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富人多生,是避免内乱和屠杀的唯一途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20年,全球多国生育率再创新低,中国也不例外。
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
与公安部同口径数据相比,2020年比2019年出生人口下降175.5万人,下降幅度15%;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相比,则比上年减少了461.5万人。不过考虑到户籍登记的延迟和遗漏,实际下降人数不会有四百万之多。如果统计局数据也同幅度变化,最终下降人数应在220万左右,预计统计局的数据会在1245万人上下。但去年刚刚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考虑到历来人口普查和抽查得出的生育率数据都比卫计委和统计局的数据显著偏低,所以不排除最终官宣数据会下修至1200万人一线。数据这个玩意儿,从来都是扑朔迷离,既然美帝连自己的选民人数都搞不清楚,我们搞不清楚出生人口,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大家做个参考就好。
即便按照统计局的数据来估算,2020年的人口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自建国以来,除了1961年之外(这年是什么情况,懂历史的朋友都应该明白),2020年是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也是同比下降人数和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考虑到育龄人口、结婚人数同样在持续下降,且历史累积的二胎意愿基本释放完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的人口断崖已经到来。新生儿人数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走低,哪怕按照大口径的官方数据,2021年跌破1000万也是很有可能的,2022年破1000万已经是必然,到2030年前后,不排除降低到500万以下。
出生人口锐减的危害大家已经讨论很多,不愿意生的理由也都是老生常谈,笔者响应读者号召写短文,直接讲办法。要让大家想生、敢生、能生,有四个基本问题必须解决清楚:
第一,提高生育率的根本途径,不是逼着不想生的人生,而是创造条件让想生的人多生。
第二,生孩子是个男女配合的运动,一方想生另一方不想生那就生不了,怎样避免生育意愿的错配?
第三,养孩子的主要成本有哪些,怎样合理减轻养育负担?
第四,养孩子的主要收益有哪些,怎样通过提高收益来鼓励养育意愿?
下面分别阐述之:
生育率的个体分化
人的生育意愿、生殖能力、养育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那些想生、能生、能养的人来讲,多生一个孩子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对那些内心抵触、身体不好、经济窘迫的人来讲,生一个孩子都难于上青天。因为,作为一项旨在提高生育率的社会政策,着眼点永远应该是扬长避短、趋易避难,即让一部分多生,而不是逼着每个人都生。
某些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很强的,现在60岁以上这辈人,有4-6个兄弟姐妹的比比皆是,我奶奶和外婆各自都生了6个孩子;在我认识的人当中,生了10个孩子的女人有两人,一个中国人一个老外,当然这两位老太太都已经作古,只是大部分子女还在;生了9个孩子的有3人,都是老外,其中最年轻的那位母亲现在也不过四十二三;甚至高知女性也有生得多的,一位北大的女生在35岁前就生了5个孩子,是我同龄人当中的最高纪录;在我认识的华人一代移民当中,平均子女数量都要超过2.5个,独生子女的情况只有一例。
生育能力强往往意味着身体好,这些高产母亲的子女普遍身体都是比较强壮的,换言之,养育也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养孩子的平均成本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是会显著下降的,大量物品可以重复或共同使用,看n个孩子的功夫也不会是看一个孩子的n倍。孩子可以一起玩,互相消磨时间而不是消磨父母的时间,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照顾弟弟妹妹,还可以做家务,其性格成长反而比独生子女家庭要健康的多。
我们可以对比两种假设的情况:第一种,每个女人都生一个孩子;第二种,有一半的女人不生孩子,而另一半的女人生两个以上。显而易见,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更好,因为总体养育成本会低得多,而且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程度也会高得多。抽象一点讲,女人个体生育率分化越大的社会,平均养育成本就越低,并且孩子的健康程度就越高。
对男人来讲更是如此,有些男人的收入养一个孩子都很痛苦,但有些男人的实力养10个或更多都养得起。而且从概率上来讲,后者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教育条件,往往也比前者更具有优势,讲个政治不正确的话,越优秀的男人就应该有越多的后代。你为什么非得盯着那些养不起孩子的男人一个劲儿地忽悠他们生,却又设置政策障碍阻止那些养得起孩子的男人多生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简而言之,作为社会政策,根本不应该是去催婚催生,而是应该放开让一部分人多生,让谁多生呢,很简单,富人多生。这话或许很多人不爱听,但我必须阐明这个基本事实。
允许富人多生的好处至少有三,第一是更容易提升整体生育率,第二是更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但最最重要的是,富人多生可以自然而然均贫富,避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古往今来,贫富差距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天然是不稳定的,到达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必然会血腥洗牌。富人多生而穷人少生,是唯一一种和平的均贫富的办法,因为随着遗产的不断分割,富人子女和穷人子女的贫富差距就能自动缩小。什么税收调节都是扯淡,哪怕你把富人一半的财产都收走,如果富人只生一个而穷人生一堆,那贫富差距还是会不断扩大。而且人是有腿的,当一个地方的税收太高的时候,他自然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同样,当一个地方不允许人生孩子的时候,想生孩子的人自然会跑到别的地方去生。
我在北京认识的人当中,甚至有一个人将要坐拥十几套房子的情况,哪怕他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一套商品房。原因很简单,他和他的未婚妻都是北京本地人且都是独生子女,他的伯伯姑姑都无后人,最关键的是,他们还经过了拆迁,可以预见上两辈人的所有房产最终都将落入他手。一个没有任何特殊才能的普通北京人能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而另外很多外地人却漂在北京穷得无立锥之地。不要讲什么法制、财产权、市场经济,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你觉得社会能稳定?就算统御有术,百倍的贫富差距都能摆平,那么千倍呢?万倍呢?
