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付出,最后都会回馈给你。
——刘孜
在刘孜开口说话前,你会觉得,她像冰山。
冰山中有风声。
冷而飒。
令人生畏。
你不会很想靠近她。觉得她自带优越感,生人勿近。
她的眼神也有寒意,从人群中穿过,不笑,满脸都是三个字:“别惹我”、“我不在”、“离远点”......
仿佛皇室出巡。
或者说,像从画中走出。有颜色,没温度。
当她叙述,笑起来,嘴角扬上去,恢复妩媚与天真,你会觉得,她如水。
静水流深的水。水上有风行。
她说,防御层是壳。
“我不自信,会紧张。需要这层壳。”
在她自己做的节目《孜在客厅》里,她提到一件事。
她与马伊俐相识多年,交情极好。
但后来,因为马伊俐比她红,地位今非昔比,她心生自卑,曾有半年时间,不与对方主动联系。
这似乎不近人情。
敏感如刘孜,却有自己的爱与怕。
—— 怕自己再靠近,变成讨好。自己的真诚,变成打扰。
—— 怕不再平等,不被看见。
于是自己先隐藏。
在《我就是演员》的录制现场,一个导师也说,刘孜很久以前,就加过他微信,但缺戏拍,机会少,却从没找过他......
这种“不找”,就是她的壳。
她需要一种东西,像砖石一样,砌起来,变成墙,维护内心的秩序。
如同《盗梦空间》里的莱昂纳多,进入另一个维度,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
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保护,也意味着一种阻隔。
之于她自己,这是制造了一个潜意识的舒适区、意义区。
之于他人,感受到的,就是傲气。
更准确地说:过重的防御感。
—— 孤芳自赏,自视甚高。
这种性格质素,在人精泛滥的娱乐圈,当然不是好事。

它带不来资源。
也带不来观众缘。
倘若刘孜不读书,这种自困可能还会继续。好在她读。
刘孜的家
有一期节目,她邀请了史航。
史航带来一本三岛由纪夫的日文著作。
刘孜问他:“为什么送我一本我看不懂的书呢?”
史航说:“因为看得懂的书你都有啊!”
足见她的阅读面广。
阅读令她看见。
—— 她看见自己,看见在人性的罅隙中,那些忽明忽暗的软弱、痛苦、自我加罚。
在我们的采访中,她逐渐放下森严的戒备,坦然对着镜头说:
“其实我不是很自信。
我跟这个圈子,一直保持着一个距离。
我也不太去社交,
不太去跟别人说,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怎么回事......”
她逐渐改变。
为了打破这种壳,她主动对话。
她放下从前的骄矜,向导演争取角色。
也开设了访谈栏目,邀请嘉宾,进行深度交流。
她说:“去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一次一次把自己给剖开......”
以傲气示人,很难置换他人的善意。

以柔软待人,能唤醒人性的春风。
在节目第4期,演员分组,柯蓝选人时,听说刘孜在不被期待组,一下子保护欲爆棚:“刘孜也在不被期待组?那不行,她是我朋友。我选她。”
她在中年来临之际,将自己打破,揉碎,尝试创“新”。

这种“新”,令她趋于年轻。
早年的刘孜,脸上还没有太多端肃而深沉的东西。

那时,她是荧幕常客,脸上疏疏朗朗,月清沙白,落不下太多悲愁。整个人,就是一段行走的好时光。
那时,她有很多戏约。
每到春节,能顺利将次年6月之前的戏接满。不留空档,不休息。
“你特别积极的时候,被关注也会更多。”
后来她结婚,生子,淡出公众的视野。再听说她的消息,就是在“我就是演员”节目上。
她以选手身份,参与比赛。
状态还行。依然美。只是人近中年,气质变深了。从浅色调,变成深色调。一眼望不透,一颦一笑都是故事。像《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里的主人公,收藏了太多影子,令屋子暗起来。就是那种感觉。
在分组时,根据市场期待,她被分到了“不期待组”。
出演完第一个剧目,她站在舞台上,等待导师点评,忽然提及中年危机,一度哽咽。
“确实是会少了很多的机会。”
当流量当道;
票房、播放量成了重中之重;
影视行业开始大洗牌,
标准必然发生变动。
资本以强硬的、不容分说的方式,重新定义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变现第一。
能变现,不是中年女演员的长项。
她们更擅长,也更渴望的,是往深处走,创作更多可能。
媚俗,媚粉,向流量低头,有点强人所难。
可能力与能量又有限。
没有重新定义规则的能力。
也没有决然离去的勇气。
僵在那里,上不得,下不得。难免左右不是。
中年危机就这样到来。
在今天的节目里,刘孜选择的片段是《末代皇帝》。出演婉容。与叶祖新对戏。
但没有娇嗔感,也没有深情。
观众无法代入。
她自己也说,“我忘了那种纯真的爱,第一次的爱。”
年龄 + 舞台表演的局限 = 进一步验证中年困境。
这令“中年女演员”这种身份再度尴尬。
在节目里,章子怡呼吁为大家增加机会。
节目外,赵薇、姚晨也发声过。
杨蓉直接发微博说: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 我们这一拨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看似无可奈何。

