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13时24分,随着一声长鸣,G4368次列车缓缓驶离湖北荆州站,近600名荆州籍务工人员乘赴粤专列踏上返岗之路,标志着湖北省赴省外务工人员返岗全面拉开序幕。
在现场,鄂省应书记“呼吁请求全国各地、全社会善待湖北人民”。而前一天,当地曹副省长广晶也在新闻发布会上“恳请兄弟省市对于湖北省中低风险市州外出务工人员给予关照和支持”。
按照官场惯例,人家老大都已经这样直说了,“兄弟省市”多少得给了面子做做样子吧。谁曾想,应书记话音刚落,一条关于“湖北地区人员一律不得返京”的消息就在朋友圈传开了:不仅湖北人,连目前在湖北出差和探亲的人员,也被“统一要求一律不得返京”。 
虽然后经核实,这并非“新闻”,而是上个月底,在武汉刑满释放的黄女士偷偷返京后,北京作出的规定。不过有较真的自媒体按照当地疾控中心的提示,致电北京市民服务热线12345求证,接线员却模棱两可,显然,上述规定仍在执行中。
毫无疑问,这一规定违背了国务院有关“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的最新精神。

事实上,在3月19日湖北调整所辖市县疫情风险等级,除武汉市城区仍为“高风险”外,全省其余75个市县均为“低风险”后,深圳、温州等地就已相继发文,“持湖北绿码返程者无需隔离”“全力保障湖北籍人员复工就业”。这时候,身为首都的北京,不仅不带头垂范,还公然逆向而行,难怪引来网友如潮骂声。有文章标题直接反讽:“你们不许歧视中国人,让我们自己来”。
北京市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吃瓜群众不得而知。坊间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为了确保接下来全国“二会”的安全召开。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北京是首都,正治功能才是它的首要城市功能。但作为一座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显然不能只算正治账,也得考虑经济账。
正治讲究万无一失,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尤其是在“二会”等待召开这样的特殊时期。但经济就不行了,得计算成本与收益。
一刀切式地禁止湖北人返京,虽然可以隔绝病毒流入,但付出的成本太大,经济上不划算。况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疫情高峰过去以后,零星地有一些新增病例出现,再正常不过,强行追求“零增长”完全没有必要。这也是为什么深圳、温州等城市不这样干的原因。
北京的这种作为首都的矛盾处境,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所以才有了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华盛顿等人造的“正治首都”。只是囿于国情,我们这里正治账与经济账的二律背反问题尤为严重。
作为一种权力依附型的市场体制,过去几十年,北京一方面凭借首都的权力优势,源源不断地虹吸全国资源,壮大自身经济,其GDP从1978年时上海的40%,飙升到了2019年时的9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双中心之一;另一方面,层出不穷周而复始的各种正治活动、峰会论坛,迫使北京不得不频繁封路、停运地铁,干扰甚至强行中断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这让企业和上班族叫苦不堪。
这个难题怎么破?方法无非是两种:要么迁都,要么剥离北京的经济职能。
从雄安新区的设立,到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新建,再到《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在北京城市定位上删掉了过去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表述,只强调全国正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很明显,中枢选择了后一种解题思路。

所以我们看到,过去这几年,北京疯狂赶人,向外搬迁产业,比如把包括动批在内的多个知名批发市场搬到河北。但这些市场都是毛毛雨,真正从中受益的其实不是环京地区,而是千里之外的长三角、珠三角。
从上图可以看到,除了北三县所在的廊坊市外,北京迁出人口去往最多的城市是长三角老大上海和珠三角一哥深圳。
而在顶尖人才方面,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城市排前五名的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其中,华北地区虽然吸引了高达48.33%的北大毕业生,但如果减去43.55%的留京比例,就只剩下4.78%,远低于珠三角的21.4%和长三角18.21%。
这一点不难理解,相比动批这些低端产业,北京真正值钱的是金融、科创、教育等高新领域的企业与人才。由于产业链及人才基础等的问题,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在河北落地,甚至天津都无法承接。当年那些响应号召前往天津滨海新区的京企,后来大多重新搬回北京便是前例。
至于说让这些领域的人才,离开北京后去河北,你还不如直接让他们上山下乡去得了。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好像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人才,去江浙他们还愿意,但你让他们去安徽,绝大多数人估计打死都不从。
京津冀不及长三角的地方在于,后者从一线上海到三线安徽中间,存在江浙一样一个富裕发达的二线过渡带。而华北的情况呢,有点类似于上海直接被安徽包围着。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华北,也不认为所谓京津冀城市群有资格与长珠三角洲并称“三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大学生之所以集中流向北京,以及长三角、大湾区的城市,关键在于,只有这些地方才有符合他们所学专长和薪资预期的企业。

