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城镇不同,中国城市的兴衰历来与权力有着密切干系。即便是改开以来这段相对市场化的岁月,在看似城市野蛮生长背后,真正有幸跻身头部的,无一例外都是政策性或权力型的城市。
梳理过去这40年的城市变迁史,权力或政策对于城市发展的加持,大概有过那么比较集中的三波:
第一波是大家熟悉的特区设立。从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四个圈,到1980年中枢将深珠汕厦由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再到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特区之路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
特区之特,主要体现在所享有的特权上。这种特权,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即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化窗口,其中的“含特量”远非后来什么自贸区、国家级新区可比拟的。尽管如此,但回头来看,真正算得上成功的特区,其实也就深圳一个。其他的,厦门、珠海还算不错,小而精,但对全局的影响不大。至于汕头和海南,一个是彻底失败了,另一个则是扶不起的阿斗,未来能否振作,估计担任海南企业家咨询会正副主席的二位马爸爸心里都没底。
特区设立潮之后,紧接着从1983年开始,中枢又陆续开始对一批重点城市进行政策赋权。这一波的名称叫做计划单列市。如果说,成立特区目的是为了配合对外开发,那么设立计划单列市,因应的则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需要。
只是,城市改革最终还需走到市场化的道路上来,而计单城市光看台头就还留着“计划”的尾巴。所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划单列市赖以存在的计划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中枢开始着手对计单城市进行调整与变革。
1993年7月2日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规定,除深圳、重庆、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6个非省会城市仍保留计划单列市外,其余省会城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6月,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其计单地位自动取消,计划单列市仅剩下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5个。
关于计划单列市,坊间一直有“经济直辖市”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特别是关于财税分成这一块,除了深圳是完全从广东划出来,其财政报表、金库等直接对接中枢外,其他四城或多或少都有向所在省区上缴一定财政收入的情况,即所谓“单列不脱钩”。但相比转为副省级城市,财政经常需要拿出很大一部分供省府统一调配的那些个省会,这5个计划单列的非省会城市还是占足了政策红利。
所以我们看到,相比特区的参差不齐、浮沉不定,计单总体上都混得不错。深圳就不用说了,不仅经济上先后超越广州、香港,跻身“第三城”,政治上有那么一阵,书记、市长“双中委”,也是力压省会广州一头。而另一个同样身兼特区与计单身份的厦门,虽然经济总量上排在泉州、福州之后,但政治地位却无人能敌。作为福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厦门的政治地位甚至高于省会福州(地级市),在中国大陆,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至于青岛、大连,政治上虽然与省会平级(都是副省级),但经济上始终领跑全省。最“不幸”的是宁波,撞上个网红省会——杭州,政治上平级、经济上略输,但最近几届,其书记却全都由省委副书记兼任,排名一直在身为常委的杭州书记之前,也算是扳回一局。
不过,有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计单跟所在省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在发展初期,专注于内部培育时,是非常有利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调动、整合周边地方资源时,阻力就来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深圳。作为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的市域范围显然已经装不下其庞大、且还在不断扩张的经济体格。所以近些年,有关深莞合并、深惠合并的呼声在民间此起彼伏。但囿于深圳的特殊身份,这种呼吁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可能性(注意,深圳可是五个计单中唯一一个真的一毛钱也不交给省里的奇葩哦),否则那样的话,广东也太吃亏了。结果割了广东排名倒数第二、沿海城市中倒数第一的汕尾市西面一块鸟不拉屎的土地,承包给深圳三十年。美其名曰“深汕特别合作区”,却又被摈弃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之外,其中的道道真是叫人无Fuck说。
事实上,仔细研读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广深港三市的定位,是能够感受出某种抑深扬穗港的味道的。当然,深圳毕竟是深圳,江湖地位摆在那里,所以广州也好,别人也罢,想动它还是只能暗落落地动。不像其他的计单,以及数量更多的地级经济强市,在第三波强省会战略下,只能眼睁睁地靠边站。
在以前的文章中,三土曾多次提到,非均衡战略在中国过去40多年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不同的是,过去的非均衡战略主要发生在沿海与内地(如东莞、温州等对贵阳、昆明等),或者省内的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如青岛对济南)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然地理所决定的。而强省会战略下的非均衡战略,则完全由权力主导。
所以我们看到,合肥想拆分巢湖就拆分,济南说合并莱芜就合并,而东莞就没法并入深圳,宁波也不可能合并舟山。甚至地级市内部,想撤个县设个区都往往等靠后排,等省会撤完了,名额才轮到你头上。至于国家中心城市,更是全部被省会和直辖市收庄包圆。
这样做究竟好不好,三土暂时先不做价值判断。就实然状况而言,它给我们的启发是:趁着强省会战略还在推进,还没有完成,门槛还没有像京沪那么高,抓紧挪窝,将人财物统统从市县乡镇搬到省会。因为即便是苏州、宁波这样的牛叉城市,未来也没办法和南京、杭州比,为啥?下一篇我们详细再聊。
end
本公号注册较晚,没有留言交流功能,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tgnf1987,或者扫码加入三土新开的免费知识星球
MORE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