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芳按:十二年前,我在高特律师事务所纽约办公室实习时初识曹晖。我们和律所另一位华人女孩结成了三人帮。曹晖待友热情真诚,她带我去旁听纽约律师继续教育课程,参加她的朋友聚会,逛哈佛校园,到图书馆借书;我们一起逛街,一起旅行……她成为初来乍到的我认识美国社会的窗口,是那个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人。
她总能让我感受到力量。记得我俩在纽约大街上边走边聊,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她之前学的是俄语,进大学才开始学ABC,当时同班同学有的已在准备托福考试;一路追赶到大学毕业后,英语不再是劣势,最后还如愿被耶鲁大学录取。而在耶鲁选修的法律课燃起她对法律的热爱,她决定转行,开始读JD。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像她一样,在任何时候都勇于探索新世界。
尤其难忘的,是在波士顿她朋友家,我俩一人一个睡袋卧谈,聊人生的意义、各自的理想——我们都想成为有智慧、能解决问题的人。
2015年对我俩都是重要的一年。她离开律所加入丝路基金,而我离开中化加入天同。看似方向相反的选择,后面的动力却相同:我们都还葆有当年那份激情和好奇,坚定地走在成为有智慧、能解决问题的人的路上。
法律人常被认为保守,易固步自封。我希望“法务芳谈”能通过分享不断自我突破的法律人的职业成长故事,让大家看到各种可能。我从曹晖身上学到很多,深信她的经历也一定能给大家启发,故特邀她撰文分享。


曹晖,丝路基金法律负责人,2016年被汤森路透ALB评选为15名中国最佳总法律顾问之一,在跨境并购、股权投资、美国IPO、基金架构与设立、反腐败与经济制裁等领域有十余年经验。加入丝路基金前,曹晖在多家领先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执业,并曾供职工商银行总行国际部。她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和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并取得美国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 
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读到这样一句颇为经典的话:每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他曾经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都是被自己的人生阅历塑造出来的。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各种经历和它们带给我的体会。
与法律初结缘
相比很多同行,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法律人。在北京大学本科念的是国际经济。当时这是很热门的专业,以至于我没有填报心心念念的中文系或者俄语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在工商银行总行的国际业务部工作四年。1998年辞职到美国继续读书。我先读的是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硕士专业。耶鲁把这个专业设置为跨学科领域的(multi-disciplinary program)。学生可以在研究生院外的多个学院选课。除了经济、政治、历史,我也选修了法学院的课程。正是在这个期间,我对于法律这个专业萌发了兴趣。
2000年,我进入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法律博士(JD)的学习。从此,我对于法学的热爱没有改变过。作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和一项专业(profession),法学以其智识上的挑战以及法律人“既同情又超脱”的道德准则,深深吸引着我。真正想了解美国,需要深入学习它的法律体系。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不在于空军,也不在于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美国的秘密在于它长盛不衰的法治和及其支撑的制度设计。
12年律所磨剑
200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magna cum laude)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纽约开始了作为交易律师(transactional lawyer)的执业生涯。我在两家国际律师事务所的纽约办公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美国证券法相关的业务,特别是私募基金的组建和设立。2007年,我回到北京,在另外两家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共工作了九年。主要的工作包括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中国企业赴美IPO,跨国公司在华合规经营等多个领域。
在一些业外人看来,交易律师只会在固定的文件模板上改几个字,或是书面记录客户口述的要求。由于过分执迷于描述事实的准确完整,律师常常写出冗长绕口的文字。律师也总是希望穷尽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预估,往往在商业伙伴们憧憬美好合作前景的时候,大煞风景地强调最坏的情况。然而,多年的律所工作经历告诉我,优秀律师绝不只是一个高级文秘,而且也不会仅限于向客户充分提示法律风险。好的公司法律师必须能够深刻地理解客户的商业需求,并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该需求为工作目标。拥有敏锐理解力、良好判断力的律师才能获得客户的信赖。而真正想使自己成为客户的go-to-person,律师必须在基于对风险的判估之上否定某一个方案的同时,尽力提供另一个替代方案,最大限度地逼近客户的商业目标,而且最小化相应的法律与合规风险。
