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公众号 

关于赵萍《正月初三那些事儿》的评论汇集
赵萍:
拜年了!感谢各位朋友的转发、评论、点赞!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太特别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当年站在稻谷田里,我的手被镰刀割伤了,暮色苍茫里“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景犹在眼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算是人间空前绝后一景,这世上恐怕再也难以重现。
知青岁月虽是粗糙暗沉,但对我们的灵魂磨砺有着深远意义,应该说芳华年代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会使人终身受益:你会变得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对工作吃苦耐劳;对爱好兴趣执着坚持等等。现在想来,那些酷暑寒冬的劳作都成了我日后遭遇困难时垫底的一碗大酒。
那段知青日子,是我生命年轮里色泽最深的纹路,并在我脑质层里伸展出庞大根系。夜深人静,乡间田梗、风吹稻谷,树林丛影经常拍打着我的记忆与想象。眼前的影像实在太真实了,我无法拒绝它进入,只能凭它变成蝴蝶,带我去飞翔。这些美好将永驻心间,风吹不散雨淋不湿,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旧金山。现在回想起来,下放的苦涩全变成了暖茶,每喝一口都回味无穷!
yangdejun:
赵老师,我亲爱的朋友,我的阅读进度已经赶不上您接连发表作品的进度了,惊叹啊惊叹!过年这几天,紧扣过年的主题,您前面先是送上了《哭腊肉》,后面暖心的送上了年夜饭的菜谱《舌尖上的思念》,当我还沉浸在回味中,还来不及说三道四的时候,这篇新作《正月初三那些事》又闪闪的摆在眼前了。
当年,我虽然是知青的年龄但却没有下过乡,所以我对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听着您活灵活现的故事我一口气连读两遍,那一年您17岁,您和玲子的的调皮捣蛋、您和玲子戏水穿的红色凉鞋、那一人一只凉鞋的得意劲、最后以牺牲红色凉鞋为代价的乐极生悲,一幕幕纯真无邪的举动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令人捧腹令人感动!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您和玲子惟妙惟肖对周妈妈的那场表演令人忍俊不禁的笑出了声,你描写乡亲们对你们7个女知青的关怀却在当时是有限的,但真正意义上却是无限的,因为当时穷啊!你们正是长个子阶段,谁不知道那时的你们对饭菜都是风卷残云似的啊!7个正是吃长饭的年轻人轮流在支书家、在“楼爹”家、在周围你们能触及的农家吃转转饭,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是在牺牲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给你们的,您能如此详细的把这点点滴滴描写下来,足以使我们看到,您不仅没有忘记感恩,而且感恩在您的心底里还发芽生长了!
所以,您的每篇作品都那么生动有趣有灵魂,真实可信不做作!亲爱的朋友,您吃过很多苦 ,但也经受了磨练,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您写作的素材,您的聪慧能干,都是生活的积累和回报!可惜我自己没有这些经历,那时的我正在家中大人的呵护下,躲在部队大院里,在大人的翅膀下错过了这一切,以至于后来的我摔了不少跟头,碰了不少壁!赵老师,初三,祝您过年开心愉快!
黄炳芹:
赵萍岳阳市 《正月初三那些事儿》一文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其中重点着墨的玲子、许支书、楼嗲三个鲜活的人物,加之周妈妈和对作者内心独白地描写及衬托,把跌宕起伏的感人故事推向了极致,只要过目,再难忘记。
   ※   ※   ※   ※
人物刻划,入微细致。
情结感人,血肉之躯。
挥洒佐料,俏皮滑稽。
作者独白,剖析自己。
坦露内心,一己之私。
矛盾心绪,暴露无遗。
本质善良,清澈见底。
岁月老去,难淡记忆。
当今浮躁,鲜明对比。
生活优越,愈应珍惜。
    ※  ※  ※  ※
此文只见经典集,
人生难得几回识?
