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公众号 

正月初三那些事儿

作者:赵萍
作者简介:
赵萍,湖南岳阳市财政局退休干部,现移民旧金山。喜欢诗歌散文,也爱画油画、弹钢琴。随心流淌,怡然自得。
(>>文末查看赵萍更多作品)
美国硅谷家后院一树绿叶红橙亭亭如盖,日益疯长。我是一个矛盾、纠结的人,又想红橙的热闹又想绿叶的安静。硅谷小区静谧如水,只能凭借自由想象的翅膀,飞翔家乡转一圈,找点热闹,在记忆中过年了。

今天是中国农历年正月初三,此刻是美西时间清晨6点,北京时间晚上10点。家乡南湖正值夜色宽广,湖水、广场、高楼、树木在灯火的渲染下流光溢彩、如梦如幻。湖边高楼人家灯火通明,窗外细雨朦胧也遮不住浓浓的佳节气氛。
 璀璨南湖  张志辉  摄影
大年初三复制的记忆是1976年正月初三的事情,几十年倏忽过去,回忆的川河把我这叶扁舟漂流到遥远的另一端。

我们这代人常常忍不住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要啥有啥,上大学、出国留学,各种选秀,玩抖音等等,这是我们那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的青春芳华是在广阔天地农村中度过的。

快满17岁时,我从重庆舅舅家投奔岳阳儿时的玩伴玲子下放当知青。那个年代,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个大队支部书记领导的亲戚,可我连半个乡下远方亲戚都没有,只能伴玲子的福一起下放税务局的知青点——岳阳县新墙区三合公社金桥大队林场。

玲子活泼聪明,有点小调皮捣蛋,算女汉子一枚。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们俩约莫十岁左右时,一起去老岳阳街河口看水涨到了哪儿,小时候不懂大人的防汛,一心盼着湖水涨得越宽越大才好玩,那年的湖水快要涨到街河口油榨岭十字路口了。

记忆中,那是一个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的下午,当我和玲子看到洞庭湖水满满溢出来、广阔无边的样子时,也不知为什么心里特别的快乐,孩提时代的开心就这么简单。玲子第一次穿着她舅舅从北京寄来的红色塑料凉鞋,高兴得每走两步,红脚板便往脑门上飞扬一脚。我从未见过如此鲜艳夺目的塑料凉鞋,心想我也要武汉读大学的舅舅帮我买一双,其实我脚下的木拖板也很漂亮的,我舅舅在木拖板上画了五颜六色的花鸟,但舅舅叮嘱我不能多泡水,平时我十分爱惜。

到了湖边,玲子见我眼馋,慷慨的分了一只左脚给我试试。我们俩一只脚穿着红色塑料凉鞋,一只脚光着,在湖边来回踩水玩。一会儿,玲子突发奇想,把右脚的凉鞋脱下来放在水里,看能否浮起来,突然前方水面上一艘机帆船驶过,涌来一排大浪,那只塑料凉鞋在水里不但没浮起来,反被一浪打得无影无踪。玲子哇哇地大哭起来,我知道她特别后悔心疼凉鞋,又怕回去挨打,那天她的小心脏伤心样儿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那个年月,岳阳街上很少见人穿这么时髦的凉鞋,玲子第一天穿就眼睁睁看着被浪花卷走了,我也替她难过、可惜得不要不要的。突然她把眼泪一抹,要我把左脚的凉鞋脱下来,然后口里喊:1—2—3,像投手榴弹一样,很坚决地把这只红凉鞋抛到湖的远处,然后我看见红凉鞋在水里打了一个滚就没了,心里一阵空落难过,像是自己的心爱之物被抛弃一般。我们都没心情踩水玩水了,玲子高高挽着裤边,光着赤脚,然后无精打采我们各自回家。第二天玲子告诉我,她妈妈只罚她跪了,没打她。我们俩哈哈哈、嘻嘻嘻乱笑了一通,然后就忘记了。

几十年后,当我们俩碰着回忆这件事时,还是会大笑不止。虽然当时我们那么小,但各自的脾气秉性便显露无疑。我柔弱胆小她果断刚强。我对剩下的一只红凉鞋仍心有不舍,玲子则把没有用的另一只凉鞋坚决痛快的甩到洞庭湖远处一了百了,一点都不含糊,她是一个心性坚定、处事坚决的人。