如果说在法学院的三年学习培养了我作为法律人的基本素质,那么在国际律所渡过的十二年则从骨子里重塑了我。伴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严格培训,专业、执着、注重细节、客户利益至上的工作态度逐渐根深蒂固,而律师特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密思维方式也演化成一种习惯。
叩开丝路基金的大门
在律所工作期间,不断有猎头联系我,告知各式各样的转做内部法务的机会,但几乎都没有真正让我动心。2015年,有个朋友推荐了一个特别的工作机会,就是加入新成立不久的丝路基金,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 面试之前,我上网速成了一下对丝路基金背景的了解。这是一家实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而于2014年底新设立的国家外投融资平台。作为一家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丝路基金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通过以股权为主的多种跨境投融资方式,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支持,重点关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能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项目。
由于离开“体制”内多年,我去丝路基金面试前颇有些踌躇。他们的领导会不会太官僚?国有企业与外企的文化差异我能适应吗?第一轮面试我见到了公司的总经理和一名副总经理。 总经理一开始没有掩饰对我是个女士的诧异,不禁让我的心沉了下来。但在之后一个小时的交流中,他的开明坦诚、国际视野以及创建世界一流直投平台的情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我对于国企领导的刻板印象。 在第二轮面试中我见到了董事长。她谈到了早年在纽约曾有机会旁听过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课,因此对法学充满敬意,非常重视公司的法务工作。我忽然感受到一种回家见到了亲人的温暖。不久,我向律所的合伙人递交了辞呈。接下来的几天,我收到许多合伙人真挚的祝福。其中一位在华盛顿的合伙人曾经在美国政府任重要职务。他高屋建瓴地写道: Your country is calling you. You will be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rising as a world power. 看后我不禁唏嘘感叹,爱国情怀是可以跨国沟通的。
对于我来说,新工作既富挑战性又非常有意思。由于丝路基金对外投资的项目金额大,交易结构复杂,而且“一带一路”重点国别和地区通常也是法律合规风险突出的司法辖区,对法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常常有机会综合运用之前在学校里学过的国际经济、国际关系理论和法学知识。这让我觉得以前求学路上的几次转换终于没有白费。
概括地说,我们的工作是为公司的投资决策及日常运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主要包括:全程参与投资项目的战略策划、架构设计、谈判磋商,交易文件的起草、审阅、项目交割及投后管理;聘请外部法律顾问并在项目工作中与之保持密切沟通;深度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建设和日常业务的合规管理。
丝路法务工作的点滴体会
在丝路基金工作一年多,我的体会是公司内部法务工作与律所的工作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相当的差别。一方面,拥有作为法律人的基本素养,以及严谨的法律思维、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合格履职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有别于律所专注于某个执业领域,公司内部律师需要同时关注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内部律师首先已经要有足够的专业积累,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各种公司事务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压力点。在我们的工作中,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了解不同司法辖区的法律法规,熟悉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触类旁通、主动快速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此外,公司法务每天与商务团队的同事朝夕相处,从头至尾参与项目的全流程,面对的是法律和商业高度紧密的结合。 因此,深刻了解商业意图、准确理解商业逻辑的能力较之在律所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我还想特别谈一谈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在律所的时候,我一直被告知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是做好律师的基本功之一。这一点对于公司内部律师同样至关重要。在工作中,公司其它部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法律需求,如果内部律师能够敏锐地理解这些问题,并且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就会获得同事的认可和尊重,并建立一种持久的相互信赖关系。在开展对外投资的项目中,内部律师更是常常和商务团队并肩作战,一起参加谈判,同步讨论各项问题。当面临各种工作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运用简洁有效的口头或书面沟通提供法律意见,是公司法务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