柔弱女子弄波澜,
文韬技艺荡心底。
过往未必成过往,
只因未到铭心时。
唯愿美好永常驻,
召示后人化激励。
张阿琳:
今天是大年初三,望着窗外飘然而至的雪花,心情舒畅,因为瑞雪兆丰年嘛!这瑞雪兆牛年,牛年一定是大吉大利。
你在这个日子里回忆起1976年的知青岁月,是那么真切,那么有趣,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读到你和玲子初三回青年点过节的情景,让我的脑海中马上呈现出我1975年回青年点过年的许多往事。
那一年正是我插队的辽宁省海城县发生大地震的一年,我也是初三倒了几段车才回到青年点。本应该是一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可是由于地震,不通车,我竟然用了5~6个小时才到达。首先坐火车半个小时到汤岗子站,就是终点不往前开了。等了半个小时,又坐了20分钟火车到海城站又是终点。不通火车了,还有一段路程,怎么办?寒冷的冬天,人生地不熟,真想大哭一场。可是,哭是没有用的,要想辙呀!我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碰见熟人。可是,看到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我终于鼓起勇气,见人就问,有没有去他山的,搭伴租车。问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结果。后来,终于见到一架马车,我赶紧跑过去,一问,顿时让我喜笑颜开,浑身有了力量。原来他就是他山的,距离我们大队不太远,庆幸自己的运气。一路上的颠簸,一路上的寒冷,都感觉是美好的。就这样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难的行走,最终地到达了目的地。那一年的春节是我们伙食最好的一年,抗震救灾救援队给我们带来了大米白面油,还有被炸死的猪。我们在帐篷里烙饼,包饺子,特别高兴。
谢谢你,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难忘回忆。
ZYM:
赵萍的青春回忆,虽然算不上甜蜜,但是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把一个物资匮乏,精神生活枯燥的年代,写的妙趣横生。“楼嗲脚后跟的一道裂纹……”“1—2—3像投手榴弹一样,把另一只红凉鞋抛到湖的远处……”,对人物的传神刻画,让人感到纸上有形有声,如见如闻。不由自主的感到,那脚后跟裂纹的疼痛之感阵阵袭来……。本来是一个较沉重的话题,在赵女士的用心描绘下,给读者以幽默轻松的感觉,可见作者的智慧与笔力不是一般的高超!
我虽然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但看了你们的回忆,再加上以前看了一些伤痕文学的作品,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屯垦边疆戈壁滩的生动形象,流连在我的记忆中。尤其看了《狼图腾》那本书,对我的震撼之大。令人可尊可敬的是,知识青年至今青春无悔,满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华华:
读了萍姐的美文,感觉到她是一个懂得感恩在乎友情的人。在那个年代她犹如一颗小草,倔强地成长着,同时又如黛玉般的惹人怜爱着。生活的磨砺使她感到他人的点滴关爱都是天大的满足,直至今日都难以忘却。胸中有爱的人,永远都能得到他人所爱。她如今被儿子、儿媳妇及可爱的孙女所爱,被群友及读者喜爱。
开心王:
萍姐用真情写出的作品很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剧本,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让人顺着剧情走下去,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画面感极强,那扔凉鞋的动作、“要饭”的眼泪和蹭饭的样子让人过目不忘,作者文笔流畅,写作技巧娴熟,文章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使人看了不肯放下。
勤勤姥:
怡然自得 谢谢您在大年初三为我们奉献一道精神大餐。您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故事的人。非凡的年代的磋砣岁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当年一群上海知青下乡插队在我们大队知青点儿,他们不会干农活一切都是边干边学真的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农村条件差医疗技术落后缺医少药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能平平安安的都不容易!城里的知青能熬过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真的很了不起!你还是幸运的。特别是你能和儿时的玩伴在一起相互陪伴还有天下第一善良的人对你们关心备至,使你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时光……。也让你记住了那年的正月初三那些事儿。多好的故事多好的人。谢谢分享!
摄影:九哥
王:
美女作家笔耕不辍,春节系列新鲜出炉,那些人那些事,催人一览为快。
往时的记忆,有些虽已时隔久远,但依旧深藏内心,一经“触景”,便会冲破一切跳出来“生情”一番。
读罢《正月初三那些事》,精彩无比!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对主人公玲子的描写,一举一动生动鲜活,通过一双红塑料凉鞋的遭遇,玲子和作者两个小女生各自的脾气秉性显露无疑,为故事后面的“讨饭”情节埋下伏笔。
大年初三,两个女知青未过满春节假期便“被骗”提前返回,半路上饥肠辘辘敲门“讨饭”,玲子的机敏圆滑以及作者跟在玲子后面“硬着头皮上”的无奈,看完让人既心疼又好笑,不由赞叹美女作家的文字功底!
