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也许,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20207月13日,我在知乎上收到一封私信,说有人在提一个关于我的问题。点开一看,居然是这么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问题说明是:
“看他的资料,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这算是开挂的人生吧?但这么多年过去,似乎在科研领域没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简单的科普,这算不算又是一个方仲永的悲剧?”
我不禁发笑,写了一个简短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answer/1335180914):
“题主如何看待我个人,其实是个小问题,这是各人的自由。不过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简单的科普’这个说法,有不少人对科普的价值和方法论一无所知,这才是我们社会的大问题。当然,这也正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目前这个回答得到了9000个赞,这个问题也有了600多个回答。14日,风云之声发了一篇文章(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袁岚峰),给出了这个回答以及几位其他答主的回答。
十分感谢这些朋友们对我的支持。不过今天要说的事情,来自其中的这样一个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answer/1335704008),作者是知乎网友“诗与星空”:
“1、关注袁老师很久了。
2、袁老师的科普非常必要,他的科普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的。
3、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袁老师都是一个成功者,是大多数天才神童的样板。
4、恐怕你对简单的科普有什么误解?
我本人曾长期给《中国国家天文》供稿,有次出差的时候,跑到国家天文台和编辑小哥促膝长谈,对中国当前的科普现状唏嘘不已。
《中国国家天文》除了收我这种二把刀天文爱好者的文章,还有一个‘简单的科普’专栏,供稿人是李政道。
没错,就是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在诺贝尔奖网站的照片(1957年31岁时获奖)
1972年10月,周恩来和李政道在一起
李政道陪同邓小平视察中国科学院
李政道与朱镕基
李政道与李岚清
李政道老年照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大家都对李政道先生支持科普的精神十分钦佩。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发出来后,有一位微信朋友来跟我说:
“昨天看到关于《中国国家天文》曾设有‘简单科普’栏目的话题,作为该杂志的创始人,想再说明一下。
这本杂志是2006年10月28日正式创刊,初衷是想以市场机制办成一本基于天文学的科学文化杂志,并试图以讲故事、互动的方式避开有些科普杂志的文章‘业内看太浅,公众看不懂’的现象,当然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文章质量不高,而是要争取更多的受众。鉴于李政道先生一直提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创刊时即邀请他出任特邀顾问(共两人,另一位是任继愈先生)。
李先生欣然接受邀请,并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天文学方面的。杂志在做栏目规划时设置了‘科学与艺术’栏目,主要刊登科学家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科学作品(具有科学元素或内涵的作品),刊登李先生授权的画作即基于此。几年后,李先生主动题写了栏目名以示支持。
杂志没有设置过‘简单科普’的栏目,我认为这个提法本身需要定义内涵,就科普工作而言并不简单。关于杂志,有些情况再告。”
好嘛,我都不知道《中国国家天文》的创刊者就在我的群里!而且非常不好意思的是,从这位网友的昵称我看不出他的姓名,也不记得是在哪里认识的了。
请教之下,才知道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及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的一位老领导。我们相识原来是在2019年9月的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当时这个活动在科大举行,我和他在第一天的分组赛作评委。我们在同一个组,他担任组长。
这位前辈老师后来又给我找出了李政道给《中国国家天文》的信:
李政道给《中国国家天文》的信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来函并《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收悉。我荣幸地接受贵台的聘请,担任该杂志的特邀顾问。
天文研究一向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天文学的。而我也一向认为天文知识的普及,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相信《中国国家天文》一定能够肩负起天文学普及的任务,办得越来越好。
即祝
成功
李政道
2007.6.20于北京
他还给我展示了李政道给栏目的题词,原来这个栏目叫做“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名言: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科学与艺术就像不同方向攀登同一座山峰的两个人,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共同奔向人类向往的最崇高理想境界——真与美。”
这话的格调真是杠杠的,比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科学爬上山顶,发现宗教早就在那等着”,要高明多了。“科学与艺术的重逢”,确实也比“简单的科普”文艺得多。
当然,我不是在笑话把栏目名记成“简单科普”的网友。我很感谢他,没有这个因缘,也不会有后面这许多趣事。能让公众知道这些事情,就很有价值。
我跟李政道先生有一重奇妙的关系,是我的一位博士后导师是他的二儿子、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李中汉(Stephen Lee)。我在康奈尔的时候,承蒙李中汉老师照顾,也听他说起过很多李政道先生的故事。
例如,他和他的哥哥李中清小时候问过父亲:如果我们兄弟俩确实很笨,那该怎么办呢?李政道的回答是:你们可以去当牧师。
李中汉(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网站https://chemistry.cornell.edu/stephen-lee
李政道与大儿子李中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作者在康奈尔大学的另一位博士后导师Roald Hoffmann(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组的合影
没想到现在我和李政道先生又增加了一重“重逢”的关系,世界真是奇妙。
也许,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扩展阅读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孙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