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老湿的第97篇原创
10年前,智能手机界尚未被 iPhone 一统天下,还有一股叫 webOS 的清流,令一小撮爱好者如痴如醉。如今已经名满天下的科技媒体们,当年尚未发迹,数码爱好者们的聚集地也不是 B 站知乎,而是一个个独立的论坛(可能很多年轻人已经没听说过 BBS 这个东西了)。
(少数派办公室的手机墙,浓浓煮机味,你认识几个?)
当年,我常混的一个 webOS 主题论坛,叫做煮机网。熟悉到什么程度呢?10 年后的今天,煮机网已不存在,而煮机的域名 zoopda.com 我都不用搜索、能直接手打,历经10年、哪怕煮机已经消失,仍然记在脑海中。
(煮机网当年还做过webOS的民间应用商店)
后来「煮机网」进化成「少数派」,经过 8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特殊的科技媒体,没有之一——所有内容都从作者的使用体验出发、不为盈利妥协,有数百人的巨大作者群(并且很多作者都是煮机+少数派社区里面的死忠粉),编辑部不像其他大型科技媒体那样臃肿,永远维持规模小而美。
我和少数派的创始人老麦,其实算是多年网友,但从来没见过。最近我对于科技内容的写作以及商业模式,有一些困惑,所以趁着前几天回深圳,就把老麦约到星巴克聊了聊天,之后顺便去「少数派」的办公室转一转。
(这里送大家一个星巴克小技巧:去星巴克是可以「砍价」的!你可以要求买蛋糕送咖啡,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成功,买三四十块钱的蛋糕,就会送你一杯近四十元的咖啡。原因是星巴克对门店的蛋糕点心销售有 KPI,你这样算是帮店员的忙。)
虽然和老麦没见过,但多亏老麦常年照片当头像,一进咖啡馆,我就马上认出他来。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开始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从我的角度,记述老麦对我的提问的回复。

01

科技媒体如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招聘」是我最头痛的问题,因此对老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老麦提供了「少数派」的招聘思路:
少数派目前的全职或兼职员工、以及内容作者之中,很多都来自于少数派社区、甚至煮机网时代的论坛网友。这批人员的一个特点是,对于科技数码内容有天然的兴趣,有激情也有能力创造出优质的内容,同时对这个社区也有强大的忠诚度,身上自带一股「少数派味」。将这一批用户中的优异者转化为少数派的员工,是一个很自然的做法。
但少数派在早期,也遇到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被老麦「收编」后,从「优秀内容创作者」转型为员工、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其产出质量却直线下滑,再无当初的灵气。最后这批员工陆续离职。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兴趣爱好一旦变成工作,就会面临「自主性写作」到「强制性完成任务」的转变,质量下滑在情理之中。
如果让社区成员「全职写作」行不通,那么「兼职写作」如何?
事实证明,在少数派的社区内,通过支付稿酬的方式约稿,完全可以获得数量充足、且质量过硬的稿件,并且这些作者具有大量专业知识以及充沛的写作热情,字里行间都带有少数派原生的极客气质,稿件质量在科技媒体圈都算是一流的。说实话,「少数派」的稿酬并不是最高的,但后续还有一条长长的链条——将作者的文章制作为付费教程、甚至图书出版,走到这一步,作者通过原创文章获取的实际收入就颇为可观了。
「少数派」的兼职作者规模有多大呢?老麦和我说,有300 到 400 人。这个数量完全足够支撑少数派的内容需求。同时,由于社区的不断发育成长,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人员也会不断更新,是不会枯竭的内容源泉。
这就是社区的力量。
(「少数派」编辑们的办公条件,秒杀绝大多数程序员了,我很羡慕)
经过多年的社区供稿合作,「少数派」的内容生产流程已经相当完整和自动化。目前「少数派」的办公室里,有约十余名全职员工,另有十五名左右的远程全职或兼职。在办公室全职员工中,有 4 人负责技术开发、1 人负责商务,实际负责内容生产的领域编辑仅 7-8 人。以这样的规模,做出少数派今天的地位,其他科技媒体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了。

