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哈尔滨爆发大瘟疫。
一位医生冒着感染风险,在实验室解刨了一具女患者的尸体。
从她的内脏抽取四管血后,又迅速将创口缝合,安排下葬。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尸解剖,整个解刨过程都在秘密中完成。
最终医生在血液样本中,观察到大量存在的鼠疫杆菌。
原来是鼠疫。
此时,已有大量医护人员被传染。不计其数的百姓倒下,东三省悲声载道,尸横遍野。
要知道上一场鼠疫大爆发,席卷了整个欧洲,5年内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因病致死。
如果哈尔滨鼠疫不加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01
羸弱的晚清政府遍请名医,想要遏制疫情蔓延,而无一人愿意前往东北主持大局。
最终一位31岁的医生临危受命,他仅带了一名助手、一架显微镜和一点细菌培养基,逆行前往疫区。
彼时日俄政府都在觊觎东北,想要争夺防疫控制权。但他的出现,让外敌的狼子野心无法进一步实现。
这个人叫伍连德。
尽管人类历史上屡次爆发鼠疫,但对于鼠疫的防范标准并无定论,甚至仍旧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老鼠灭了,疫情自然会消失。
但伍连德并不这样想。
东北的冬天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要把家里的老鼠赶尽杀绝,并不是难事。然而老鼠灭了,疫情还是愈演愈烈。
一人患病,全家都难逃厄运。眼看着无辜的性命在痛苦中离去,一线的医护人员牺牲惨烈,他不能坐以待毙。
伍连德在经过科学研究后,率先提出:鼠疫会人传人。
既然如此,一定要切断传播路径。
伍连德提出了一条清晰的抗疫路线:隔离、封城、戴口罩、实施火葬、饮食使用双筷。
可以说他在100多年前,就给此次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提供了范本。
路线制定后,他向清政府提出切断东三省与关内的交通连接,还与日本、俄国交涉,干脆关停铁路线。
在疫区内,按照患者的病情等级划分出不同的隔离救治区。
由于患者过多,隔离区域不够用,甚至征用了120节火车车厢,目的是将患者与家人分离。

一节节车厢就像最初的方舱医院,大大缓解了收容患者的压力。
另外,中国家庭的餐桌习惯一人一双筷子,既吃饭,又夹菜。为了消灭餐桌上的飞沫传播,他呼吁当地居民采用双筷。
吃饭用一双,夹菜是另一双,思路类似于今天的“公筷制”。
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前后有两层纱布,中间含有一层药棉,缝制简单,家家户户都能制作。
在疫区,居民和医护人员都必须佩戴口罩,更有效的阻止了鼠疫蔓延。
在清政府手足无措的情形下,伍连德像一支利箭,精准、迅猛,直戳鼠疫的要害。
02
但伍连德意识到,仅仅让活人防范,仍旧杯水车薪。
当时每日死亡的患者尸体成山,大多来不及下葬,只能堆在野外。而尸体中仍旧有大量鼠疫杆菌。
随着尸体的进一步腐败,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而患者的家属都坚持土葬,在下葬过程中又会造成更大传染。
伍连德推出一项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制度:火葬。
消息一经传出,他受到的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伍连德肩负重任,又是抗疫前线的一把手,却在这件事上寸步难行。
而疫情仍旧刻不容缓,他不得不上奏朝廷请求支援。此时在朝野也掀起争辩,最终还是摄政王下令:
疫区的尸体统一火化。
得到朝廷的首肯,伍连德迅速操办,于当年1月31日,亲自督查火葬,现场共有2200余具尸体,全部火化处理,不留后患。
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火葬,场面震撼。
在场的还有俄国防疫人员,他们也吸取这次经验,将辖区内患者尸体实施火葬。
历时67天,哈尔滨鼠疫终于实现当日零增长、零死亡。
但伍连德并未放松,他仍下令继续隔离观察数日,直至再无新增,才将东三省的百姓们分批解除管制。
等到1921年4月底,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鼠疫在哈尔滨终结。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鼠疫。
回顾这场鼠疫,6万余人死亡,2943名医务人员冲在一线,297人殉职。
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打完这场战“疫”。
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伍连德创造的成功防疫经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政府特地在沈阳举办万国鼠疫研究会,来自全世界11个国家的医学代表出席,伍连德力压日本专家北里柴三郎,成为大会的主席。
他所分享的战胜鼠疫经验,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效仿的标准,也让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头一回走在国际前沿。
1950年,伍连德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是当之无愧的“鼠疫斗士”。
03
伍连德到底何许人也?
