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家钱学森曾在2005年问过温家宝总理的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20余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试图寻找答案。
1992年,我以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读于杨振宁教授所任教的物理系。石溪物理系一直在全美名列前茅,我当时同学中不乏各省高考状元,北大、清华、中科毕业生,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等,可我经常观察到一个现象:
我们大陆同学很少在课堂上或研究中提问。如果你略微了解科学研究,一定知道提出一个好问题有多么的重要。
我们都非常会解决别人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问题呢?
1997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也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做科研,包括我的一些同学依旧在做科学家,他们都很聪明,更是勤奋,但我知道:
如果我们能被更早的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或者说问问题的能力,我们能够走的更远。
人才的培养、伟大科学家的诞生,关键还在青少年的教育上。
说这番话的是丁建中先生,普顿教育创始人,除了这个标签外,他还有一些其他标签,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博士、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运动狂人,不过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个人更喜欢的标签是“最喜欢和学生们聊天的老留学生”。
在过去的7年里,丁博士和他的团队在深圳做出了最多的美本TOP30录取(包括2018年深圳唯一的一枚哈佛,以及MIT、Caltech、哥大、宾大、杜克等顶尖学府),但低调务实风格的普顿依旧只是深圳留学圈内学生和家长的传说,直到今年初传出普顿教育将负责2019 RSI@MIT中国大陆学生招生初选工作的消息,才将普顿推到了全国留学圈的风头上。 
笔者被丁博士的教育初心深深打动。然而,如何才能升学能力两手抓,培养既能拿到名校Offer,又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未来青年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地区的普顿教育创始人&总裁丁建中博士。
丁建中 Jay
博士, 美国普顿教育创始人兼总裁。
一开始,丁博士就摆明立场:他不大相信什么名(爬)校(藤)秘笈或方法论,因为他觉得那些“爬藤秘笈”大多数是“术”而不是“道”。笔者虽然见过不少顶级顾问,也采访过不少牛娃,却是甚少遇到拒谈方法论的,也是增添了不少好奇心。为此丁博士分享了三个小故事。
以下根据分享内容整理,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呈现。
冲世界名校
千万别瞎套“方法论”
故事一:教高尔夫的两种方法
除了做教育,我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兴趣爱好就是打高尔夫,我自己也通过了美国高尔夫PGA教练的比赛能力测试 (Playing Ability Test)。 有时候我也开玩笑说,是孩子们“害”我没能成为顶级高尔夫球教练。
既然谈到高尔夫,因为自己曾经身体力行的潜心研究,并且也接触过几个世界顶级的职业高尔夫球教练,我可以有把握的说,高尔夫球教练大致分为两类:
  • 一类是我们叫做“method teacher”,就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或方法论,然后会把每个球员往里面套,严格按照他们的方法去训练挥杆法
  • 另一类我们叫做 “player teacher”, 他们会仔细研究每个学生独特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然后努力激发学生的优势,尽量降低缺点,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符合高尔夫挥杆基本原则的、可重复的挥杆法。
相比于“method teacher”,我从来是更赞同"player teacher”,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尔夫教练大多数是player teacher,比如Harvey Penick(我顺便推荐一下Penick 的一本书,Little Red Book,无论你打不打高尔夫,这本书对你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大帮助)。
在指导学生申请美国大学这件事情上,跟高尔夫教练一样,大致也有两类指导老师,一类是把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套,另一类是发掘学生自己的热情和特质,让学生做到最好的自己。骨子里我是不大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的,除非“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也算是方法论。
就像每一个成功的高尔夫挥杆都符合一些基本的物理原则,比如forward shaft lean at impact,每一个录取美国名校的学生身上都有一些基本规律,比如 “Round and Point(圆和尖)”。
Round(圆)就是说你必须非常全面,你的GPA,你的年级排名,你的SAT1和SAT2的成绩,你的托福成绩,你AP课程数目和成绩,你的学校和课外活动等等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而这个Point(尖)就是你的独特之处了,这个独特之处可以是你不同寻常的经历,你傲人的GPA或者标化成绩,你富有含金量的奖项,你参加的特别暑期活动等等。
作为一个称职的大学升学顾问,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性格倾向,帮助他既能做到“圆”又能做到“尖”,我们先从培养孩子的“尖”来讲。
高中生做科研
 并不是个笑话
故事二:美国国家实验室里的高中生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做研究的时候,一个名叫Kurt的美国高中生暑期跟我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生物物理实验(他的爸爸也是一名科学家),那时候我很惊讶,暑期他不开开心心去玩,在这里干什么啊?