这种矛盾是全球性的,几年前有本很火的书叫《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讲到欧美国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其中继承财产发挥了核心作用。只不过可惜的是,他看到了问题却开错了药方,他提倡的是普遍的财产税和高达80%的累进所得税,当作者的祖国法国采取类似政策的时候,毫不意外地,大量富人离开了法国。
简单总结,从长期来看,富人多生穷人少生是保持社会基本经济公平的唯一和平途径。反对富人多生,本质上就是在支持大屠杀。因为极端的贫富差距,必然以大屠杀作为纠正手段,就像《刘伯温碑记》(又名“烧饼歌”)中所言,“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从政策上来讲,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彻底放开生育限制,不要扭扭捏捏搞什么放开三胎了,没有意义,就是一放到底,让生得起、愿意生的人想生多少生多少。现在完全不需要担心人口恶性膨胀,哪怕是在农村,女人们也不像几十年前了,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还愿意多生孩子的人已经凤毛麟角。当然,上述只是最基本也最粗糙的做法,笔者当然有一整套完备详尽的生育政策方案,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待将四个问题讲完后,放在文末统一来讲,只是可能会大大颠覆你的常识。
消灭婚姻,避免错配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富人少生、穷人多生的情况?很简单,因为一夫一妻制。在古代,富人子女历来都比穷人多,因为那时候大多数地方没有一夫一妻制,唯有欧洲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人口长期上不来。
现在富人生得少,是因为婚姻总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富人的老婆一般来讲也都是来自于本阶层。生育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伟大工作,富裕的女人总是不如贫穷的女人愿意吃苦,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你如果娶了一个富家千金当老婆,也就基本告别了创造一个大家庭的可能性。所以,虽然很多富裕男性有多生育的意愿,也有多养育的能力,但因为老婆不愿意,也只能作罢。
富裕男性倾向多生,富裕女性倾向少生,而大部分婚姻都是在本阶层产生,这就是基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资源错配。只有少数生育意愿极强的富裕男性,会主动放弃政治经济联姻的机会,有意识地选择来自更低阶层的女性结婚,而这种家庭的子女数量一般都不会少。女权主义者给了这种男人一个外号,叫做“生殖癌”。
错配在富人中比较高发,但在穷人中同样普遍存在,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还想生而另一方不愿意再生,都可以称为错配。传统上来讲,一般是男人想生而女人不想生,但随着养育成本不断提高,也有很多反过来的情况,男人感觉经济压力过大,从而拒绝老婆再要一个孩子的想法。
显而易见,让想生孩子的男人和想生孩子的女人刚好凑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的生育潜力,如果出现错配,就只能是高生育意愿的一方向低生育意愿的一方妥协,造成社会生育潜力的损失。富人中错配的比例虽然更高,但穷人基数大得多,而且还有一个不怎么好界定的中产阶级,总之普通人的错配对生育率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可观。
错配很难避免,因为从恋爱到结婚,时间周期太长,相关变量太多,很少有人会提前将生几个孩子这种事情讨论清楚。即便讨论过、承诺过,但在长达若干年的时间里,双方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工作环境、感情状况、思想认识都会发生变化,早年随口一说也做不得准。
恋爱的核心目的是上床,婚姻的终极目的是生育。可惜的是,虚伪的世人不愿面对这个朴素的真理,总会用很多似是而非的说辞来掩饰恋爱和婚姻的意义。话说你不想上床谈什么恋爱,不是在浪费彼此的青春么?不想生孩子结什么婚,一直谈恋爱就好了嘛,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吗,不领那张纸可能感情还更纯真美好一些。
本文的主旨不是吐槽婚姻制度,关于婚姻将来会专门写一篇《婚姻——谁的护盾,谁的枷锁》,这里只简单讲一讲,主要还是紧扣生育问题。
本来,生育是一件相对单纯的事情,是个生物就会,但人类偏偏要发明婚姻作为生育的前提,于是事情就复杂了起来。结婚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得互相妥协,财务得强行混同在一起,这还只是最基本的;想要结婚,你需要获得的不仅是对方的欢心,还得获得对方父母的欢心,对男人来说这往往意味着买房、买车和高额彩礼;结婚之后,双方都凭空多了一群顶头上司,对方的长辈也都需要尊敬、应付,特别是如果碰上比较蛮横固执的婆婆,那女人的日子真的是相当难过。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普遍对婚姻存有一种恐惧。多年恋爱甚至同居但就是不结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在怀上孩子之后才不得不结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都是婚姻恐惧症的现实表现。
而且,与恋爱的单纯相比,婚姻简直充满了铜臭气息,从谈婚论嫁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金钱上的博弈。大部分女方家庭都会在经济上提出要求,但你还不能怪女人,因为结婚之后特别是生子之后女人就没有议价能力了,男人愿意为女人和孩子付出多少完全取决于他的良心,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男人是没有什么良心的。所以,女人当然得趁着筹码还在手中的时候捞够好处,或者讲得好听一点——寻求足够的保障,这看起来很丑陋,但完全可以理解,男人们换位思考一下,多半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绝大部分婚姻本质上就是一场买卖,女方用生育资源换取男方的经济资源,但问题是这个买卖非常不透明,成交价格高度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技巧。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厚颜无耻唯利是图的一方能从婚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人却很容易沦为受损的一方。这与男女无关,既有渣男花言巧语低成本甚至零成本骗婚之后不履行婚前承诺和经济义务的情况,也有渣女大量骗财之后原形毕露骑在男人头上作威作福甚至甩掉男人的情况。
简而言之,婚姻这个游戏,就是恶人压榨善人的借口,就是烂人盘剥好人的工具,越狠毒越潇洒,越善良越受伤,遇到以次充好也难以退货,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婚姻为畏途。而在我们的法律和习俗中,偏偏要结婚后才能生孩子,于是生育率当然上不去,哪怕你十分想要一个孩子,但只要你恐婚,你也不可能有孩子。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法律上取消婚姻,男女自愿结合、自愿生育,从民俗上来讲婚姻当然还可以继续存在,但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但社会有其惯性,取消婚姻并不容易,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允许非婚生子,并允许代孕,非婚子上户口、入学等一切权益与婚生子完全等同。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育意愿强的高端男性自然会找到更多的人为自己生孩子,生到自己生不动或养不起为止;一些有生育意愿但却找不到合适对象结婚或不愿结婚的高端女性会向优秀男性或精子库借种生子,自己怕痛怕麻烦的还可以找代孕;小两口情投意合但却被双方父母阻碍不能结婚的,也可以完全无视长辈的封建压力,直接生孩子过日子;因为女方身体原因不能生孩子的夫妻,如果想要孩子,也可以轻易找到价格适中(只要放开合法,自然供给充分,自然价格适中)的代孕。
如此一来,生育率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至于像“离婚冷静期”这种蠢办法,只能进一步增强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从而进一步降低结婚率和生育率;离婚率当然也会降低,因为离婚更麻烦了嘛,但都已经要离婚的夫妻还能贡献什么生育率呢,这是傻子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你让他们早点痛痛快快离婚早点找到中意的下家,恐怕生孩子的可能性还大点。
说实话,现在的婚姻制度,唯一的有益功能就是保障孩子可以得到父母双方的养育,但这种保障既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是很容易替代的。不可靠,是因为人心难测,哪怕有了孩子,男女双方也都有可能产生其他想法,从而忽略对孩子的照顾和投入;不可靠,还因为命运无常,假设一方遭遇意外灾祸、生意破产等情况,到时候就算有心顾家,恐怕也是无力担责。
而替代方案则非常简单,那就是男人的养育责任刚性化,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给女方,说白了,女人只要生了孩子并且进行抚养,就可以直接从政府按月领钱,生几个孩子就可以领几份。这可以是一种福利或补贴,但也可以只是一种由男人向女人的转移支付,完全视人口形势而定,政策框架可以万年不变,需要改变的只是具体的金额参数。
政策的核心在于消除女性生子后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因为国家会把养育子女所需的费用(初步考虑为全部的饮食费用、基础的医疗保健费用、普通标准的看护和教育费用)雷打不动地发到母亲手上。哪怕她的男人跟别的女人跑了、或者出车祸死了、或者欠了一大屁股债,这个钱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根本无需打官司要抚养费,这样的话女人对生孩子就不会有任何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同时政府向男人强制收取抚养费,既可以逐月征收,也可以一次性征收,我倾向于生得少的可以逐月征收,生得多的可以折现后一次性征收。收取的标准是根据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来调整的,不同的胎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收取标准,如果向父亲收1000却给母亲发2000,那就相当于国家给补贴发福利了,这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果给母亲发2000却向父亲收3000,那就相当于国家收罚款了,这就是限制生育的政策。
如果一个男人生了孩子却交不上钱,那么很简单,既然他养不起孩子,我们就消除他继续制造孩子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拉去强制结扎。对于绝大部分正常男人来讲,无论你跟孩子他妈是否不和是否分手,对孩子的经济责任都完全不可能逃废;对极少数很挫的男人来讲,的确可以逃废责任,但却需要付出被结扎的惨痛代价,他也就不可能继续传播他的劣质基因了。
这套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明确预期,男女之间都不需要互相算来算去,择偶会变得非常单纯,主要是看人本身,家世财产什么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富男人仍然会比穷男人更有吸引力,但更多地是通过直接支付好处来实现,既然代孕都合法了,那么明码实价甚至签合同后再生孩子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有人一定会担心家庭的瓦解对社会的冲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感情好的自然好,结婚证也并不会丝毫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情不好的自然不好,结婚证却会千百倍放大他们的痛苦。人类几千年来都没有由政府来颁发结婚证,难道说古代的男女关系会比今天更不稳定吗?
