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三篇,讲述陈毅元帅的故事。
全文分四个小章节和两篇番外:

1、会师
2、留守
3、征战
4、外交
番外:胡兰畦
番外:陈毅是个好同志
会师
陈毅,原名陈世俊,字仲弘,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
为了简洁明了,我们先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陈毅元帅的革命生涯——

1. 留法
陈毅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文书。
与陈毅一样有类似留法经历的领导人有很多,比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等。
2. 南昌起义后赴井冈山
井冈山初期有两批人,一批是毛泽东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带上山的;另一批是朱德等组织南昌起义后转战多地又上山的。
3. 苏区留守
陈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因为他被选作“勇士”留守中央苏区拖住敌人的主力……
4. 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一脉
苏区留守部队被打散成为东南各省游击队,1937年整编为新四军。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陈毅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不过陈毅并没有赶上南昌起义。
起义一周后的8月7日,陈毅在抚州赶上南下的起义军,被任命为团指导员。
南昌起义军主力于潮汕地区失败后,陈毅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
在江西、广东交界处的大庾岭,朱德陈毅把义军整编为一个团,朱德任团长,陈毅任团指导员,全团约800人。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这部分武装在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后,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后来的红一方面军就是在这个红四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关于陈毅在红四军时期的故事,我们在番外中单独介绍,这里不多言。
留守
陈毅经历了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江西兴国老营盘指挥作战时负重伤。
10月,长征开始。
陈毅因腿伤未愈,被留在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长征前的中央苏区大概有十万党政军人马,除八万余人踏上漫漫未知征途外,还有一万余人没参加长征。
当时留守的主要领导有五位:中央局书记项英、组织部部长陈潭秋、主管宣传的瞿秋白、军事陈毅、政府何叔衡。
除此之外,日后成就很大的谭震林、邓子恢和张鼎丞也留守在苏区。
他们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
这里插播一段关于粟裕大将的故事。
粟裕当时作为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在军团长寻淮洲的率领下从江西瑞金一路打到福州城下。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炮灰”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
红七军团残部后来辗转来到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编成红十军团。
可惜红十军团成立仅不到两个月即全军覆没,除乐少华、刘英随粟裕突围外,方志敏等主要领导人全部牺牲。
在1976年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关于这段经历的故事有整整三章,篇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
项英陈毅的苏区留守部队日子并不比粟裕好多少。
1935年2月,瞿秋白和何叔衡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当地保安团发现。
何叔衡中弹壮烈牺牲,瞿秋白被捕后慷慨就义。
1935年3月,项英陈毅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领导红军和游击队突出重围,转入分散游击作战。
此后,他们便同中央失去了联系。
在国军频繁的清剿下,陈毅等人率部周旋于油山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军四十六师围困,曾写下《梅岭三章》——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当时陈毅身边只有几十个残兵了,“旧部”都在黄泉路上,敌人正在放火烧山,已做好去阎王爷那报道的准备……
征战
1937年10月,根据我党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其他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先后下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兼政委(实际大当家、东南局书记),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共10329人。
陈毅任东南分局委员、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
其他三个支队正副司令分别为: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
此次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监禁。
1946年4月8日,经多方努力营救出狱的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
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重要领导人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
新四军政委项英在事变中成功突围,辗转隐蔽于皖南山区。
1941年3月14日,项英和周子昆被见财起意的军部副官刘厚总杀害。
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原一支队司令陈毅升任代理军长,另委派少奇同志担任新四军政委。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销。
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至抗战胜利前夕,华东新四军总兵力为25万人(不含位于中原地区的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4万余人)。
此时的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1947年,华东野战军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1947年1月,陈毅的山东野战军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前面介绍过,陈毅早期其实是走的“政工”路线,给朱德当党代表(政委)。

所以毛泽东专门给华野发电报称:
“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故在此后的一年多里,陈毅主要负责大政方针定夺,具体作战则由粟裕负责指挥。
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保留在华东的职位。
粟裕则升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一颗闪亮的将星。
外交
1956年10月4日,张闻天、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陈毅(从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合影。
战争年代结束后,陈毅逐渐离开军队系统,开始走“行政路线”。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兼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
当时上海面临煤炭粮食短缺、金融物价波动的复杂局面,加上十五万国军投诚,上海经济面临崩溃。
为此,中财委召集的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大区财经领导干部会议在上海开幕(即上海财经会议),陈云主持会议,着手重点解决上海经济。
当时尽管解放军已占领上海,但人民币仍然无法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立足。
为贯彻中央政府推行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的指令,陈毅和陈云先后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并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转移华东地区的储备,终于稳定了上海市的物价。
1966年刘少奇陈毅率团访问阿富汗

