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好久没考试了吧,现在就来一个随堂小考:下图哪个是猞猁
你们也看出来了,其中有一只和别的动物格格不入,拿来凑数的……但是不重要!今天咱们博物历要讲的是猞猁。
猞猁是比较好认的,它全身最大的亮点大概都在脸上了:
三角形的耳朵上有黑色簇毛
,就像是小女孩儿扎了个冲天揪还有点儿耷拉下来了;另外一个特征是
两腮上有两绺儿胡须。
谁说猛男不能扎小辫儿了
长成这个样子,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曾被驯养的猫科动物
如果你能轻松认出猞猁,那我再问问你,世界上有几种猞猁?
猞猁其实有四种,参照下图的猞猁分布区,猞猁分为欧亚猞猁(分布于下图橘黄色区域)、加拿大猞猁(分布于下图紫色区域)、短尾猫(分布于下图绿色区域)、伊比利亚猞猁。
猞猁分布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伊比利亚猞猁不太常见,把地图使劲放大,在欧亚大陆西南角的西班牙,还点了两个小红点,这就是伊比利亚猞猁的分布区。
我国也有猞猁分布,东北、内蒙、西北、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均为猞猁的分布区。不过现在猞猁的数量较少,很难一睹猞猁真容。
猞猁还有一段辛酸史,它们曾经被人类驯养过。古时候,在中国北方及邻近的中亚等地区,会专门饲养猞猁、猎豹等猛兽,狩猎时放出追捕猎物,为猎人“打辅助”。
在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一幅壁画中,就有两位骑士的马背上各蹲着一只大猫:一只背朝外看不见脸儿,但从一身黄底带深色斑点的毛皮,可以看出是猎豹;另一只脸朝外,从耳尖挺立的毛簇可以判断,这就是猞猁。
猎豹你们自己找吧,猞猁我给大家放大了:
虽然画质够渣,但看那两个小juejue,是猞猁没错了。
权贵们热衷于驯养猞猁等“猎猫”,多半是为了炫富或者逗着玩。猫科动物长得这么酷,猎杀技能又多,不是锁喉就是爪挠的,看起来就十分刺激。
兔兔也说很刺激
拍摄:Tom and Pat Leeson
不过在古代的饲养条件下,猞猁难以繁殖后代,只能从野外抓小崽回来训练。而且猞猁只吃肉不吃素,喂养起来开销大,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得起。

明代之后,驯养猞猁的方法就渐渐失传了。也幸亏失传了,猞猁才能幸存下来。现在猞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绝对不可以随便饲养的。
兔兔那么可爱……吃了!
不仅被驯养,历史上,猞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毛皮兽类之一,曾遭到过大量捕杀。它们赖以栖息的森林生境也曾遭到过大规模砍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但随着上述威胁的减少,猞猁很快就从低谷中恢复过来了。
猞猁算是不幸中的幸存者,生态破坏导致比它们体型更大、占在食物链更高等级的虎、豹、狼等动物减少,给了猞猁这种中性猫科动物生存的机会。
中国东北地区常见食肉动物的足迹
图片来源:张帅等,2013
而在一个完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例如东北部分地区,即使有虎和豹的存在,猞猁也能在“夹缝中生存”。
因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食物主要是野猪和狍子这些大中型猎物,而猞猁更多的是捕捉野兔、鼠类等中小型猎物。
它来了,它来了!
兔兔,危!
兔兔生无可恋.jpg
猞猁在捕食时,那一双尖耳朵和两撮耳簇就像两个雷达天线,可能有利于收集声音,提升听觉灵敏度。
正在捕猎的猞猁
猞猁四肢较长,而且后腿明显长于前腿,适合在“致命一击”时奋力跳跃。猞猁四条长腿的弹跳力十分出色,哪怕积雪再深,它们也能连跑带跳,不会深陷雪堆。

我跳!
靠拳头吃饭
大猫
”比较猛,小的就比较萌了。
每年五六月份,猞猁分布区的冰雪消融殆尽,此时也是猞猁产仔的季节
猞猁一般每窝产仔2~4个,这些可爱的“小猫咪”能和谐相处,愉快地玩耍、长大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背我!

一项针对猞猁幼崽行为的研究发现,猞猁幼崽经常是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打斗高峰出现在36~57日龄,也就是一两个月大。

为什么打斗高峰会出现在这个时段呢?因为这正是猞猁幼崽开始断奶吃肉的年纪。奶水可以相对公平地供给幼崽,但猞猁妈妈带回来的食物,例如野兔或老鼠,一般也就那么一丁点,谁能打赢,占据的等级序位更高,谁就能优先享用肉类大餐。
这个能吃吗?好像不能
图片来源:Wikimedia
吃得好的,身体会长得更强壮,在下一次玩耍、打斗中就能更占优势。食物资源充足的年份还好,但如果当年食物资源不足,有些猞猁幼崽就会被饿死了。
小猞猁就这样在妈妈身边蹭吃蹭喝,直到来年一二月份,也就是小猞猁八九个月大的时候,猞猁妈妈会变得暴躁不堪,想要让小猞猁独立生活。
小猞猁:别扒拉我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画面显示,猞猁妈妈甚至会抓挠亚成年猞猁,不让它们吃食物,甚至还赶它们走。小猞猁只好离开妈妈,刚开始的几周它们会相依为命,但很快就会彼此分开,独立活动了。

呜呜,想妈妈
送走娃儿,猞猁妈妈就可以继续谈恋爱了,迎接它的下一个春天。
主要参考文献:
① Antonevich A L, Naidenko S V. Effect of sibling aggression on kittens’ behavior in Eurasian lynx Lynx lynx[J]. Acta Zoologica Sinica, 2008, 54(11): 12-19.
② 张帅, 鲍清泉, 汤鹏展,等. 几种食肉目动物的足迹与粪便形态描述[J]. 四川动物, 2013, 32(006):857-861.
③ 《博物》杂志2018年1月刊
往期内容回顾
撰文 | 吴海峰
微信编辑 | 谢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