跟他爸爸聊天之后才知道,Kurt从小就不像一般的美国孩子,他半点儿不喜欢橄榄球、棒球、足球等运动, 反而就是天天在家鼓捣各种科学实验,所以他爸爸暑期就把他带到实验室来做我的小助手。
但高中生真的可以做科研吗?我开始的时候心存狐疑。
不过,很快Kurt就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没有道理的,他不仅能够把我布置的实验任务很好完成,而且自己花大气力去学习那些他还没有学过的、但研究中涉及的知识。
暑期结束之后,Kurt把他的研究成果整理并参加了美国的SCIENCE TALENT SEARCH (STS,美国最负盛名的科学竞赛之一,原来的英特尔科学天才奖,2017改名为 REGENERON STS再生元科学天才奖)并获奖。
Kurt后来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如今已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名教授。

▲在实验室做暑期环境科研项目的学生
高中生Kurt的故事倒是给我这个博士生上了两课:第一,建立在兴趣基础上,高中生可以做科研;第二, 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化学习)是最有效果的学习方法之一。做科研是做项目,就像小孩子搭建一个乐高模型一样,就像游戏设计师架构一款游戏一样。
而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和一个愿意指导帮助学生的老师和平台。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关注美国是如何系统的培养有兴趣、有天赋的高中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关注到RSI(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一个由美国“核海军之父”Rickover先生于1983年成立的民非机构CEE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与MIT合作主办的高中生暑期科研项目。
当我准备回到深圳的时候,一个想法就是引进RSI和类似的平台让更多像Kurt这样有兴趣、有天赋、愿付出的大陆高中生做科研。
于是我在2014年把RSI引进深圳,并负责选拔了两名深圳学生参加了RSI@MIT,随后又帮助促成CEE在清华成功举办了从2015到2017连续三年的 RSI@清华,也利用自己在美国教育界、科学界和工业界的人脉关系,让更多“老留博士们”帮助提升中国大陆学生们的科研和其他做项目的能力。
RSI清华开幕式合影
1
陶哲轩和张锋参加过的RSI,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殿堂
虽然RSI名声在外也是科研类暑期项目中的爱马仕”,但许多家长或学生看到的只是RSI学员傲人的大学录取成果1984-2016年的RSI学员中74%哈耶普斯麻美国五大顶级学校录取或许很多名声在外的校友包括12岁就参加RSI的华裔天才少年、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或者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发明人、MIT最年轻的华裔教授张锋但其实主办方CEE35年如一日的执着于RSI,是为了给众多热爱科研的学生们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
▲1984-2016年RSI学员升学数据统计
邓同学,RSI@MIT 2014, 哥伦比亚2019
在教诲中坚定了人生的志趣方向:RSI不仅有MIT教授指导具体项目,还有带领学生走过夏令营日常的专职导师,自身也是极具优秀的教授。我的导师经验丰富,眼光独到,十分了解青年人的心理,一席话就能解开长久的心结。短短六周,不仅是学术上的拼搏,也是一场对三观的打磨和锤炼。
 庄同学,RSI@清华2016,MIT2021
我在RSI听到了Prof. Wolfgang Ketterle对他工作的介绍。更有幸跟他一起吃了饭,就坐在他旁边哈哈哈。他是一位MIT物理系的教授,也是200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说MIT是一个非常friendly的环境,他在那里做研究非常开心。我非常尊敬他对科学的追求,和为人和善的性格(personality)。所以开始了解MIT这个学校,并最终决定申请MIT试一试。
2
在RSI的六个礼拜,正是美国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型
除了极高的筛选率,RSI的成功与项目本身的优质内容分不开。RSI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持续6周的项目是如何安排的:
读一本人文书 
最开始四天,每个学生都要求读一本人文书籍。比如在2017年夏天,学生读的是 《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位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
读完后有一个小的essay competition(小作文比赛),目的是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未来的学习与研究。
为什么要让SETM学生读人文书籍呢?目的是让他们更好懂得科技和人文的关系,学会沟通。
▲《Frankenstein》书籍封面
▷研究一个个性化课题 