02

如何优雅的恰饭?
以我为例,我的公众号「古老湿」的盈利模式——写文章吸引流量,然后为广告商做推广赚钱——其实就是绝大多数网络媒体的基本盈利方法,媒体的影响力越大,这种盈利方法越根深蒂固。
毕竟,拿了钱,就要替人说话,有的人甚至假话也会说。例如去年游戏up主敖厂长为国产游戏粪作「大圣归来」叫好,被网友喷到差点退坑,最终道歉并删除视频。
所谓「恰烂钱」,就是这个意思。
(敖厂长从2008年开始做游戏视频,是游戏up主中很良心的一位,但依然无法逃过「恰烂钱定律」)
对于绝大多数媒体来说,恰烂钱虽然难受,好歹有钱拿;不恰烂钱,心里舒服了,却活不下去,甚至会引发厂商的诉讼(例如我骂百度后被起诉、皇太极骂拼多多被起诉等等)。媒体如何处理和厂商的关系?这是我问老麦的第二个问题。
老麦的答复,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将文章的焦点集中在厂商,显然会产生两种情况:
第一,缺乏用户角度,对「金主爸爸」必然有倾向性,进而损毁媒体宝贵的信誉,大量标榜客观、公正的媒体,皆在此翻车;
第二,一旦开启喷子模式,容易导致上文所说的诉讼风险。
「少数派」的定位是为 C 端用户提供数码科技指南,大量文章来自于社区,所有文章的出发点均为用户的主观体验,不涉及对厂商本身的评价。直白的说,只是一群消费者在交流使用心得,仅仅讨论产品如何使用、以及怎么使用,不涉及到对厂商的褒奖或批评,更不会涉及各类科技时事新闻的评论(其实「少数派」还是有科技时评的,但非常少)。
(少数派2楼loft的录音室,这个罗马竞技场模型据说拼了好久)
这样的定位,让「少数派」站在一个非常精妙的战略地形:最大限度的靠近用户,同时和厂商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而不至于过分接近导致丧失客观性。把马云那句名言拿过来改一改,也颇为合适:要和厂商谈恋爱,但不要结婚。
当厂商找到「少数派」进行付费推广的时候,「少数派」会要求对方提供产品以供测评,然后就作者的实际使用体验进行创作,并不会把黑的说成白的,同时会在文章上标记「广告」以明确该文的利益关系。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虽然是付费推广,可读性仍然很高,能保持很不错的阅读量,对厂商来说也很划算,与传统软文硬广有天壤之别。
同时,「少数派」的广告服务是以文章篇数而非推广次数为单位,也就是说,厂商付费购买的其实是「少数派」的文章而非推广服务,即便日后取消推广计划,厂商仍需为文章付费。对比绝大多数网络媒体,「文章」这个核心产品一般都被当做赠品,导致媒体逐渐沦为为广告公司而非内容生产部门。

03

媒体最大的成就,是保持独立性
媒体要保持独立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不可能一边拿人家的钱,一边骂人家。
老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直接:将「少数派」的广告收入,维持在 50%以内,如果广告收入增长了,就必须同步的把其他收入(目前包含实体电商收入、付费内容、软件销售等)也提高上去才行。
之所以人为限制广告收入,是为了保持少数派的独立性与收入稳定性。将广告收入限制在 50%以内,意味着各种推广合作需要审慎对待、而非全盘接受。坏处是牺牲了短期的经济收益,好处则是让自己不受制于广告主,无论是哪一家厂商,其在「少数派」营收中的占比都不大,不会出现整个公司的收入都依赖于少数几家甲方的情况。
(少数派的周边,一直维持很高的审美水准和工艺质量,什么徽章、记事本、鼠标垫等等,我主动找老麦要了一大堆)
收入中的这另外 50%,可能代表着少数派未来更重要的方向。同时,这部分收入保障了「少数派」的营收来源不过分集中,让整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始终处于比较安全的范围内。
说到底,能不依赖甲方地独立造血,才配谈独立性。

04

最后
这次深圳之行与老麦对谈,可能是我最近几个月收获最大的一次谈话。同为媒体人,老麦对媒体、资本、公司经营的理解,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能做成这样一家风格独一无二、几乎没有同类型竞争对手的科技媒体,是因为老麦做过多次「正确而困难」的选择。老麦在快钱和慢钱之间,几乎总是选择慢钱,这一点极其牛逼。
在临近分别之时,我和老麦说起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的一段著名台词:
「现在我来到了人生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是正确的道路。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难了。」
不要贪快钱,要做「正确而困难」的事情。这就是人类之中的「少数派」。

#这是最硬核的科技财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