出于生活安定、节约成本、爱护后代的考虑,负责任且性格相宜的男女自然还是会倾向于长期生活在一起,男人经济上有余力的话,在法定义务之外照样会给女人和子女更多的经济支持。而对于那种选择错误并不合适的男女,分手则变得非常简单,这不仅对男女双方是好事,对子女来说也是好事,生活在一个天天吵架的家庭中与生活在一个和睦恩爱的家庭中,恐怕后者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吧。
总而言之,当婚姻的束缚减少甚至消失的时候,生育意愿的错配也就不存在了,想生孩子的人自然就能找到适合的异性来生,生育率必将上升;再加上无条件给母亲发抚养费,女人对生孩子的顾虑会大大降低,有些能生的女人甚至可以直接以生孩子为生,稳稳当当的高收入铁饭碗。当然,抚养费也有高与低的区别,抚养成本收益的变化也都是很大的,怎样尽量降低抚养成本、提高抚养收益,是下面两章将要讨论的问题。
养孩子可以很简单
当下中国养孩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在大城市当中,这种成本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包括时间和精力上的。惊人的养育成本,极大地压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就我们这代40上下的“老年人”由于文化传统影响还想生二胎,年轻人基本没有几个愿意生二胎的。别说二胎了,就是生头胎,很多都是因为舆论压力和父母的催促,最近几年的生育率中,二胎都多于头胎,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我们把养孩子的成本大体分为衣食住行医教六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衣比较简单,因为中国的衣服的确是很便宜,除了父丧母逃的孤儿外,我还没见过哪个孩子穿衣服有问题的。下面只讨论其他情况。
一、吃饭是个大麻烦
我家老大出生在中国,老二出生在美国,现在刚满1岁,相比较之下,我发现在中国孩子吃饭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美国几乎完全不用操心。
美国有一个惠及大部分人口的福利项目,叫做WIC(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孕产妇和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申领,全部都是食物,主要是包装好的婴幼儿即食食品。其实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不高,但是真的非常非常实用,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有小瓶装的肉泥(有牛肉、猪肉、鸡肉、火鸡四种)、小盒装的蔬菜水果泥(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列举)、盒装兑水可食的米糊(米、麦及混合装)、开袋即食的谷物制作的零食(口味和形状也很多)、果汁、奶粉等等,1岁以后就没有奶粉了,会换成盒装鲜奶。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懒一点,完全不需要给孩子做任何吃的,就喂政府发的东西就行,不仅管饱,而且营养均衡。
WIC提供给孩子的食品
但在中国的时候就很麻烦了,我们每顿都需要专门给孩子做饭,他一顿又吃不了多少,有时候做了他还不爱吃,就算有老人帮忙,也是不胜其烦。很多东西需要切得很细碎甚至需要搅、磨,往往需要熬的比较烂,量虽然小,但动用的工具餐具可不少,弄完以后洗一次都是很费事的。中国也不是没有方便的婴儿食品,但说实话,你敢让孩子随便吃吗?或者也可以全部买进口的,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这边孩子上学也是可以定学生餐的,不但管午饭,还可以管早饭,政府有补贴所以收费比较便宜,疫情期间就全部免费了。我刚把老大送去上幼儿园吃学生餐的时候,说实话不是很放心,跟一个华裔的医生聊天时就问道,“在学校吃的东西会不会不卫生?”那医生像看乡巴佬一样瞥了我一眼,然后可能想起来我刚来不久,于是说,“你在外面吃的东西可能会有问题,但学校的东西100%不会有问题,孩子吃的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人敢出问题。”讲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托儿所的餐表(2021年2月)
民以食为天,对孩子来讲,吃饭又是尤其麻烦而讲究的事情,有时候我就不免感慨,泱泱大国,为什么连给孩子一口放心的食物都做不到?如果我们的婴儿食品可以让家长绝对放心,那么潜在会节省社会多少人力物力,不要小看每天那一点时间和精力,真要节省下来了,可能也就有功夫造二胎了。
关于如何监管食品质量的问题,我以前有文章提过,以后也会专文来讲,会有系统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监督办法,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讲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鼓励内部举报。任何工人举报本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查实之后重金奖励,并给全家北上深户口,同时解决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你看还有没有企业敢作假。
二、长安居大不易
我在北京生活过多年,在这种大都市,一个小婴儿至少要占一间房,婴儿床当然占不了一间房,但你必须找一个人专门看护他,无论是自家老人还是请保姆,肯定不可能和你们两口子睡一起。而且孩子是要活动的,北京那个空气、气候和交通,常年在外活动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卧室也小、客厅也小,那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是很憋屈的。所以北京就有一个很典型的情况,本地土著不缺房子和空间吧,但是本身不想生,外地人想生吧,但是往往负担不起那么大的房子。真的是长安居大不易,我相信其他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没有一个大两居或者小三居,根本不要想生孩子的事情,没有一个大三居甚至四居,就不要想生二胎。
房价贵当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烂了,我不想再多说,我这里从两个另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育儿的住房空间问题。
首先,为什么孩子必须有一个专人在家里看着?美国的生育率虽然也没有达到世代更替率,但是仍然比中国高得多,并且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按照越穷越生的理论来讲,这是有点奇怪的。他们很少有父母帮着看孩子或者专门请保姆看孩子的情况,因为他们有非常发达的托儿所体系,英文叫做Daycare school,当然还有Day and night care school,不过后者相对要少得多。哪怕孩子还不满周岁,你都可以把他送去托儿所,关键是送去了你还可以很放心,我家老二不满10个月的时候就进托儿所了,我接送他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他对老师笑,我觉得这就说明至少老师没有虐待他。
婴幼儿托儿所的存在肯定是大大降低养育负担的,即便两口子都上班,也能对付得过来。中国作为一个女性工作率非常高的国家,大力发展托儿所更是极其必要,否则生娃要么丢工作要么就得有大房子,大量普通家庭当然承担不了。上面最近也看到了这种情况,去年5月的时候国办就发了一个《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但说实话,我研究这个文件之后遗憾地发现,力度还是不够,而且有方向上的问题。
文件讲的基本原则叫“家庭为主,托育补充”,这就不对头,属于对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提倡力度不够,谁为主谁为辅应当是社会需求决定的,而不是上面规定的。非得要说的话,美国这种国家女人上班的比较少,所以还可以家庭为主;中国这种国家女人上班的比例非常高,这就必须托育为主。当然托不托归根结底还是自由选择,就算是托育为主,也没有人拿着枪逼你托,但政策认识必须要清楚,也必须要配套。一个典型的不配套的政策就是延迟退休,话说现在本来大家都只能指望父母帮着带孩子了,结果父母干到60还不能退休,那谁来带孩子?没人帮着带孩子又有谁敢生孩子?你真要推延迟退休,那就必须托育为主,否则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的政策。
