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学术界也是如此。东亚研究的巨擘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12月20日辞世。他在中国和日本研究两个领域所同时发挥的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无人能出其右,给学术圈和政策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此《海外看世界》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的九位教授发表文章,予以追思和缅怀。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依次推出学者们的缅怀文章。
嘉宾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李春利   日本爱知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刘江永   中国清华大学
汪   铮   美国西东大学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陈   玲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李恩民   日本樱美林大学
第二篇
傅高义先生的遗言:
中日两国是永远的邻居
李春利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惊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先生刚刚走了,一切都那么突然。上个月11月23日我还跟他通邮件,说今天是日本的"勤劳感谢日",全国公休日,也正好是您在爱知大学讲演会一周年。
  同时,我向他汇报了我正在编撰的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小丛书系列第1册《傅高义讲演录—永远的邻居:从日中历史中探索亚洲的未来》(傅高义/著,李春利/编)的进展情况。附上了他的讲演录校对稿,还有我撰写的解说文章等,请他核对一下。经傅先生的同意,这本书将由日本あるむ-ARM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3月正式上市。
  傅先生第二天就回信了,说他对爱知大学之行印象深刻,感谢爱知大学的热情款待,感谢我特意到东京国际文化会馆接他到名古屋,他感到十分愉快。现在略有一些健康问题,不过答应过的线上讲座还准备参加。出版校对之事,全权委托给我。
我略有一些担心,不过老先生一向乐观开朗,而且胃口一直很好。记得去年讲演会开始前,在我主持的"欢迎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先生午餐交流会"上,老先生健啖且健谈,与远程来参会的国会议员、前任州长、著名财团理事长和知名媒体人等交流互动,兴致勃勃。
  他又擅长见缝插针式的打盹,这也许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吧。在我们乘新干线来名古屋的列车上,短睡之后,他翻开他的新著"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中文繁体版《中国与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他在该书第5章里花了10多页篇幅特别介绍了爱知大学的前身—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其经营母体东亚同文会及其创建的经过,包括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交流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对创办同文书院的支持等等。其中不少内容连我都是头一次听说,真是长见识、开眼界了。傅先生不愧是公认的讲故事高手。
先生在出版畅销书《邓小平时代》之后,耗时七年,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无数当事人,撰写了这本跨越1500年历史的《中国与日本》。这次合日文版上市,他特意来到日本,也应邀专程来到爱知大学,讲述他撰写此书的动机和心得。从今天看来,这本长达500页的专著堪称是傅高义先生波瀾壮阔的人生的毕业论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日本和中国,长达60余年,马不停蹄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对当事人访谈,积累了超过一个甲子的功力。他究竟要传输什么样的信息给我们呢?或者说,他的毕业论文中留下什么样的遗言给后人呢?
下面摘录两段在爱知大学的讲演录原文,摘自《傅高义讲演录—永远的邻居:从日中历史中探索亚洲的未来》(傅高义/著,李春利/编,日本ARM出版社)。
“最近7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日本和中国的史。其中,对爱知大学和二前的东亚同文院之的关系也非常感趣。知大学在后的日中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撰写《中国与日本》候,就一直想有机会访问爱知大学。在日本全国的大学里,有以中国的学院,也就是代中国学院,也只有知大学。”
图片来源:日本爱知大学Youtube视频
在开场白之后,他谈及了自己与日本和中国的渊源和创作的动机。
“我于1958年第一次访问日本,之后每年至少来一两次,非常幸运认识了许多日本朋友。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3年,1980年又逗留了两个月。那以后,我每年都访问中国,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我衷心希望日本和中国都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在2010年,中日两国的关系跌落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谷底,我开始思考如何让两国关系得到改善。
当时,我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我在日本出版了畅销书《Japan as No.1:日本第一》,在中国也出版了畅销书《邓小平时代》,可以说我与两个国家都有些关系。中国人写书,日本人怀疑其可信性;反之,日本人写书,中国人也同样怀疑其可信性。我作为双方的朋友,可以尽可能客观而且公平地说明中国和日本双方的观点。
