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商业新生代做最好的音频内容
主播丨丁教 Diane,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
嘉宾丨Jill Li, Parent Lab (育见) 创始人兼 CEO
声动活泼专注于声音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强烈推荐您收听音频,通过声音感受音效和对话氛围。
你将听到
[00:45] 逼孩子上好大学,你自己怎么不去呢?

[02:22] 孩子发展心智的第一步是学会骗人?

[05:01] 大胆去问自己孩子的问题

[09:16] 过多使用电子屏幕影响孩子发育

[12:52] 家长使用电子产品对儿童有多大影响?

[15:00] 孩子的安全状态决定了其情感状态

[20:43] 嘉宾自身经历:养孩子的「血泪史」

[22:20] 想改变孩子需要先改变自身

[25:05] 「以轻松的方式做很多事且不觉得累」

[28:08] 养育孩子是人生中能决心改变自己的机会

[30:00] 开得了 10 亿级的董事会却无法和孩子共处 15 分钟?

[30:55] 能和其他民族学习哪些教育的方法
疫情面前,父母应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如何科学地理解这些压力和焦虑,正确疏导家长自身和孩子的心理问题?
本期节目和我们聊这个话题的嘉宾是 Jill Li,她是 Parent Lab (育见)的创始人兼 CEO。
Parent Lab 是一家从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心理学和儿童发展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借 AI 赋能的教育科技公司,旨在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这是本期节目的下半部分。(科学和技术能让家庭教育和过去不同吗|上
01  孩子学会撒谎,家长应该高兴?
声动活泼:你们是怎么把核心理念带到产品中的?
Jill:坦率讲我们的产品不太输出价值观,这仍然是个人选择。
科学本身有很强的客观性,像阅读和搭积木、说话和走路的关系,这些是被实验证明过的,我们希望把这些内容告诉家长。
我建立公司最大的愿望是做  preventive(预防性)的产品,希望大家提前去学相关的育儿知识。我们的最开始设计的产品把内容按照孩子的年龄做了区分,比如每周听一或两次音频去了解孩子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知识。
比如你遇到我刚刚讲的迹象,就知道孩子开始发展 theory of mind(心智),因为 TA 骗人了。发展 theory of mind 第一个活动就是撒谎,这是个特别值得高兴的事。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指个体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图、期望、思考和信念等,并藉此信息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种能力。图片来源:hanen.org