第二周到第五周,学生会跟着指导教授投入到为期四周的个性化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中,研究方向涵盖所有STEM数学、自然科学、工程、计算机等。
由于RSI跟MIT合作关系, RSI的往届校友及MIT教授会来教所有课程。学院也会根据课题、导师在哈佛、MIT、Broad Institute, 或波士顿当地的公司做具体的研究工作。
RSI清华 学生做实验时休息片刻
▷ 邀请诺奖级教授演讲 
整个项目中,RSI每三天或四天会组织一次guest lecture series(客座教授讲座)。届时,CEE会邀请包括诺贝尔奖金得主,大学知名教授,科技或其他行业的领袖给学生做演讲,让学生能够跟这些卓越人士有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 
RSI清华 教授讲课
▷完成研究论文 
项目的最后一周,学生会完成他们的研究论文,然后论文答辩。
这是RSI项目的核心一部分,毕竟大多数学生没有这种经历,而未来他们无论是做科研和其他,这都是必须学习的一课。
问题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会说:我对科研并不感兴趣啊,该如何培养那个“尖”呢?下面这个非典型、甚至有点“不务正业”的深圳R同学的故事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所谓牛娃
就是做到了足够“尖”
故事三:被哈佛录取的非典型牛娃
第一次见到R同学,还是在他高一的时候,没有什么傲人的成绩、也没有太多亮眼的活动,可我却一眼看出了他的不一般:
我们一起阅读了一段英文原版的柏拉图《理想国》的章节,他展示出了出色的英语能力,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和一股这个年纪学生特有的单纯和激情。
▲柏拉图的《理想国》书籍封面
我后来知道,他初中时候痴迷一款叫“minecraft” 的游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基本上没怎么写过作业,回到家就对着电脑处理我和几个朋友所开的Minecraft服务器的事情,中间有几个月还是盈利的,在这期间所接触到的服务器管理知识和中间为了开好这个服务器所要翻译和阅读的英语让我对计算机科学这个领域以及对于英语有了可能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了解”。
▲游戏Minecraft,介绍里说:你的每个决定和表达都会影响剧情走向
在高中的时候,他醉心于学校社团、充满激情的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组织十佳歌手大奖赛、新年游园会、学长团、模拟联合国…… 他热爱的活动他都认认真真的参与。
功利主义的人会问:学校社团对大学申请真的有用吗?
让我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务正业,我做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在申请中提到过,都被其他人当作是相当不重要而且应该被省去的事情。我其实觉得正相反。这些事情组合起来,在我的人生中成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过程,以至于我认为缺少这些事情,我不会是现在的自己”。
这个学生2018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美国哈佛大学校园
所以你问我,怎么培养那个“尖”? 我想说的是,follow your heart, 跟随你的内心,但是你不是浅尝辄止,你需要的是深入的做下去,很多时候是不要功利的算计的做下去,你需要给自己一个说法。
再回到那个“圆”和“尖”的问题,我们谈到了如何培养“尖”,但也不能忽略那个“圆”。其实,如何做好那个“圆”跟如何做好那个“尖”一样的不容易。为什么美国大学最看重一个学生高中时代的GPA, 道理很简单,他们通过GPA看到的是一个学生长期持久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说到底,无论是中国或者美国,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真正能够在人生这个马拉松胜出的人,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是一个能够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依旧做的很好、把自己挚爱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丁博士很少说他的申请成绩,却是一遍又一遍的和笔者强调CEE“35年如一日做好RSI项目”的执着与不易,特别是不为外人所知晓的,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攻克“如何最佳匹配学生和教授”这个难题。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是热爱科研的少年,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2019年的RSI项目,截止时间为3月15日,今年RSI仅开放MIT校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RSI项目👇
当然,丁博士和他的普顿团队也为“爸爸真棒”家长提供了RSI申请秘笈福利包,含申请材料准备、筛选流程、项目详细内容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RSI福利包、了解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