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科研能人、科普先锋、乐队骨干,他是怎么同时做好这么多事儿的?时值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青年医生吴舟桥的成长之路,来看看“时间管理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么一支乐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6年间只有13首作品,演出更是一年也不见得有一场,非常“佛系”。乐队有9名成员,却从来都凑不齐——因为乐队成员全部是年轻医生,永远有人在医院值班。
乐队成员的不完全统计
这支全员医学博士的乐队虽然无比低调、不温不火,却是目前全中国学历最高、医学知识最丰富的乐队。乐队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红”,而是为了医学科普。乐队处女作《青光眼》是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次北京龙泉寺的踏青之旅,由乐队组建者兼主唱、当时在眼科轮转的麻醉医生曲音音完成词曲。
乐队处女作《青光眼》
34岁的胃肠肿瘤外科医生吴舟桥是乐队中的一大骨干,担任鼓手的他也参与歌曲的后期编辑与制作。他的从医之路比一般医生走得更为曲折。
他选择了一条曲折的求学路
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之后,吴舟桥并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同学那样在完成8年的学习与轮转之后以医学博士(MD)身份毕业,而是中途于2011年选择去荷兰攻读科研型博士(PHD)。4年后以优异成绩拿到学位的他,回国完成了北医的学业,2017年才正式开始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
青年医生吴舟桥
吴舟桥告诉“医学界”,最初选择医学是因为自高中起就对临床医学很感兴趣。而在校实习时对胃肠外科印象比较深刻,特别是在急诊轮转期间,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也与胃肠肝胆有关。几方面因素加起来,最终自然而然就选择了胃肠外科。
谈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去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留学,吴舟桥回忆,当时只觉得荷兰医学水平比较先进,而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的临床研究能力非常高,特别是关于手术安全性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很多临床问题都是需要科学设计的研究去解答的,例如胃肠手术并发症,他期待去那边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难忘的就是吻合口瘘大鼠模型的建立。前人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最终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此我的导师不认为我能成功,起初坚决反对我去尝试这一课题。”
但是导师的质疑没有吓退吴舟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吴舟桥还是说服了导师,随后不仅成功造出能够准确模拟人类吻合口瘘的大鼠模型,还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启发了越来越多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这一大鼠模型最终被命名为“Wu’s model”,这在医学界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为什么前人都走不通的路,吴舟桥却走通了?他有什么秘诀?“我想可能是因为之前的模型都追求简单、可重复,但过于可重复的模型反而会脱离临床实际。我的思路是让模型尽可能地去模拟术后真实的病理生理情况,最终获得了成功。”
多篇SCI在手的秘密
诸多科研成果加持之下,吴舟桥于2015年2月提前完成学业。心系祖国万千胃肠肿瘤患者的他选择了回国。尽管比北医的同班同学们晚4年毕业,但吴舟桥成为了为数不多的MD+PHD双料博士,并且积攒了极为丰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经验,硕果累累。
吴舟桥在荷兰参加答辩
据不完全统计,这位才34岁的年轻医生,已发表大量SCI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就有30篇左右,累计影响因子150多分,目前仍在以一年三四篇的速度发表新的研究论文。这个成绩让人艳羡。
不知多少自嘲为“科研狗”的医学生和年轻医生都被做实验与发SCI折磨到头秃,吴舟桥却做得得心应手,发量也依然可观。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诀窍,但有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其实前一两项研究和文章是最难也最痛苦的,很多人都败在了这上面,不得不放弃了科研。但若是跨过这道坎儿,就会渐入佳境,后面的研究做起来也会相对简单。”
那位患者给他上了难忘的一堂课
除了科研能人,治病救人的临床医生也是吴舟桥的重要属性。他感触特别深的一点是,外界总觉得医生像一个英雄一样,凭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澜;然而实际工作中,即使很优秀的医生能力也总归有限,团队协作才是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吴舟桥刚回国不久时曾救治过的一名患者老李,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参与老李的手术,但亲历了抢救老李的各种协调工作,让他充分意识到了团队的力量。
