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六好呀!
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 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竟然是真的
  • 好心帮倒忙后,我会被差评吗?
  • 一项有关“新冠肺炎PTSD”的调查
  • AI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风险
  • 母亲血液中的物质,可100%预测一类孤独症
  • 一种脑刺激,可在几分钟缓解重度抑郁症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Nature》说这真有科学依据

恋爱令人失智,一分手(或结婚)就好了。
近期,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从生物化学角度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
遗忘能够帮助大脑管理记忆(因为记忆实在太多了),遗忘分为永久性的和暂时性的。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短暂遗忘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大脑存在一个由多巴胺神经元介导的短暂遗忘的记忆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可能会造成一些记忆的暂时遗忘。
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短时间内无法被检索,而随着时间流逝,当它们能够重新被检索时,这部分记忆随之恢复清晰了。
图/Prawny
这为恋爱中的“智力下降”提供了解释。恋爱中会大量分泌多巴胺,我们的一些记忆被短暂抑制,让一些原本的常识判断变得模糊,理智出走。而当我们从恋爱中“下头”(可能是冷淡期、分手、或是结婚),多巴胺分泌减少,这些被短暂抑制的记忆就重新清晰,理智恢复。
BTW,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人都(可能)有“恋爱脑”啊!
“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误会了!你没那么容易被讨厌
“好心帮倒忙”的感觉,可能极差。
 “帮倒忙”的施助者往往认为对方会苛责自己,以后都不愿再去帮忙了。
但最近一项发表于《心理学报》的研究发现:施助者在“好心帮倒忙”时存在预测偏差,即他们高估了受助者的负面反应,也低估了受助者的积极反应。来自受助者的苛责可能并不存在。
研究者通过6个研究(样本=1763)检验了好心帮倒忙情境中,施助者和受助者分别在想什么,以及他们的感觉是否存在“温度差”。
结果发现:
  • 在帮助失败时,施助者高估了受助者的消极反应,也低估了受助者的积极反应。
  • 无论是主动去帮别人,还是回应别人的求助,施助者都表现出类似的预测偏差。
研究者认为,这种预测偏差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将温暖与能力作为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的情况之下,人们评价自己时更看重能力,而评价他人时更看重温暖程度。
在“帮忙”情境中,施助者更为关注自身的能力, 且以为受助者也关注自己的能力。但事实是:相比施助者对自己的判断,受助者更为看重温暖程度、较不在意能力。
所以,帮没帮成不重要,有想帮忙的心就够了。

“新冠PTSD”患病率,高达13%

应激期过去后,心理问题或成为疫情的“第二曲线”。
最近《PLOS ONE》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对5个国家的1040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13%的人存在和疫情有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且症状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水平。
PTSD一般由体验或见到令人恐惧的事而触发,症状有侵入性记忆、回避行为、消极想法、身体和情绪症状等。图/NAMI
在调查中,参与者回答了自身暴露于新冠肺炎的程度、PTSD相关症状,以及人口统计学问题及其他心理量表等。研究者发现:
  • 13.2%的人PTSD症状达到诊断标准;
  • 无论是直接(如自身患病)还是间接(如接触媒体上的疫情信息)暴露于新冠疫情,都可以引起PTSD症状;
  • 无论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反应,还是对可能发生在未来的事件的担忧,都可以引发类似PTSD的症状(这也挑战了只有过往创伤才能引起PTSD的看法)。
不管疫情什么时候结束,都要好好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AI预测:精分患者的14个亲戚,同样有较高患病风险