在作者的笔下,长着一双“牛脚板”的楼嗲,酒瓶不离手的许支书以及充满善心的周妈妈,其率真质朴的人物形象被描写得栩栩如生,丰满灵动,令人难忘。
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那些天那些事,“过年撩人的,还是蹉跎岁月那些点点滴滴”,赵女士此文朴素中不乏激情,平静中暗含波澜,读着读着不经意间使人也融入到了故事当中。
是的,“珍贵的东西将埋藏在心㡳,永不磨灭”。
安安:
大年初三赵老师捧出了40多年前的“历史上的今天的故事”。丢鞋、“讨饭”、腊肉饭的经历把两个青年人的不同的个性描绘得入木三分。也把记忆中的善人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暖暖的。这个值得回忆的故事,弥足珍贵,因为它是有温度的,正像作者所说:“珍贵的东西将埋藏在心㡳,永不磨灭”。
郑吉全:
岁月不饶人,回想当年骑竹马,转眼就成白头翁。儿童时回忆,有的是欢乐的回忆,有的是苦难的回忆。玲子心爱的凉鞋丢了一只,她干脆将另一只也甩了,一了百了。我童年时期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一阵狂风将叔叔给我的洋毡帽吹到了枯井中,无法拿出来,这也一了百了,省得别人取笑我,精屁股还戴洋毡帽。作家要洞察一切。要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分析事物,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内外联系,还要有超凡的记忆力,这些你都倣到了,我很佩服你。
知青情结,实际是踏入社会,体验基层生产,生活的第一步。劳动人民虽然粗糙,但他们心地善良,直爽,为人诚恳。我在农村蹲点和跑动经常遇到这些善良,憨厚的老百姓。走在深山老林的路上,很累,很渴,遇到村子的老百姓,他们会主动而亲切地问你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你们辛苦了,请到我们家歇一歇,喝口茶水再走。有的甚至留你吃顿饭。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确实可亲可爱。你用文字将他们的优秀品质记下来,说明你对他们的感情很深,非常好。在这方面要向你好好学习。
牛非虎:
你的文笔越来越美,尤其是正月初三的往事回忆让我读了两遍还不忍卒止,正月初三日,向我的朋友家人们推送了。重读你原来的文章,勾回了几十年前的一些记忆,你舅原来是赵锡寿,文革期间曾到过我家,我也到铁路边你外婆家去过不止一回,尤其是你文中提到的吊眼皮“全家福”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只是对你个小丫全无印象。
但老师:
拜读了您的大作《正月初三那些事》,把我也带回到了难忘的知青岁月。甩鞋的玲子、牛脚板楼嗲、口恶心善的许支书、讨饭巧遇的好人周妈妈等一群鲜活的人物似曾发生在我的身边。正如你所说,蹉跎岁月那些点点滴滴:一担水、几梱柴、一碗汤、几片肉,它们同样刻骨、牢不可破地粘在我的记忆里,永不磨灭。
你的文笔优美、细腻,犹如窗外细雨朦胧,给今年的正月初三增添了几分文气。谢谢你!
李治山:
那一年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在收拾行装 准备离开故乡去边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那一年,充满了动荡。您细腻而优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那一刻……
铁哥
赵老师的大作我也看了几篇,写的真好!大年初三更是入木三分,有人物、有故事,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拜读中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回忆起自己在知青林场的磋砣岁月:我们是衡阳地区支行的知青点,七男三女,一排平房(干打垒)。座落在水库边,出门见水,远眺群山连绵。大队为我们配备了一个厨师,一个带队的大队干部,平时出工就是上山砍柴、挖树根,砍楠竹。农忙时节回各生产队劳动(我们的户口分别落户在不同的生产队,年底结算时各知青的收入不同,因工分有高低,分值也不同,所以收入就出现差异。)山里的老乡朴实真诚,与我们相处比较好,过年过节都邀我们去家里吃饭喝自家蒸的烧酒,让我们在异乡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从七八年回城距今已四十多年,年近古稀,记忆尚在.我们还算好的,比有些知青下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我们算是幸运的了!顺祝新年快乐!
