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寻找谭嗣同(下)
本期节目,涉及大量宗教和历史相关知识,我们做了部分梳理,方便大家理解。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街道,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唐时被毁,北宋初重建,北宋治平元年改名空相寺。元末明初寺院再次被摧毁。明朝永乐年间重建,称龙华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又遭兵焚,经过僧俗的募捐修复,从清朝光绪元年至二十五年间修复寺院。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藏世界
莲华藏世界的简称。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此最中央香水海: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大莲华之上,有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该世界的第十三层。娑婆世界的教主即为毗卢遮那佛。地球是娑婆世界无数星球中的1个,毗卢遮那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2500多年前在地球上示现。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今文经学
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被列为官学,成为正统。而古文经学不断对其发动挑战,到汉朝灭亡和南北朝玄学兴起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落,直到清代,随着朴学兴起和社会改革的需要,今文经学被重新发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仁学》
《仁学》是谭嗣同1896-1897年间在南京候补知府时著作的,是他最重要的著作。1896 年夏天,谭嗣同结识了梁启超,梁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大同学说。谭嗣同在南京曾向杨文会学佛学,又广泛地阅读了有关西学的著作。因此,《仁学》里融贯儒释耶三教,通贯中外古今为闻见博杂之学。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仁学” 因而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在维新派著作中,《仁学》是最激进的。梁启超曾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
以太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以太”是构成万物的本质,充满宇宙之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切现象,都是从“以太”派生出来,并成为“以太”的一部分。他认为“以太”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谭嗣同通过对“以太”的建构,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
《清议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刊物。主编梁启超曾撰文概括该报特色:一曰“倡民权”,二曰“衍公理”,三曰“明朝局”,四曰“厉国耻”。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发行第100期,梁启超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为表示纪念,这一期改为特大号。结果特大号刚刚出版,报馆遇到火灾而被迫停刊。
杨文会(18371911)
安徽石埭(今安徽池州石台)人。清朝末年著名佛教居士,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奠基人。杨文会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太平天国之乱时,曾襄助曾国藩办理军粮事务。同治五年,移居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光绪年间曾出使欧洲,是第一个到过欧洲的中国佛教徒。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秋,谭嗣同只身前往金陵,拜在杨文会门下研究佛学妙谛。光绪三十四年,杨文会在金陵刻经处之下,建立祇洹精舍,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佛学教育机构,但因经费短缺,两年后停办。宣统辛亥年(1911年)去世。
无学祖元(12261286)
浙江宁波人。南宋临济宗僧侣,后东渡日本,为日本无学派(佛光派)始祖。1237年在杭州浄慈寺出家。约1240年左右,拜无准师范为师,后来继承了他的衣钵。1262年,迁居东湖的白云庵。1275年,元军入侵南宋,避难于温州的能仁寺。元军包围寺院,要杀死无学。无学临危不乱,作《临刃偈》一首:“乾坤孤筇卓无地,喜得入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元军听后,默然退去。1278年,日本建长寺住持兰溪道隆圆寂。应邀东渡日本,担任建长寺住持。浙江文化和生活习俗在日本开始被效法,禅宗浸润日本人的生活,无学祖元功不可没。1286年圆寂于建长寺,谥号佛光国师。作有《佛光国师语录》。
文天祥(1236—1283)
江西庐陵人(今吉安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大都(今北京)就义。
林则徐(1785—1850)
福建侯官县人。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赵丹(1915—1980)
江苏扬州人。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原名赵凤翱,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饰演纨绔子弟,从而开始了电影生涯。赵丹一生主演《十字街头》、《中华儿女》、《武训传》、《海魂》、《乌鸦与麻雀》、《林则徐》、《烈火中永生》等多部影片。“文化大革命”期间,赵丹受到冲击,入狱五年。1977年,专案组宣布恢复他中共党员的组织生活。1980年10月10日,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
坂本龙马(18361867)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于志士活动期间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早年是江户末年的土佐藩乡士,后来两度脱藩而成为维新志士,与脱藩浪士组织日本第一个有限公司龟山社中(后改为海援队),是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后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也成为后来维新政府的重要指导方针。庆应三年11月15日(1867年12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遇刺身亡。
孙宝瑄(1874—1924)
浙江钱塘人。出身仕宦之家,其父孙诒经光绪时任户部左侍郎,岳父李瀚章任两广总督,兄孙宝琦晚清时出任驻法、驻德公使、顺天府尹,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孙宝瑄虽然功名不显,但是学问涉猎甚广,交友也一时俊杰,诸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夏曾佑、张元济、严复等。1924年,孙宝瑄逝世。
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作家,生前任职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20世纪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科学上有许多贡献,包括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对关于黑洞会发放辐射的理论性预测(现称为霍金辐射)。霍金是第一个提出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合解释的宇宙论理论之人。霍金患有一种罕见的早发性缓慢进展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也称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卢·贾里格症或渐冻人症),病情会随着年月逐渐恶化至严重。他晚年已是全身瘫痪,无法发声,必须依赖语音产生装置来与其他人沟通。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岁。霍金逝世后,引发全球各界悼念。
李敖(1935—2018)
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籍贯吉林扶余,祖籍山东潍县。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作家、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纪录。2018年3月18日,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因脑瘤病逝。
谭延闿(1880—1930)
湖南茶陵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亦长于诗法、书法、枪法,绰号“谭三法”。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陈三立(1853—1937)
江西义宁人(今修水)。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
李闰(1865—1925)
湖南长沙人。谭嗣同的夫人,长沙市望城县李篁仙之女。李篁仙为咸丰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工于乐府诗词。李闰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而谭嗣同冰雪情操,著文反对纳妾,而且严以律己。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兰生早年夭折,但他和李闰仍然相敬如宾,伉俪情深。谭嗣同牺牲后,李闰自号“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
谭继洵(1823—1901)
湖南浏阳县人。晚清官员,谭嗣同之父。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激荡,谭继洵思想偏于保守。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遇害,谭继洵被革职,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忧惧而卒。
唐才常(1867—1900)
湖南浏阳人。与谭嗣同同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谭嗣同、陈三立等创办湖南时务学堂。二十四年(1898年)与谭嗣同等发起创立南学会,担任议事会友。戊戌变法失败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临刑前有诗“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
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徐梵澄(1909—2000)
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家、翻译家。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由于追求进步,不满学校当局的腐败,写出《谈谈复旦大学》,并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由此结识鲁迅先生,也因之得罪当局,进而出国留洋,从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在中国最早成系统地翻译尼采的著作。抗战期间,他先任教于中央艺专,后任中央图书馆编纂,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翻译、著述、讲学27年。1978年底只身回国,经任继愈先生推荐,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被誉为“现代玄奘”、 “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
福利时间
老规矩!新节目上线,发福利——
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们会随机挑选13位幸运观众,送出13套小礼包,每份包含:十三邀麻将款T恤+《偏见》一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