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医院如何求新求变?

“就我所了解的来说,因为新冠肺炎的影响,许多医院的业务、门急诊量、手术量、出院量等等,和去年差距在10~20%左右,医院业务收入也减少10%左右。”
近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接受“医学界”专访时说到,他认为这一切对医院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医务人员的收入等等,都有影响。那么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管理者,他是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
新冠疫情影响医院业务量:
呼吸科、儿科下降最明显,业务量缩水30%!
“呼吸科、儿科首当其冲。”郑院长直言。
据其介绍,疫情后,大家都戴上了口罩,虽然不方便,但从结果看非常有效。就呼吸科来说,由于国门内“有效隔离、手卫生、有距离社交防护”做得比较到位,呼吸道传染疾病有明显改善,发病低、炎症少,门急诊量下降30%。
此外说到儿科门急诊量,同样的,以往每到秋冬季儿童感染率蛮高,但2020年秋冬季,由于戴口罩等措施,呼吸道感染、哮喘明显下降,包括由于儿童的夏季冬季胃肠道疾病,也大幅减少,减少幅度在30~35%!”
此外,诸如五官科、外科等也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对于上海的三甲医院来说,很多患者都是来自外地,而新冠疫情挡住了很多外地患者的就诊需求。
“就外科来说,我们医院跟去年差别不大。”郑院长介绍主要原因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会有反弹现象。
对于疫情导致的关于医院运行的一系列影响,郑院长的看法是“并非坏事”——“总的来说,这是相应的一个疾病谱的调整,也是一个正常的正态分布。”
他解释,门急诊量等下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现象。与此相比更重要更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是,通过这次疫情应对,医院摸索出的对于医院长远发展更加有益的探索。
从门禁式管理到发热门诊建设,
疫情倒逼医院加速现代化医院管理
在郑院长看来,医院为了应对这次疫情而做出的诸多积极探索,意义重大,值得研究。
比如“医院预约门诊”,他认为尤其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加有序地用好公立医院资源,方便患者看病。
其次,医院门禁式、栅栏式、人脸识别系统等的现代化医院管理。在这次新冠疫情下,医院采取的陪护政策是:能不陪就不陪。新生儿、产房等特殊限制区域原则不设陪护。虽然这给医院造成一定压力,但反过来说,它有助于病房安静化管理、更加有利于医学治疗管理。
“我们希望给病人提供更加安静舒适、更加有效的治疗环境,这非常重要。”郑院长介绍,现在通过疫情中的实践,医院的陪护工勤人员的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以往都是第三方委托制,陪护方面虽说有规范,但也有欠缺。这次通过疫情,对所有陪护人员、工勤人员,医院做到了一对一的更加规范的管理,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益处很大。”
第三,就是发热门诊的建设。在发热门诊建设过程中,包括楼宇、管道、管控防护物资人员的增加,医院道口都有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员,仪器设备(尤其专门的CT配置)等——这也属于新冠疫情防控中获得的一大经验和成效。"我们认为还是要形成常规留下来,对于医院今后发展、后续进一步流程的完善、如何更加有利于发热患者的治疗和诊断,大有裨益。
第四,通过这次疫情,让医院更加清晰地感觉到了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性,“它可以解决随访工作和慢性病开药等工作,甚至可以包括皮肤科等科室的常规问诊工作,以皮肤科为例,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只需网络问诊结合照片,就可以诊断。”
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所有医院都更加充分认识到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院感全面上线升级:
投入数百号人力,支出费用翻3倍!
这次新冠肺炎似乎让全体医护人员全面意识到了院感防控的重要性,既有国家发布相关规章和制度,也有院长们开会三令五申强调院感防控,也有院长因院感防控不力被免职,也有一大批媒体宣传报道做文章……一时间,似乎让“院感防控”这个医界术语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今年在院感防护物资上的支出是巨大的,市一院的投入至少是往年的2~3倍。”郑院长说,并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是防护物资这块,按照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要求,每家医院需要储存35天以上的防护物资,但实际上很多医院会额外多准备1~2周物资;
其次是此外相关基本设置,如负压病床的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添置,如CT、超声、检验等;
“特别是核酸检测,投入确实比较大。”郑院长强调,今年检测过程中添加了大量设备,还有人员方面——感染科相关学科人员大量增加,“我们医院目前每日可达到5000份以上核酸检测能力,有40多名医技人员拿到核酸检测准入证,打造出了一支可以随时拉出去测核酸的300人队伍。”
由于在疫情初期投入大量精力,市一院还总结出版了一本书籍——《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与实践》。
《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与实践》
本书充分介绍了医院探索形成的关于院感管理的8个体系的建设——组织架构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指标检测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监督审查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正是通过这套8个体系的建设,市一院的院感防控管理得以强化巩固。
“我们打造了一支200多位院感督导员的队伍,由来自各个科室的相关医生和护士组成,这支队伍可以对各个学科的院感加以防护和督导。”郑院长介绍,此外在200人督导员队伍基础上,又精选出50位院感专员,特别对于重点区域、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加强院感管理,诸如血透室、重症监护病房、消毒供应室、新生儿病房、手术室等预防院感的重要地方。
此外,医院今年还拿出100万元院感专项基金,设立50个课题,进行相关的院感项目研究、改进和提升。
郑院长解释了这项专项基金的用途:设立新的院感规章制度、院感程序、防护措施,“要求有创新,要提出新办法来进一步推进。”比如医院内抗生素管理、消毒管理、内镜消毒、手术器械的消毒,高值耗材尤其是植入性耗材的管理。另外还有血透室的安全,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病房里的抗药耐菌感染等等。
目前,医院还主导开展一项工作,跟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合作,与上海交大医学院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等共同倡议,编制出版《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院感管理的上海专家共识》,包括对院感的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行政职能及其所赋予的相关管理措施等,特别是院感管理人员的职业通道,都会在共识里有提到。
据了解目前初稿已经基本完成,将于春节后开新闻发布会,郑院长称赞了这个上海版共识:“源于国标、高于国标,会推进相应的院感管理工作。”
疫情后大医院如何谋求发展?