在水一方:
悠悠闲闲过大年,快手赵萍又出新作《正月初三那些事儿》。我当年也是一个知青,读着读着就把我拉回40多年前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恍如隔世,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从学生变身农民,身心、身体、交往、处事从知青开始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涅盘,40多年过去了,知青的经历无不在眼前闪现,谢谢你写下了我们留下太多美好的、苦涩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时光,记录下那段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
文章里的故事不多,玲子、楼嗲栩栩如生宛如平常一首歌,实则是亲历者在漫漫人生路的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芳华,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那份深深的怀念。知青战友的陪伴,一起走过那段蹉跎岁月,淳朴善良的村民,拓展了知青的生存空间和给予无私的帮助,感激这段贫困生活为我们日后的拼搏沉淀了底气、智慧和人生财富,忆往昔风华正茂上山下乡陈年往事,抚今朝两鬓染霜享受最美夕阳生活。
赵彦萍:
赵萍你好!大年初三看到《正月初三那些事儿》一文,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我们的儿孙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会远离父母,远走他乡,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而不是到学校上学;他们也无法理解大年初三为什么不和家人一起在家过年,却要车舟劳顿赶回乡下;更难以理解大过年的日子,两个女孩子竟然饿的要饭,才有力气回到村里。然而,这却是事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不可复制的生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财富。
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无论是那个终年光着大脚的楼嗲,还是古怪精灵的玩伴玲子,都描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读完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正月初三读到此文,让我们回忆起五十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十几岁的学生娃离开城市,离开了学校,来到农村。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在艰辛的环境中成长,虽然很艰难,甚至很痛苦,但是我们得到的锻炼却是终生受用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还是由衷地感谢淳朴的贫下中农,也要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摄影:唐海林
夏荷:
今天是正月初三。我所居住的小区內外,除了红对联、红灯笼外,无一点春节过年的气氛。家里也是一样,只有门上、窗玻璃上红红的鲜亮“福”字,标志着是在春节期间。在静悄悄的节日里,读赵姐推出的新作《正月初三那些事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1976年的正月初三。
那一年的正月初三,赵姐和她的童年伙伴玲子一起返回插队的林场。一路上坐火车,徒步几十里路,饥肠辘辘。机灵胆大的玲子出主意到周妈妈家讨顿饭吃,两个花季城市知青美少女,受到了热情真诚、素味平生的周妈妈的款待。美味的青椒大蒜炒腊肉,蛋花汤,青炒大白菜,自制的豆腐乳,香喷喷的白米饭,吃饱喝足,精神倍增,回到知青林场。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记忆犹新。留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还有周妈妈的善良真诚,更有她的青春年华。楼嗲和许支书的故事同样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丰满,是那个年代生产队农民们的真实写照。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称谓,知青上山下乡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一场特殊运动。我们今天用三言两语无法评论其功过得失,但是,那些不平凡的岁月却是知青们最好的青春年华。那是青春吐芳华,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总爱回忆过去,不是因为过去的生活幸福,而是因为过去我们青春年少,活力四射,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激情,希望自己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欣慰的是,我们今天过上了好生活,这好生活大大地超出了我们年轻时曾经对好生活的预期。这要感谢社会的发展,更要感谢我们曾经的辛勤工作。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也是了不起的。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点赞,为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华点赞。
过完这个年,我们又长了一岁。朋友们有的年龄已经划入老年行列,有的正在向老年迈进,对过年早已没了激情。但是,自己的思想不能老去,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生活,让思想更加符合当代。
在此,祝赵姐春节快乐!祝朋友们春节快乐!