文件的另一个毛病是还在搞政府主导那一套,立了很多条条框框,这个方向更是要不得。对于这样一个有庞大需求的产业,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开、搞活,吸引大量资本和人力投入进来,在充分的竞争之下,自然会产生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价格也自然会下去。如果一家托儿所在开业之前必须在政府端投入大量成本来获得许可,那么价格显然不可能亲民,而人家看孩子是否认真负责这种事情,也是极其不适合由政府来进行监督的。托儿所的核心问题就是孩子的安全,又可以分为硬件设施的安全和人员行为的规范。硬件的安全再简单不过,市场竞争自然会让大家提高标准,何况美标、欧标、日标都是现成的,抄总会嘛,父母选托儿所必然是极端谨慎的,硬件有隐患的机构根本就生存不下去。人员行为的规范就更加微妙一些,这也是父母主要担心的情况,毕竟孩子太小不会说话,受了虐待连告状都不会。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简单,因为现代有一种高科技设备叫摄像头,话说有的高档狗场都知道装上几个摄像头,以使寄养宠物的主人放心,难道人还不如狗么?说不定一放开,不仅摄像头立即布满托儿所,而且还会产生图像追踪软件,以使得父母随时都可以准确找到自己宝宝所在的位置,甚至还会产生情绪监控软件,如果宝宝哭了,父母立即就会收到提示。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力量,而且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是非常舍得花钱的,这个市场不会缺钱,只要竞争充分,托儿所一定能够找到让父母放心满意的办法。
然后,为什么孩子必须长期在家里活动?我在外面一个典型的感受就是,西方的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比中国孩子长得多,所以西方孩子的居所其实并不需要很宽大。大量西方底层家庭的孩子卧室也是很狭小的,平均看来恐怕比北京房子的次卧还要小得多,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长期在卧室中活动,进卧室就是准备睡觉了。
这种差异的产生,固然有文化层面的原因,但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活动的设施。如果你家附近有非常适合宝宝玩的场所,你自然就会经常带他去玩,如果没有的话,你当然就得考虑在家里给他开辟更大的场所和准备更多的玩具。
什么叫适合儿童的场所?首先当然是环境的安全,比如不能有被车撞的风险、被狗咬的风险;其次是设施的娱乐性和安全性,比如防撞和防摔的考虑;然后还得考虑场所的可达性、设施的充分性,如果离家太远或者太拥挤显然也是不妙的;最后高档一点的还可以考虑封闭、半封闭建筑以避免气候影响,以及怎样让父母呆得更加轻松愉快。要是做得好的话,这本身也可以做成一个产业,既可以系统性地降低孩子在家活动的空间需求,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比较有利。
我现在居住的房子也不宽敞,但非常幸运的是,不远就有一片不错的海滩,另一个方向不远就有一个公共的儿童游乐场,而且设施的表面和地面都做了充分的处理,我感觉哪怕从高处跌下也受不了什么重伤,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不遮阳不避雨。所以我在接孩子放学之后,要么带他们去游泳(其实还不会游,就是玩水而已),要么带他们去游乐场,尽量消耗他们的体力,回家之后就相对消停一点,与之前相比,真的是很有利于维持家中整洁。
其实这个社会大量的需求都可以商业化或者公共化,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小区都有可信赖的托儿所,都有设施完备的儿童游乐场地,对年轻的父母来说生活是不是会简单很多,对大房子的需求相应也会降低不少。让我来做的话,托儿所与游乐场本来就可以合二为一,托儿时间和收费可以非常灵活,还可以寓教于乐,还可以为大人孩子提供餐饮服务。大人既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也可以把孩子扔给看护人员回家忙自己的事儿,还可以端杯咖啡拿上手机坐在旁边看孩子玩,这样想想,看孩子是不是也没那么辛苦?
三、上学——漫长而危险的旅程
在中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不仅都是高峰拥堵时段,而是也影响上班时间,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的话,真的是要了工薪族的命。有些家庭还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那大人更是苦不堪言,不仅是要接送,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你还得全程在外面耗着,就那一个小时你回家一趟也不值当啊。
不接送是不可能的,我感觉基本只有到了中学,才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去上学,恶劣的交通环境、拐卖的潜在风险,都让家长不得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玩命抽出时间去接送孩子。而且现在学校合并的风气愈演愈烈,有条件还得专门挑一个好学校,大量孩子上学的地方都离家有相当的距离。
但在西方,孩子自行上学的年龄比在中国要小得多,如果学校位置便利的话,大量二三年级的孩子都已经可以自己去上学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确无需太顾虑拐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得归功于发达的校车体系。
在西方,校车简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只要校车停在路边上下孩子,整条道路的车都得停下来等它,绝对不准换道超车,对面的车也必须停下,哪怕根本没有孩子要过马路。我刚过来的时候,有一次开在一条四车道的路上,对面有校车刚刚靠边停下,我在对面外道且车速较快,说实话就是博尔特从校车上蹦下来专门撞我都不可能撞上,我一犹豫就开了过去,结果外面两个老外马上对我咆哮起来,搞得我很是尴尬。
如果说充足的校车数量和深入犄角旮旯的校车路线代表了为孩子们提供的方便,那么对校车尊重到变态的习俗则代表了全社会对孩子安全的无比重视,相应的,家长的压力自然就小得多。扯远一点,讲讲西方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吧。
美国人习惯于开车,所以,任何幼儿走在马路边,都会遭到大量的关注和关爱,不管是否有大人陪伴在一起。
老婆有三四次等不及我回家,推着大婴儿车载着两个崽走路去旁边的公园或者游乐场,一路上都会遭遇多次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而且会反复询问确认。
即便我一个大男人,有天晚上牵着老大在一条比较荒僻的路边散步,也有人开车过来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估计他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我的,但看我们很亲热也就不怀疑了,然而他又询问我是不是喝酒了,直到我向他解释了一大堆他才离开。
还有一次,我家老大暂时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刚刚学会开门,于是一大早自行开门跑到了外面的小马路上,当时他还不到2岁,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结果一个陌生人看到了以后,带着他就近挨家挨户询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叫醒我朋友两口子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还说本来都已经准备报警了。
西方人开车习惯于离人很远,像中国那种和人擦身而过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对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旁边有孩子在玩,至少部分人会把车彻底停死,等孩子离开了再开车,不会鸣笛催促,也不会小心翼翼挪过去,说实话我至今认为他们是小心过度,并且惊叹于这些人耐性。
