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375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欧家锦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2018年11月,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举办了一场大展,“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览将40年划分为
三个阶段:

1、1978~1992年:先行一步的“广货”畅销全国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全省人均GDP才370元,低于全国平均线。

1978年,珠三角地区率先兴办“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紧密联系,东莞太平手袋厂成为国内最早出现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

1984年以后,广东进一步放开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价格。农民“洗脚上田”当老板,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也大大促进了各类消费品的生产,市场上的商品愈加丰富。

从1978~1991年的十三年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GDP年均增长12.4%,1989年开始跃居全国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先行地、试验田。

2、1992~2012年 屡开先河的“广货”引领潮流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广东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掀起改革开放新热潮,绘制赶超亚洲“四小龙”蓝图。珠三角许多制造企业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起步,靠工人师傅手摇磨床及手绘图纸制出精密模具以制造精密零部件,再组装成行销全球的电脑、手机等产品,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精密制造的跨越。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20余年间,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广东制造”开始享誉全球。“广货”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强,在一个又一个领域创造“第一”,引领潮流。

3、2012~2018年 高科技的“广货”影响世界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广东大力推动创新集聚发展,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广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其生产方式本身也越来越高科技。展览现场展示了富士康自主研发的无人工厂——它在工业互联网基础上,以机器人取代工人,通过云平台、雾计算、移动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制造资源的无缝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而这正是广东制造企业大力推广智能生产、自主创新的缩影。

弹指间,桑海沧田。改革开放的第一个40年,广东从薄弱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中国制造的大本营;步入第二个4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东还会继续引领吗?
时光倒回1980年代。彼时国内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进口货又难买,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正是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广东利用邻近港澳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概念和技术,率先发展轻工产业,在服装、电器、日用品等领域都创出了多个名牌产品。
“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畅销全国,书写了“广货”传奇;“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顺口溜,更是吸引无数人才汇聚南粤热土。

“远看像洋货,近看是广货。”以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众多国人第一次享用的方便面(华丰)、夹心饼干(嘉士利)、易拉罐饮料(健力宝)、纯生啤酒(珠江);第一次穿上的牛仔服、健美裤、蝙蝠衫……都是来自广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器时代来临。从最初的五羊牌电风扇,到钻石牌转页扇,再到以外型和技术见长的美的、艾美特等迅速抢占市场;江门金羚、中山威力、广州高宝、凤凰等洗衣机,都曾经是国内最响亮的品牌。

作为全国第一批商业化批量生产的冰箱,万宝更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甚至要凭票购买。随后, 容声、科龙、华凌成长起来,成为后起之秀。步入1990年代,TCL、乐华、康佳、创维等一批企业相继在全国掀起更新换代潮,将彩电的最新功能、最新外型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广东家电形成了阵容庞大的“集团军”,几乎每个家电品类都能数出3-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的“广货”在全国各大城市占据30%~50%的市场占有率,珠江三角洲取代了大上海,成为全国轻工产品的供货基地。
如果说“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书写了上世纪80-90年代“广货”的传奇,到了新世纪,随着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工业、高新产业不断涌现,“广货”的组成格局已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每一个“新广货”的诞生,都意味着一个新的产业板块在广东崛起。
时代在发展,但曾经引领风潮的个人消费品类的“广货”却不再一枝独秀。
笔者专注于研究西方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在奢侈品的6大分类中——时装及皮革制品、香水及化妆品、钟表及珠宝、葡萄酒及烈酒、豪车游艇与私人飞机、精品零售与高级酒店,至少有3类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大本营,就在广东。
具体而言,服装、鞋履、皮具、箱包、香水、化妆品、珠宝及腕表的国内一流的制造基地,几乎都在广东,比如广东省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约占全国的20%;广东省皮革、制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20%(全国首位);广东省珠宝首饰行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0%;深圳是唯一的“中国钟表之都”……

根据广东省培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5年)(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广东全省力争实现纺织服装制造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产业化及推动应用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夯实广东省纺织服装材料、皮具制品材料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牛仔、衬衫、内衣、针织品、时尚箱包与皮具等产品位居全球产量首位的坚实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但具体查证,巨大的产量之下,“广货”的品牌并不强——

