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于
公众号【Dr昕理学,它的创始人是学术与风趣并重、智商共颜值齐高人称“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最帅副教授”的张昕老师。
在他的公众号,你可以看到很多画风清奇又拍案叫绝的文章,他非常擅长用讲段子的方法讲心理学,当了爸爸后,也写了很多对孩子心理的剖析,和带娃日常。
今天的文章就是他对“闪卡训练课“的批判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专业深入的剖析。推荐大家关注他的公众号。
最近有几位身为年轻父母的朋友问我:
“我最近看到好多闪卡训练课程的推广,感觉好像对孩子潜能开发很有好处的样子。上吧,怕又是一些噱头,花了没有必要的冤枉钱;不上吧,又怕这种训练真的有用,人家上你不上,你家娃就落后在起跑线上了。所以我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这个课呢?”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市面上的闪卡课是什么样子,找到的视频大多数都是类似下面这样:“老师”以很快的速度“刷刷刷”地一边抽卡片,一边读出卡片上的名称,说是对孩子进行记忆和注意力以及其他能力的训练
👆说真的,他们闪这么快是怕我学会了吗?
关于闪卡课有什么好处,这些培训机构的话术一般如下:
话术
1
“儿童阶段,特别是6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不加以科学训练,儿童长大之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左脑人,失去左右脑平衡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高速大量闪卡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关闭左脑,打开右脑大门,接受图像的处理,培养右脑瞬间记忆的能力,还可以创造左右脑的连接途径……”
话术
2
“通过闪卡学习,孩子快速提高以下能力:提高悟性和情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 ,锻炼超强的知觉能力,有独特的创造力,活化大脑细胞,提高大脑实物想象力,快速运算能力,快速记忆能力,活化眼部杆状细胞和锥形细胞,训练视觉影像记忆 ,训练瞬时记忆,增强照相记忆功能。”
下面我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上面这些内容,觉得“太长不看”的人可以直接看结论:以上话术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1 
闪卡训练到底是什么?
我发现闪卡训练也分不同种类。
1、一种闪卡是正面是图形,背面是图形所对应的名称(像上述视频中那样的);
这一种“闪卡”,我分析是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Leitner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并且从英国流行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形式。
这种闪卡训练,就是在小卡片的正面写下问题或提示,背后记下答案,并按照难易程度分组,用来记忆生词、历史事件、数理化公式等等,这种多感官刺激、分组、分策略的学习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记忆。
但这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方法了,现在都已经是多媒体教学时代了,各类辅助教学辅助记忆的方法太多了,所以这种闪卡的优越性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而且人家也没说,这种闪卡学习的方法,需要“刷刷刷”。
2、另一种是图片正面是各种点点,背面对应着各种数字
这种满是点点的闪卡,应该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脑科学家杜曼发明的,用来训练脑损伤儿童的康复手段(而且也是他们一系列训练中的一个步骤而已)。
这种闪卡训练,也被商家作为早教手段,在美国相当流行过一阵子,但是随着接受这些早教训练的儿童长大成人,大家就发现了,这些孩子并没有被发掘出什么天赋和潜能。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一般这种针对有器质性脑损伤儿童的康复训练,原理其实就是通过不停地、重复地、强化地训练,让患儿在多感觉通道的刺激下,提高对外部刺激的接受能力(而且,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也是一直备受质疑的)。
对于脑运作正常的健康儿童来说,这种训练完全没有什么必要,更不存在提升智力、开发脑资源、挖掘潜力之类的作用。
所以上述两种闪卡训练的方式,可以说都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2 
“开发右脑”这一类的话术都是忽悠人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过去的闪卡训练被淘汰了,但是现在的闪卡训练课和他们过去的也不太一样,也许是经过论证和改良了的呢?我们怎么判断,现如今的这些闪卡是不是对开发智力真的有效呢?
可以这样说,凡是说到“开发右脑”“连接左右脑”“训练左右脑平衡”的,都是大忽悠。
也许你要提问:“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确实说过,左脑是理智脑,和数理化类学习相关,右脑是情绪脑,和文学艺术这一类感性的学习相关,难道不对吗?”
