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我们的交流群中,关于教育内卷化的问题,大家进行了一场持续了两天一夜的旷世讨论。
一位宝妈,也是我十一学校的同学提出了她关于home school的畅想:
Home School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吗?
谈到私塾,当时我就想起了一部曾经对我影响很深的法国纪录片——中文译名叫做《山村犹有读书声》,但这个译名显然是有点自己加戏了,也没有翻译出片名的精髓。
片子的法文原名叫做Être et avoir,翻译过来应该叫做“是和有”。
2002年,这部纪录片在法国各大电影院上映,三周内创下了百万票房记录,后来获奖无数,还曾在戛纳进行展映,座无虚席。
但是在中国,这部片子鲜有人知,我当年也不知道,是我的导师Noe Mendelle推荐给我看的。
看过之后,它对我的触动很深——除了对于内容本身的触动,这部片子更是多年以来影响了我对于纪录片创作风格的理解。
不过,今天就不讲创作风格啦,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是”(to be)和“有”(to have)是法国小朋友在学校最先学习的两个动词,这两个词也是所有法语动词变位的基础——用它们作为片名,既饱含着教育之于人生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也和这部片子所讲述的故事暗中契合。
故事的开始,一辆面包车在风景如画的山中穿行,时而在农舍边停下,接上准备去上学的小朋友,送到了在学校门口等待他们的乔治老师面前。
在法国奥弗涅的偏远地区,一生未婚的乔治老师,在这所只有一个班的小学教了二十多年的书。
全校只有十三个学生,混班教学,最小的三岁,最大的十一岁。
学生们所有的功课——语文、数学、音乐、画画、体育,甚至家里的事情都要由乔治老师亲力亲为,除此之外,乔治还要兼当孩子们的“心灵导师”,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然而,这一切都被划上了一个时限——一年后,乔治老师即将退休,回到法国南部去照顾年迈的母亲
全篇的故事,便是这波澜不惊却温情满满的一年。
为什么这部片子在中国没有大火,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年代确实有些久远,而纪录片,特别是这种观察型的纪录片(没有解说词、纯粹用镜头叙事)本身的受众就比较小;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片子节奏非常缓慢,很容易开篇就把人劝退——在这个一切都讲究快的社会中,它太格格不入了(法国人拍的,你懂的)
开篇乌龟爬的长镜头就预示了片子的节奏
然而,如果你真的愿意拿出人生中的100分钟来观看影片,你会发现——所谓教育,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焦虑渲染、宏大叙事,而是像片中乔治老师那样,耐心、真诚地帮孩子解开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就足够了。
面对没有完成美术作业,却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打雪仗的小朱朱,乔治老师难得地“严肃”了起来,让朱朱“遵守自己的诺言”。
面对在学打蛋时不小心犯了错,把蛋打到了桌子上的小姑娘,老师一边说着“没关系”,一边帮她收拾残局。
班里的两个大孩子因为争执而发生冲突——乔治老师一边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情绪,认识到言语的杀伤力,一边提醒他们应该为班里的小孩子们作出表率,珍惜难得的友情。
小孩子的争吵打架也无法避免,但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将心比心”,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然而,人生如果可以一直像小打小闹般简单就好了,但生活会push你去面对残酷的那一面,譬如离别,譬如生死。
面对父亲患癌,即将毕业的朱利安,乔治老师和全班小朋友一起陪他去提前适应中学,并且鼓励他去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
冬去春来,沐浴风雪和阳光,在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玩耍过后,那个离别的日子也悄然而至了。
又有新的小朋友到来,彼此成为了朋友。
曾经大打出手的两个孩子,相约在未来的中学生涯中,成为彼此的依靠。
面对班上那个心地善良、对未来感到惶恐,不愿与人交流的女孩子,乔治老师说要成为她永远的后盾,永远的倾诉对象。
不知道离别为何物的小孩子,轻松地说着“再见”,却不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意义。
但乔治老师怅然若失的表情诉说了一切——最后一年,在如画的风景中,结束了。
我想不起来这是第几次再回看这部片子了。
曾经,因为专业的关系,我对它的叙事方法、长镜头的使用等等非常着迷,但技巧之外,这部片子最让我触动的,是它展现了关于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不是电视剧,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人生就像片中那样平静,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
然而,即便生活在世外桃源,这世上也根本没有轻松生活的方法,面对成长,人人都要负重前行。
突然想起有一次,在群里讨论的时候,有位朋友询问究竟何为“底层逻辑/思维”
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们政治课里面所说的——事物的内部矛盾,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核心问题、核心需求、核心原因

例如,学语言的根本需求是沟通表达、工作的核心原因是自我满足+赚钱生存(其实就是精神满足+物质满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造思维(去了趟大凉山拍摄公益助学,让我再次思考了“教育”的本质)等等......
把这些底层原因想明白,会指引我们更加清晰地去看待盘根错节的问题,找寻最合适的行动路径。
珍惜无忧无虑的童年吧 小家伙们
面对教育内卷——这个时代的血盆大口,每个人都无法幸免。

然而身为父母,我们每天被“在海淀每年花10万补习只是最低消费”、“XXX家孩子两岁就能说几百个英文单词”这样的大标题搞得焦虑不堪,逼迫着自己的孩子去灌多少个单词、背多少首诗、学多少个特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真的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其实未必。
要学习的,比这些更重要的西,还有很多。
人这一生,便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堆砌而成,而生活本身,就是不断解谜的过程。
无论我们焦虑与否,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与其纠结那些无解的时代大问题,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认真回答发生在每一天的小问题。
就像片中20多年来乔治老师所做的那样,面对每一个个性、家庭完全不同孩子,认真去倾听他们的每一个声音,一起剖析每一件事背后的真理,做他们的后盾,让他们懂得诚实、耐心、将心比心......
教会孩子最最简单的“是和有”,陪他们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寻找意义、进行学习。
回答好每一个小问题,那些大问题的答案自有回音。

片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我最近在研究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和高瞻四大教育体系,现在再看这部纪录片,其实乔治老师的教室陈设和教育方式很有高瞻教室的影子,但鼓励孩子在田野乡间发现和创造,进行“开智”教育,又很有华德福的雏形
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还有很多法国人的幽默,大家可以在观影时自行体会一下。
片子我估计大家肯定很难找,已经提前为大家搞定了,点个【在看】,后台回复【是和有】即可获取啦。
周二是年前最后一次推送,过年期间,我俩准备多陪陪小佐佑,到时我会少发些文章,时常发一些好玩的图文给大家,分享一下过年的趣事~
提前拜年啦!
老惯例,介绍一下——我和佐佑妈妈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旨在团结咱们号的广大父母同胞,【互通有无、交流心得、排忧解难】。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添加我的克隆人进群。
更多好文
关于宝宝吃饭
关于宝宝玩具
关于宝宝早教
关于宝宝发育成长
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意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