王秀英:
《正月初三那些事儿》勾起了我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回忆。我75年高中毕业18岁到离家不远的小农场插队,我还好被任命为小领导,基本没有干过农活,不久应试被录取成为民办教师,后来77年参加了高考。没有吃过多少苦,但如果回忆起来还是蛮有意义的。我们农场插队群看了你的文章很有共鸣,他们还是辛苦了几年的,有的生活很困难,自己的工分养不活自己,为此还组织了一次上访县上山下乡办,我也被邀请参加了,因为我的户口在农场,我还算是策划者之一。最后的结果是赢了,公分单价从2毛到了8毛多(大队平均水平。2毛是我们农场单独核算)大家欢欣鼓舞。我被知青办的领导狠狠批评教育了一顿并通知了我父亲。差点教师做不成。
Ryf饶姐:
大年初三的花季少青春少女知青下放镜头回放,那漂亮前卫的塑料凉鞋得而复失,那过年后回下放知青点途中的讨乞,回知青点后挨家换户蹭饭吃的一幕幕,真的让人心酸心痛。那年月的穷和苦连在一起,每走一步,每过一天都是十分艰难的。我曾经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下放过几批长沙知青也因知青点上缺钱少吃,生活所迫,为了填肚皮打牙祭常常做出些偷鸡摸狗之事有的甚至影响回城,更有甚者,在广阔天地农村实在难熬了,就地与农民或大队干部孑女结婚等等。这些辛酸的往事,在那前途渺茫的下放日孑子。可以说这代年青人心中刻下了永不消失的伤痕。我虽属回乡青年,但与他们年岁差不离,我在父母及乡亲们的羽翼下成长,干的是民办教师知青们都羡慕的体面活。萍小表妹,你算是幸运的有纯朴善良的楼爹照顾,还有大队许支书的关心。知青生活算是受苦最少的。如今,把那段充满艰辛的日子记下来,成为一段艰难记忆,文章写得风趣,有很強的感染力,我很喜欢。并在朋友圈内分享。
杨铁峰:
文章语言活泼趣味,一边看一边让人忍俊不禁的发笑。同样都是写在美国过年,年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赵萍老师真文人也。
摄影:九哥
杨林: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月初三我躺在暖哄哄的被窝里读完了赵萍的巜正月初三那些往事儿》早己泪眼婆娑。作为同龄人,对她记忆中的点点滴滴真是太熟悉不过了。如今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她对过去的岁月无限感恩和感激,作为同学和蜜密友,我多想代她去看看那些善良的已作古的恩人们。哪怕是能找到他们的后代叙叙当年他们对那代特殊人群的关爱的那些事,赵萍,你什么时候回到故里,我一定陪你去寻找他们的亲人。也了却你洒落一地的思念和回忆。
老齐:
赵老师把知青点过年的概况描述得很具体,那缺粮少肉的年代生活过得很苦,其实她们当时都还是未成年的孩童,又不在父母身边,饿极了时为了吃歺百家饭,甜言蜜语高智商的哄大妈,真难为她们了。这段下放农村的艰难日子倒成了知青们后来成长的动力,中国千百万的知青在人生黄金时代“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几年时间,在日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中,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时过境迁,现在你想吃,天天过年,但这段历史岁月确是不能忘记。赵老师文笔流畅,入木三分的描述当时的情景、心景、值得回味,文章也值得收藏。再过若干年,是回味那段历史时期的最好的难得的文字记载。
刘燕:
看来我们还是同龄人,我也是76年高中毕业没满18岁,为了参加高考才去了农村晃了几个月,当知青也没多少体会。你当知青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特别是讨饭吃了一段,你俩不光情商高还有演戏的天赋,没有再见到那个善良的周妈妈,我应该比你们还遗憾,亲爱的,这些经历和你的文采不写一本书真是太可惜了。
乱云飞渡:
高产作家优质作品。接连不断推出两篇文章。让人在过年中共享了美文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美食。这也是别有风味的另一种年味。美篇的描述让人详实的感觉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异国的餐桌上的不同风格。但美食的诱惑对每个人就不用说了,都是一样的。色香味俱佳一眼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家乡的味道留在舌尖上永远难以忘怀!
 《正月初三那些事儿》记忆的是45年前的正月初三,闭眼回想离今天的初三已经久远,但仿佛又像是在昨天……那些事儿,那些人儿,那个年代,仍记忆犹新,今夕对比又不堪回首。45年前那个在正月初三回知情点的路上两个稚嫩的小姑娘饿的饥肠辘辘,流着眼泪讨饭吃。今年的正月初三却在异国他乡,和家里最最亲的人围坐一起在餐桌上吃着山珍海味,反而却没了胃口,你说人往往就是这样啊……
晨光:
我拜读过您的一些文章,每次都很陶醉,羡慕您才思泉涌,对生活观察体验如此细腻,文章的信息量很大,画面感特别强,读后有如身临其境,我每次都转发家人分享,总是期待读到您更多佳作,一直想表达我的心愿,在刚开启的牛年实现了,真的很开心,我发自内心地说羡慕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优雅有品位有情调,很赞!
田野:
文章写的太感人啦!特别是读到去周阿姨家讨饭吃的场景,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想想那时我也下乡了五年半,那种辛酸苦辣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一个人经常泪湿枕头。你还好还有伴,几个女知青住在一起,我下乡是一个人住在一个牛圈楼上,臭气熏天,蚊虫也多,并且楼板还是埋了死人的内棺木铺的,这个人是当地的大地主,名郭秋林,死后埋了多年都没有腐烂,所以棺木的红漆还在,生产队修保管室用来做楼板,我去后就腾出来给我住。现在要我去住这样的房子,简直不可想象。
余三定:
刚才细读了文章,很有感染力!对你写讨饭的的情节印象很深,在洞庭湖边丟拖鞋的情节写得很真切、生动,能引起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深深的共鸣!