中国服装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名单,根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利润率三项指标进行排序,前十名公司旗下品牌分别为:海澜之家、雅戈尔、红豆、杉衫、如意、波司登、太平鸟、森马、潮流前线(东莞)、迪尚。
CNPP品牌大数据研究院综合分析了皮鞋行业品牌的知名度、员工数量、企业资产规模与经营实力等各项实力数据,发布榜单2019-2020皮鞋十大品牌:奥康、红蜻蜓、意尔康、百丽、康奈、蜘蛛王、ecco爱步、Clarks其乐、金猴、哈森。
2019年6月,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根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税收占利税比重、研发投入及营业收入增速等6项指标综合评分,发布“2018年度中国皮革行业十强企业”:福建信泰、浙江通天星、广州红谷(广州)、山东恒泰皮草、德州兴隆皮革、浙江银座箱包、浙江中辉皮草、四川达威、杭州兽王实业。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日化百强”榜单,从销售收入、企业规模、行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等各方面进行考量,前十名分别为: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巴斯夫(中国)、北京东方淼森、北京金鱼科技、北京洛娃日化、北京绿伞、珀莱雅、长沙普济生物、常州伟博海泰、东明俱进。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时尚零售企业百强榜”显示,金银珠宝首饰品牌的前十名为:周大福、老凤祥、豫园、周生生、六福、金一、周大生、潮宏基(汕头)、明牌、金叶。

经中国钟表协会推荐,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2019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项指标进行打分,评出“2019年度中国钟表行业十强企业”:深圳飞亚达、珠海罗西尼、深圳雷诺、天津海鸥、深圳天王、深圳格雅、深圳依波、深圳瑞辉、漳州恒丽、烟台北极星、烟台持久、深圳星皇。

综上,除了钟表行业由深圳彰显“中国钟表之都”风范之外,在以上涉及的其他领域的前十强(若为广东品牌,皆注明了城市),广东品牌几乎集体缺席。

或许并非广东落后了,而只是“广货”一枝独秀的时代过去了。这就是广东的尴尬:虽为制造大省,却非名牌强省。
2017年8月,浙江商会总会会长马云在演讲中说到,“粤商更为低调,闷声发财;浙商很高调,自带网红色彩。”并鼓励浙粤商融合发展,把握“新制造”机会,“现在是做企业最好的时代。”
当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红利逐步消退之“天时”不在,当毗邻港澳以方便进行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地利”丧失,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优势,唯有“人和”。

但颇为可惜的是,当品牌时代来临,广东人的低调、务实、拼搏等传统美德,对企业及品牌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桎梏。

因为低调,总觉得“好酒不怕巷子深”,而过分忽视了品牌宣传;因为务实,总觉得品牌文化太虚,而大多忽略了品牌内涵的提炼;因为拼搏,总觉得遍地都是机会(商机确实相对比内陆省份更多),稍微一碰到问题就想着要转型、换行,而缺乏了把“冷板凳”坐热的从一而终的执着。

“闷声发财”的美梦,似乎已不符合品牌时代的要求。
罗振宇在2019“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关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机会,并将之总结为:“利用中国红利和新基础设施,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

何为中国红利?其中一大关键因素便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由此推动了“新国货”品牌的崛起。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2015年定义为“第三次新国货运动元年”,背后的逻辑基础便在于此,“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中国在2019年达成),新中产会成为这个国家消费的主力,而这部分消费主力的本土文化意识会大规模地崛起。”

何为新基础设施?对于个人消费品而言,手握规模、速度、成本控制能力这三张王牌的中国制造,以及触达能力联通万物的移动互联网络,便是当下与消费者连接的最强赋能利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两个层面:更丰富而优质的物质享用,更多元而高级的精神享受。而打造同时兼备“精美器物”与“精致文化”双重属性的精品品牌,正是商业的未来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民营企业100强创始人平均年龄达56岁,年龄超过55岁的创始人约占50%,从年龄上看,已走到了企业传承的关键路口。然而,不少“创一代”企业家对交接班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使企业传承面临不少挑战。

笔者在探访珠三角多城的“一代”创始人及“二代”接班人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
“一代”创始人已完成原始积累,随着时代红利的消失及新常态下的严峻经济形势,普遍心生倦意——继续做代工,时代已经不允许;升级做品牌,却有心无力;

“二代”接班人则更是两难——传承做实业?个中艰苦与能力不及令其望而却步;进军金融与投资界?看似高回报的背后,亦有超乎个人把控能力的高风险。

当“一代”逐渐离开舞台,“二代”如何传承并创新发展?新“广货”的未来路在何方?

广东不缺精密的制造能力,也不缺精美的设计能力,更不缺精神的有志青年,却唯独缺了一批(能获得高溢价的)精品品牌。
  • 作者简介:财经作家,资深财经媒体人;专注于创作“奢侈品在中国”书系。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