聚焦专科专病 & 疑难杂症
对于市一医院的未来发展,郑院长很明确要两条腿走路,要进一步推进专科专病建设和聚焦疑难杂症方向。
先说专科专病。
专科专病建设是综合性医院加强学科建设、以特色技术赢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临床专科专病建设,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郑院长说,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病种里,市一医院有23个病种治疗占据领先位置,有的排序前三,有的排序前五,医院管理层在讨论要更进一步发挥这些有特色的科室的优势。
据了解,医院的眼科、血液科、泌尿外科、男科、心脏科、骨科、消化科等,均属于优质专科,其中眼科更是享誉全国,是我国最早治疗眼底疾病的单位,也是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擅长诊疗复杂的眼底病;再比如血液科,这是上海市骨髓干细胞移植最多的单位,保持着年龄最大骨髓移植的记录,也是大年龄组移植成功率最高的单位。
据了解,接下来血液科将会进行大量临床III期研究,包括靶向免疫等相关药物,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抗病毒的效果等。
再说另一条腿——疑难杂症。
“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把疑难杂病作为治疗方向,这毋庸置疑。”郑院长说,并介绍市一院在三年前已经开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一体化监护管理,特别是加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已取得诸多疗效。
此外医院在ECOM应用上已积累一定经验,培养出很多人才,“这次上海市公卫中心抗疫五大天团,其中的俞康龙天团就是来自我们医院的,我们的ECMO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但团队在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郑院长告诉“医学界”,通过统计学数据发现在2020年,从外地赶来市一院治疗的重症病人明显增多,病源遍布全国各地。“我相信这是我们在重症病人救治能力的直接彰显。”
当然,论及医院的未来发展,除了专科专病和疑难杂症,郑院长还特别提到三方面:
大力提倡微创、介入、内镜,以及无痛治疗。在疫情期间,医院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完成200多例手术,脊柱机器人系统完成脊柱手术30余台。
开展无创治疗、舒适化治疗,保障在这些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痛,也包括手术后、围手术期的无痛治疗。
大力提倡新技术、新治疗、新仪器在临床中的应用。医院2020年率先在华东地区启用首个标准化X Ray-Free绿色电生理导管室,并顺利完成一台“绿色”电生理射频消融手术,据了解,电生理治疗效果更为低害、安全、精准、高效,全国目前仅有4家医院配备。另外,沪上首台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术也在市一医院顺利完成。
“我们是三级医院,是以看疑难疾病、复杂疾病、重症疾病为主的。”郑院长强调,同时表示,医院提出的概念、理念,都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要把最好最新技术运用到临床,最终通过这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有效性。
关于未来发展,在市一医院的内部文件上有这样一句话:
“十四五”期间,医院将进一步对标对表国内外最一流的医院,选择标杆医院进行精准对标,在创新技术、创新转化机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慧医院等方面全方位学习提升,并引入有温度的患者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院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文末有彩蛋😀
郑院长分享的3个管理经
第一,找准出发点。我觉得对于医院管理者,一定要想明白并坚持把“生命至上 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这场新冠肺炎,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才会保障我们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不会偏离方向。
第二,明确发展战略。医院发展一定要遵循“三高”原则: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高满意度就医、员工高品质生活。其中员工高品质生活,具体拆解就是这三句话:处处充满爱、医院有温度,待遇合规涨、家庭有地位,公平给机会、干事有舞台。
第三,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应急医疗队培训和准备,要建立一只常态的、有效的、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医疗应急队伍,要居安思危,常备忧患意识。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