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导语
「知行录」作为展现今天的哥大人生活与精神的平台,将传递鲜活且多样化的哥大人形象 - 或热烈、或冷寂;或万众瞩目,或自得其乐。这里有兴趣、追求、信仰、品格,千姿百态、俯仰异观。
我们欢迎与本栏目主题相符的任何形式的原创文章投稿,投稿及作者信息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为哥大艺术学院电影制作MFA项目2018届校友。文章经作者授权哥大全球中心发布,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幕味儿(ID: movie1958)。文章有调整。
 缘起 
2013年,我还在一家通信行业的央企工作,偶然读到一篇网文《敢不敢带着梦想赌一把?》,内容讲的是作者如何跨专业申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心中便燃起了埋藏多年的艺术留学梦。
一年的精心准备, 7次托福,无数次想放弃,最后终于幸运地被哥大电影系录取。2014年7月,我辞掉了工作,订好机票,人生的列车缓缓朝着新的方向驶去。
 初入电影系 
 “你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们觉得基于你们过去的人生经历,你们有潜质成为优秀的Storyteller系主任IRA在迎新课上这样告诉大家,之后便开始了一周的Orientation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Orientation,电影系把学生分成了10组,每组6-7人,大家要在2-3天之内拍摄一个给定的主题,这一年的主题是气泡袋。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一起讨论、借器材,拍摄、剪辑,到了最后一天,所有的片子都在放映教室展映。同学们拍出来的片子,创意真的是天马行空,千奇百怪,有关于世界末日的,有吐槽同城竞争学院Tisch的,基本上是搞笑的内容居多。
这一周是大家彼此结交朋友的机会,也是为接下来一年超级紧张的课程做一次热身。
哥大电影系分为两块,一块是电影研究,学制一年半,颁发MA学位,主要研究电影理论;另一块是电影制作,学制三到五年,颁发MFA学位,也就是电影制作领域的最高学位。
我所在的是电影制作MFA项目:
第一年,所有电影制作的学生会学习编剧、导演、制片等所有电影课程;
第二年,根据学生的不同方向(编剧、导演、制片)学习相关的重点课程;
第三年,开始做毕业作品,这个阶段之后只有很少的课程,学费也由原来的几万美金降低为几千美金。由于时间比较灵活,有人一年做好了毕业项目,也有人待到第四年,第五年去做毕业作品。
 第一年 
第一年是整个项目最痛苦的一年,因为课程非常多,周六周日都有各种必须参加的Workshop。系里有个传统,Orientation的时候,新生都会被告知抓紧时间睡觉,因为接下来的一年没什么时间睡觉了。

具体来说,第一年我们有这些主要课程——
叙事的基本元素:
大名鼎鼎的Andy主讲,全面分析电影叙事,作业就是各种写作,从LoglineSnowplowTreatment,最后要发展三个长片剧本的Ideas,选其中之一延伸。
导演课:
第一学期三次小作业,一次大作业。小作业就是自己拍片子,每隔3-4周需要交一次自己的片子。大作业就是在寒假的时候拍一个3-5分钟的短片,质量要求比平时作业高,算是对一学期学习的总结。
第二学期大作业换成8-12分钟的短片,也是大家憋足了劲努力的第一部短片。这些短片之后大多会入围各种电影节。

平时的作业一般都是让同学当演员用单反相机拍下

8-12的作品大家都会非常努力去拍,这是作者2015年拍摄的作业
表演课:
这里的表演课主要是作为导演如何去指导演员表演,由不同教授小班授课。
每个学生需要找在纽约的专业演员进行排练,之后在课上,演员将表演一些电影或者戏剧的片段,结束后演员离开教室休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刚才的表演并提出意见如何提高,然后导演重新给演员讲戏再次进行表演。
这是我在电影系最喜欢的课程,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而且我也看到了美国的演员是多么热爱舞台艺术,以致于我之后旁听了几乎所有教授的表演课。

