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正题之前,我们先认一个字,这个字看着不难,但是念错的人特别多,不信我们来做道题:
鲷正确的读音就是同“貂”,你答对了吗? 
接下来我们进入看图猜猜看的题目:你觉得下图这条鱼是什么鱼?
解题思路:这是收录在《海错图》中由聂璜绘制的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
图片来自:123rf.com.cn
不是红烧鲤鱼,真的不是!!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由谜一样的画家聂璜画在《海错图》中的铜盆鱼。
铜盆鱼是啥鱼?能吃吗!
“铜盆鱼,土称也。其色红黄而体长圆,故名”。按聂璜的说法,这种“铜盆鱼”体色像红铜,又圆乎乎的,才得了这么个名字。这张画也确实展现了这些特征。
那么它是哪种鱼呢?从背鳍着手吧。许多鱼的背鳍前后形态不一,前半部的鳍条很硬,都是大粗刺,称为“鳍棘部”,后半部的鳍条很软,都是小细丝,称为“鳍条部”。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有时甚至会完全分开,变成两个背鳍。
横带髭鲷 绘图:郑秋旸
这条鱼的鳍棘部和鳍条部就分开了,而且鳍条部向后延长得很厉害。再配合鱼的体型来看,像是石鲈科、髭鲷属的,加之髭鲷在民间确实有“铜盆鱼”的俗名,所以,破案了?
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要不然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字数还不够)。
光看身体轮廓,是髭鲷,但问题是,中国有三种髭鲷:横带髭鲷、斜带髭鲷、纵带髭鲷。每一种都有明显的黑色带纹,这一点画作中没有体现。而且这三种的体色要么是灰褐色、要么是土黄色,跟红铜色都不沾边。
若论鲜红的体色,笛鲷科的一些种类,比如红鳍笛鲷,倒是挺符合,那身子是真红啊。但是它们的俗名都是“红鱼”、“赤笔仔”之类,没有“铜盆鱼”的叫法。而且聂璜说:“东北海上亦有此鱼”,可笛鲷都在南边暖海里,也排除掉吧。
下面看第三位嫌疑人:鲷科的真鲷。它的体色正是铜一样的金属红,身体符合“长圆”,从北到南的海里都有,而且喜欢成群游动,洄游时往往聚成大群,符合聂璜说的“大发时,海为之赤”。最重要的是,真鲷至今仍被很多地方的人称为“铜盆鱼”!
真鲷 绘图:郑秋旸
看来,《海错图》里的铜盆鱼最有可能是真鲷了。唯一的问题是,真鲷的“鳍条部”只是微微鼓起,没有画中那么夸张。我猜,由于老百姓管好几种鱼都叫“铜盆鱼”,所以聂璜画画时脑子有点乱,把几种鱼的特征都画在一起了。
真鲷不一般,王牌代言人
上面提到的这三种鱼,虽然都叫鲷,却分属三个科:髭鲷科、笛鲷科和鲷科,严格来说,只有鲷科鱼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鲷鱼。
而真鲷,又是鲷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看它的名字,真鲷,不就是“真正的鲷鱼”吗?
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笔下的真鲷
其实,这里的“真”不完全是真正的意思。它来自日语,日本人给生物起名时,如果某一种生物是它这个类群里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就会被冠以“真xx”的名字。所以真鲷的意思就是“最标准、最具代表性的鲷”。
很受大家喜爱的小吃鲷鱼烧,不过只是取了鲷鱼的外形而已,并没有鱼肉。图片来自:123rf.com.cn
真鲷在日本确实占据了“鲷类代言鱼”的地位。日语里,有黑鯛、姬鯛、血鯛等多种鱼名,但如果只说“鯛”这个字,不加任何前缀,那指的就是真鲷。
受中国影响,鲤鱼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很高,但真鲷比鲤鱼更高。真鲷被日本人封为“鱼の王樣”(鱼之王),还有“人乃武士,柱乃桧木,鱼乃鲷”的说法,类似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如果夸人,你可真diao啊!就要小心了呢)逢年过节、结婚、婴儿出生时,桌上少不了一盘鲷鱼。相扑手在晋级时,也会举起一尾大真鲷庆祝。
日本相扑手菊次一弘晋升为“大关”等级时,举起一尾大真鲷庆祝。
在日语里,鲷鱼的发音和“可喜可贺”的尾音相同,加上它身体是喜庆的红色,所以如此受日本人欢迎。
起名字?山东人民不认输
说起讨口彩,中国怎么会输给日本呢?就拿真鲷来说吧,在中国,它同样是吉祥的象征。尤其是山东沿海,讲究在办喜事时吃真鲷,因为它的山东俗名叫“加吉鱼”。吉上加吉,不吃它吃谁!