中文里有句话,叫做'旁观者清'。意思是从外边看过去,反而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作为旁观者,或许可以客观地进行写作。
傅高义先生在爱知大学讲演会的题目,也就是这本即将问世的新书的标题:"永远的邻居:从日中历史中探索亚洲的未来"。亚洲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主要部分还是由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为主撰写的。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亚洲未来走向的主旋律。作为永远的邻居,中日两国都需要放眼未来的战略家和战略性思维。这种广阔的视野,或许就是傅高义先生留给后人的遗产或者遗言。
再推前几个月,2020年7月11日,傅高义先生迎来了90岁华诞。我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写了给老先生的生日贺信,并附上了爱知大学编辑好的讲演会全程视频,也就是本文末尾附上的链接。
傅先生也马上就回信了,说他很幸运,身体健康而且拥有许多好朋友,还没忘记祝贺我当选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看了视频,还问我怎样才能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个视频。虽然年逾九旬,他依然有一颗少年般的好奇心和对新事物的热情,依然能够和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朋友,充满了人情味和爱心。
或许,这就是傅高义先生漫长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成功的奥秘之所在。敞开胸怀,广交朋友,坦诚相待。仁者寿也,名副其实。
实际上,我直到今天还在最终校对傳高义先生的讲演录和我的解说文章的原稿。新书的日文书名是: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ICCS)ブックレット シリーズ①『エズラ・ヴォーゲル講演録 永遠の隣人―日中の歴史から考えるアジアの未来―』(エズラ・F・ヴォーゲル 著、李春利 編集・解説),あるむ社,2021年3月に記念出版刊行。

些天一直忙着整理傅先生演会的照片,先生出版的大量著作的旧照,有他在到的史人物的老照片,想赶在圣诞节前脱稿……没想到史真的就在圣前夕定格了。
祝傅先生一路走好!是您的名著《日本第一Japanas No.1》引导我来到日本,也引导我两次到哈佛大学访学:第一次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2004~05年),第二次是在傳先生创办的亚洲中心做Fellow(2018~19年)。
尤其在第二次访学期间,非常幸运每周都能够聆听您的讲座,也衷心感谢您在2019年5月亲自主持我在哈佛亚洲中心的讲演会,同时感谢哈佛燕京学社执行社长安德鲁・戈登教授(Andrew Gordon)和哈佛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项目主任迈克尔・迈克艾洛伊教授(Michael McElroy)的精彩点评。
记得当时讲演会的题目是:The Social Cost of Automobiles and Environment Policies in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Japan"(汽的社会成本与境政策:中国日本比研究)
最后分享一下我珍藏的傅高义先生在爱知大学讲演录视频。这是傳高义先生生前在日本的最后一场讲演,随后他就返回美国了。2019年11月23日,爱知大学两个会议大厅爆满,以至于不得不抽签参会,共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场盛会。
想到才时过一年,竟成了唱!可惜我不能把新送到您的手里了。然而,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依旧,"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和身体力行的傅高精神犹在。只是,老先生自己乘西去了,大概正在彼岸与他的朋好友一起畅谈叙旧吧。
附录:傅高义先生在日本爱知大学讲演录视频链接,版权归日本爱知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为其他人或其他用途。
嘉宾: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傅高义(Ezra F・Vogel,エズラ・F・ヴォーゲル)
讲演题目:"永远的邻居:从日中历史中探索亚洲的未来"
Youtube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N1kygn7lOqI

责任编辑:任婕
校对:陈俊婕
网站编辑:赵珩宇
海外看世界
主编:赵全胜
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孙太一
编辑部副主任:陈俊婕
编辑部精选
网站订阅
登录海看官网首页 www.haiwaikanshijie.com,在页面底部输入邮箱并点击“订阅”,即可准时收到所有海看网站的更新内容。欢迎关注海看微博“海看-海外看世界”或Twitter@haiwaikanshijie。
点击关注
《海外看世界》(简称《海看》)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其他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由海外华人学者(包括“海归”)为主组成的高端全球联动型多平台新媒体智库。“海看”以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 (创立于1997年)为依托,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为主,定期发布高水平的原创文章。《海看》自2017年初成立来,受到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已经有超过七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国际关系学学者加入了《海看》的作者团队,并以平均每周2-3篇推文的频率推出原创政论时评数百篇(这其中也包括由几位到十几位学者集体参与评论的“海看快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