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
虽然这两天全球疫情爆发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带走了,但2020届的美本RD阶段的放榜,还是值得一个头条。尤其是今年MIT把唯一一个国内高中的Offer,给了人大附中的邓明扬。
3月14日,时逢一年一度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麻省理工学院发出了2020届RD录取的Offer。国内高中仅收获1枚,花落人大附中大名鼎鼎的“乖神”,年仅16岁的少年邓明扬,花名“小乖”——一个在京城的数学奥赛、信息奥赛圈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3月14日晚7点,邓明扬妈妈发表了一篇博客《πday的礼物》,贴了一幅图:画面上两只河狸举着congrats的横幅,中间一只小河狸则举着CLASS OF 2024的小旗子。他们的背后,是麻省理工的主楼和MIT字样。借此低调庆祝儿子喜获MIT的Offer。
一个少年的封神之路
邓明扬从小学一、二年级时就开始学习奥数,三年级开始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并在竞赛中崭露头角。如今16岁的邓明扬可谓天赋惊人,简历优秀到让人一点脾气都没有——
  • 初二时,在全国信息奥赛中获得决赛的银牌,初三时获得金牌,吊打一众高中学长/学姐。
  • 15岁斩获全国数学奥赛的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了清华保送资格;
  • 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时隔四年夺得冠军,6名队员全部摘金,邓明扬就是中国代表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 因为竞赛停课了半年,后来回到学校考试,邓明扬依然进了年级前十。(要知道,这是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啊!)
如果不是因为年纪太小不能入选信息集训队,邓明扬将成为同时进入两门学科集训队般无可匹敌的存在。
除了各项竞赛,邓明扬兴趣还广泛,下围棋、玩桥牌,设计电脑游戏,他在校内还成立了编程工作室。是的,在同时学习两门竞赛,维持成绩年级前十的情况下,邓明扬还能保证每天十点前睡觉。
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年龄最小的就是邓明扬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人大附中的邓明扬?”底下的回答画风是这样的——
“有时我有一种幻觉,以为没有一个人能在所有的能力上全部超越我,但是当我知道DMY以后,我就明白了这只是一种幻觉。
他在哪里没有我强?大概我只能说出什么‘去年集训队一阶段第一天第一题那个几何,我考场上算出来了,但是他没算完‘之类的话来满足我可怜的自尊心了。’”
邓明扬这个学期选修了历史,他的同学无不感慨:“真的很佩服 ,已经有保送资格了,还是来踏踏实实来补充文科素养。”
赛场上获奖无数的小乖,在学校的口碑也非常好,匿名零差评!同学网上爆料说他为人谦和、说话有趣,不是那种奇奇怪怪的“书呆子”。知乎上一位号称是邓明扬初中三年同学以及高中邻班同学写道:
“虽然与他接触不算多,但也能感受到他的气质。邓明扬待人接物谦和恭敬,对谁都彬彬有礼。而且他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稳定,不张扬。MIT也许只是他的起点,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啊!邓明扬的父母,上辈子是拯救了全宇宙吗?是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了他?这样优秀的学生,来自怎样的家庭?拥有怎样的父母?
父母适时退后,孩子走得更远
据传,邓明扬的爸爸是复旦的本科生,北大博士毕业,妈妈也是科研人员父母双方基因强大
,不过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个团队,邓明扬家庭的分工大概是这样的,学习的事情依靠邓明扬自己;爸爸负责思想工作,类似鼓励师、政委的角色;妈妈则负责信息收集和后勤保障。
邓明扬的成绩并非仅靠天赋,他和他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 用内驱力来学习
邓明扬小学阶段就开始拿奖拿到手软了,很多人都猜测这样的牛娃背后一定有一个强推的“海淀妈妈”,的确邓明扬学科竞赛起步很早,但乖妈在博客中是这样写的:
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他从小对数字敏感,觉得做题很有趣,把学习数学当成是一种乐趣。小的时候大人没有刻意引导,也没有报很多课外奥数班,充分锻炼了他的自学能力,尊重他的兴趣并顺其自然。”
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摘金后,邓明扬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说,参加比赛出于自己感兴趣。自己就想去玩玩,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觉得奥数比课内学的东西有意思得多,课内背乘法表等,套路比较多,那些需要些思考的题目我更喜欢。”
六年级时邓明扬开始编程,理由也是“很有意思”。他说,编程和数学联系很紧密,都需要算法;信息学和数学关系也比较紧密,需要思考,动用比较多的思维,他觉得“有意思”。
有意思”这个的理由,我也曾听哈佛最年轻的华人教授尹希提过。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拿奖没有兴趣,我做研究只是因为有趣,如果有一天觉得我做得东西没有意思了,我会改行做别的。
另一位大神级人物,尹希:13岁上中科大,31岁成哈佛教授
我们将学习动机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为了他人需求,比如满足父母老师的期待;第二种是达到自身成就,为了得奖,或者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最能激发学习潜力的是第三种动机:求知的渴望,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事。
换言之,“自鸡”的孩子,学习的成绩更好,持续学习的驱动力更强大。邓明扬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的这一兴趣后,充分地支持他,鼓励他,为他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2. 少刷题,多思考
驱动力和学习方法是并行的“两驾马车”。邓明扬获奖无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会学习,有系统安排、打算,有目标。两个竞赛同时上的强度,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一天有48小时都不够用。
邓明扬并非刷题一族,每天做练习大约半个小时,竞赛前每天只做两到三道题,“维持考试的手感,不会特别成体系地去刷题”。直到现在,他每天基本能做到十点前睡觉。
如何学好数学?邓明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多想”数学竞赛本质上是思维的竞赛,即使是完全没有过参加数学竞赛的人,国际奥赛的题目基本也都能看懂,但能否做出来,关键在于你能否想得到。
锻炼思维能力,需要一个人在生活中多想、多深入思考,这不仅是要做题,还要善于提出问题,看到一个东西或模型,比如游戏,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思考过程。
邓明扬的爸爸说:“孩子自身的努力占90%,家长的作用不超过10%。”刚开始他们也爱辅导孩子,指手画脚,但后来发现很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还会失去兴趣。父母还是专注在低龄阶段习惯的培养,辅导功课不擅长就不要瞎搀和。
后来就渐渐发展成现在的“家庭分工”:学习的事情就交给学校和老师,因为他们更专业。邓明扬在参加竞赛后广交各类“大神”、前辈,这些人提供的帮助更至关重要。
爸妈适时往后退,孩子走得更远。
3. 不失少年气
赛场之下,如同所有的父母一样,邓明扬爸妈也对儿子爱刷手机、玩游戏头疼不已。邓爸爸说:“不要误会学霸都是一群苦哈哈的学生,事实上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让老师很头疼
他们会把教室门锁上,因为要在里面打牌;会把老师的严厉训话做成表情包在微信群里转发却忘了老师也在群里;他们欣赏脑力出众的人,并很自信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口头禅却是‘我太菜了’;训练结束聚餐,大吃一顿后去看电影或者玩密室逃脱。他们是快乐单纯的少年,很可爱,也很阳光。”
我们大可以把邓明扬在数学和信息上的成绩归类到”天赋“,但他从小不仅数学一等奖,年年都拿到综合一等奖,语、数、英综合非常强。这已经不是简单天赋可以归因了。
我们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普娃“,学神的例子无法效仿,但从中真的会无所获吗?孩子有遗传基因,有个性,更有与父母的配合难度等不可控因素,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从我们自身做起,调整自己的育儿行为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70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