lilian阿兰:
忆苦思甜 ,想当年知青下乡才17岁 ,可想而之是何等的艰辛历程 ,温饱都成问题 ,看不到未来 ,青春一处不复返 ,忆45年 弹指一挥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代人也是我们改革开放见证者 、生力军、突击队:红旗手、领路人,值得敬畏 。萍姐的经历也磨练了她乐善好思,万物之灵气,精神品味高于物质的追求,好人一生平安。
王宝升:
一篇《正月初三那些事》把我们带回45年前的七十年代,日月如梭,当年洞庭湖水冲走玩伴玲子的心爱的红色塑料鞋、在住的小泥屋里用湿杉树杈做饭、由于缺水只好用洗脸洗脚水喂养小猪仔……那么难忘的一目目让作者记忆犹新,着实让人佩服。文中描述的楼嗲、许支书、周妈妈是那么善良、慈祥,令人可爱可敬。假设上天还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一定毫不犹豫,依然选择去帮助那些可爱、单纯,知道感恩报恩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今家乡的湖水、广场、高楼、树木……清澈如镜、宽敞宏大、流光溢彩、如梦如幻……但永远也拦不住对家乡的乡情和儿时的追忆和想念。
陈英:
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拜读,细细品味。
每一篇文章都和我有共鸣,都会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我们的儿时,都有很多故事,都有美好的记忆。尤其是你的知青生活描写的朴实和真实。
我们这一代,大部分的人,都经历过知青生活,都有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都是历久弥新地长在我们心底。
当年的老乡们,就和战争年代欢迎解放军一样,接纳我们知青们,像爱护解放军一样,爱护我们,温暖着我们。这种情感,是朴实的,是真实的,是不求回报的,是难以忘怀的,是刻骨铭心的,是珍贵的,是拿钱买不到的。是值得收藏的。
风云:
我是长沙的,我们算是老乡了,来美也五六年了!在群里常看你的散文,由于年龄的原因,你的文章常常引起我对故乡的怀念、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对问题看法的共鸣!每次看后都深有感概,若有所思,甚至是激情澎湃!我是你的忠实读者,佩服你的文笔,期盼你常有新作!
阳光:
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还要按时回林场,下乡的蹉跎岁月令人心疼。文章真实感人,看到腊肉涎水充满牙颊,又见腊肉主人感觉有救了,眼泪哗哗的流出来,这是激动 真情的眼泪,不自觉让我也泪流满面,跟着您的文章也回到了那个年代,谢谢您的分享[合十]祝愿这代人以后的生活幸福美满 一切安好!
钱前:
知音过年好!我也当过大队小学的老师,你有这么美好的记忆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谢谢你的每一次的阅读、认同。祝新年愉快,一切顺利!
但老师:
拜读了您的大作《正月初三那些事》,把我也带回到了难忘的知青岁月。甩鞋的玲子、牛脚板楼嗲、口恶心善的许支书、讨饭巧遇的好人周妈妈等一群鲜活的人物似曾发生在我的身边。正如你所说,蹉跎岁月那些点点滴滴:一担水、几梱柴、一碗汤、几片肉,它们同样刻骨、牢不可破地粘在我的记忆里,永不磨灭。你的文笔优美、细腻,犹如窗外细雨朦胧,给今年的正月初三增添了几分文气。
ping:
今天是正月初三,一起床就看到赵姐为我们献上的精神美食,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从1976年的正月初三到今年的正月初三,已经过去45年了,当年“讨饭”的经历还活灵活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那香喷喷的白米饭,放着亮光的腊肉片,还有葱花蛋汤,堪比现在餐桌上一切美味佳肴,令人记忆一辈子,恐怕是你吃到最美的一顿大餐。如今回忆起来还是那样的香鲜美味,令人难忘。谢谢赵姐的美文大餐。
邹林君:
美女妹妹:谢谢分享《正月初三那些事儿》美文,写得很好,读后感概良多,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起几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农民对知青的浓浓情感,也是那个年代知青在农村真实生活的代表作品。我也于1974年2月插队下放农村,回忆起那段时光历历在目,那个年代确实农村经济很贫困,我们队年终分配每10分工收入0.38元,而我在队上是女劳动力最高的,每天6分工,全年出满勤,年收入都只有83.22元,何况一年也要休息几天,可想而知,我们在农村生活非常艰苦,能吃到一餐肉都是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在那个年代岁月里的每一件亊、每一份情都刻骨铭心地粘在记忆里,永不磨灭。
摄影:唐海林
远山的守护:
认真读完,如身临其境,特好的精神健胃消食片。
饥饿的年代,香喷喷的白米饭,放着亮光的腊肉片,还有葱花蛋汤,那种美味,确实赛过现在的一切美味佳肴,边看边有种食欲大开的感觉。
何大银:
在赵萍女士笔下果敢多谋的玲子、胆小怕事的楼嗲、酒瓶子许支书、心地善良的周妈妈一个个个性特征鲜明,仿佛正与你擦肩而过,读后这些人物还在头脑中活灵活现。
虽然岁月沧桑,世事变迁,己过去45年了,
但作者对这群天生慈悲善良纯朴的人依然心存感激。此文,也是对他们的纪念!
轻歌曼舞:
赵老师新年好!每次品读你的文章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你写的一个个故事也勾起我的回忆,玲子把心爱的鞋弄丢了,你们饿肚子没办法去讨饭,都让我心酸酸的。记得我下放水土不服,刚去了三天拉肚子,裤子都来不及脱……真是汗颜呀。赵老师是个知恩图报的善良之人,对曾经对你好的人牢记心上,所以任何时候你都有好人相助,也有众多的好朋友!