我们下放的知青点林场共有7个女知青4间小泥屋,方圆四、五里无人烟。乡野的冬天冷得稀奇,土路都冻裂了,凹凸不平。小泥屋的左边是一个大厨房,冬天用湿杉树丫做饭菜是一件最要命的事,7个女知青轮流转,每次做饭要熏出一碗眼泪水。右边是一排猪舍,可怜了那些小猪崽子,落到我们这些“女刽子手”手里,要么忘了喂它们吃食,要么让它们吃我们洗脸洗脚水拌米糠,7个懒鬼自己都没水喝,小猪猪们也只能喝我们知青的“洗脚汤”了。半年过去,小猪猪们一只只全养成了猴子,我们七个女知青个个长得像猪一样膘肥体壮、白白胖胖。我这一辈子最胖的体重118斤,就停留在金桥林场。
17岁下放农村
大队林场带我们做事的是一个叫楼嗲的人,当年50多岁,生得人高马大,粗壮魁梧,比北方还北方。这个楼嗲最醒目的特征是有一双奇大无比的“牛脚板”,说起来不相信,一年四季,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落雪下凌都是一双光脚,这双大脚蚊子咬不动,柴棍石头也刺不痛。有一次,我看到楼嗲脚后跟开了一个裂口,又宽又深,就像大地冻开的裂痕,好久不见愈合,我老扯着楼嗲的衣服问疼不疼,楼嗲直摇头。也许是脚太大,很少见楼嗲穿鞋,每次看到楼嗲宽大厚实粗糙的脚板,总觉得跟牛脚板有一拼,厚厚实实、黑黑酱酱、肿肿皱皱、毛毛糙糙。看到楼嗲这双“牛脚板”,就看到了楼嗲一辈子的辛苦。楼嗲虽然生得五大三粗,但心眼极好,脾气温和,细言细语,天下第一善良,对知青们从没说过一句重话,担水劈柴,烧火种菜,喂猪割草,关怀备至,是我们七个女知青劳动生产、生活的依靠。


挨过乡野的数九严寒,掐着指头一天又一天,终于盼来了过年回家的日子,可楼嗲满脸歉意告知:许支书规定知青腊月28回城里过年,正月初三返回大队。整个冬天农田山林都是沉睡的,又没有什么农忙活,初三归队,有可能是许支书喝酒后的表态。在金桥大队,许支书酒瓶子不离手出了名,可楼嗲怕死了许支书,酒话也要坚决执行。过年来去5天假,顿时让我们凉了半截,楼嗲望着无语的我们,眼睛里充满了疼爱、同情,我们知道善良的楼嗲是个老实人,他做不了主,其实许支书也是一个口恶心善的好人,对知青们也很关心。

大年三十眨眼已过,到了正月初三,我和玲子返乡,坐火车到荣家湾后,走了将近20多里路到新墙镇,约摸已是下午两点了,我们俩还是早上从家里出发吃了东西的,肠子饿得要断了,腿也提不起,灰头土脸,说话都没有了力气。可街上关门闭户几乎没人影,没有店铺开门,而我们还要步行10多里才能回到山沟沟林场的家,空着肚子闹革命显然不行。玲子是一个鬼点子多、胆大妄为的家伙,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怕丑不?我们去讨饭吧!我虽害怕脸皮薄,但饥肠辘辘,只能硬着头皮上。

按玲子的意思,讨饭就要讨家里腊肉多的,所以还得讨饭前侦察一番。玲子像一个小偷,贼头贼脑在小镇居民屋的玻璃窗前来回溜达、瞄来瞄去,我做贼心虚跟在玲子后面四处张望,生怕别人真把我们当成坏人。最后拐进一个小巷,玲子招手让我贴近玻璃窗看,咦,这户人家进门就是厨房,横梁上挂了长长短短足足五刀金光闪闪的腊肉。不看到腊肉还好,一见腊肉,肚子越发饿得咕咕叫,脑子里不停 地翻腾着吃肉狂想,玲子目不转睛看着腊肉,口涎已注满齿颊,当即拍板——就这户人家了。经过一番选址、踩点的折腾,我确实有点饿得有气无力、东倒西歪快趴下了。
我依然躲在玲子后面见机行事,玲子深深地吞了口气,调整嗓音,秀气斯文“咚咚咚”地敲门,一位像妈妈样的中年女人打开门惊讶地看着我们,玲子叫了一声“阿姨”,然后“呜呜”地就哭开了。我心里想玲子真能装,这眼泪说来就来,可以去当电影演员了。没等我想完,我的眼泪也哗哗流出来了,两个可怜兮兮的饿死鬼把阿姨吓了一大跳,立马把我俩拉进家里,问清前因后果后,立即在厨房忙开了。玲子转过身对我眨一下眼睛,我太懂了:我们有腊肉吃啦!这位周姓妈妈一边忙一边问我们下放的一些事,当我们告诉周妈妈两个月也吃不了一顿肉时,周妈妈又割了一块腊肉加进锅里。不一会儿功夫,一大碗青椒大蒜炒腊肉,一碗蛋汤、一盘大白菜、还有一小碟自家做的豆腐乳摆上桌,我们两个人扑在桌子上一顿狼吞虎咽,每一片腊肉进入食道,在肠胃里蠕动的那种幸福感,简直无以形容。那香喷喷的白米饭,放着亮光的腊肉片,还有葱花蛋汤,堪比现在餐桌上一切美味佳肴,令人记忆一辈子。风卷残云,一扫而光,吃饱喝足,把浑身寒气包裹起来后,我们跟周妈妈道别,口口声声说以后一定再来谢谢周妈妈!接着两个人一路喜笑颜开、精神抖擞、撒开飞毛腿回到了林场的家。


