加班,来让她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并愿意转发实则为自己在打call。
比如台湾薇风面膜的刷屏暖心广告就做得很好。
它描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都市青年女性代表,以遇到初入职场、爱情转折、家庭平衡等困难为切入点,从熬夜这一现状与消费者共情,致敬加班熬夜的女性,“总有一个理由让你坚持”,引得了许多好评。
2、 如果真的想要搞争议,可以试试用新女性vs传统女性引起冲突和话题
中规中矩的广告很难吸引眼球,如何引起刷屏并品效结合是现在营销人的痛点。这点我很明白,不然我也不会当初玩这么大的争议。
在争议话题上选取的角度尤其重要,可以去打一些新女性VS传统观念的话题战。
SK-II在这个玩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2016年起发布改写命运系列大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一夜刷屏,将关注焦点指向中国大龄单身女性所面临的家庭压力,鼓励中国女性不要让压力左右自己的选择。

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不少女性都认为这是一个当下的矛盾点,并纷纷愿意加入争议而讨论。
可惜SKII这一招一玩就是3年,每年都拿未婚女性的逼婚话题开刀,不禁就让人有些厌倦。
明明应该从婚姻转战生活各大场景,例如职场、赚钱、学习等等…改变命运和让父母理解自己不结婚不应该完全挂钩。
3. 放大新女性的光芒和坚韧 (可以采用新女性偶像的形象来呼唤希望)
这一个做法难度系数最高,但是一旦做好,效果最佳。
例如。耐克最近发布了一支90秒的广告短片《Dream Crazier》,爆棚女子力看得我飙泪。
你可以点击下面看看:
我认为Nike这支广告做的漂亮,因为它不同于SKII,它放大了女性充满希望的方向,而不是放大丑陋的现状。
品牌营销的魅力是它能制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梦,在拥有产品的同时仿佛触及到了这个梦想。
(这才是改变命运好吗)
我很喜欢耐克这个今年大slogan #dreamcrazier 下衍生出的专门针对女性的这支广告。
最后用一段Nike这次的微博文案来诠释下什么是能让女性热泪盈眶的广告:
总有人说妳太要强、太贪心

太好胜、太自我……

其实,越是被说「过了头」

才越是要

#JustDoIt#

妳的行动,就是对偏见最好的回敬
管什么分寸
我征服的
那些山知道
我抑郁过
但没软弱过。
管什么分寸
五星拳王
太不淑女?
请来当面指教。
---
如果你想继续探讨女性营销,欢迎加入「她经济研究所」(原名女性营销研究所)
 👇👇👇 
关于「她经济研究所」
这是我的女性商业(快消、时尚、文娱、互联网等)专属行业社群,连接400+女性行业专业人士,有配套的微信社群。社群汇集一线女性KOL(例如女神进化论的寺主、张辛苑、曲玮玮)、女性产品创始人(红地球CEO Tingting、张大奕合伙人尼扣、Look APP创始人严明)、知名快消企业管理层(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和其他对她经济相关的专家(MCN、内容电商专家、广告创意等)
社群活跃度极高,在这里可以和行业专家实时互动、每周定期讨论专业话题(例如社交电商、Vlog、带货博主转化率等)、对接资源,每天定时发送女子力日报,不定期分享干货,未来还会给会员更多线上和线下权益。
---
欢迎关注我,加我微信 -
你可能会感兴趣其它增长营销系列
如果喜欢,就请转发或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