我说:“请你掐指一算,你小学一年级,距今都多少年了。”
关于“左右脑分工”这样的理论,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这种观念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有影响力。但是这种理念,距离今天2020年已经过去快50年了。随着科学的进步,脑成像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和更新,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左右脑的分工”是一种误读。
过去扫描脑部,是只能观察静息态下的成像,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毕竟你只看到了某些瞬间的脑区激活;但现在扫描脑部,就可以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监测,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或者认知的发展,哪怕就是迈出一个小步子,哪怕就是认识一张小卡片,一定都是伴随着全脑的连接和协作的,不存在“左脑或右脑完全单独负责什么部分”的理论,更不存在“开发了左脑就会怎样厉害,开发了右脑又会怎样牛x”的情况,因为左右脑不能分割开来单独开发。
“全脑开发”这个概念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全脑开发”的概念也被很多商家曲解、滥用了。至于说帮助你的孩子“连接左右脑”“训练左右脑平衡”啥的,就更不存在了。因为只要你是脑部发育正常的人,左右脑天然就是连接的;如果你连接不好,就会成为“裂脑人”。
裂脑人是上世纪40年代因为癫痫病被实施了“胼胝体切断”手术的人,他们的大脑两个半球被分割开来, 左右脑之间信息互不相通,行动也无法协调配合,一个对正常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他们可能都做不到。
 3 
训练“瞬时记忆”不能造就神童
我还看到有一些视频,经过培训机构老师的闪卡训练后,很多幼儿,甚至婴儿,似乎真能记住老师讲的图片上的内容。

对此,机构老师给出的解释是:“闪卡是视觉通路的训练,通过快速大量地看闪卡,能够培养孩子大脑中的照相记忆能力,提高视觉记忆,开发瞬时记忆。”虽然用了很多专业术语,但其实这番话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我们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人的记忆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由刺激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比如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等),通常时间在1秒钟以内,所以也有人称它为“瞬时记忆”。可能这就是培训机构所说的“照相记忆”。
瞬时记忆很容易消失,只有瞬时记忆经过大脑反复地复习和深加工,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一般持续时间在1分钟以内(比如那种“将卡片翻过去,让你回忆哪张图在什么位置”的游戏,用的就是短时记忆,刚翻过去时你可能记得,但过1分钟再问你,你可能就不记得了。)
短时记忆如果不被复述或深加工,也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反复复习、运用或深加工,短时记忆就可能会被输入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可以保存短则1分钟以上,长则一辈子。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记忆,才可能被提取(就是以后能回忆起来)。
所以这样就不难理解“闪卡训练”做的到底是什么了,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将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而已(说白了就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训练)。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注意力参与,没有概念层面、特征层面的深加工,则很难进入长时记忆。因为仅仅是(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这些)感觉记忆的复述,其深加工水平是很低的
而且这种没有结合特征和概念层面的记忆,说实话记住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即使能够进入长时记忆,将来提取出来又能怎么样呢?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你用正常的语速,给一个合适年龄(比如5岁)的孩子讲解图片:“这是天安门,有600年历史,以前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家城门,现在是我们首都北京的伟大地标。”
反复复习之后,这些概念和特征进入长时记忆,孩子见到天安门,就能知道天安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继而会引发更多思考。
如果你仅仅用闪卡训练,对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刷刷刷”地闪过,即便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在5岁那年见到天安门的时候,居然还能提取出这段记忆:“这个我在闪卡上见过,是天安门!”那然后呢?
当然,卡片确实可以通过图形、色彩的刺激来帮助孩子记忆,但是你也得辅以正常的语速和正常的讲解,来帮孩子理解记忆才行。光是靠故弄玄虚的“刷刷刷”,并不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智力开发”效果。
现在也有一些观念说,闪卡训练有很多坏处,因为这种静止的视觉训练法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关闭了思维和运动的连接。这个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我觉得也没那么夸张,毕竟孩子也不是常年关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只进行闪卡训练,他也还是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自己摸索,自己建立思维和运动的连接的。
所以已经做过闪卡训练的家长也不要太过焦虑,也不至于做过几次闪卡训练就把孩子闪傻了。(它最大的坏处可能就是浪费钱和浪费时间,唯一的好处就是家长能练练贯口)。
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闪卡训练并不能开发智力真正能开发孩子潜能的,是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放手让他们想象、探索和寻找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和判断。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开发哪半边的脑子,培训哪种记忆。
希望家长朋友们在面对这些“智力开发”的培训课程时,都能学会甄别。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 END -
作者 |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