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斯特普在贵州某高校开展性教育活动 
图由玛丽斯特普提供)
·全文共4570个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2011年,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出来的时候,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给孩子看尺度那么大的照片。
·2017年,性教育读本《珍爱生命》被一些营销号恶意炒作,有很多人站出来为其打抱不平,觉得“性”不该被如此污名化。
·较于曾经的谈“性”色变,性教育开始得到公众的重视。各方的探索与尝试,都在试图为“性”脱去其神秘的面纱,使其能被更直接地认识,更自然地谈论。
·这条脱敏之路我们已跋涉了很远,但前方的路依旧很长。
本文原刊于《107调查》第四十九期第一、二版
记者丨古典 许露颖 赵晟萱 陈弋戈 李思为
文编丨李婷婷
2011年,作为北京市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的《成长的脚步》,被网友认为“尺度太大”。
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在《中国青年研究》上发表评论,认为国内的性教育仍然处于“调情”阶段,即:总是要做,就是不做。但他相信性教育“迟早会做,而且会大做特做”。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北师大课题组”)推出的性教育读本《珍爱生命》在网上引发热议。除少数营销号的恶意炒作外,更多的主流媒体对这套读本给予了正面报道。
较于曾经的谈“性”色变,公众开始正式性教育。
学校:在合作中尝试,树立孩子们的性别意识
北京市石景山树仁小学(以下简称“树仁小学”),是一所位于西五环的打工子弟小学。几排平房,一片空地,紧邻旧货交易市场。临近放学,有不少家长在大铁门外等候。
办公室里,贺老师一边匆忙地整理文件,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她是学校里性教育课程的负责人,上个学期北师大课题组找到了树仁小学,希望能在树仁小学试点投放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系列教材。她看了《珍爱生命》的课本,觉得内容很贴近孩子,便决定在学校开设这门课。她并没有将课程定义为“性教育课”,而是把它当作“品德课”。
据贺老师介绍,“珍爱生命”的课程目前已在1,2,3,4年级开展,一学期安排六周,一周讲一个课时。上学期初,她带领四个年级的老师们到北师大接受培训,和北师大课题组的成员一同探讨教案,并在学期末开总结会,请讲得好的老师做经验分享。北师大课题组的成员平常也会到学校里听老师们讲课,并在课后指出老师们上课时的不足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四个年级在上学期的“珍爱生命”课程中都讲到了性别意识的确立以及对隐私部位的保护,低年级还会涉及到家庭关系,朋友间的交往,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防陌生人等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会按照书上的要求,组织孩子们讨论、发言,或是演一些情景剧,在课堂结束时会向孩子们提问课堂内容,但没有布置过家庭作业,也没有考试。四个年级的老师们都很喜欢《珍爱生命》这一套读本,他们觉得里面的情景设置能很快地让孩子们融入课堂。二年级的一位老师说,书里讲到“男孩玩的游戏女孩也能玩,女孩玩的游戏男孩也能玩”这一点,强调了男女生之间的尊重,对孩子们健康的性别意识养成很有帮助。四年级的曹老师很喜欢书上的课后题。她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完成这些课后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她还分享了班上一位女生的例子,说她以前在家里会当着哥哥的面换衣服,上了这门课之后她会把哥哥先轰出去再换衣服。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四个年级的学生。当被问到“你知道自己和男孩(或女孩)在身体上有什么不同吗”这个问题时,1,2年级的孩子们普遍回答“不知道”或摇头,但有两个二年级的男孩脆生生地回答出了“鸡鸡”,3,4年级的孩子们会有点害羞,不愿意回答。当被问到“你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能被别人碰吗”,部分孩子能回答出“隐私部位”或能在身体上正确指出。在采访家长时,几位家长都不知道学校在开“珍爱生命”这门课,但有一位家长表示,她曾经给孩子做过性方面的启蒙。
(树仁小学的孩子们    中传记者李钟豪|摄)
课程在推进过程中,老师们也有很多困惑。贺老师在采访中表示,部分老师不知道怎么做课堂引导,引入一些概念时讲得不自然。这也是贺老师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希望改善的问题。如何教会孩子们保护隐私部位,如何让孩子们正确地面对“性”,将是这个学期树仁小学“珍爱生命”课程的重点。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贺老师还会继续与北师大课题组展开合作。
NGO:用视频推广,先让大家“及格”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区的一栋公寓楼,坐落着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以下简称“玛丽斯特普”)的办公室。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负责性教育项目运营的王龙玺。
上大学时出于兴趣申报了玛丽斯特普的志愿者,毕业后又回到玛丽斯特普工作的王龙玺刚刚走过他性教育生涯的第十个年头。现在,作为性教育项目主管的他,经常带着同事们奔赴全国各地,推广性教育,或是参加各式各样的研讨会。
据王龙玺介绍,玛丽斯特普目前在做三项工作:儿童性教育、青少年生殖健康以及降低流产伤害的技术推广,服务人群的年龄集中在13岁到24岁,包括初中生、高中生、职业学校学生、大学生以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群体。目前机构内有20名全职员工,并长期培养大量的志愿者。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在开展工作前,都会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时间从一星期到三个月不等。
在实地开展工作时,王龙玺会和他的同事去到各种地方:学校、工厂,甚至KTV和酒吧。他总结道,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中学生听完课后收集到的问题里,更多关注的是青春痘怎么办,有喜欢的人怎么办,基本上是青春期重新定位自己时产生的问题;但是在大学里你会发现他们对价值观的探讨更感兴趣,比如对出轨、开放式婚姻、忠诚这些概念的看法。如果是去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会发现很多年轻工人,尤其是女工,最关心的是情侣关系和生殖健康(女工经常会有妇科问题)。如果去酒吧、KTV、饭店这种地方,工作人员感兴趣的就是疾病的问题”。面对不同的人群,王龙玺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到学校里,因为时间充足,他们往往能组织起来很多交流与互动;但去到用人单位,可能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他们就会快速地讲一些常见的避孕措施还有安全套的使用方法。
尽管年轻人在生活环境上会有差异,但王龙玺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发现,一个年龄段上的群体所应该接受的性教育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这让他有了开发性教育视频的想法。以前,他和他的同事会把大量精力放在对学校老师的培训上,但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大,二是老师们很难准确而自然地把培训过的内容讲出来。近几年,王龙玺和他的同事开发出了不少视频课程,一方面省时省力,另一方面可以大规模投放。他们自己写好底稿,找到社会学和性学学者进行审定,征求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建议,再联系做视频的公司,完成视频课程的制作。
