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在故宫博物院观看“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8月1日摄)杨乐 摄
研究表明,参观博物馆与多种认知功能提高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因果关系
◆ 我国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 学校需要改革课程,打破既有课时和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评价体系
  • 学生们既缺乏参观前的礼仪培训,也缺乏馆内参观指导,参观博物馆还停留在“春秋游”概念上
  • 孩子家长进博物馆的次数寥寥,也影响了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
  •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里还缺乏针对青少年的展览,也缺乏成体系的馆校合作课程建设
 “服务青少年,着眼的是30~50年后的中国,到那时再看今天做的事就知道它的价值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博物馆为青少年专设展览和教育项目供其学习,这在欧美国家已成传统和习惯,在我国则刚刚起步。美国阿肯色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参观博物馆与多种认知功能提高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参观博物馆能提升人的智力和情感认知。
如何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博物馆”种子,事关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今年暑期,故宫博物院为青少年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我的家在紫禁城”,把康熙皇帝出生地景仁宫当做一件巨大藏品展示,还配以各种互动活动,以孩子视角解读紫禁城蕴含的传统文化。
  实际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规模较大的博物馆,成群结队身着统一服装的青少年观众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调研时,恰巧碰到一群初二学生在“古代中国”展厅参观。他们手上拿着博物馆提供的“学习单”,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是北京“四个一”实践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他解释说,北京市拨出专款,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希望通过‘四个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校、教师、学生提高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撬动教育理念从过去重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重思想和方法学习,体现核心素养和社会价值教育。”高付元说。
  作为接待单位之一,“国博”设计了成体系的实践活动内容。
  • 第一环节,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博物馆基本知识和参观礼仪。比如怎样在博物馆学习?要遵从哪些礼仪规则等;
  • 第二环节,在多媒体演播厅播映视频资料,增进对文物价值的认识;
  • 第三环节是展厅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物的真实面貌,并在讲解员启发下思考相关问题。“国博”提供的、展厅教学使用的“学习单”上,就以绘本形式列着这些问题,以此增进学生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的认知。
  “国博”社教部主任黄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向记者展示了一套他们和北京史家小学合编的丛书——《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分8册课本和4册教案,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用于博物馆教学。还有一套《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丛书,共15本,分“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大主题,用于学生校内拓展学习。
“把文物承载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是国家博物馆的‘关切’。黄琛说,“我们试图用最具价值的馆藏文物,打开民族智慧之门,让孩子们体味传统文化精髓。”
  史家小学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年级学生进“国博”学习5至6次。该校五年级学生在接受记者群访时表示:博物馆学习比学校学习更有趣,观察更立体,获取知识的角度更多元,还可以在不同时代穿越,领会古人智慧,感受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培养思想与方法,北京市教委在总结一些学校经验基础上,于2008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并于2013~2015年以城区生均150元、郊区生均200元的财政投入,支持学生出校园,开展体验式教学。
  “此举撬动了许多学校与身边的博物馆合作开发博物馆校本课程,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的合作是其中之一。”高付元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博物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走进博物馆有多难
博物馆教育被视为“在行走和站立中的教育”,具有直观性、广博性、立体性、真实性、灵活性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博物馆进学校多,学校进博物馆少。”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全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博物馆有责任为青少年教育服务,教育部门也应有具体详细的配套措施激励学校进博物馆。若以博物馆进学校取代学校进博物馆是南辕北辙。
  “学校观众”是博物馆青少年观众的主体。但受制于安全压力,学校对组织学生进博物馆存在顾虑。“出了事谁负责?学校往老师身上推,老师往哪儿推?最后谁也不敢带学生出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