我虽然认为美国人在某些方面属于反应过度,但是看看最终效果,人家在孩子出门方面需要操的心的确要少很多。我们或许不需要学习他们的每一点具体做法,但是这种社会氛围的巨大差异的确令人感慨,也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至少有几件具体的事情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一,校车必须尽快普及,让想要坐校车的孩子都能坐上校车,部分区域可以大车小车搭配转乘,以提高运转效率和道路可达性,必要的话车上还可配人入户接送。这些服务其实完全也可以收费,关键要让时间紧张的父母有这个选择的机会,不要使上学放学这样一件日常事务成为家长不可克服的痛点。
第二,儿童如果遭受车祸、狗咬等意外伤害,责任人应该承担比伤害成人更大的责任,以迫使人们在面对儿童时更加小心行事。有人认为保护孩子天然应该是父母的责任,但如果一件灾害,父母需要付出十分的小心才能避免,而旁人只需要付出三分的小心就能避免,那么强化社会责任就是总体优化的选择,就算给不堪重负的父母减减负吧。
第三,对于拐卖人口的行为必须以最大的力度加以禁绝,主犯一律死刑,从犯和买方一律无期起判。关于这点,肯定很多法学砖家不会赞成,这里不想扯太多法律问题,只讲两点常识:首先,拐卖行为在摧毁一个家庭的同时,也会摧毁孩子的一生;然后,人贩子这种生物对社会和他人怀有极大的冷漠和恶意,根本没有改造的可能和必要。
四、病越医越多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长都特别关心的问题,孩子生病也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我相信绝大部分家长都宁愿病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愿意孩子遭罪。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中国和美国在医疗方面的理念差异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不敢说美国的理念是不是更好,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做法至少大大降低了父母在儿童医疗方面的负担。
我的大儿子生在北京,刚出生的时候验血有项指标轻度超标,疑似有什么感染,结果医生直接就上了抗生素,一输液就是八天,简直把我心痛坏了,但直到最后,也说不清楚到底有没有病,有什么病。在北京,儿童医院也永远是一个爆满的地方,那一个个焦虑的家长和哭闹的孩子,身处其中简直能把人逼疯。
在到了美国之后,孩子当然也生过病,但这边医院对孩子生病的态度实在是让我大跌眼镜,他们极其抵制使用抗生素,基本态度就是尽量让孩子自愈。我因为孩子生病跑过几次医院,但医生明显觉得我是小题大做,按照他们的说法,孩子发烧是很正常的事情,往往能够自愈。医生的典型建议是,随便吃点退烧药(布洛芬,非处方药),保持密切观察,如果三天还不能退烧或者发烧温度太高,再到医院来。
第一次是老大发烧,医生看了以后说是病毒感染,但他既不开化验也不开药(我们是自费,医生知道),直接就想打发我回家。在我的询问和要求下,医生居然轻描淡写地说,“空气里到处都是各种病毒,孩子感染点病毒很正常,没有必要确认也没有必要吃药,回家养着就好”。更有趣的是,他说可以吃点退烧药,不需要开处方,直接到药房买就可以了,但他居然建议我们也可以去外面药房买,因为会比医院的药房便宜。说实话,我当时很生气,觉得他很不负责任,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怀着忐忑的心情买了退烧药回家,好在小祖宗还比较争气,到了第三天果然就不再发烧了,这事也就过去了。
第二次是老大流鼻涕兼咳嗽,我感觉鼻涕和痰里都有点脓了,结果到了医院还是老一套,什么都不给开,还是让自愈。我实在急得不得了,好在有个朋友的朋友是医生,是个华人,在一家诊所里面工作,于是我又找到了他再给看看。但是,他的说法和医院的医生差不多,说是可以自愈,不过好在华人比较好沟通,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给开了点抗生素。不过照他的说法,其实也没有必要,可吃可不吃,吃了可能会好得快点,但不吃也能好,开抗生素也就是应我们的要求让我们放心而已。
第三次是老大身上长疮,去医院以后确诊是手足口病,但操蛋的是,医生还是让自愈,只是讲了一些注意事项。在我们中国人的理念中,手足口病已经算个大病了,全家大人肯定都急得不得了,这玩意儿怎么能自愈呢,于是我只好又向那个医生咨询。结果他告诉我,这边就是有很多人得手足口病的,就是可以自愈的,让我不要担心,而且还举了我那个朋友的例子,说他的女儿得了手足口病就是自愈的。我的心情简直是哔了狗,感觉自己来到了缺医少药的原始社会,只得无奈回家,心想如果病情恶化了老子肯定要来找你们这些庸医的麻烦。回家之后当然就得特别小心了,只能在饮食起居上尽量照顾好他,结果拖了一个多星期,居然真的就好了,出国之前的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种事情。
经过这几次之后吧,我对孩子生病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小毛病也不去医院了,因为知道去了也没啥鸟用,就是自己养。但令人惊讶的是,老大生病的频率与刚过来的时候相比明显变低了,老二生在这边,身体更好,基本上都没啥病,偶尔发烧也不严重,而且很快就自己好了。
要说的话,这边医院也不是绝对不给开药,有两次开药还是很痛快,一次是老大耳朵不知道怎么感染红肿了,还有一次是老二口腔粘膜真菌感染,这也是他们两个最近一年从医院得到的唯一的治疗。
我不得不承认,原来世界上大多数病真的就是不需要治疗的,然后就发出了疑问,我们中国人对孩子健康的理念是不是有点问题?在中国,孩子不管生了什么病,肯定大人都是很着急的,有几个家长敢不去医院,只要涉及任何感染,又有几个医生不是大量用药?用药特别是用抗生素肯定能使这次病更快地好,但长期看来,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得不到锻炼,恐怕将来只会更容易生病。
而且在美国这边有个非常流行的理念,“任何病毒本质上都是无药可治的,所谓的治疗,只不过给人体创造条件战胜病毒而已,根本上靠的还是免疫系统”。我刚听见此话的时候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歪理邪说啊,但当我重新复习生物学知识之后,发现还真是如此!
一切抗生素都只能杀灭细菌或真菌,对病毒而言都是无效的,换言之,病毒是杀不死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任何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所谓抗病毒的药物,只能是针对某种具体病毒的特殊蛋白去抑制它繁殖(而不是杀死),或者增强人体自身的功能去对抗它。我相信,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或认同这一点,但从生物学或医学的角度而言,事实就是如此。
哪怕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是药三分毒,固本培元也是更加根本的防病抗病之道,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似乎是把双方的好的理念都结合没了,只剩下猛开药了。从我个人的经历总结,尽量让人体自愈以锻炼免疫系统,而不是滥用抗生素以抑制免疫系统,恐怕才是正确的祛病强身之道。
我们两口子都比较懒,而且入乡随俗嘛,对孩子的照料其实是非常西方化甚至粗糙化的,很多中国家长会注意的事情我们并没有注意。比如,除了生病期间,我的两个孩子绝对喝不到任何热饮,反倒是经常喝冰牛奶、冰果汁,但是习惯了就好,也没有出什么问题;比如,我们在春夏秋三季都是给孩子洗冷水澡的,我家老二不到半岁也就开始洗冷水澡了,事实上他比哥哥还更适应冷水;比如,穿衣服和盖被子这种事情,我们只是给他们选项,如果他们就是不想穿多穿厚穿长的,或者就是不想盖,我们也不强求,但他们近一年来感冒的时候也很微乎其微;再比如,他们两个在地上甚至院子里、草坪上玩的时候非常多,有时候管不过来,脏手拿东西吃甚至直接地上捡脏东西往嘴里塞的时候也是有的,但闹肚子的时候其实很少。他们哥俩现在都壮得跟小牛犊一样,有时候,我感觉我的抗病能力还不如他们两个呢,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吃了太多抗生素吧。他们这样健健康康,也实在是给我们省了太多的功夫。