最近,玛丽斯特普把一套名为“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免费公开课上传到了网易云课堂,王龙玺担任主讲。这套公开课分为五讲,分别是《了解性教育》《儿童性教育课程(6~12岁)》《青少年性教育课程(13~24岁)》《不同维度的性教育》和《性教育师资课程》,主要针对有意愿去学习或开展性教育的个人和组织,为其提供性教育的理念、培训技能等相关知识。
在王龙玺看来,国内目前还处于亟待普及性教育的状态。“可能你会有个担忧,就是看过这些视频是否有效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的资源总量远小于社会的需求总量,所以我们觉得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让大部分人的性教育水平达到60分的水平,做一个普及的工作。而达到60分需要的信息其实在两个小时的视频内就可以全部得到了。”
一套性教育教材,从研发到被教育部门承认,再到进行学校推广、师资培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玛丽斯特普的工作,因为是站在体制外为性教育作补充,所以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我们的方法就是告诉学校可以培训师资,如果不想的话就给他们视频让他们放;如果觉得视频太简单,我们也会提供另一套课程,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设计好了,基本上有经验的老师都可以上。”据了解,与玛丽斯特普合作开展过性教育的学校,已经达到了200多所。
谈到近几年社会上性观念的转变,王龙玺感触颇深。他谈到以前去上课,必须要有“脱敏”环节(通过一些游戏和讨论,帮助上课的人脱离对“性”的敏感),但现在这个环节的时间在缩短,甚至有时根本不需要。大家讨论得都很热烈,很多时候都要控制时间。他也谈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性教育也越发重视起来,“我上次去乐山,组织家长性教育的活动。一共8场,每场大概都是一两百人,上完之后问题也很多,每次活动的时间都要拖”。
学界:想做量化标准,说服公众
郭静,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从事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工作。她最近正在梳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与纲要,查找国内外文献,同时还在设计“调查中小学生接受性教育程度”的问卷。
在梳理过程中,郭静发现在性教育方面,国家目前只有一些导向性政策,且说法都比较模糊。2011年12月,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其中包含五个版块: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五个领域的内容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进行分配。这其中并没有把“性教育”单独列出。记者在浏览文件后发现,与性教育有关的内容都分散在各个版块里,与常见病预防、灾害自救等内容混在一起。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专门针对性教育出台纲要与标准。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系统化版块化的性教育纲要,我国在这方面依旧是一片空白。
制度和纲要文件的缺失,让郭静意识到有必要先探索出一些指标来衡量学生们目前接受性教育的情况,之后才能有效地向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出制度方面的建议。而如何将指标量化,是她的团队在问卷设计中正在解决的问题。
在郭静看来,理想的性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枢纽,在外围驱动学校和家庭落实教育责任。这个模式的推广需要长期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在对性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之后,郭静还计划展开后续的实地干预,其中,对观念的引导势在必行。“对青少年来说,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让他们发生性行为,而是发生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郭静认为,近年来国内人工流产越发低龄化,与性教育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及性政策发展研究”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有性行为的未婚青少年中,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
除了对制度的探索,国内学界在理论建设上也有所突破。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在《中国青年研究》上发文,提出了“赋权型性教育”的概念。赋权型性教育强调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具有掌控自身与性有关的事务的全权,是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资源,帮助他们获得选择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赋权型性教育包含了与性和性别有关的所有知识,不对争议性话题进行回避;在教学方法上,赋权型性教育的教育主体从老师过渡到了学生,希望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当今国际社会里的性教育模式中,“全面型性教育”(不仅仅提供关于生命、繁殖和性交的基本知识,而且涵盖了“性”的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层面的性教育)因其体现对性人权的尊重而广受认可。在方刚教授眼里,赋权型性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全面型性教育进入中国之后的本土化发展。
“很多人认为性只是属于成年人的事情,或者只是属于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但性并不是割裂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性存在个体’。性实际上贯穿了人们的一生。从我们的出生到死亡,性带给人们不同的快乐、幸福、悲伤、痛苦。它和人类感知中所有基本情绪息息相关。”
这是王龙玺在网易云课堂的公开课里讲过的一段话。在他眼里,“性”本就是如此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学校的尝试,NGO的推广,学界的探索,都在试图为“性”脱去其神秘的面纱,使其能被更直接地认识,更自然地谈论,尽管壁垒依旧重重。
我们跋涉至今,但这条“脱敏”之路,也许仍要走上许久。
“三校”合作专题项目
三校专题合作项目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视野》杂志倡导,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107调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春报》共同发起的专题特稿合作项目。
经三方协商决定,三校专题合作的形式为:三校共同商讨与制定选题,并组织分工,各自完成稿件,最后在三校媒体上联合发表。合作每年一次,时间定于春季学期初。
本期合作项目主体定为“谈性不色变”,一探性教育。
来自《新闻视野》及《青春报》的报道文章可查看107公众号最新推送获得。

美编|仇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