  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学生进博物馆的一大掣肘。“让一个习惯了知识传授的老师、一个对教案烂熟于心的老师,重新换一套教学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史家小学学生发展中心教学主任郭志滨说,支持学生进博物馆意味着学校要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不仅要打破既有课时,还要打破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师评价体系。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不少学校只是将原有的一些课时改头换面计入10%课时,并未真正开展校外教学。
有学校虽然走进了博物馆,却难免形式大于内容,身进心未进。万全文结合湖北的情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学生们既缺乏参观前的礼仪培训,也缺乏馆内参观指导,只是把博物馆作为游览地点之一,总体还停留在“春秋游”概念上,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正常的参观环境。
  “也不是教师不负责,主要是观念上还未认识到博物馆是个学习的地方。”高付元坦言,北京市“四个一”工程启动一个月后也发现了“春秋游”的问题,为此还花了大半年时间做行前、行中、行后的规范细化工作,引导教师提高对学生外出学习意义的认识,现在情况已大有改观。
  另外,由于我国博物馆特殊的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对博物馆认知的局限,孩子家长进博物馆的次数寥寥,也影响了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
  而博物馆自身吸引力不足同样制约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很多学生向本刊记者表示,如果不是父母要求他们去博物馆,他们自己根本不愿去。因为看不懂、太枯燥。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里还缺乏针对青少年的展览,也缺乏成体系的馆校合作课程建设。教育活动流于浅薄化、碎片化、泛娱乐化和同质化,“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求形式和数量,不讲目的和效果。近几年,一些省级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被“秒杀”,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博物馆优质教育活动的稀缺。
  “人才问题是最大制约。”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策划青少年教育活动由博物馆社教部门负责,但其人才构成以讲解员为主,一般要求其形象好、谈吐流利、能胜任讲解即可,至于学术背景则要求较宽。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人才结构已不能满足需求。
  “现在要胜任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不仅要懂教育学,还要懂社会学、心理学等,这就倒逼博物馆进行改革。”郑晶说,“近些年,南博大力进行人才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社会服务部的人才编制,抬高了部门招人的学历门槛(要求研究生学历,有学术训练基础),还拓宽了人才的学科背景,强调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背景,只是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认可尚需时日。”
  “博物馆教育的可持续服务最需要稳定、专业的人才支撑,可历史上这块恰恰被社会化了。”黄琛坦言,相对建馆初期,“国博”的人员编制总体数量变化不大,但社教部的人员编制已大幅缩水。对此除了调整博物馆内部的人才结构外,社会力量的介入成为缓解人才匮乏的出路之一。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开展期间,在门票上特意印了一个二维码,亲子家庭观众扫码后可进入线上音频平台,带着专为青少年受众录制的导览音频,更加有效地参观博物馆。
  此平台是“首博”联合“耳朵里的博物馆”团队制作的,这是一家从事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专业机构。该公司的创始人张鹏认为,培养孩子进博物馆的习惯,比在博物馆接受知识更重要。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张鹏说,他在“国博”等大馆做了10余年志愿讲解后发现,一方面青少年对博物馆文化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博物馆缺乏能够对接市场需求的公共教育力量,缺乏将博物馆公共教育融入到青少年整体素质养成体系中,因此他尝试创办公司,利用社会人才,用“小切口、大背景、当下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平台上线仅半年多就积累了15万人的线上用户量,创造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垂直领域线上用户量之最。
着眼未来的中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把节假日带孩子进博物馆作为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很多社会机构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发各类“游学”项目,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渐为社会所了解。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越发重视对青少年教育服务。
  2014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用专项资金补助撬动博物馆提升青少年服务。同年底召开的“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会”,为博物馆优化青少年服务提供了借鉴。
  国家文物局此举,旨在有效衔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网络并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拓展有效途径,把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紧接着由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提出了详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中有24分跟博物馆相关。“在相关考试中涉及博物馆相关题目,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博物馆了。”万全文说。
  但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终身学习场所,并非一日之功,还需多方共同努力。“服务青少年,着眼的是30~50年后的中国,到那时再看今天做的事就知道它的价值了。”黄琛说。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37期,原题《为孩子种下一颗“博物馆”种子》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