梁启超评价他:
“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学者王哲为其写的自传,名为《国士无双》。
这样一位中国近代医学的奠基者祖籍广东,长于马来西亚。
伍连德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小成绩优异,14岁便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因为年纪太小,一直等到17岁岁才奔赴英国剑桥读书。
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母亲一把将他的辫子剪下。
留在家里,睹物思人。也唯恐这把长辫子,让儿子受到洋人歧视,干脆自己先剪了。
母亲还送给他一份独特的礼物,那是用小珍珠和宝石织成的剑桥校徽,嵌在一头东方雄狮的图案上。
伍连德将这份礼物一直挂于床头,仿佛每日都在母亲的目光下学习生活,聊解思乡之情。 
在剑桥的7年时光,他分别拿下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外科学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五个学位。
亦成为首位获得剑桥医学博士的华人。
毕业后,伍连德渴望一展医学抱负,却被英国人告知,黄种人最多只能做副手,不可能成为医官。
无论付出多大努力,他都无法超越种族歧视带来的枷锁。一气之下,伍连德离开了英国,转头研究热带病。
没成想1907年,他接到袁世凯的聘任,邀请他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医学堂的副校长。
伍连德兴高采烈地踏上祖国这片土地。
后来袁世凯的命运风雨飘摇,但伍连德以其精湛的医术,给当时的中国医学带来了长足的发展。
04
1931年,一位美国人出版了一本专著,名为《医学史》,内容涵盖了世界各地的医学历史。
伍连德在翻看这本书时,大为不悦。
原因是,书中仅仅用不到一页的篇幅就匆匆介绍了中国医学,且内容充满偏见。
这是一本面向全球医学生发布的权威课本,竟然如此不公正。
伍连德提笔给作者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发出质问,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医学发展更是源远流长。为何中国医学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
作者的回信也很诚恳,他说找不到关于中国医学的文献。
一语惊醒伍连德。中国要在国际医学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至关重要。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医学。
于是,他与医学史专家王吉民花费了16年,遍阅古籍资料,写出一部英文版《中国医史》。
这一年已是1932年。
同年,上海爆发霍乱,伍连德又一次挺身而出,拯救一座城市。
此外,他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大力发展中国医学。在第一届大会上,面对八方来宾,他激动地说:我建议,用中文发言。
这位医学会长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医院,譬如建立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华考察期间,他积极地说服基金会成员,才由此成立了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
他为中国医学的初创东奔西走,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05
伍连德在国际上负有盛名,东京帝国医科大学还破例为他颁发医学博士学位。
然而九一八事变后,他深深痛恨日本人在东北的所作所为。公开在报纸上发表抗日宣言,惹怒了日本军方,在长春遭到逮捕。
最后英国出面交涉,他才重获自由。这也让他更加厌恶日本的侵华行径。
令人伤感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伍连德的妻子也在中国去世。
面对沦丧的国土,和失去至爱的双重打击,他低调回到马来西亚,开了一家小诊所度日。
1960年,这位华人医学泰斗突发心脏病,在家中离世。
遗嘱中写道:“土地是属于活人的,它不应该被死者占据着。”他要求将自己火化。
六天后,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一则讣告:
伍博士于本周四在槟城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毕生为我们的世界所做一切,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永远感激他。
伍连德晚年几次想回国看看,都未能成行。
在《鼠疫斗士:一个中国医生的自传》中他对祖国深情表白: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希望她能永远幸福繁荣。
伍连德浓墨重彩的一生,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现代起点。他的高瞻远瞩推动了中国医学进步几十年。
中国从来不缺这样有脊梁的人,是他们在一次次危机面前舍生忘死、冲锋在前。
国士无双,大将也。
资料来源:
《鼠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师的自传》,伍连德
纪录片《伍连德博士传》
公卫人物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拓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