上帝是公平的,为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开一扇门,你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但是你有一个对你十分孝顺的儿子,还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媳妇,你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弹钢琴,画画,写文章……你把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的美好!至今你仍然那么年轻漂亮,青春靓丽,也难怪你儿子叫你(妈妈姐姐)。
祝赵老师新年快乐!幸福安康!牛年大吉!期待你的美文,美画……新品横空出世!
淡茶姐姐:
分享了美文!《正月初三那些事儿》轻轻几笔勾勒出一个调皮、聪明、果断敢为的玲子形象;由饥饿到讨食入口的描述很细腻有趣,两个机灵的姑娘活脱脱浮现在眼前。全篇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也是对人性善良的歌颂。
读着读着也让我回忆起当知青时第一个春节。为彰显与贫下中农同甘苦,扎根农村的决心,30多个同学竟没有一人回家,支书只好把每2个同学被分配到一户老乡家过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
南瓜:
同命相连,感同身受!四十五年的大年初三,还记得如此清清楚楚,真的是好记性啊!我们都是上山下乡人,也是去的林场,只不过一南一北呀!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艰苦奋斗的年代,贫穷饥饿的岁月!
现在看到一些写知青的文章,仍然喜欢,仍然激动!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啊!
只不过是我们那里是小兴安岭,常年积雪,冰天雪地,白山黑水,又一番景色和天地啦!如今,在洋插队的日子里,回忆土插队的点点滴滴,别有一番情趣啊!
莲:
在那个贫脊,匮乏的日子里,两位知青讨饭得到一碗腊肉,一碗蛋汤,感到是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啊!其实人需要的不多,温饱,家庭,健康,平安。今天我们的餐桌上摆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我们拥有的很多,却没有她们一样的幸福和满足。
余秀华:
真是想学作家姐姐能静下心来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读着你的美文犹如身临其境,勾起对童年的生活的美好回忆!无比的享受!
春儿:
你的这篇大作把我带进了知青岁月,也许是我也有这段经历,感觉你的文章很有画面感,带着我回当年插队的地方走了一趟。我是1974年底到辽宁海城插队的,三年整五年头的农村生活让我一辈子吃苦耐劳,从不浪费粮食。我有幸参加了77年高考,如愿入学。特别佩服你的好文笔,每个题材都写得生动,有时代气息。谢谢你送给我们春节盛宴。我愿把最美好的祝愿都送给你,祝福你!
lindazhang:
谢谢赵老师又一美篇分享!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经历,只不过是年份稍稍再早一点而已。年月已逝去五十多年了,也不想再返回那时的感觉啦!只想享受当今时代的美好生活方式,你写的每篇好文章、字字句句都激起我的回忆,还是那句活,你所有的文章太贴近当时的状态、而且会激起每个那个年代的朋友的共鸣!只可惜我不具备你那么独特的写作魅力,可是我巳经在有幸之年能欣赏到你的所有佳作就是有福之人啦!感谢不尽,继续会与众人分享。
莲:
在那个贫脊,匮乏的日子里,两位知青讨饭得到一碗腊肉,一碗蛋汤,感到是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啊!其实人需要的不多,温饱,家庭,健康,平安。今天我们的餐桌上摆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我们拥有的很多,却没有她们一样的幸福和满足。
席根喜:
赵萍你当知青不亏不盈还可以,我们到生产队解散的时候,全家欠生产队好几百块钱。三个壮劳力,工分最高,一年无休。
曾向东 纽约 中医师
知青是珍贵的一代人!读了初三的故事,勾起我16个月知青生活满满的回忆。
晓爱:
赵老师的文笔好,每个故事都能扣人心弦,让人一口气读完。故事里面人和事全都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缩影。期待新篇。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 原创及转载声明:本文为作者授权于本平台原创首发,如无本平台授权请勿转载,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z4y1U7gu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ry58EB08Q

  •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s3227k7gk24.html

  • 爱奇艺:
    https://www.iqiyi.com/v_23w010qaf7c.html

• 投稿:分享候鸟生活/作品/感悟/知识等
欢迎长辈们以各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感触、生活方式等内容。
敬请添加「北美候鸟」小助手好友,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 加入候鸟社群:
候鸟长辈群、老乡群、各类生活群、回国群、来美群、带娃回国/教育群...
• 了解候鸟生活及来美指南:
在美就医、美国法律、在美生活必备学习、在美养老、来美/回国攻略... 