一天清早,老李因严重感染急诊入院,很快进展到意识不清、感染性休克的状态,专家认为首先需要解除他的胆道梗阻,再逐步控制他的感染和休克症状,但也担心他可能要撑不过去了。
接诊后,吴舟桥不停地与各科同事保持电话沟通,确保每一位专业人员在患者最需要ta的时候能够到达恰当的地点进行他们最擅长的医疗操作。例如联系最有经验的护士协助自己为老李做必要的检查,请麻醉医生优先帮老李做一项特殊检查的麻醉工作,协调其他外科医生调整档期来参与老李的急诊抢救……
从早上8点交班,一直到中午12点,吴舟桥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终于将检查、手术和护理人员都一一安排到位。而这位最初被大家认为九死一生、连家属都做好了最坏准备的患者,中午时分已逐渐恢复意识,甚至可以向医护人员表达谢意了。
这个病例只是吴舟桥行医生涯中所经历无数险象环生的一个缩影,但一直提醒着他,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不是过去的以“一把刀”为主导,也不像《豪斯医生》等影视作品里所展现的一位“大牛医生”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危重患者之所以能转危为安,离不开密切配合、高效协调的团队,多学科的讨论与合作已成为临床常规。
科普多面手:写文出书玩转乐队,6到飞起
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吴舟桥还是一名积极的科普作家,坚持写作医学科普文章已有10年。他是国内著名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会员,还在多家科普媒体上发表文章、开设专栏。他的微博@林竹萧萧也是一方科普小天地,已拥有20万粉丝。
吴舟桥认为对于医生来说,科普是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工作。手术只能帮助少数患者,科普却能让更多人得到规范的医学知识。
他的科普之路始于2010年。当时北医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社团,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著名医学期刊进行编译,在医疗圈和科普圈都广受欢迎。
实习过程中吴舟桥也发现,患者提出的问题共性很强,这让他意识到老百姓其实需要大量的科普。自此,吴舟桥开始针对大众系统性地撰写健康科普文章,偶尔也会翻译一些外文科普书籍。
2018年,吴舟桥还出版了一本书——《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读者见面会当天,不少知名大V都亲临现场为他加油。
吴舟桥在新书发布会上
就连他的“青光眼”乐队,成立初衷也是为了科普。乐队其他8名成员都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至今已是15年交情的老友,目前分别就职于北医三院、中日医院等三甲医院的麻醉、骨科、急诊等科室。尽管大家很难全员聚齐,但总会抽时间进行排练和创作。当然,最近由于疫情原因,乐队已经很久没有聚会了。
乐队成立6年来,除了最知名的《青光眼》,还推出了《全麻》《宫外风云》《良性前列腺增生》《腰间盘突出症》等13首脍炙人口的单曲。歌曲成为了比文字更有力的一种科普传播方式。
“身边亲朋好友听到我们的作品,第一反应都是‘好玩儿’,然后对歌里唱的疾病有了更多了解。”吴舟桥认为,这些作品虽然在乐理方面并不完美,但能够借助通俗有趣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曲调,让大家通过一首歌了解一种疾病,就实现了它们的价值。
“时间管理”达人的心得分享
最近有一个特别火的词儿叫“时间管理”,工作上成绩卓越、生活中也多才多艺的吴舟桥,绝对称得上是一名时间管理达人。他有哪些心得呢?
吴舟桥谦虚地表示,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一名普通的85后医生罢了。就像其他人也会有唱歌、跳舞、运动之类的爱好与特长,他的爱好就是玩儿乐队,碰巧玩儿得比较6,被大家知道了而已。
如果硬说他有什么时间管理的秘诀,那就是分清主次,找准重心。还是得知道自己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哪里,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临床与科研工作,科普和音乐只能放到业余时间去做。
“还有就是保持初心吧。比如我们做乐队,初衷就是娱乐的同时给大众带来更多疾病科普知识,而不是为名为利。所以即使收到不少的综艺节目或商演邀约,我们基本都拒绝了,因为本职工作还是挺忙的,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时间管理吧。”
聊天的最后,吴舟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小小“苦恼”:“我们乐队虽然没有什么正式的纪念日,但是小伙伴们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吃大闸蟹,这是个15年的老传统了。但是去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吃到!”
好吧……界妹在此祝愿吴大夫和小伙伴们早日团聚、吃到大餐,顺便催更一下新的作品!期待!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玉酱
责任编辑:陈朝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