看来,人的身体真的是靠练出来的,少吃点抗生素,少娇惯一点,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塑造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我知道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对国内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物以稀为贵嘛,何况是孩子。越是少子化,就越难以承担任何风险,因为养得就越金贵;养的越精贵,养育负担就越沉重,因此就越不愿意多生孩子。这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还得从提倡小病自愈、杜绝滥用抗生素开始。
五、内卷化的早教
我们中国人是极其重视孩子教育的,这本来是好事,但现在这个氛围下,实在是重视得过头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在中国,城市中产以上的家庭,就没有不上补习班的,补习种类繁多,既有智力开发的,更有课业相关的,还有技能才艺的。海量的补习班当然是家长的沉重负担,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上这么多补习班真的有必要吗?有利于他们成才成功吗?成才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
我认为,孩子是不需要上太多补习班的,原因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成才成功是多维度的,在任何社会,靠学术或专业走到社会上层的都只是极少一部分人。而且说实话,这玩意儿真的是要靠一点天分的,你孩子如果就不是那一块材料,那你让华罗庚陈景润来教他他也成不了数学家。对于更多的人来讲,这个社会更现实更容易的成功路径是在商业和管理方面,即当老板、当高管和当官。而这三者所需要的素养,大多不是靠任何补习班可以补出来的,你的孩子或许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会玩能混,讲得高大上一点叫做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强,说不定将来比那些成绩好的孩子还更有出息呢。
第二,当今教育界没有合理认识竞争、升学和选材的关系。很多家长也未必真希望孩子将来吃学术饭专业饭,但现在的问题是升学竞争很激烈,你上不了一个好学校似乎将来的阶层起点就低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所以家长不得不逼着孩子恶补,一句老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现在的考试太简单了!升学考试太简单,是造成恶补的直接原因,对成绩差的孩子来讲,因为简单,努力拼一拼就能提分,家长当然要让他拼,对于成绩好的孩子而言,因为简单,所以容错率低,所以必须大量练习降低错误率,所以也得拼。但只要考试难度大大提升,孩子负担自然降低,笨的不用拼,拼也没用,早点认清现实另谋出路就好;聪明的也不用拼,只要水平在那里,偶尔马虎错一点也不致命。考试就是应该有分辨率的:学生的水平必然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测评性考试的平均分就该在50分左右;毕业会考这种通过性考试可以简单一些,使得95%的人能过50,过50就算过关;而选拔尖子的考试就应该更难一些,你要选拔多少人,就让多少人能过50分,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难度,这本质上是个概率学问题,但我懒得给出证明了。考试越简单,学生负担越重,很多人本能地反感这个真理,那我举个例子——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尤其是行测是很难的,能把题做完的人都凤毛麟角,平均分也是很低的,考好了的收益也是很直接很可观的,请问,备考公务员有孩子补习那么疯狂吗?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题难到一定程度,就相当于是个智商测试,你疯狂补习也没用啊,你补天补地还能补智商吗?
第三,哪怕对于真正有某方面天分的孩子来说,补习班也不是必须品。每一个擅于学习的人,首先都是一个善于自学的人,我本科硕士都是在清华,而且都是自己考的,在我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没有哪个同学是得益于补习班的帮助才上清华的。归根结底,上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其效率远远低于自学,因为通过耳朵接受信息必然比通过眼睛接受信息要慢,因为课堂总是会照顾大多数人的进度而不可能按照特定学生具体所需的进度。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自学永远比上课效率高,如果你的孩子不这么认为,那只能说明他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天才。老师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更多的是需要答疑老师而不是授课老师,对于授课老师而言,更重要的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讲授具体的知识点。对于学校开设的一切课程而言,补习班都是非必须的,真正必须的反倒是那些才艺方面的补习班,像钢琴啊舞蹈啊什么的,因为这些东西的实操性比较强,其精华并不能直接通过文字和图像资料获得。但归根结底,一切补习班都要看孩子自身的意愿,如果他十分想去上,还可以让他去试试,如果他根本就不想去,那任何补习都没有丝毫意义。
中国社会的内卷式竞争实在是太厉害了,而师资水平又普遍偏低,急功近利的低水平灌输式教育从根本上透支了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所以我们的孩子数理化成绩很好,但数理化的科研却只能算世界二流甚至三流,还比不上欧洲一些小国;所以很多孩子除了学习啥都不会,自理能力、运动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普遍偏弱;所以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简直是操碎了心,而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见的,也只有东亚儒家文化圈和我们稍有类似,而东亚恰好也是整个世界的生育率洼地。
补习班泛滥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绝对不是只靠打击补习班或者教育家长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应该极力压缩大学本科招生规模,因为这个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家长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化解望子成龙综合征,而且社会本身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
其次,应该大幅度提高各类升学考试难度,同时一年双考甚至三考四考。前者可以让普通学生乐天知命,不要把青春浪费在无益的题海上;后者可以降低偶然失手的危害,不用通过海量练习来保障正确率。
再次,切实保护版权,催生多样化的优质远程教育资源,特别是趣味性强的课程、适合自学的课程和便捷强大的答疑资源。在头部师资能够获得可观收益的情况下,才能大量吸引顶级人才投身基础教育领域,跟着聪明人学才能变得更聪明,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最后,社会需要更加综合平衡的人生价值评价体系,即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不是人人都争当人上人。但这个话题很大,要做到也很难,暂不展开了。
这一章的篇幅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讲得比较琐碎,核心观点就是:
中国人育儿花费的金钱、时间、心力远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简单讲,我们的育儿成本太高,体现在食住行医教各个方面。高昂的育儿成本当然就会使人不敢生、不愿生,要想提高生育率,就必须深入到育儿的各个细节当中,为父母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我要这儿女有何用
在现代社会,生儿育女显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决策,上一章讨论了养育成本的问题,但决定生育意愿的不仅有成本,还有收益。那么问题就来了,人为什么要生孩子,生孩子有何用?
