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周五更新的《博物历》内容,之前落下了几周。
最近我们进行了一番努力的追赶,还是没追上。
算了,就这样顺着往下说吧。七月《博物历》又进入了植物阶段,这个月介绍的几种植物,都是大家平时问到的相对比较“奇葩”的。尤其是今天要说的这类植物,算得上奇葩中的奇葩,而且全家都是奇葩。

奇在哪里呢?因为您很难看出来它们是植物。
大只红蘑菇 
正文之前,先放张图。
筒鞘蛇菰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虽然我前面已经说了它是植物,我相信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哈?这不就是一窝大红蘑菇吗?
其实,这类植物叫作蛇菰,蛇菰科的,是地地道道的种子植物,开花结果。不过外形实在太像蘑菇了,别说一般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博物学家也搞不清楚它的身份。
拿明代最大的植物学家李时珍老师说吧,他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了对蛇菰的记载,只不过名字叫“葛菜花”。他说此物“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可见,李老师对这东西是不是蘑菇还是有点疑问的,如芝菌嘛,如就是像,不一定是。但最后还是给它蕈类的定位,斗争半天还是没蒙对,不过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怀疑已经不容易了。
博物学家手绘的蛇菰
就说蛇菰这个名字吧。
菰在汉语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植物“菰”,就是我们吃的茭白;另一个意思就是“菇”的别写。看,连名字就指向了蘑菇。
至于蛇,有几个说法,一个说这东西脑袋长得像蛇(还有的蛇菰整个植株都像蛇),也可能指蛇菰生活在蛇喜欢出没的阴湿林下地带,与蛇为伍。不管蛇怎么解释,它还是叫“菇”。
长长了像蛇的疏花蛇菰
出门靠朋友 
蛇菰的身份让人误会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东西一点绿色成分都没有,没枝没叶,花也很容易被忽视,质感又肉肉脆脆的,确实三分不像植物,七分倒像蘑菇。
没有叶子,是因为根本不需要。蛇菰是纯粹的寄生植物,或者叫异养植物,没有叶绿素,自己不事生产,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它们的种子一旦萌芽,就开始疯狂地找靠山,碰到合适的植物侧根就在人家身上生根发芽,碰不到就自认倒霉,一死了事。
目前对于蛇菰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已知的寄主包括萝摩科植物、山茶科植物、栎树等等,并不是每种植物的根都适合它们生长。甚至有的种类的蛇菰非常挑食,比如上面的疏花蛇菰就专喜欢在山茶科的红淡比的侧根上安家。
蛇菰植株下面就是寄主的侧根
这就解释了蛇菰为什么总是在林下生长,而在山崖上、石头缝里是找不到它们的。
好在蛇菰的数量往往很小,对于寄主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在死亡腐烂之后,蛇菰的营养成分还能被寄主吸收回去,也算比较仗义。
文王一只笔
蛇菰虽然名声不大,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可就响亮了,叫做“文王一支笔”。这是中医给筒鞘蛇菰、红冬蛇菰、蛇菰等几个物种的统称,到中药店抓药就得这么叫,找蛇菰是找不到的。
中医认为它们能止血、生肌、镇痛,多用于外伤出血和妇科疾病。
文王一支笔
当然,在网上一搜,也不乏此物壮阳的说法,这源于“以形补形”理论,望文生义,根本没根据
甚至因为蛇菰开花的时候看起来疙疙瘩瘩的,后期还腐烂,有些人就觉得它能治疗梅毒,这更是想当然拍脑门的说法了。梅毒这种微生物感染疾病,在青霉素发明之前是没什么办法对付的。

开花的蛇菰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蛇菰在幼小的时候像一个刚破土的蘑菇头,或者像一个胖胖的竹笋,其实那时就已经能看出长大后的形象了,只不过萌萌的,挺可爱。
还没长大的红冬蛇菰  
摄影:老信
到了繁殖季节,不同的蛇菰就有区别了。
有的种类是雌雄同体的,有的是雌雄异株,而且雌雄个体长得并不太像,有很多人会把同一种蛇菰认成不同的蛇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疏花蛇菰的雌雄个体
一些种类的雄株在成熟时节,会从“蘑菇头”上裂出蜂巢一样的小格子来,雄花从里面伸出来,有的柄短,不仔细看不出来,颜值还算不错;
有的柄很长,看着有点像病毒或者ET,容易让人产生邪恶感。
柄较短的红冬蛇菰雄株  
摄影:老信
柄较长的印度蛇菰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见到别破坏 
蛇菰大多生长在偏热带的林地,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越南、缅甸等地,都是蛇菰的老家。
本来蛇菰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在海拔一两千米的山地还算容易见到。但这些年全球的森林破坏都比较严重,蛇菰又是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一旦东家倒霉了,自己也没法生长,更难以人工种植。再加上我国南方对壮阳的谜之需求,大批蛇菰被无辜的采去泡酒,使得它们的踪迹越来越难以寻觅了。
一枚高颜值的蛇菰小朋友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如果您或者家人朋友在山上看到蛇菰科的植物,还请高抬贵手,拍个照片拿回家就好了。
这玩意既不好吃又不能壮阳,长大一回也怪不容易的,白白送命实在可惜。
植物界的奇葩本来就不算多,这么奇的葩还是留给大自然吧,免得二百年后写科普文的后辈们欲哭无泪。
往期文章回顾
撰文、摄影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高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