表演课上和演员讨论,知道教授在哪儿么
编剧课:
每周都要写剧本,要写很多很多。从第一学期的短片剧本写作到第二学期写完整的长片剧本,很多人的睡眠时间被谋杀主要就是因为写作。写完了之后每周课上老师同学会轮流点评,收获很多。
我原来写过一个短片剧本,大家给了一堆意见,老师告诉我“不要接受所有意见,也不要什么意见都接受”,学会取舍,是我学习这门课最大的心得。
短片制作:
这门课由Mike讲授,Mike是一个白胡子老头,一直做副导演,参与过包括《断背山》在内的无数电影。这门课只对制片方向的学生开放,整个班的学生一个学期的目的就是集体合作拍出一个短片。
Mike会在报纸上找几个新闻,大家投票把哪个故事开发成剧本,然后找高年级的编剧导演来竞标项目,之后全班学生分组,各司其职,美术、场地、后勤、器材,最后把片子拍出来。
全班出动,一个短片一天拍完
短片欣赏:
Dan是一个看起来严肃的白发老头儿,一直听说他要退休,结果还是留在这里给我们上课,其中一门便是短片课。这是一门轻松的课程,由于没有作业,更多是大家忙碌之余休闲的一个方式。
Dan十几年前在纽约大学教编剧,后来来到哥大,每次上课总会给我们看一些很多年前哥大或者纽大的学生拍过的片子,然后让大家分析。
有一次他放了一个唐人街的短片,讲的大概是一个华人非法移民在唐人街中餐馆打工的故事。放完后Dan问大家喜不喜欢,大家似乎没太看懂,然后Dan说这是李安学生时代的作业,又问了一次大家喜不喜欢,于是大家齐刷刷举手。
后来有幸在纽约一家中餐馆遇见过李安导演一次,想想也许《推手》的故事也是源自于这个中餐馆的短片吧。
 第二年 
第二年不同方向的同学有着不同的课程,导演和编剧的课程和第一年类似,仍然要写剧本,指导演员,拍片子。由于我是制片方向,所以第二年相对来说轻松很多。这里着重说下制片类的课程,对制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长片电影前期准备:
上课的教授都是业内的资深人士,有自己的电影公司,从实际的角度传授如何制作一部长片电影。具体包括融资、版权、完片担保、日程进度、预算、选角、拍摄注意事项等。
课程的结课作业就是做一套完整的电影项目方案,在最后一节课演讲。这门课的角度很像电影公司开发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对于毕业后想去电影公司开发部门的同学,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下来收获很多。
长片电影开发:
系主任IRA和另外一位教授一起主讲,涉及电影行业方方面面:从版权、Chain of title、工会制度、商业电影和独立电影,到好莱坞制片厂制度。
IRA每节课都会邀请业内资深人士来给我们讲他们自己的从业经历,每次开场IRA就会问嘉宾“请您给我们介绍下,您是如何走上电影这条道路的”, 每位嘉宾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听得大家兴致盎然。
电影产业:
IRA主讲,从美国电影的诞生讲起,涵盖了电影产业在美国发展的点点滴滴。从好莱坞电影的预算和收益,到宣传海报还有Press Kit的制作策略,非常详细。
这门课所有的学生都会去听,对于导演和编剧方向的同学,这也是了解这个大行业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电影融资:
Sandra主讲,Sandra是一个老太太,年龄一直是个谜。后来去了她在法国南部的别墅,知道她和柏林电影节主席谈过恋爱,感慨其人生经历丰富。
这门课主要讲美国和欧洲独立电影的融资问题,涉及到各种结构化合同,目的是为了保护创作人员的利益,最后结课作业是从财务角度形成一份给投资人的项目计划书PPM
剧本分析:
我的导师Jack主讲,其实是一门编剧课,非常非常棒,很多旁听的学生。其内容就是每周大家看一部电影,然后Jack以好莱坞三段式的结构来分析每部电影,涉及到人物动机、转折、障碍等等。大部分影片都可以以这种结构分析,甚至我们觉得不太能适用于这个结构的《为所应为》都被Jack分析得非常透彻。
这门课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麦基的《故事》等等。
第一部长片:
有点像Dan的短片课的升级版,就是邀请我们系毕业的学生回到学校放映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并和大家讨论是如何把片子做出来的。
我读书的那一年放了6-7部片子,其中有一部得了圣丹斯评委会大奖,水准确实不错。
 戛纳电影节 
第二年的暑假,IRA会挑选约10个学生组团参加戛纳电影节,期间IRA会安排学生拜访世界各地电影界的前辈。这是哥大电影系的一个传统项目,我有幸在2016年跟随IRA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去了戛纳,那是人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
除了见到了IRA请来的各位嘉宾,我还和同学们看了好多电影。
仍然记得,当我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旁边的外国观众已经默默流泪。当导演走上舞台,全场起立鼓掌,那个场面深深打动了我,更坚定了我成为一名电影人的决心。

之后,受Sandra老师邀请,我们一行人坐火车来到了距离戛纳几站的一个小城市,老师的别墅就在山上,非常古朴,客人签名簿上最早的签名可以追溯到1920年,别墅是老师的爷爷在派拉蒙当主席那阵子买下的,下面就是法国南部美丽的海。