不要讲什么生物本能,生育的生物本能早就融化在了性欲当中,当避孕技术将性和生育分开的时候,人类就没有任何生育本能残留了。实在要讲本能,也只有好逸恶劳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显然是抑制生育而非促进生育的。
也不要讲什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讲究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人信这一套?这些传统文化当然仍然经常被老人们用来催婚催生,但显然其说服力已经是越来越差,因为这一套说辞完全脱离了当下的生活。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生育率都持续走低,尤其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很低,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在以前的时代,生孩子是有用的,有直接的经济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在社会制度下,生孩子变得无用了,严格来讲只有负作用。
在以前,生孩子有三个重大作用,两个是经济方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生孩子可以直接补充家庭劳动力,男孩还可以提升家庭武力;生孩子可以给自己养老,孤寡老人好凄惨的;对于精神属性比较强的人来说,生孩子还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精神。
一、子女劳动力的消失
在以前那个普遍多子女的时代,孩子是必须要干活的。早的从三五岁开始就能给大人拿东西跑腿帮手,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基本就相当于一个全劳力了,除了极限负重能力还和成人有差距外,干其他活已经没有任何差异。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要大量帮家里干活,无论城市乡村、无论东方西方,只有请得起佣人帮工的富裕之家或者几代单传的家庭会惯着孩子一点。
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只要家里有两个十岁出头的女孩,主妇就完全告别洗衣、扫地、洗碗、割草这些活了,而做饭、饲养畜禽、照顾婴幼儿这些活也可以很大程度分担出去;男孩子只要不是独苗,砍柴、挑水、收获、搬运这些活也都少不了,只有那些过重、过脏、过于精细的活不会让孩子干,比如挑粪、打农药之类的。
哪怕是在城市里,子女要干的活也不少,尤其是父母双方都需要外出讨生活的家庭,家里的事情很多都得小孩来干,比如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弟弟妹妹等等。我还是80后这一代,但在我小时候,有段时间父亲在外地工作,只有我和母亲在家,那我也得每天放学回家先把米饭煮好,扫地扔垃圾这种活也历来都是我的,搬运什么东西更是跑得飞快。
而且,中国父母对子女劳动力的使用绝不仅仅限于家庭劳动,也就十几年前,我都知道还有很多打工的年轻人会把大部分工资上交给父母的,自己仅仅留点生活费而已。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只要你还没成家立户,你的劳力、你挣的钱都该是属于这个大家庭的,很少有年轻人敢于提出异议。
西方的情况曾经也差不多,在打孩子还不犯法之前,哪有几个孩子不干活的,特别是农民家庭,很多十几岁的男孩经常在农场里帮忙,都已经算得上一把干活的好手了。而在多子女家庭中,大的照顾小的那是天经地义全球一致的,只要有哥哥姐姐在,父母根本就不需要长时间去照看婴幼儿。
但这些统统都是老黄历了,现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懒(这话是我一个美国朋友说的,他60岁了),无论城乡东西都一样,能给家里分担的事情越来越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得少和养得娇历来都是相辅相成恶性循环的,孩子多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多使唤他们,孩子少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多惯着他一点,前面讲过类似的意思,不再展开。
另一方面,家长权威大大弱化了,西方左派思想强势瓦解了传统家庭秩序,打孩子犯法了,骂孩子不对了,人人都要自由平等了,快乐教育成了金科玉律了,自然而然地,家长也就使唤不动孩子了。然后西风东渐,再加上独生子女好精贵,中国的情况也就变得差不多了,孩子基本退出了家庭劳动,成了一个经济上的纯负担。
我倒不是说上面这一段的左派理念都不对,但是万事万物都有个度,你越过了合理的限度,让养孩子越来越亏越来越难,那大家自然就生得少了。比如欧洲人生得少了,绿教自然就进去了,白左的教育理念再英明伟大光荣正确有什么用呢,人家绿绿就不吃你这一套,你的人越来越少,他的人越来越多,一两代人之间,江山就易主了。
二、埋儿奉母的养老体系
正文之前先讲一个故事,即“埋儿奉母”,这是二十四孝中最经典的一篇。话说晋代有个人叫郭巨,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这个故事荒唐吧?变态吧?遗憾的是,现在整个世界本质上都在做同样变态的事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以前的人想生孩子,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养儿防老,现如今,有了国家的养老金,防老再也不需要养儿,养儿不仅防不了老,还极有可能啃老,你说谁还生孩子呢?归根结底,对生育率危害最大的是目前这个极度荒谬的养老金收发体系,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有人总以为房价是不生的原因。请看看欧洲,他们的房价可不高,房价收入比显著低于美国,比中国更是低了一半还多,但他们还是不生,个别国家生育率比中国还低;再看看东北,东北的房价简直是全国的洼地,同样他们的生育率也是全国洼地。
有人总以为越富自然越不生。请看看美国,美国收入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但他们的生育率却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同样再看看东北,他们是比江浙富呢还是比广东富,但东三省的生育率排名倒数,仅仅高于北京上海,远低于华东华南的富裕地区。
有人总以为政策和福利很重要。请看看中国,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生育率可比现在放开二胎后高得多,2020年的生育率已经是历史最低点;再看看欧美日韩港台新加坡,每个地方母婴福利都很好,但他们再加上中国就构成了全世界最低生育率集团。
除了养老金之外,其他任何因素都解释不了生育率的全球分布状况,房价不能,经济水平不能,儿童福利水平也不能。
中国各省及东北亚三国生育率对比
北京、上海为何生育率全国最低?很简单,因为他们的退休工资覆盖面最大,水平最高。
东北为何生育率低于全国各省?很简单,因为他们是老工业基地,退休工资覆盖面高于全国各省。
美国为什么在很富且房价很高的情况下保持了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生育率?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养老金体系覆盖面和给付水平全面弱于欧洲国家。
为什么农村人生育率高于城里人?很简单,农村人大多没有退休工资,而城里人大多有退休工资。这跟贫富毫无关系,因为富裕地区的农村人也比贫穷地区的城里人能生。
一句话,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体系就是生育率最大的天敌。这句话放之全球都是真理。
愚蠢的世人不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养老金从来都养不了老人,只有年轻人才能养得了老人。你以为你是在靠你自己以前交的社保养老,这只是一个幻象,本质上,你是在靠现在的年轻人交的社保和税养老。不然,年轻人都不交社保不交税试试,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还能继续支付养老金。
从个人微观层面而言,你领的养老金的确看起来是你当年缴纳社保的收益,而且多缴多领少缴少领,看起来还蛮公平的嘛。但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一代老人的养老待遇水平和他们当年缴纳社保的多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是完全取决于当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支付意愿。
假如哪个国家的人节衣缩食,将99%的收入都用来缴纳养老金,那么他们将来的养老状况会更好吗?显然不是,将来他们的老人只能喝西北风,因为社保体系收了太多的钱,经济必然会垮掉。
假如哪个国家的政府觉得养老金负担太重,那么他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办法只有两个,要么压榨年轻人,逼迫年轻人缴纳更多的社保和税;要么坑老年人,大量发钞,降低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最后会采取那种办法,完全取决于老人和年轻人的政治势力对比。
遗憾的是,在东亚和欧美,老人的政治势力都全面碾压年轻人,所以老人可以肆意操弄政策,年轻人只能苦苦挣扎,所以这些地区全部出现了生育率危机。
这,就是系统性的埋儿奉母。
先看我们自己吧,中国的退休工资水平非常高,底层年轻人、中年人挣得往往还没有一个退休老头老太多。所以中国的老人是非常幸福、悠闲而强势的,不仅有大把的时间去旅游或跳广场舞,而且往往还能贴补自家不争气的儿女。
退休工资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个说起来就敏感了:相对较高的那一类本来就是自己给自己定标准的,那叫啥啥阶层;哪怕是相对较低的那一类,比如普通国企普通退休工人等等,也有一个核心优势——能闹,至少比年轻人能闹,所以也能逼迫上面不停地给他们涨涨涨。
再看看欧美日韩这些国家,从理论上来讲,这些都叫民选国家,但说实话,民选也很难公平公正。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老人的投票率都远远高于年轻人,因为他们有闲,所以他们的声音自然就比年轻人大。更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是没有投票权的,这就涉及一个根本的政治伦理问题了:
投票权源自什么?换句话说,什么人应该有投票权?
如果说本国人就该有投票权,那么孩子也是人啊,为什么孩子不能投票?
如果说投票权是基于某种水平、能力、贡献的标准,那么很多人即便活到死也达不了标,为什么他们仅仅因为多吃了几顿饭多拉了几坨翔就能获得投票权?
