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过去不久,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
北方的风还是呼呼地吹,南方的雨仍旧淅沥地下,“万物生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正是一年好景。
雨生百谷
在汉字中,很多表示天气的字,都带有雨字头。借着春天的雨,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上一节你们最爱的语文课,专门说说汉字里的天气。
也是一节正经网课呢。
雨雪纷纷下
在殷商甲骨上,常常能看到卜雨的祷词:“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意思就是说天神能不能让雨水充足、带来好年成呢?
在重视农耕的古代,人们总是期盼“好雨知时节”,滋润大地,带来丰年。
《西游记》里大家熟悉的片段,凤仙郡求雨
甲骨文中的“雨”字,写作:
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六个小雨点,有时雨点也与天相接。《说文解字》里还收了一个甲骨文“雨”字,写作:
瞧瞧这水量!一看就是场特大暴雨。
在汉字中,表示大雨的字有“霈”,雨量丰沛,意为暴雨。绵绵不绝、滋润草木的大雨,可以用“霖”字指代。《诗经》里有“雨雪霏霏”“雨雪其雱”等句子,“雱(pāng)”和“霏”都是形容雨雪下得很大。
祺贵人被打死那天的雨,就可以算得上是“雱”
图片来自:《甄嬛传》
沈巍求医那天的雨,就可以叫作“霈”
图片来自:《镇魂》
但表示小雨的字却不多,有一个
“霎”
,指的是飘洒的细雨。小雨片刻即止,所以霎也有“时间极短”之意。

“雨字头”的字里,还有其他降水天气,比如“雹”、“霰(xiàn)”、“雪”等等。雪的甲骨文形似羽毛,因为雪花如羽毛般轻盈,写作:
后来为了与“羽”字区别,“雪”字有时会被加上雨字头,由此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雨雪之后马上放晴,称为
“霁”
,《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首句“霁月难逢”,便是暗喻她的“晴”字。

图片来自:《红楼梦》
雨过天晴,出现彩虹,这也是跟雨有关的天气现象。可是彩虹长得太奇幻,古人难以理解,把它视为某种怪异的活物。
甲骨文的“虹”,直接画了一条双头的虫子,所以“虹”以及它的别名“蝃蝀(dì dōng)”都是虫部字。
甲骨文中的“虹”
甲骨文还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古人看到彩虹的末端延伸至水中, 便认为这个怪物可以吸水。

云散露易晞
《千字文》说“云腾致雨”,古人很早就知道云和雨有关,所以有人觉得,繁体“雲”字才更直观贴切。
其实,甲骨文的“云”字就没有雨,写作:
两横表示天空,其下勾勒出卷云蜿蜒之状。
后来,
“云”字被借用表示说话,为了体现区别,人们才给表示天气的“云”字加上雨字头,成了繁体“雲”
。即使加了雨字头,它也常被简单地写成下面这样👇,宛若一幅云气升腾的简笔画。

云多彩多姿、变化万千,跟它相关的单字也很丰富。晴雯的“雯”,就是有纹理的云彩,故而她的判词第二句便是“彩云易散”。其他还有“霞”“霭”“霄”等等,都是天空中各种各样的云气。

云是天上悬浮的水汽,而靠近地面的水汽,夜间遇冷凝结或凝华,便成为“露”与“霜”。浮云、朝露、清霜,都是容易消散之物,所以古人常常借它们感叹人生的短暂。
千变万化之云,也是中国画家钟爱的画面元素,图1为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局部,图2为宋代马远《雕台望云图》,图3为宋代李公麟《西岳降灵图》局部,三幅图分别描绘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云气。
雷霆惊天地
黄庭坚《清明》诗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降水天气,往往伴随着电闪雷鸣。
我们现代人知道,雷电是云中正负电荷相遇引起的放电现象,但古人却不知道。虽然不知其中原理,但是他们把“电”解释为“阴阳激耀”,又说“阴阳合为雷”,却也不是没有道理。所谓“雷公”“电母”,就更是把这种观念拟人化了。
《西游记》中的雷公电母
“雷”字在甲骨文中有很多写法:
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中间为折线,两边有对称的装饰,或为圈,或为点,或为“田”字。
中间的那条折线是闪电的形状,但两边装饰物到底是啥,就不好说了:点状看起来像雨滴,倒不难理解;圆圈或“田”字形,有学者认为是车轮,用车轮隆隆声指代雷声。
金文中的“雷”字,更是有四个浑圆的田字形,后来又在上面加雨字头,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雷字👇:

电字也是如此,早期时写作:
后来金文中有的加雨字头,写作:
再后来,演变到小篆,定为:
再之后,隶定为“電”。
有意思的是,
“电”与“申”虽然一弯一直,早期却是一个字,都是描绘闪电的景象
。申字加上示字旁,便是“神”,示字表意,通常与礼仪祭祀有关,说明古人将闪电当作神迹看待。

在雷电现象中,闪电曲折蜿蜒,还有分枝,雷声隆隆如车轮碾过,甲骨文的“雷”字既用折线表现了闪电,又以圆圈表示车轮,指代声音,非常形象。
尘霾迷人眼
大多数情况下,雨部字都是讨人喜欢的,“雨”“雪”“云(雲)”“雯”“霞”“霜”“露”“霏”等字,都经常用于人名。
你的名字里有这些字嘛?
图片来自:《家有儿女》
但有一个雨部字,却是人人喊打的——“霾”。
霾虽然近些年才变成网红,但其实霾字的历史相当悠久,甲骨文里就有了,写作:
雨字头的下面,是一只面目难辨的动物。有一种解释是说,古人认为霾源于猛兽的吼叫。不过那时候的霾,跟现在有所不同:《说文解字》对霾的解释是“风雨土也”,即风夹杂着尘土。
史书也多有类似“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的记载。这放在今天,应该被称作沙尘暴或扬尘、降尘天气,与空气污染的雾霾有本质的不同。
沙尘暴天气
有“雨”却不说天气
大多数雨部汉字,不是天气名词,就是形容某种天气的词。但有些字明明有雨字头,看起来却跟天气毫不相干。
其实,它们有的是早期跟天气有关,但随着含义演变,那点关联已被淘汰,字形中的“雨”却留了下来;有的则完全是误打误撞多出了雨。
比如,“零”本字为“霝”,金文是雨字头下有三个方块,代表雨点。零的本义是像雨滴一样落下,后来有了零落、零丁等引申义,但在古代并没有数字的含义,近代以后才假借为数词。
金文“零”
“雩(y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披挂着琳琅的服饰、在雨中舞蹈的模样。《周礼》说:“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这种舞是专门的求雨仪式。《论语》中的“风乎舞雩”,指的就是在求雨的平台广场上吹风。
“霍”字的甲骨文是顶风冒雨而飞的鸟群,《说文解字》解释为鸟在雨中疾飞时发出的声音,现在我们多用其“快速”的引申义。
甲骨文中的“霍”
 “霸”字本与“魄”相通,指阴历每月之初始见的月光。后来,霸字在金文中出现了雨字头,可能是因为它也和雷电一样被看作一种天象。“霸气”的霸,源自“霸主”一词,原指诸侯盟主,是“伯”字的假借。
“需”字本没有雨字头,甲骨文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金文字形也类似,为沐浴之意。
甲骨文、金文中的“需”字
但在传播过程中,有的金文误将人头、两臂和水滴合写成雨字,导致字形发生变化,出现了“雨下站着一个人”的金文字形,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流传了下来。
后来在《说文解字》等书中,就把“需”字解释为人遇雨后止步,作“等待”之意了。

随堂考
往期文章回顾
撰文 | 宰予
微信编辑 | 高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