去完戛纳电影节,又去了巴黎,回到国内参加了上海电影节之后便回到美国帮助导演方向的同学拍摄了第二年的大作业。
当时就是在这家餐馆偶遇李安导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常去14街的蜀留香哟。
 第三年 
作为制片方向的学生,除了和导演同学一起制作毕业作品外,还需要获得实习学分,纽约和洛杉矶都有实习机会。我幸运地在艾美奖实习了一个学期,过了一段在纽约中心地段朝九晚五上班族的生活。
毕业短片拍摄是在加州棕榈泉,拍完后,我就完成了所有的毕业要求。
但是呢,交了这么多学费,为什么不多学习下呢?
哥大电影系的学生是可以旁听系里任何课程的,只要老师同意。
由于我在第一年的时候基础不牢,英语不好,加上之前没接触过电影,对讲的内容体会不深,我便决定在第三年重新听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
除了实习和拍片,我的日程排的满满的,算下来第三年两个学期我旁听了16门课,对的,是16门课,从导演表演到电影理论电影史!因为导演、表演都是不同老师,授课风格不一样,所以我同时旁听三个导演老师和三个表演老师的课,虽然很累,但是学到的知识深深印在脑海里,终于让我体会到前两年没听懂的东西。
为了验证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回国前我一边准备毕业答辩,一边准备再拍一部电影。
因为一些原因,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很多次我想放弃,只是习惯性地又一次坚持到了最后,走过了2017年那个人生最为寂寞的暑假。
毕业答辩很顺利,我也在纽约的住处拍完了回国前最后一部短片,讲完了自己在纽约的故事,把素材交给剪辑师后,便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最后的话 
做电影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除了需要自己非常努力不断去学习去积累去体验生活,还需要各种机遇资源甚至是上天的眷顾,才可能有一点点收获。完成每一个片子,甚至是短片,其实都非常不容易。
电影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梦,但是留学的梦,只有那么几年。
我仍然记得第一周学校的Orientation,我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外国同学的语速是那么快,腔调和我在国内学习的完全不一样。
由于之前学习的是理工科没有接触过电影,小组里其他人讨论的导演和影片我都没听说过,他们摆弄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时候我也只好在一旁看着。
在电影系有个现实,大家都喜欢和有能力的人交朋友,如果没有能力又不擅长人际关系的话,自然避免不了被边缘化的窘境。
我在去美国的第一周就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听不懂同学们讨论的东西,在哥大的教室里,我看着这些我对不上名字的外国面孔,我真的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甚至有买机票逃回国的冲动。
然而没有退路,只好硬着头皮把自己选的路走下去,痛苦了两年之后,到了第三年各方面开始好转,并渐渐完成了蜕变,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篇文章里的照片,讲到的只是关于学业的一点点内容,而我的手机里,有三万多张照片,有关的都是这几年在外的留学生活。
我仍然记得法拉盛的新世界美食广场,K-town的姜虎东和Pocha32,时代广场的Carmine'sNYU附近的日料,SOHO的各国美食,还有学校附近我吃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湖南菜和麻辣香锅。
我不会忘了China Town鹿鸣春里的蟹黄小笼包,以及那条街上一家川菜馆的牛肚粉。
我还想去每年夏天中央公园的Summer Stage,摩登天空音乐节,露天交响音乐会,免费的莎士比亚舞台剧,还有博物馆周免费开放的那十几家艺术馆。
我愿意再走过布鲁克林大桥,在Dumbo翻一翻风格各异的二手艺术品,在桥下的公园排队买新鲜的龙虾卷和冰淇淋,然后坐船到对岸,登上帝国大厦欣赏纽约美丽的夜景。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布莱恩特公园溜冰,在第五大道看圣诞橱窗,在时代广场一起等着新年倒数。
我不确定还会不会再去波多黎各骑马踏过夕阳的海滩,划船触摸那片其实并不是那么亮但是仍然美丽的荧光海。
回忆的碎片闪耀着New Port夜景的美丽,Circle音乐的喧嚣,游轮趴体灯火的奢华,也凝聚着TC图书馆三楼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旅行的场景,回放着耶鲁建筑的古朴,拉斯维加斯赌场的热闹,蒙大拿草原的一望无际,旧金山夕阳渔人码头的浪漫,以及洛杉矶夜晚的灯火通明。
在我离开美国前一夜,我第一次坐着缆车回罗岛的住处,我用手机在空中拍下了曼哈顿车来车往的视频,车流的灯光和高楼的灯火一起融入到曼哈顿的夜色里,我对朋友说:
“有一天,我会回纽约,把这些拍在我的电影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