所以,西方的社会政策也是全面倾向于老人的,养老金只能增不能减,养老改革简直是个不可触碰的问题,谁碰谁死。君不见小帅哥马克龙,不过是想搞个归并养老金的改革,就被无穷无尽的示威搞成了什么样子。
除了养老金之外,不要忘记,医疗福利的主要享有者也是老人,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广义的养老金。与大福利体系相伴的是高税收,事实上,今天任何一个主要国家的税率都高于古代任何一个以残暴贪婪著称的帝国,很显然,税收都是由正在工作的中年人和年轻人承担的。
资产价格(在中国主要是房价,西方则包括更多的金融资产)持续走高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个矛盾,今天这个世界的财富代际分布状况是亘古未有的,大多数财富都被老人而不是中年人和年轻人掌握。财富和权力本就是互相促进的循环体,对年轻人来讲,这无疑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当今这个时代,养孩子真的是一件经济上非常亏的事情。如果你养了孩子,孩子大概率不能在经济上反哺你,这个体制通过社保、税收和房价强迫你的孩子给其他所有老人养老,如果孩子不是十分成器,反过来还需要你在经济上持续贴补他。相反,如果你不养孩子,在经济上就非常划算了,这个体制自然会强迫别人家的孩子给你养老。
本来大家各自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是非常公平的事情,而且也永远不可能出现不愿生养的问题,但现在的养老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云养老,由所有的孩子大体平均地来供养所有的老人。这种大锅饭体制下,人们不愿意生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生了孩子也不能给自己养老,不生孩子也有别人家的孩子来给你养老,这不是谁生谁傻叉么。
普通人当然不可能想得像我这样透彻,但不要紧,他们完全不需要懂这些根本性的理由,他们只要看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就知道如何选择了。无子女或独生子女的双职工家庭,退休之后简直不要太幸福,两个人都有退休工资,打点麻将跳点小舞,生活十分悠闲自在;但多子女家庭特别是多儿子的家庭就很惨了,一个儿子基本就得准备一套房,很多地方还有高额彩礼,完了还得持续多年给孙儿们当保姆,既没钱也没闲,累的跟条狗一样。
现代养老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型庞氏骗局,不断地由上一代来骗下一代,问题是现在这个骗局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各国养老金体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支付危机。可以预见,随着大家都看明白生孩子是个血亏的事情,生育率只会越来越低,养老庞氏骗局必然有崩溃的一天,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这也怨不得谁,婴儿潮出生的人们,你们的父母以极大的热情生养了你们,你们却没有以同样的热情来生养子女,那么一代人的晚景凄凉也只能算是自作自受。
有些老人可能会觉得,我们现在领取高额退休工资都是因为我们当年为社会做了贡献啊,这纯属放屁。你做了贡献那农村人做没做贡献,为什么农民没有退休工资?你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的时候,农民在烈日下、工地上、厂房中辛勤劳作,但人家收入比你低,现在你不干活了,农民却得干到死,但人家收入还比你低,要点脸不?你做了贡献那养育多个子女的家庭主妇做没做贡献,为什么家庭主妇没有退休工资?养育孩子是最艰辛的劳动,辛苦程度强于大部分工种,而且养育多个孩子来给社会工作交税,这是多大的贡献,你现在领的退休工资就是主要从他们身上来的呢!要知道,斯巴达人当年可是将生孩子与上战场的贡献等量齐观的,你贡献再大,还能比得上上战场?特权就是特权,不用说得那么冠冕堂皇。
要解决这个问题,既十分简单也十分困难,在技术上十分简单,但在政治上十分困难,因为正如前文所说,各个主要国家中都是老人具有最大的政治权力。从技术上来讲,只需要做以下两件事情,生育率就会迅速提升上来:
一、全面降低直至彻底取消政府主导、现收现付、财政补贴的养老金体系,并同步取消相关社保费用的收取。基于现实可以有两个妥协:考虑到稳定和信用的问题,可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但退休工资就不用涨了;考虑到稳定和人道的问题,国家仍然可以为所有老人发放养老金,但标准不应高于低保水平,这点小钱也不用假模假样收什么社保了,直接财政拨款就行。
二、实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政治平权,东方的事情不好讲,我们就以西方为例,就比如说美国吧。任何人一出生就应该具有投票权,如果尚无能力自行投票,可由其父母代投。大家也不用假装关心妇女儿童了,人家有了发言权自己就会关心自己的,在关心的细节和经费使用效率方面只会比今天做得更好。还可以实行网络实名投票,以方便年轻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话说连邮寄投票这种鬼扯的制度都普及了,网络投票不仅成本更低,做票风险怎么也比邮寄选票要低吧。
搭便车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养老金搭别人家孩子的养老便车,那么孩子这个最重要的产品自然就会供给不足,话虽不中听,但道理很硬。只要杜绝占便宜的可能,人们自然会重新认识生育的价值,因为只有多生优生的人,才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三、不肖之子
本来这一段已经写了几千字,但考虑到本文已经太长了,且这个问题十分微妙,更适合喝茶的时候口头探讨,所以全部删掉,只最简单地讲一讲。
以前的时代,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有很大的主导权,因此孩子往往与父母三观接近,孩子不仅在基因上是父母的延续,在精神上也是父母的延续。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多多少少能够承载一些父母的寄托,养孩子是更有盼头的,也是相对愉悦的,生育率也是不会太低的。
当今的时代,家长的权威被媒体、学校、法律全面摧毁,孩子一个个都叛逆的不得了,能和父母心平气和聊一阵的简直凤毛麟角,从精神寄托的角度来讲,养孩子有时候还不如养条狗。用古人的话来讲,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不肖之子”,在性情、品格、爱好、志向方面与父母的相似度越来越低,从父母的角度来讲,养孩子真的是没有多少可以期待的。
老一辈的价值观当然也会有很多糟粕,但至少具备基本的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只有历史有资格去做出评判或去芜存菁。但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却是高度统一的,在西方就是白左,在东方怎么说呢,我不想打击面太宽,大家还是自行体会吧。
中国古代讲“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西方古代讲“honor your family”,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封建遗存,但至少,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做事情是有底线的。而现在,没有底线的人越来越多,在全世界都是如此,父辈的旗帜遗失在岁月的荒原,最值得惦记的恐怕只有父辈的棺材本了。
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家长权威,恐怕是避免未来社会大溃败的唯一办法,但这很难,因为与潮流不符,而且很可能已经太晚。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前文说到要给出一套完整的生育政策方案,但本文的确已经太冗长,下一篇再说吧,就放在《大同策》系列中,对喜欢读长文的读者说一声抱歉。
文末有必要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很多蠢货会说,为什么要提高生育率,中国人口这么多,少一点不是很好吗?有些人还会搬出房价、自动化、人工智能、环境资源等似是而非的理由。
此论大谬不然!
如果今天中国只有5亿人,但有着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满足世代更替需要的生育率,那当然很好。但如果生育率很低并且还在继续走低,那就不好,因为低生育率的惯性极强,到时候即便到了你认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也不可能再让生育率恢复正常,人口只会继续下滑。正如上文所说,老龄化会加重年轻人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年轻人更不愿意生养,从而更进一步加剧老龄化,这是一个魔咒般的恶性循环。社保难以为继、税率不断攀高、不堪重负不断逃离的年轻人、空巢独居孤苦无依的老人、追寻更低成本而流失的资本,这都只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是仅靠科技发展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的确有一些国家因为人口少而获益,但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人口减少而获益。少和减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将人口减少当作一种重大危机来严肃应对的,只不过认识不足应对无效而已。

更进一步讲,如果全球各国各民族的出生率都同步下降,那问题也还不算太致命。但是在你的国家和民族少生的同时,有些国家和民族却在疯狂地多生,猜猜看,最后局面会怎么样呢?鸠占鹊巢是必然的,血腥清洗也不是不可能,欧洲已经绿油油一片了,而我国当前已经十分低下的生育率还是各个民族一起统计的,不多说了,你懂的。

想要看更多文章的朋友,可以输入关键词“365”加我微信,支付365元,领取数十篇劲爆透彻猛文,并终身免费阅读本人今后的一切文章,特别是那些不能发出来的文章,同时有高素质读者群供大家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