我们会告诉你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迹象。在这个基础上,你要和孩子有很多信号互动,TA 扔过来一个信号猜测你的心情,你要扔回去告诉 TA 「我确实很高兴」,并且告诉 TA 为什么。这都有科学背书。
我们把相关的知识做成了小章节(每期大概 10~15 分钟),之所以做音频,是因为家长听的时候不需要用手和眼睛。产品买的人很多,上线 4 个月以后发现有家长因为没有遇到困难所以没坚持用下去。
声动活泼:不是问题驱动的学习没办法坚持。
Jill:对,我们后来又开发了一个产品,库里有 3000 多篇筛选过的论文,用知识图谱的技术拆成小颗粒度的信息,放进对话机器人的系统里面。家长遇到的不同问题可以去问机器人。
我朋友知道我做这个的,但在我们产品上搜的问题都没有问过我。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家长其实不好意思问别人自己孩子的状况,怕别人 judge。
我们的产品是匿名的。比如有些家庭会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闹、睡不好,你在网上搜可能会出现一些信息告诉你做好哪几件事孩子就能睡好。但实际上孩子起夜多、闹、睡不好可能是病症的表征。我们的系统可以判断孩子是哪种程度的症状,严重的话我们会建议去看家庭医生,去连接本地的咨询师等等,这是我们产品后续的发展方向。
有一个数字讲出来其实挺吓人的,美国的特需儿童,比如说读写障碍症、多动症这类孩子在总体比例中达到 17.6%(2018 年底的数据),疫情发生以后状况会更严重一些。很多看起来是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早关注、早干预、早治疗。
 图片来源:Verywell Family
02  叫孩子少玩手机,家长做到了吗?
声动活泼:美国这一代特殊需求的儿童比例为什么这么多?
Jill:我接下来谈的是我观察到的内容,不是科学论证的内容。
我们合作的一些专家给我反馈的状况是「电子设备」会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国家自然基金会最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电子屏幕对儿童的影响研究,因为需要对照组进行多年实验才能够得出结论,到今年才有比较早期的结论——
很早使用电子屏幕的小孩的语言发育迟滞,使用电子屏幕超过特定时间的儿童有攻击性、情绪波动非常大。
我们合作的精神科大夫说他最近几年收治的很多儿童是「假性多动症」,都是因为屏幕使用过多。最简单的筛查方法就是建议声称孩子可能有多动症的家庭,首先,把家里的屏幕暂停使用两星期,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变化,然后继续进行多动症的筛查和治疗。
 图片来源:cjnews.com
比如在游戏状态,人的大脑处在应激状态,因为游戏需要人进行快速反应,大脑会分泌一种「皮质醇」的激素,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得到的多巴胺剂量要超出普通量才可能中和皮质醇的量。达成奖励产生的多巴胺非常多,整体的反应就是「上瘾」。
大脑的 Executive functions(管控功能)要在 25 岁才能完全发育好,15 岁以上已经相对健全。但人在孩童时期是没有这个功能的,也就是儿童会面临成瘾感,但没有任何控制功能。所以电子产品的使用对儿童影响特别大。
 图片来源:hopeforhh.org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非常长,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孩子可能被 neglect(忽视)了,孩子出的信号没有被很好地接收。
儿童的沟通、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共情能力的发展,都是早期跟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孩子的神经系统训练得不到反馈,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现语言发育迟滞的情况,社交方面也很容易出问题。
人是社交性质的动物,我们对跟群体建立连结的需求,尤其是和首要照顾者产生联系的需求非常高。如果丧失了与他人产生 connection 的能力,或者这种需求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孤独感、持续无法跟外界沟通造成的绝望感,以及抑郁的感受可能都会出现。
电子产品对生活的过度介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我们缺乏充分的认知。传统上我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工作,但是近四十年来,心理学领域的底层研究是 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它之所以成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因为人的安全状态决定了人的 internal working model(内在工作状态),内在工作状态越安全的人,大脑敏感程度越高,打开的程度也越高。这一点在儿童身上的表现更为明显。
 孩图片来源见水印。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 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当我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这个系统就很少对其它系统发出警示。人类最核心的脑部区域叫做前脑,通往前脑的通道就是海马体。海马体实际上是我们边缘系统的「阀门」,边缘系统判断我们的情绪非常紧张、感到威胁的时候,这个「阀门」就关的越小。
儿童的安全感对智力发展非常关键,包括后续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方式都取决于发育时期得到了多少安全感。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就是三岁之前和主要照顾人达成的。如果主要照顾者在这个时期没有做好,甚至给了孩子很多威胁感,那孩子后期智力发育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曾受到过惊吓和威胁的孩子,海马体会出现全部「关闭」的现象,而且无法正常调整,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安全的。而这些海马体曾经完全「关闭」的小孩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的几率非常高,因为智力的很多核心功能都是通过前脑产生。
我们经常说的「无条件的爱」就是这个意思,孩子在我们身上获取更多的安全感,发育就越顺畅,这个关键的部分经常被家长忽视。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妈妈自身的状态不好、没有相应的知识,自己会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当中。母亲的状态欠佳,孩子也不能获得安全感。
虽然母亲的焦虑和暴躁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但是孩子是不明白的。所以无视孩子、对孩子过于强势或者令孩子「痛苦」的管理模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
03 创业初衷:让家长少走弯路
声动活泼:家长教育是不是也是你们公司的初衷?
Jill: 这其实是我的一段血泪史。别人创业是因为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擅长的东西,但是我是做砸了,在育儿上掉了坑才来创业。
坦率来说我在养老大的时候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一直是事业型的人,当时对老大疏于管教,只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我觉得孩子吃得好、住得好就一定能健康长大。
但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症状,比如脾气特别大、做事没有进取心,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我一开始的理解是孩子生病了,他的大脑结构或者基因跟别人不一样。
当时我能找到的医生都没办法帮我,而且我长期以为这是孩子的问题,直到我后来结识了现在的合伙人,他介绍了一位专家给我,这位专家建议,想要改变我的孩子,我自己得先做出改变。
