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几天,章子怡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终于开播了。
大家吵吵嚷嚷的,比起期待,好像都带着几分奚落,内容全都大同小异,枪火一面倒向章子怡。
其中,被频频提及的一个词,是“下凡”。
这词挺值得玩味的。
表面上,说的是在这以前只演电影,跟张艺谋、王家卫等大导演都合作过的章子怡,忽然从大银幕跑到小荧幕去演戏。
内里呢,这话里又暗示着一条鄙视链。
我们一直以“大银幕”、“ 小荧幕”来区分电影和电视剧。
这个大小之间好像慢慢地被默认为,电视剧更多是在迎合观众的品味,它比电影要低端,电视剧演员也比电影演员要低端。
所以,大家才会说章子怡去演电视剧是在“下凡”。
但讨论的焦点从一开始就错了,作为一名演员,章子怡怎么不能“下凡”了呢?
无论是演电影,还是演电视剧,演员在做的都是塑造角色。
秦昊主演《隐秘的角落》也是从优质电影演员转向电视剧演员,为什么那时候没人说,反而一片褒奖呢?
所以,一切的根源,这个“凡”,其实压根不在于章子怡演的是电影还是电视,而在于——
章子怡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上阳赋》,并不是一部优质的作品。
《上阳赋》
《上阳赋》改编自小说《帝王业》,它是一部女性视角的作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女主戏。
大女主王儇的设定,是名门贵族。
王儇是上阳主,琅琊王氏之女,母亲是长公主,父亲是当朝丞相,皇后的侄女,相传得王氏之女就能得天下。
女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及簈礼极为盛大、隆重,仿佛女帝登基现场。
原著的主线设定,我们也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
女主王儇原本有喜欢的人,但因为政治联姻,跟庶族出身的豫章王萧綦走到一块。
在经历磨难后,两人相爱,最终联手成就了帝王业。
前几年,我们早就被《芈月传》、《女医明妃传》、《如懿传》等轰炸过一番了。
原著女主的玛丽苏设定,套路的大女主戏,这些都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上阳赋》没有给到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它既有想要做一部正剧的野心,但又不想舍弃,也没有去优化原著的一些玛丽苏设定,这两点其实是无法兼容的。
什么都想要,就很容易导致什么都没做好,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整部剧都处于一种矛盾、割裂的状态。
典型的大材小用