请扫码添加「北美候鸟」小助手好友

▼向下滑动,查看精彩内容
「候鸟长辈生活感受分享」
《我和候鸟平台英语群》如花美眷
手绘漫画《漫话隔离日记》开心王
《情之恋》小礼
《你要又暖又明亮》赵萍
《难忘的告别》寇会萍
《在这里》虹韵
《我在美国看病 2》翟小雨
《圣诞节日话孔子》董葛
《暮年,怎样舒服 怎样过》何大银
《芝加哥的四季之美》回佳
《归来仍是冬季——我的2020》听见花开
《2020湾区碎屑》黔中李晓
《重阳,髦耋老人话养老》吴珏章
《我在美国学英语 2 ——同班同学》如花美眷
《相见时难别亦难》老朱
《那些人生中的故事与共鸣,赵萍《人生如画》精彩评论集锦

《永怀一颗感恩的心》马莎
北美的秋《彩林赞》 何大银
《我在美国看病 (上)》翟小雨
《我在美国学英语——英语老师》如花美眷
《太浩湖快乐之旅》小礼
《回国心曲及在美生活诗词十首》人到中年
《回国的感觉真好》陶春莲
《疫情前的美好回忆 — 纽约初雪》浅耕夫
《人生如画》赵萍
《归期为新冠所误歌 | 七绝· 客乡秋思 | 五绝·杂吟六首》杨必智
《旅美随笔:归去来兮(上)》章笑非
《旅美随笔:归去来兮(下)》章笑非 
《行走在路上》马莎
《2020,那些刻骨铭心的遇见与改变》黑妹
《达拉斯的春天与秋天》杨铁峰
《我的2020》如花美眷
《家》小礼
《善待暮年》周梅
《谢幕的荷》韩莉华
《疫情中的万圣节》董葛——暨2020在美万圣节摄影及作品展
《相隔太平洋 | 此时  即天涯》牧歌
《”疫”行万里》微微
《我想回家》杨铁峰
《归期 | 思念在风中飘荡 | 双节感怀》作词:无心插柳,作曲&演唱:子健
《煲整鸡汤》赵萍
《致我的爱人》月亮
《嘀嗒嘀嗒》黑妹
《隔进小窗的日子—上海隔离14天日记》浅耕夫
本文包含作者3篇诗词:《归期为新冠所误歌》、《七绝· 客乡秋思(四首)》、《五绝·杂吟六首》杨必智
《北美川渝候鸟的领头雁——杨洁》浅耕夫
《远去的云》茅琦夏
《简爱 | 青春易逝 气质不老》赵萍
《红叶赋》何大银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马莎
《爱,在咫尺天涯》 周梅
《疫情下的“候鸟”之旅 》福哥
《等我们老了》 杨铁峰
《滞美团圆节忆母亲》小礼
《简单着就快乐着》马莎
《艰难的归途》寇会萍
《在美种植百香果的妙处》于玲
《道别不是再见》快乐兔
《诗词歌赋绘生活,记诗人、词作家刘文海》
《华人长辈作品展 | 候鸟诵中秋》
《别样的中秋节》月亮
《天涯共此时》如花美眷
《候鸟的快乐与艰辛》小礼
《女人如花,盛开在时光里》马莎
《俱乐部里女人花》北美过客
《逆流而上》周梅
《归期》如花美眷,沉默朗诵
我的66岁健身纪录和人生新目标》许聪明
《我从哪里来 ?又往哪里去?》马莎
《普吉特湾捕蟹纪实》金龙
《美国城镇之巅的微型婚典》陈光
《苦与乐》马莎
《老美种草我种菜》何大银
《经历》如花美眷
《放飞女儿》周梅
《活得有趣》马莎
异域有芳邻》周梅
 《习惯》青荷
《黄花猫“皮艮”》孙明启
《七夕遥念父母情》远方的守护者
已近古稀之年》候鸟
《但愿月明人团圆》Masha
《我的 “锅碗瓢盆交响曲”》Masha
《思乡》如花美眷
西雅图日记,和滞留一起记录下来的碎碎念》曼陀罗
《疫情三月,他写了一本诗集》知足常乐
《用100张照片讲述大雁的生活》吴旭东
《读书—亲近人生的一种方式》原上草(马莎)
《在美生活之奇闻趣事》上善若水L
《候鸟生活中的美好和小确幸》开心王
《加州生活散记》青荷
《候鸟生活感受》吴敏
「智者思源」读书会及好文分享
《【说文解字】 从“胡说八道”说起》孙明启
《读一本书,看一个节目有感》天意A
《南渡北归》枯木逢春-北卡-北京
《从无字句处读书》北美过客
《肖申克的救赎》快乐兔
候鸟研究:海外候鸟老人到底有多难?
「候鸟日记专辑」
《岳阳女子在美国——疫情日记》专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