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们经常问小孩子:你未来的理想是什么?
大多数小朋友会说:当科学家。
那些想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后来都去哪儿了呢?
如果你听说过那些天才科学家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青少年时代一定在某个时刻被“科学点亮”。
爱因斯坦12岁时在家庭教师的鼓励下爱上了几何,才能在26岁的时候推翻人们对经典世界的认知;
霍金13岁时不爱写作业却被数学老师发掘才华重建自信,才能用余生在宇宙和黑洞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史瓦西在11岁时便喜欢观察星星,对天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父亲好友的鼓励下16岁就发表了两篇天体力学的论文,更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史瓦西半径”。
少年爱因斯坦
当孩子仰望星空,眼里充满对世界的好奇,脑子里冒出许多问号,嘴里不停地问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是他们离科学家最近的时候。偶然有那么一些契机,科学的小火苗点亮了持续思考的火种,带他们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意外的碰撞。
拉里·佩奇从小对计算机特别痴迷,爸爸发现他的兴趣后,会在家里摆上各种各样的科技杂志,还会时常会开车带着他一路穿过美国,只为了参加机器人技术大会长见识。最后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神奇脑洞,创立了谷歌;
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电动汽车以及SpaceX公司的创始人,不仅是私营航天的领头人也开启了航空航天的新时代,成功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他对宇宙的探索始于妈妈给他的一本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为了解决太空的运输问题创立了自己的太空探索公司,而他对自己的定义是:永远先是科学探索家,然后再是商人。
埃隆·马斯克
有的时候,科学的小火苗没能让孩子成为科学家,但孩子能从火光中找到他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甚至因此改变世界。
没有人在完全认识世界之前就对世界丧失好奇心,那些想要当科学家的孩子也不是在某一天就突然消失的。不管孩子最后是否能够成为科学家,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只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多地找到科学的小火苗来加热好奇心,说不定哪天,就引爆了一个新时代呢?
哪些东西可以用来给孩子不断加热好奇心呢?当然是越专业越前沿的知识最好。
前两天看了“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的直播,给大家讲述了嫦娥五号携带2公斤月球土壤返回地面的伟大壮举。85岁满头白发的欧阳先生在台上讲述他所热爱一生的探月事业,我也被深深感动了,嫦娥五号完成了哪些艰难的工作?月球土壤究竟有多么珍贵?把探测器落在从未有人类到达过的月球背面究竟解决了多少困难?从中国最开始启动探月研究的论证过程,一直到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主要任务,欧阳自远院士都讲得通俗易懂。
1978年美国曾赠送给中国1克重的月球土壤样品,中国的科研团队经过120多天研究其中的0.5克,发表了14篇论文。
美国送给中国的1克月球土壤
而美国带回月壤之后的44年,人类的探月进程基本停滞。这次嫦娥五号能够带着月球土壤顺利返航,也标志着探月征程新的开始。我也曾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摸到了月球的陨石,真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我与月球陨石的合影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去博物馆、科技馆,甚至高校和科研院所接触到更多的科技前沿,如果没有也没关系,现在网上看直播非常方便。除了我刚才提到的直播,欧阳先生去年还参加了第二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这是腾讯专门为青少年的孩子准备的科学盛宴。
曾经仰望星空的少年,最终成为中国探月的先驱,他在科学小会的分享中为所有青少年点燃梦想的星光:“中国要飞得更远,要探索太阳系的星辰大海。”
最近看到第三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已经在投票阶段了。腾讯为了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鼓励科学探索精神的理念,激发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新偶像、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特意和国际顶尖期刊《科学》Science推出年度《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票选活动。这个活动每年都有,去年有120万青少年参与投票,参与方式也很简单,只要扫码图上的二维码选出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了。幸运的科学少年们还可能有机会来到小会现场,并与科学家面对面提问交流。
扫描上图二维码,为你心仪的科学突破颁奖
今年除了嫦娥五号上月球“挖土”、“九章”实现量子优越性这些刷屏的科学大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发现入围。举几个例子:
世界上首个活体机器人诞生
说到机器人,我们可能会立即想到由钢铁铸成的机械体,配备着电缆和高科技的操控平台,这些机器人往往是冷冰冰的坚硬金属。但是,如果告诉你,用活细胞做成的机器人不仅软绵绵的像细胞团一样具有弹性,而且还能够运动,你能够想象吗?
结合了计算机和活细胞技术的“活体机器人”
南极臭氧层空洞正逐渐恢复
随着氟氯碳化物的逐步禁用,一篇新研究证实,南半球的异常大气现象正在因臭氧层空洞缩小而恢复正常,原本受干旱所苦的地区将能恢复多雨天气型态;至于那个长年缭绕在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洞,也将有机会于本世纪中叶完全“愈合”。
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吃”金属的细菌刷新生命认知
科学家首次发现两种“食用”金属的细菌,它们可以利用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存所需的生物质。发现过程也很有趣:科学家忘记清洗一个粘上锰的玻璃罐,把它泡在水槽里好几个月后,上面出现的一层黑色物质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这才有了后面的发现。有时候,科学发现就源自于身边的一个小问题,敏锐的观察力和旺盛的好奇心能带领你找到它。
MnCO3的生物氧化产生的氧化锰结核
全球首款“蚕丝硬盘”,可植入人体
在人们的印象中,蚕丝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为纺织材料,如今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蚕丝与现代文明相遇竟能变身为高科技创新材料,不仅能储存信息,还能植入人体。
写入数据后的蚕丝蛋白存储器
深海中发现世界最长生物,总长超120米
最近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澳大利亚海岸拍摄到世界上最长的生物,它是一种管水母,据推测仅外环长度就有47米。它被发现于一个名为Ningaloo峡谷的地区,那里距离海面有630米,被发现时,它就像是UFO一般浮黑暗的在深海中。
更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科学大发现,可点击【阅读原文】浏览,那些想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先来认识一下今年这些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