其实我一直都自我感觉良好,当时走投无路了,所以我就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来调整我自己。我发现自己改变了之后,孩子也变了。
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孩子的状况变得非常好、情绪稳定,学习成绩也进步非常大,也没有注意力的问题了。我亲眼目睹了孩子因为我不同的养育方式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我就想做一款产品,让其他家长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不要等到孩子十四五岁了,已经快要独立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能干预的就很少了。
我觉得家长的问题就是在育儿这件事上过于自信。可能我们这一代家长小时候都经历过被放养或者被粗暴地对待,但是我们现在也都算是人生赢家,吃穿不愁也有不错的收入。为了我的孩子去改变自己,改变我的焦虑感,调理自己停滞的状态之后,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过得很幸福。
以前我生活在一个看上去很光鲜的状态中,但是经常感到焦虑,也曾两次抑郁过。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真的很幸福,而且我有很多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我开公司养活两个孩子,帮助更多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可以以这么轻松的状态,做这么多事而且完成得很高效。
所以我希望我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人,而且我笃定他们一定会成为比我更好的人。我经常在想,如果世界上有很多心里充满爱和能量的人,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
声动活泼:从您和您的合伙人邵亦波的经历来说,财富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幸福感,但是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
Jill: 是的,我们俩遇上的时候「同病相怜」。但是我们现在都过得很幸福,而且我可以很简单地讲这种幸福跟钱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从我们的家庭和关系上获得的,当然事业上的成就感也有,但最主要的是 loving connection with family members。
我觉得养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完全跳出自我、为了另一个人的幸福去改变自己的机会。把握住了就会给我们带来爱和幸福。所以我的心态就是,在这条路上给同样在摸索的人一点帮助,当个「拐棍」送口水。最开始也是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图片来源: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声动活泼:您是已经遇到了问题,所以有了动力去改变,但如何引导没有此类苦恼的人也来更科学地关注教育这件事呢?
Jill:我相信世界上很少有没有烦恼的家长,好奇和开放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每一次产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不抵触,带着好奇心走进去,最后会发现道理都是共通的。
每次有问题的时候都多了解和尝试一些方法,走着走着也会越来越明白。我能克服原先自我满足的心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我的孩子需要帮助,所以我也不提倡大家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被迫做出改变,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和孩子一定已经遭受了很多痛苦。
我跟邵亦波有感同身受的地方,最开始认识的时候他跟我说,自己可以开十亿美金规模的公司董事会,连开三小时都不会累,但怎么跟儿子在一起二十分钟就仿佛要爆炸了。
我说虽然不用参加这么大规模的董事会,但我也觉得跟儿子相处二十分钟就要爆炸了。现在我俩别说跟孩子在一起待十五分钟,待十五天也行。但引起别人的好奇和意愿去改变自己这件事,还是我创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声动活泼: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给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您的团队里有没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例子吗?
Jill: 我们团队超过一半的成员都是美国人,我们研究员的负责人是犹太人,他以前是一个 Rabbi(犹太教牧师),在教会里专门负责教育的工作。
大家应该也听过很多犹太人育儿的传说,我从我们公司里这些人身上学到很多传统中优秀的教育方式。人类的宗教和历史上有很多很有智慧的教育方式,但是现代人只顾着做不破不立的创新了,很少回头去欣赏和研究这些传统里的道理。
比如犹太教在儿童 11 岁的时候,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帮助他们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研究表明,儿童在 13~15 岁的这个时间段,会产生明确的抗拒原生家庭的意志。这是源于人类历史基因的突变,因为 TA 需要成长为社交圈子里所认可的人。所以孩子就会排斥家长,去找自己的 social group。
如果孩子没有经过练习、自身的社交能力又不算好,在这个时期会陷入情绪低谷,甚至非常绝望,会为了融入特定的小圈子做一些非常疯狂的事。
美国孩子里很常见的就是 party 的时候吸毒、酒驾,女孩子化妆穿得非常暴露、过度减肥等等。孩子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生理上又产生了抗拒原生家庭的变化,低迷的精神状态就会让孩子为了加入社交圈而做一些很极端的事情。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犹太人的做法里,如果孩子已经提前跟一个社交圈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那到了这个年龄段他就不会有这种焦虑感,也不太可能会去做极端的事。类似的传统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里是没有的。
我们还有一些在美国不同的地区长大的孩子,比如说在中南部还有偏北部,他们原来生存的环境里有很多艰难之处。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不好,有很多女孩 16、17 岁的时候就生了孩子。这些年轻的家长本身就缺乏育儿的知识,给予孩子的条件也有限,比起家长,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更像 peers(同辈)。这种关系有得有失,父母作为保护者的角色是缺位的,这对孩子后期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好的影响,甚至有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照顾家长。
声动活泼:所以我们能够通过一些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手段,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好。
Jill: 我很坚信这一点,因为我自己体验并且经历了这个魔法一样的过程,同时我也见证了很多家庭发生了改变。
我们在美国合作了很多线下工作坊,研究了三百余个国家实验室合作的工具产品。还有一些在美国成型、欧洲政府采购的项目我们也谈到了,这些项目是你参加了就会有效果,周期大概是 17 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会变得更好。这些都是我们回中国特别想做的事。
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优秀的孩子,未来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好。
后期  迪卡普里鑫| 运营  Akida |编辑  A & Lisa、王雅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