如果一个人患了精神分裂症,那医生也要对ta的亲属多加关注。
由于遗传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也是患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高达19%,而一般人的患病风险不到1%。
图/Glamour
一项发表于《npj schizophrenia》的研究中,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用AI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7名健康一级亲属的功能磁共振图像(fMRI),准确地测定了在自我报告的精神分裂型人格特质量表中得分最高的14个人。
这个AI工具被称为EMPaSchiz(用于精神分裂症预测的多分割Ensemble算法)。它通过读取精神分裂症患者57名一级亲属的fMRI,预测到他们中的14人为精神分裂状态(FP),另外43人为非精神分裂症状态(TN)。
这项结果与他们的分裂型人格问卷(SPQ-B)得分一致(FP组的SPQ-B总分显著更高)。也就是说,这14名亲属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更高。
阿尔伯塔大学的学者指出,本研究中的AI,旨在作为为医生的决策提供支持,不能代替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虽然具有分裂型人格特征的人们更容易患病,但是否发展为临床意义的精神分裂症,结果是不确定的。
母亲血浆中的生物标记物,可100%准确预测一种孤独症
孤独症(ASD,俗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往往会造成患者家庭巨大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但到今天为止,ASD的产前筛查仍是十分棘手的难题。
美国CDC预测,每54个孩子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者
1月22日,加州大学发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的一项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发现了一种与ASD相关的母体生物标记物,或能用于ASD的产前筛查。
研究人员分析了450名ASD儿童的母亲和342名发育正常儿童母亲的血清样本,以检测母亲体内的有害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胎儿脑中的8种自身抗原结合,损害胎儿神经发育,导致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结果发现:与ASD相关的三个自身抗原组合(CRMP1+CRMP2、STIP1+NSE、GDA+CRMP1)的反应,以100%的精确率预测了18%的ASD病例。
研究者Van de Water指出,这些母体标记物或能预测孩子是否有较高的MAR-ASD(孕妇自身抗体相关孤独症)患病风险,并帮助这些孩子进行更早和更有效的行为干预。

脑中的“抑郁/快乐开关”:几分钟缓解严重抑郁症

比抑郁更痛苦的,是对抗抑郁药存在抗药性。
好消息是,最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olby Family Center for Mood Disorder的研究者通过在患者脑内植入多部位颅内电极、进行深部脑刺激后,成功缓解了一位存在严重抗药性抑郁症状患者的病情。
这是一项于1月18日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个案研究。
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助理教授Katherine Scangos博士和同事发现,刺激大脑的不同部位,能够减轻脑部疾病的独特症状,从而达到减轻焦虑、提高精力水平或恢复日常活动中的愉悦感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部位的刺激效果取决于患者接受刺激时的精神状态。
研究人员发现,对几个不同的大脑部位进行90s的刺激,可以产生一系列独特的积极情绪状态。
例如,在刺激一个区域后,患者报告说感到了明确的“愉悦感”,而刺激第二个区域则导致“中立警觉……近似于感受到棉花和蜘蛛网那种轻微”的警醒感,在刺激脑内眶额皮层(OFC)区域时则产生了一种平静的愉悦感,“就像……在读一本好书”。
图/Katherine Scangos
UCSF主任Andrew Krystal表示,“只有几分钟的针对性刺激,我们就可以在数小时内消除患者症状,这一事实令人瞩目。”
病人回忆说:
“我试过所有的疗法,头几天我有点担心这不管用。但是当他们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像Pillsbury Doughboy (一个广告形象)被戳到了肚子,不自觉地傻笑。我已经五年没有真正笑过了,但我突然感到一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世界从灰暗变成了咧嘴大笑。”
本期weekly就是这么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技能。

我们下周再见!

Asier、毓宁✑  撰文
江湖✑  编辑

Sabandal et al. Dopamine-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 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0-03154-y
Scangos et al. State-dependent responses to intra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depression. Nat Med. 2021 DOI: 10.1038/s41591-020-01175-8
Alexandra et al. Risk assessment analysis for maternal autoantibody-related autism (MAR-ASD): a subtype of autism.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1. DOI: 10.1038/s41380-020-00998-8
Victoria et al. Why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a traumatic stressor. PLOS ONE. 2021. DOI: 10.1371/journal.pone.0240146
Kalmady et al. Extending schizophrenia diagnostic model to predict schizotypy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npj schizophrenia. 2020. DOI: 10.1038/s41537-020-00119-y 
尚雪松, 陈卓, 陆静怡. (2021). 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好心帮倒忙中的预测偏差. 心理学报. 53, 291–305.

往期 WEEKLY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