我们来看一下2019年北清毕业生签约企业榜,排前三位的华为、腾讯、阿里,两家在大湾区,一家在长三角。河北唯一上榜的居然不是企业,而是省委组织部。尽管现在大学生考公热情高涨,但你说一个省委组织部,敞开门招,能招多少人?这些招来的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说,资源人才从北京流向长三角、大湾区是大势所趋,那么此次疫情则大大加速了孔雀东南飞的进程。由于帝都规定“湖北人一律不得返京”,这部分人势必转道长三角或珠三角另谋出路。鉴于湖北外出务工人数规模多达600万,如此庞大人群流向的改变,无疑将重塑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
所以我才说,要感谢首都再次助攻长三角的腾飞
当然,长三角内部也不都是善于把握机遇的聪明城市。之前媒体曾报道,上海等地也存在劝返湖北籍劳工的情况。貌似应书记的那句
“呼吁请求全国各地、全社会善待湖北人民”,就是被这座前任工作地城市的做法给逼出来的。
而江苏各市虽然允许湖北人返程,但回来后的管理措施较严厉,有些小区还存在拒收湖北人的情况。
相对来说,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对返程湖北籍劳工就比较友善,只要持有湖北绿码,基本都能自由出入,无需隔离。在复工抢人大战方兴未艾之际,这一行政管理上的细小差别,所产生的不同的口碑效应,影响并决定着未来每个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和经济活力。
想想江苏和浙江近几年人口增数上的巨大差别,苏州 “331行动” 后的萧条景象,结局似乎已见端倪。
附:江浙沪主要城市对湖北籍人员管理规定一览图
上海
隔离方式:居家或集中隔离 14天;
集中隔离费用:来沪人员自掏腰包,约500元/天;
网友反馈:没有居住条件的需集中隔离,有居住条件可自行隔离,具体视居住社区政策而定。
南京
隔离方式:集中隔离 14天;
费用方式:集中隔离费用自理 约400元/天;
网友反馈:没有居住条件的需集中隔离,有居住条件可自行隔离,但条件苛刻。具体视居住社区政策而定,有些小区拒收湖北人
苏州
隔离方式: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 14天;
费用情况:集中隔离费用自理 费用约300元/天;
网友反馈:苏州政策较为严苛,除非有自住小区或公司担保。否则就在指定酒店进行隔离,费用自理。
无锡
隔离方式:强制集中隔离 14天;
费用情况:集中隔离需自费,费用约在400元/天;
网友反馈:无锡政策严苛,除非有自住小区或公司担保。否则就在指定酒店进行隔离,费用自理。有小区拒收湖北人
南通
隔离方式:强制性集中隔离 14天;
费用情况:费用自理,约300元/天,部分社区有一定补贴; 
网友反馈:政策较为严苛,一般情况是集中隔离。
杭州
目前湖北健康码与杭州健康码之间已实现互认,持有湖北健康码绿码的员工返回杭州后不用隔离,可以直接返岗上班。(需点对点)
宁波
湖北返甬人员根据高、中、低风险来确定是否集中隔离,集中隔离费用多由当地政府承担
网友反馈:持绿码的湖北低风险地区人士,可自由出入社区!当地政策较为友好。
金华
隔离方式: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14天; 
费用情况:集中隔离费用需自理,约300元/天;
网友反馈:政策较为宽松!目前金华已充许湖北籍人士居家隔离。
│END│
本公号为“三土演义”的升级号,新增了留言互动功能,更多三土过去所写的“城市笔记”,也欢迎关注老号,或添加微信:tgnf1987
MORE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