1954年9月,陈毅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工作。

1958年2月起,陈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划分了边界。
作为这一时期周恩来在外事领域的重要助手,陈毅频繁出访亚非国家,还参与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建交。
文革期间,陈毅被下放到京郊南口车辆厂蹲点。
晚年他曾向中央建议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的冰冻状况。
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于北京。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作于1960年冬,首次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
番外:胡兰畦
1922年,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担任了重庆《新蜀报》的主笔。
年轻的陈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来迷妹无数。
其中一个女子叫胡兰畦,她是四川有名的才女。
著名作家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据说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
乱世中的才女一般都有慧眼识英雄的本事,就像红拂女识李靖一样。
胡兰畦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畅谈人生。
怎奈战乱时代的儿女之情,总是没有好结果,造化弄人。

1924年,胡兰畦嫁给一位叫陈梦云的军官。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在武汉办了黄埔军校的分校,开始招收女学员。
胡兰畦听说此事后,立即向丈夫提出要去武汉报考军校。
可以想象,老公坚决反对。
而胡兰畦心如磐石,不肯退缩,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夫妻俩分道扬镳。
1927年4月的一天,同在武汉的陈毅约胡兰畦到黄鹤楼旁的一个饭馆吃饭。
当时形势危急,陈毅要赴南昌筹划起义。
此番约会正是要向红颜辞行。
胡兰畦后赴德留学,加入德共,在德国她坐过三个月法西斯的监牢,曾与大学者德共领袖莱曼相恋。
出狱后胡兰畦到法国写了本书——《在德国女牢中》,名扬世界。
几年后她又去了苏联,深受苏联文豪高尔基的喜爱。
高尔基逝世时,斯大林等人抬棺,胡兰畦执绋。
1936年,地下党员胡兰畦回国担任国民党大佬何香凝的秘书,并在“一·二八”战争中任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陈毅度过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艰苦岁月,担任新四军领导。
在南昌,陈毅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一路宣传而来的国军团长胡兰畦。
二人 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
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
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
新四军大当家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

陈胡二人只好痛哭而别。
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7年,国民党报纸大肆宣传“陈毅阵亡”并详细报道了“陈毅追悼会”的经过。
胡兰畦看后十分伤痛。
她拿出自己在成都老家的房产赡养陈毅的二老,以“儿媳”自居。
此后胡兰畦未再婚育,收养了妹妹的女儿。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
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来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潘对胡兰畦说:“陈毅都儿女成群了,你还找人家干啥?”
胡遂一个劲儿地哭。
解放后,胡兰畦到北京工业学院管后勤,文革期间被划为右派,耳朵被红卫兵打聋。
后来陈毅写过一首《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满山隅。
番外:陈毅是个好同志
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
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XXX页——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台下一片哗然。大家一齐翻宝书,但却没有找到。
后来周总理出面做证说,确有此话。
于是陈毅过关。
叶剑英得知陈毅被斗,以激愤的心情挥笔填写了一首《虞美人》的词赠给老战友:
串联炮打何时了?
官罢知多少!
赫赫沙场旧威风,
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
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为公,
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毛泽东和陈毅
接下来,我们解释“陈毅是个好同志”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井冈山会师后,朱德陈毅等带来的是一支经过北伐战争洗礼的现代正规部队,战斗力较强。
而原本驻山的秋收起义部队主要是农民军和袁文才、王佐两位“山大王”的队伍,作战经验相对欠缺一点。

由于可以想象的各种原因,两支部队的磨合成了一个难题。
一方觉得自己是正规军出身,瞧不大上“土包子”;另一方觉得对面新来乍到,旧军队习气浓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际掌握中央军委权力的周恩来在2月7日以中央的名义发出了一个指示,要求二人(朱毛)均“毅然地脱离部队速来中央”,而红四军则应立刻转入游击战。
需要说明的是,这封信的真实背景是来自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于莫斯科召开)的报告,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形势非常悲观。
因秘密交通的辗转,信直到4月3日才收到。
接信后,毛泽东以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名义回信中央,称2月7日的来信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会议由陈毅主持。
年轻的陈毅血气方刚,坦荡直率。

为调和当时两股力量之间的矛盾,维持红军的团结,陈毅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
会后,毛泽东辞去前委书记的职务,改由陈毅担任。
毛泽东携贺子珍离开红四军,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闽西“养病”,朱德和陈毅成为了红四军的最高领导。
同年9月,陈毅化装绕道香港去上海,向中央军委汇报红四军七大的情况。
根据联席会议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陈毅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
来信强调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指定毛泽东仍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毛泽东恢复工作是在1929年的12月底。
红四军根据中央指示,召开了第九次党代表会议,即大名鼎鼎的“古田会议”。
会议由请命归来的陈毅主持,毛泽东做政治报告,朱德做军事报告。
古田会议是红军发展历程中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肯定了从三湾改编开始凝练的红军早期建军思想。
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为前委委员。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新星”,是1928~1929年间在政治、军事两个领域表现均非常亮眼的林彪。

在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之前,他只是南昌义军中一个不起眼的连长。
古田会议是林彪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这一年,他22岁。
全篇完。
番外2中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116/c85037-29766685.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