公司法务在工作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和外部律师的合作。由于丝路基金的投资项目结构复杂,涉及一带一路不同的司法辖区,我们常常需要聘请在相关行业或地区有经验的律师来协助开展工作。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和业内很多优秀的外部律师合作。在我看来,能够与各个领域的顶尖律师共事是一种享受和特权。由于熟悉律所的工作方式,我们努力做到准确界定外部法律顾问的工作范围,给予明晰的指示和要求,以便其提供最符合公司需要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好公司内部的沟通,帮助大家了解外部律师的工作习惯和收费方式,以便获得其他部门对外部律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在丝路基金这样一个有使命感和创新精神、团结向上的平台工作是作为法律人非常值得珍视的机会。今年6月,我非常荣幸地被法律界权威杂志《亚洲法律杂志》(ALB)评选为2015中国15名最佳总法律顾问之一。我以为,这一荣誉并不只是针对我个人的,更充分肯定了丝路基金作为一家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对内部法务工作的高度重视。
追求“三位一体”
当然,不论工作多么有成就感,对于我而言,职业的发展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几年前,我在某次转换工作之际,曾在写给同事的告别语中描述了自己对生活设定的目标:做一个好的律师、好的妈妈和有趣味的人(be a good lawyer, a good mother and an interesting person)。到今天,能够做到“三位一体”仍然是我每天的目标和挑战。
为了能够让自己内心不贫瘠,不被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耗干养分,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阅读。可能是工作的原因,也由于之前的学习、生活经历,我喜欢看涉及世界不同文明历史的书,特别是宗教和文化在地缘政治的动态发展的作用。92岁的基辛格写的《世界秩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老先生凭借独家的均势理论,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笔触梳理了各文明的历史演化脉络,兼以他无人可比的从政经验,使得《世界秩序》成为他本人、乃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巅峰之作。
另一本令我膜拜的书是刘慈欣的科幻三部曲《三体》。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大刘的铁杆粉丝。他的作品带着广阔的宇宙视阈,关注地球文明乃至宇宙文明的终极关怀,既有惊人丰富的技术细节,又蕴含着深切的现实观照和人文情怀。读《三体》两遍,他的思想里惊世骇俗的前卫性和启示性令我深受震撼。
工作学习之余,我最大的乐趣是两个儿子,他们一个十岁,一个七岁,正是可爱的年龄。虽然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很不够,我欣慰的是,孩子们都视我为好朋友,愿意和我分享他们所有开心和伤心的事。他们也非常理解妈妈工作的繁忙,常常宽宏大度地原谅我在工作累了之后对他们的各种不耐心。
人生不必只走直道
记得当年初入大学被送去军训时常听到一句话: 经历就是财富。当时主要用这句话来安慰我们“浪费”在军校的一年青春。之后的二十多年一路走来,日益感到这句话的智慧。就我目前为止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而言,众多的起承折转,不停地变换物理位置和心理视角,主题词似乎就是“转折”: 从中学里学俄语,到大学学习ABC,从主修经济、金融转到国际关系到法律,从国有大银行当banker到成为律师,从北京到纽约再到北京,从律所到公司内部法务。在这些充满转折的成长岁月里,我仿佛总是在从头学自己以前不会的东西,不停地在追赶新设立的目标,而迷惘、挫败感、压力感的陪伴是常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逐我始终行走在路上?想来应该是对未知事务和新世界持续的好奇心。葆有这份好奇心使得我可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地去积累知识,充实阅历。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这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道理吧。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韧性和定力。当路上的风景不断变换、展开,我们渐渐学会自我认可,学会从容和自信。
《法务芳谈》由朱华芳主笔/主持,致力于搭建律师与法务交流分享的平台。如您对《法务芳谈》栏目有任何想法、意见、建议,欢迎点击文末右下角评论留言,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朱华芳个人微信与朱律师交流。
查看往期朱华芳律师的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