吃晚饭时,许支书看到我们知青们齐刷刷在大队部报到,一脸惊诧,他根本不记得初三让我们返回大队林场事了。唉,胆小怕事的楼嗲把酒话当成了领导指示,害得我们大过年在乡下挨冻受饿。只见许支书酒瓶子一挥,一跺脚把我们知青全带回家。

正月初三晚上,我们在许支书家敞开肚子吃了一顿扎实的肉菜饭。然后围着树叉柴火取暖、唱革命样板戏《杜鹃山》,蓝蓝红红的火焰把乡下土屋烤成了一个暖炉,寒夜里,带给了我们知青无尽的温暖,那晚,我们一点儿都不想家。

寒冬腊月,又过年天气又冷,十天半月也没什么活干,知青们要么呆在小泥屋蜷缩在被窝里;要么肚子饿了就起床走家串户找饭吃。过年那些天,我们知青从许支书吃到楼嗲家,从大队会计吃到回乡知青家,再又从楼嗲家吃到许支书的家。许支书家我们吃得最多,灶间吊在墙角的3刀腊肉全被我们消灭,最美味的是还喝了鸡汤。大队里几个屋场凡是沾一点点熟的边,一个也逃不出我们这窝馋猫的嘴。蹭吃蹭喝最主要的办法是脸皮厚,到了吃饭的时间赖着不走,个个嘴巴像抹了蜜,又乖又懂事,哄得善良的农民伯伯好饭好菜招待我们这些“活祖宗”,我们其实也明白,农民伯伯心里多半在想,快点吃快点走哈。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好几次路过新墙镇周妈妈住的那个小巷,我和玲子都是快闪溜之大吉,不敢再去周妈妈家,大概是觉得周妈妈人太好了,我们知青一个个穷得要命,两手空空,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周妈妈。还有就是总感觉那天“讨饭”,又哭又装太会演,一旦正常恢复羞耻心,还是觉得那天挺丢脸不好意思。 
从1976年的正月初三到今年的正月初三,已经过去45年了,当年“讨饭”的狼狈相还活灵活现在眼前。岁月沧桑,世事变迁,有着一双“牛脚板”胆小怕事的楼嗲,还有手提酒瓶子、走路急急忙忙的许支书都先后去了天堂,他们都是天生慈悲善良纯朴的人,当年给了我们知青无尽的呵护怜爱,传说中好人死后灵魂是会升入天堂的,在我岁月头顶的夜空里,一直都有他们闪烁光芒的两颗星星,走到哪跟到哪,哪怕是飘洋过海,天涯海角。
1999年去下放林场看看
高铁未通时,我经常坐单位的车去省厅开会办事,来来去去路过新墙镇地段时,当年好饭好菜招待我们的大好人、大善人周妈妈连同那个小巷都会跳出来碰撞我的灵魂,但时过境迁,山乡巨变,周妈妈和小巷子早已找不到踪迹了。

曾以为,记忆在时间的流逝里会一团团的淡去,可过年撩人的,还是蹉跎岁月那些点点滴滴:一担水、几梱柴、一碗汤、几片肉,它们刻骨、牢不可破地粘在我的记忆里。光阴流转,知青这代人已渐渐老去,只有青春记忆历久弥新。或许一样东西无论充满了多么贵重的回忆,它都不是回忆的本身,珍贵的东西将埋藏在心㡳,永不磨灭。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 原创及转载声明:本文为作者授权于本平台原创首发,如无本平台授权请勿转载,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候鸟生活分享(欢迎投稿):
欢迎长辈们以各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感触、生活方式等内容。
敬请添加「北美候鸟」小助手好友,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 加入候鸟社群:
候鸟长辈群、老乡群、各类生活群、回国群、来美群、带娃回国/教育群...
• 了解候鸟生活及来美指南:
在美就医、美国法律、在美生活必备学习、在美养老、来美/回国攻略... 
请扫码添加「北美候鸟」小助手好友