《上阳赋》割裂在哪呢?
这要从它的优点开始聊起——
跟很多靠流量演员+IP批量生产的古装偶像剧相比,你不能说这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烂剧,它在制作上是花了心思的。
《上阳赋》看起来是正剧的质感,嗯,虽然只是看起来。
它的硬件配置,大多数做得让你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比如,服化道都很精美 。
场景布置考究、大气,拍远景不露怯,能把观众带到古代的氛围里。
在色调,摄影,构图,运镜上,也比较考究。
它没有采用厚重的磨皮滤镜,能比较真实地还原演员的皮肤肌理。
调度并不单一,有不少俯拍、留白、剪影等镜头。
场景的过渡还会采用一些有意境的空镜,带有几分写意。
还有选角上,《上阳赋》没有选择流量演员,增加自己的话题、热度。
而是选用一众实力派演员,比如于和伟、惠英红等。
但这些硬件配置上的优点,说来还挺讽刺,放入到《上阳赋》里反而变成一种大材小用。
就跟你打开了一个漂亮的礼物盒子,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一样,还不如直接给一把空气,那还更解气些。
先说演员吧。
原著里,女主是15岁的少女,说自己原本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郡主。
配角谢宛如(左小青饰)也是才到出嫁婚配的年纪。
老戏骨的演技自然没得说,但演员的年纪和原著的角色不匹配。
你明明穿38码,偏偏要去挤35码的鞋子,穿着都不舒服,看的人又怎么能入戏呢?
这样一个班底,给演员一部跟他们年纪适配的剧,那才能叫锦上添花啊。
剧情上,《上阳赋》也无法支撑起一部正剧的厚度。
里面权谋就像是幼儿园小朋友在过家家。
它怎么体现权谋相争的呢?
先被刻画的是后宫。
皇后设计让自己的儿子(太子)跟自己的侄女(女主)生米煮成熟饭,因为都说得王氏之女得天下。
结果呢?
太子能把谢宛如认成是女主,煮饭都能煮错食材。
放到其他宫斗剧里,这皇后和太子大概活不过三集吧。
女主父亲有意谋朝篡位,计谋就是让太子递失传已久的玉玺给皇帝,在里面放毒,毒害皇帝。
皇帝昏迷,太医被女主父亲逼了两句,就改口说是谢贵妃的酒里有毒。
也不用怎么查案,罪立马就给谢贵妃和三皇子定了,立马暂由太子监国,女主父亲摄政。
全都是一句话的事。
传说中的谢王两族分庭抗礼,谢家被王家那么一搞,立马就垮台了,毫无周旋的余地?
还要用谢贵妃的死来保全三皇子?
这里面有什么权利斗争的险恶吗?
下个毒就能掀翻整个朝廷了。
之后,女主父亲想拿到军权,他的计谋就是用女儿喜欢的三皇子威胁女儿,然后让她跟男主政治联姻。
无论是皇后,还是女主父亲,权谋全靠嫁娶女主就完事了,这就能叫权谋了?
不如直接说的女主者得天下算了?
这些儿戏的权谋,并没有把朝堂、后宫的险恶铺起来。
反而让之后的主线剧情,女主跟男主一起取建立帝王业这件事,失去了该有的戏剧张力。
不讨喜的女主
再说到女主的人物设定。
她的角色光环极其强大,整部剧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围绕着她打转的,仿佛她才是整个世界的地心引力。
这样的人物设定,跟正剧也不在一个维度范畴。
里面重要的男性配角几乎都喜欢女主:
太子想娶女主,生米煮成熟饭不成,太子之位因此都快保不住了,还嚷嚷着爱女主,惹皇帝生气。
三皇子喜欢女主,两个人是青梅竹马,互相爱慕。后来两人被拆散了,三皇子知道女主遇害,立马离开奉旨守护的皇陵。
就连最早出现向男主寻仇的反派人物,贺兰家少主
他在绑架女主后,对她多次上演霸王硬上弓未果,已然显示出对女主的欣赏(原著里他之后也喜欢上了女
这种与生俱来的偏爱,还不只是爱情层面的,里面其他角色,比如皇帝,女主哥哥、婢女等都很喜欢她。
女主母亲为了女主的爱情,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女主和三皇子去私奔。
我们不是说大家就不能喜欢女主了,但你要告诉观众,女主身上有什么魅力啊?他们为什么都喜欢女主啊?
这种仿佛女主就是天选之女的设定,是无法让观众看到女主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跟女主产生共情的。
你不能透过大臣在及簈礼上的几句“气度不凡”的夸奖;
婢女目不转睛地看着女主翩翩起舞的情景;
或是太子、贺少主强奸未遂的情节,去彰显女主身上所谓的魅力。
这些是空洞的外物,最多只能体现美这件事而已,它们体现不出女主身上的性格魅力。
前面8集,你在女主身上甚至看不到她之后会成就帝王业,心怀天下的清醒、智谋和大局观。
一个是私奔的情节。
女主知道母亲放自己走,母亲之后肯定会受父亲的责难,她的父亲是为了权力可以出卖女儿的角色。
但母亲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后,女主就去私奔了。
女主为了三皇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但为了爱情能够牺牲自己的母亲?
这种自私的性格,又怎么会做到角色设定中的人见人爱呢?
还有大喜当日,将军为了不受权谋控制,利用边关告急,没有洞房就出城。
女主逼问将军的手下何为大局——
“婚仪不成,不告而别(指将军),远赴皇陵,弃我而去(指三皇子),夺我所爱,联姻军权(指父亲),可也是大局?”
“我下嫁于一一介莽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难道不是以大局为重,难道还要让我忍气吞声吗,心甘情愿去蒙受这奇耻大辱。”
女主口中的“士族相争,权谋夺利”,让她享尽荣华宠爱,她是吃士族红利的人。
而且,她为了救三皇子选择结婚,哪怕是被迫的,哪怕古代贵族、庶族等级森严, 那结果也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
这些她都意识不到,她只是觉得委屈,于是将一切的情绪发泄在外人身上,只有贵族的骄横。
女主的蜕变,按理说是从选择救三皇子开始的。
她发现自己天真,发现权谋之争,说“这才是我的及簈礼”,可婚礼上的这一番话,说明她依旧困在一个小情小爱个人格局里,从始至终想的只有她自己。
就算这个剧情是为了女主以后的成长,甚至是为打破固化的等级观念做铺垫。
然而,局限于这样视野的人,哪怕再怎么成长,后期要蜕变成为帝王,也是很没有说服力的。
当然,后期剧情有在体现女主聪明的地方。
但你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女主的人设立起来,后面给到她睿智的设定,这时补救已经晚了,大家很难再喜欢上女主。
更别谈那都是一些老套的情节,生怕你不知道女主有这个设定似的。
比如,贺少主强奸女主的时候,女主用发钗抵住自己的脖子,说出自己对他的利用价值。
还有女主利用失火逃跑,发现逃不出去,就让男主的手下先走,通风报信。
越看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连女主的光环,它都是一种工具。
一个没有独特个性的女主,自然就很难让观众喜欢了。
连女主都不讨喜,那后续谈什么故事呢?
节奏拖沓不等于正剧
最后,想说《上阳赋》一共68集的长度,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情节有多丰富,而是它的节奏极其拖沓。
故事的引子,光是刻画女主从天真少女到了解权谋,就用了6集的时间。
那这6集都演了什么:
只是我们前面讲的,交代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太子误认事件,皇帝被毒事件,以及政治联姻的开始。
也就是儿戏的权谋,玛丽苏的设定。
而且,里面很多背景都通过旁白来一笔带过的,明明用1-2集就能够讲完的事情,却花了3-4倍的时间。
真的,《上阳赋》从一开始就弄错了。
不是集数多,节奏拖沓,就是正剧。
薄弱的情节,玛丽苏的设定,只会让68集像裹脚布一样,变得又臭又长。

不是有一群老戏骨在支撑,就是正剧。
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少女天真,减少演员被诟病的可能。
它硬是要从头开始讲起,一讲就是6集之多,只会更让观众感觉到角色和演员之间的违和。

不是硬件做得好,看起来有质感,就是正剧。
那不过是虚有一个华丽的空壳罢了,再美丽的花瓶你在上面插的是假花,它也不会有生机。
这些道理,望各位创作者周知。
配图/《上阳赋》
音乐/《悲怆奏鸣曲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