不是叫鲷吗,怎么又改加吉了?
我翻了翻书,发现汉朝的《说文解字》里有一种鱼“【鱼夫】鲯”(音“夫其”),对它的介绍只有三个字:“出东莱。” 汉朝的东莱郡,就在山东伸进大海的那一块儿。“【鱼夫】鲯”就产在这里。到后世,它变成了另一个名字:嘉鲯。清朝人为《说文解字》里的“【鱼夫】鲯”做注解:“今莱州三四月间,此鱼极多,大头,丰脊,色微红,莱人谓之‘夹鲯’。”这些形态特征明显是真鲷。清朝著名学者郝懿行(山东人)更是直截了当地点明:“【鱼夫】鲯即嘉鲯,盖一物二种或古今异名也。” 
看来,山东人最开始管真鲷叫【鱼夫】鲯,后来叫嘉鲯。嘉鲯的发音又生出了各种写法,比如【鱼加】鲯、佳期鱼,还有人写成“家鸡鱼”,并且解释:“因为它的肉洁白似鸡”。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相当佩服。
民国时,已经开始把嘉鲯称为“加级鱼”了,这时的它,已经有了升官加级的寓意,再继续变化,终于成了今天的“加吉鱼”。
真鲷的吃+玩指南
虽然名字一大堆,但一点都不妨碍大家有一个共识——春天的真鲷最好吃!
农历三四月,它们就从韩国济州岛海域大批游到中国产卵了。此时,正赶上山东的香椿发芽。当地有谚:“椿芽一寸,嘉鲯一坌(bèn,聚积)。”当然这是文雅的说法,老百姓说的是“香椿咕嘟嘴儿,加吉就离水儿”
编辑没吃过这“樱鲷”,姑且用个粉色的鲷鱼烧来当配图 图片来自:123rf.com.cn
此时,对岸的日本人也在眼巴巴地盼着鲷鱼过来。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春天的植物作为指示:樱花。樱花开时捕捞上来的真鲷,称为“樱鲷”,是极上妙品。待到它们产完卵,就变得枯瘦瘠薄,迅速堕落为“麦秆鲷”。秋天,真鲷准备攒肉过冬,又肥起来了,于是获得了“红叶鲷”的美名。
用应季的植物形容应季的动物,是东亚人擅长的趣味。这给人一种感觉:东亚的动物和植物好像是历久情坚的朋友,年年都要一起聚聚,分不开的那种。
吃完鲷肉,日本人有一项游戏:收集鲷的九个特定部位,集齐了,就能心想事成,跟集七龙珠一样。这九个部位分别是鲷中鲷、大龙、小龙、鲷石、三道具、锹形、竹马、鸣门骨、鲷之福玉。
绘图:郑秋旸
前八个都是骨头,最后一个“鲷之福玉”不是每个鲷都会有的,它是一种寄生虫:缩头鱼虱。它会钻进鲷的嘴里,吸干鲷的舌头。
这只小丑鱼嘴里,藏着一只缩头鱼虱。真鲷嘴里的“鲷之福玉”也是这样的情况。摄影:唐志远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鱼虱把自己固定在舌头的位置,开始扮演舌头的角色,帮鱼搅拌、吞咽食物,而自己只是吃一点鱼血和黏液,对鱼几乎没有害处。对鱼来说,只是换了个奇怪的舌头而已。这么有良心的寄生虫真是少见。
最后!!!!如果你获得了一条春天的鲷鱼,一定要珍惜。好好琢磨琢磨,应该怎么 ... ...做了它?
如果鱼够新鲜,可以用日本的做法:刺身。真鲷的味道非常清淡,但是日本古人的饮食也很清淡,味蕾比较清爽,能尝出鲷肉的那种王者的甘味。现代人经历过各种浓烈香味的攻击,反而觉得鲷没什么味了。一些美食家对此颇为遗憾,大叹人心不古。
日本的“鯛茶漬”,也就是鲷鱼茶泡饭。先尝两口刺身,再倒入热茶。最好盖上盖子焖一会再吃,让鲷鱼的味道渗入米饭中。
中国人更看重鲷的头部,因为做熟后,躯干肉会略显粗硬,只有头部那些小块的肉才是嫩的。而头部最好吃的,就是眼睛后面那块肉。正所谓“味丰在首,首丰在眼,葱酒蒸之为珍味”。老厦门人喜欢用真鲷鱼头炖白菜,炖得汤汁如乳泉,金黄的鱼油漂起来,排着队贴在半透明的白菜叶上。
(吞口水)
好了,就到这里,编辑要就着这篇文章中的真鲷去啃米饭了。
撰文 | 嘉楠
摄影 | 唐志远 张帆
绘图 | 郑秋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