▼向下滑动,查看精彩内容
「候鸟长辈生活感受分享」
《追逐阳光的日子》逍遥
《悠悠天下父母心—赵萍《人世间唯一最疼我的人》精彩评论集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感想 闲云野鹤
《人世间唯一最疼我的人》赵萍
《旅美随笔:感恩的心》章笑非
《我和候鸟平台英语群》如花美眷
《你要又暖又明亮》赵
《芝加哥的四季之美》回佳
《归来仍是冬季——我的2020》听见花开
《2020湾区碎屑》黔中李晓
《重阳,髦耋老人话养老》吴珏章
《我在美国看病 (上)》翟小雨
《我在美国学英语——英语老师》如花美眷
《回国心曲及在美生活诗词十首》人到中年
《回国的感觉真好》陶春莲
《疫情前的美好回忆 — 纽约初雪》浅耕夫
《人生如画》赵萍
《归期为新冠所误歌 | 七绝· 客乡秋思 | 五绝·杂吟六首》杨必智
《旅美随笔:归去来兮(上)》章笑非
《旅美随笔:归去来兮(下)》章笑非 
《行走在路上》马莎
《2020,那些刻骨铭心的遇见与改变》黑妹
《达拉斯的春天与秋天》杨铁峰
《我的2020》如花美眷
《家》小礼
《善待暮年》周梅
《谢幕的荷》韩莉华
《疫情中的万圣节》董葛——暨2020在美万圣节摄影及作品展
《相隔太平洋 | 此时  即天涯》牧歌
《”疫”行万里》微微
《我想回家》杨铁峰
《归期 | 思念在风中飘荡 | 双节感怀》作词:无心插柳,作曲&演唱:子健
《煲整鸡汤》赵萍
《致我的爱人》月亮
《嘀嗒嘀嗒》黑妹
《隔进小窗的日子—上海隔离14天日记》浅耕夫
本文包含作者3篇诗词:《归期为新冠所误歌》、《七绝· 客乡秋思(四首)》、《五绝·杂吟六首》作者简介:杨必智
《北美川渝候鸟的领头雁——杨洁》浅耕夫
《远去的云》茅琦夏
《简爱 | 青春易逝 气质不老》赵萍
《红叶赋》何大银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马莎
《爱,在咫尺天涯》 周梅
《疫情下的“候鸟”之旅 》福哥
《等我们老了》 杨铁峰
《滞美团圆节忆母亲》小礼
《简单着就快乐着》马莎
《艰难的归途》寇会萍
《在美种植百香果的妙处》于玲
《道别不是再见》快乐兔
《诗词歌赋绘生活,记诗人、词作家刘文海》
《华人长辈作品展 | 候鸟诵中秋》
《别样的中秋节》月亮
《天涯共此时》如花美眷
《候鸟的快乐与艰辛》小礼
《女人如花,盛开在时光里》马莎
《俱乐部里女人花》北美过客
《逆流而上》周梅
《归期》如花美眷,沉默朗诵
我的66岁健身纪录和人生新目标》许聪明
《我从哪里来 ?又往哪里去?》马莎
《普吉特湾捕蟹纪实》金龙
《美国城镇之巅的微型婚典》陈光
《苦与乐》马莎
《老美种草我种菜》何大银
《经历》如花美眷
《放飞女儿》周梅
《活得有趣》马莎
异域有芳邻》周梅
 《习惯》青荷
《黄花猫“皮艮”》孙明启
《七夕遥念父母情》远方的守护者
已近古稀之年》候鸟
《但愿月明人团圆》Masha
《我的 “锅碗瓢盆交响曲”》Masha
《思乡》如花美眷
西雅图日记,和滞留一起记录下来的碎碎念》曼陀罗
《疫情三月,他写了一本诗集》知足常乐
《用100张照片讲述大雁的生活》吴旭东
《读书—亲近人生的一种方式》原上草(马莎)
《在美生活之奇闻趣事》上善若水L
《候鸟生活中的美好和小确幸》开心王
《加州生活散记》青荷
《候鸟生活感受》吴敏
「智者思源」读书会及好文分享
《【说文解字】 从“胡说八道”说起》孙明启
《读一本书,看一个节目有感》天意A
《南渡北归》枯木逢春-北卡-北京
《从无字句处读书》北美过客
《肖申克的救赎》快乐兔
候鸟研究:海外候鸟老人到底有多难?
「候鸟日记专辑」
《岳阳女子在美国——疫情日记》专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