当整个娱乐圈恨不得将“拒绝老、丑、穷”的牌子挂在门口时,刘孜依然抱有信心。
她看得透。
“第一,我们是被时代选择的。每一个人都很渺小。
第二,每一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因为它足够美好,值得为之奋斗。”
同时将表演,视之为平常。
“不用把这件事情想得那么的灰,也不用把这件事情抬得那么高。”
这种回应,令我看到她的格局。

也看到她的智慧。
她另辟蹊径,给了一个新角度:
生命不需要一条路走到黑。生命本身,就是道路。
所以,你以表演的方式走,
以其他的方式经历,

“都是会有滋养的,如果用心去感受的话。”
近几年,她跨界众多。做了设计,主持人,烹饪,瑜珈,同时自己做节目。
生命多一些枝节,就多开一朵花。
多仰望一角天空,就多看见一颗星辰。
“而你所有的付出,最后都会回馈给你。”这些回馈,在她看来,不会互相消耗,而是互相滋养。
设计让表演更有质感。
访谈让她对人的理解更深。

于是,生命维度更广。
存在更自由。
也因此,在与刘孜的对话里,你会发现,也许她不再是当红演员,但她是一个有趣的生活家。
刘孜说:
“要有好奇心,要有对世界的探索,要有专业的、不同的态度和见解。生命才是充盈的。”
人生无定法。
大道在心中。
就一个演员而言,你的路只有一条。
但就一个人而言,你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无愧于心。
在网络上,人们提到刘孜,多数会说:
资源咖。

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她似乎没有坎。
拿着人生赢家的剧本,早早出道,早早嫁人,跨界很多,做得还不错。
用时下流行的价值观来解读,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人生。充满可能的女人。
风调雨顺。

内外滋润。
但在采访中,刘孜否认了。
她说:“我的生活很精彩,这是一个表象。”
其中的来来回回,她不对人说。
也不对媒体说。
“每个人都要呈现出想给别人呈现的样子。自己心里是什么样子,那个钱币的背面,只有自己知道。”
苦难是平均的。之于谁都不少。
困窘时,它随形。
荣耀时,它在侧。
但她的态度非常明智。“痛苦是经历。纠结不是,纠结是放不下。”
痛苦是中性的。
纠结是负面的。
前者是一种可能。
后者是一种消耗。
她坦然面对痛苦,用理智、爱,去说服自己放下。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创伤,但有两种东西治愈了她。
一是表演。

二是孩子。
因为表演的滋养,她放下自尊,哪怕再紧张,再焦虑,再不满意,也站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等待审判兜头浇下。
而孩子,那是上天赠予的礼物。
早些年,刘孜就已为人母。作为母亲,她内心同样充满自由和爱。
她对孩子不预设。他只需成为自己。
不控制。我的只是我的,孩子可以自行决定。
“他就是一棵树,要是箍着他,他就只能长这么粗。还是给他一点空间吧!”
至于引领,她也不会拖着、拽着,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我也是精彩的一种。”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她走在前面,让改变自然发生。
如今,她对待关系更松弛。
——待人更柔软,对己更宽容。
她坐在《孜在客厅》里,与友人对谈,姿态放松,脸上弧度温暖,偶尔还有点天真。特别好。
对待事更严谨。


—— 极其自律,一直健身。怀孕时长胖40斤,生产之后,仅用1个半月时间,就瘦了回去。
—— 也极其认真,力求专业。烹饪拿到全国比赛第二名,设计拿到2018届陈设中国·晶麒麟奖,表演一路晋级。
我不知道,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她最终能拿到什么名次。
在她自己的乌托邦,她就是成长系大女主。
步步生花。
处处留春。
一回头,风景这边也好。
周冲的影像声色 ✖️ 刘孜
访谈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