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们说:我要誓死捍卫考试的权利...
美国华人,最不缺的就是学霸。

我们常常缺的,倒是把考分变现的能力,和把藤校学位变成长久社会影响力的能力。

因此,逼着孩子扎堆去最好的高中和大学,逼着孩子走自己学霸的老路,真的有那么紧急吗?

"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 — 知名学者刘瑜
一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写了篇文章,“南京家长已疯”,说的是南京一所高中里“为学生减负”的事儿. 
一年后,旧金山一所高中,出现了一件相当神似的事儿,一下子把很多旧金山的华人家长们也气疯了. 
1.
旧金山这所高中,名叫 Lowell high school, 是旧金山排名第一,加州排名第五,全美闻名的优质学校. 
这所学校里,学生比例如下:
  • 亚裔:61%
  • 白人:18%
  • 西班牙裔:11%
  • 其他:10%
这所学校招生标准也很简单:基于加州统考考试成绩和学校自己的作文考试. 而且依照当地法律规定,种族不可以作为招生考虑的因素之一.
可是今年,旧金山教育局却全票投票通过:2021年招生,不再看成绩,而是以随机抽签方式招生.
消息一出,一下子群情哗然,而反应最激烈的就是华人家长:
”全美左派已经联合对亚裔,对英才制,对科学科目全面宣战. 他们考试考不过亚裔,就流氓一样干脆取消考试,抽签上学.”
又一位亚裔家长对非裔和西裔家长愤怒的喊:“你们以前抱怨白人,现在又抱怨我们?快点长大吧!要不刻苦学习,要不滚回家去!
被网络攻击的两位教育局委员
一位亚裔在推特上称两位教育局委员为“一号全民公敌”;另一位姓唐的先生,在脸书上制造了一个血手套捧着这两位教育局委员头像的视频,标题是“旧金山校区让纳粹走开”.
2.
就事论事,我是可以理解华裔家长们的愤怒的.
虽然说,很多网络宣传有夸大,忽略了这件事的”临时性”:因为新冠,加州今年取消了统考,没有成绩可用,因此教育局投票决定,2021年临时“抽签上学”,并没有把这种录取方式永久化.
但是我还是可以非常理解华裔家长们对这件”临时”的改变,之后有没有更“长久”的"险恶“用心的怀疑. 
可是在就事论事并且理解了家长们的情绪之后,我还是不免要问:
第一:为什么每次遇到这种事,大家都要愤怒疯狂?
第二:除了学校这点事儿外,难道真没有更大的值得发疯的事儿了吗?
3.
图片来自
南京家长已疯
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遇到这种事,大家都要愤怒疯狂?
我想这件事让旧金山华人家长们疯狂,唯二的原因,大概就是觉得凭考试成绩这种硬通货,做不了假,公平;以及觉得考试这件事,自己是有优势的.
这些我也都可以理解. 可是,难道各位学霸家长,就忘了自己当年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候,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评了吗?各位尝试过国内军备竞赛一样补课的学霸家长们,到了美国还要把“你补一个小时,我就补两个小时”的习惯,让自己的孩子再重新来过一遍吗?
几年前,我有一个朋友从德州偏僻的小城米德兰搬到大城市休斯敦. 我问他“你更喜欢哪里?” 他说:“我更喜欢米德兰. 那里第一孩子们不用天天补课;第二家长们没有休斯敦的喜欢什么都要攀比.”
所以,如果换位思考,我其实也能理解其他族裔对华裔的不满:如果一个学校,华裔学生比例高了,每个的父母都像国内的家长一样,打了鸡血似的推娃,那么你说其他族裔是跟还是不跟呢?不跟就要掉队;跟的话孩子家长都是人人疲惫不堪.
补课推娃这件事,适度是好事. 但难的就是适度. 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生怕自己孩子掉队,于是军备竞赛一样就恶性循环了. 就像”南京家长已疯”里描述的,就算校方试图踩刹车给孩子们“减负”,但孩子的家长立刻就赤膊上阵补上了:
“我的一个在南京开饭店的朋友,... 劳资盐水鸭都只卖半天,下午4点就关门,回家给娃复习,...”
而中国并不一直是这样的. 80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就是轻飘飘的. 后来的孩子们,书包就越来越沉了. 到后来,开始出现很多父母或者祖辈抛弃一切去城里给孩子陪读. 再到近几年,我在中科大当班主任的童鞋说,连大学生也开始有很多家长放弃工作甚至夫妻分居,来合肥租房子给孩子陪读了. 
一句话:考试也好,补课也好,爬藤也好,这本身都没什么错. 可是,为什么要把孩子们弄的那么累?为什么要把自己弄的那么累?如果中国已经全社会都累很难改变了,那么到了美国别的族裔都没累,为什么自己还是要那么累?
4.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除了学校这点事儿外,难道真没有更大的值得发疯的事儿了吗?
答案是:当然!
前面说不少华人学霸家长,自己在国内上学累,到了美国又逼着孩子跟自己当年一样累. 如果累了有相称的收获还行,可是有吗?
一个很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
在很多美国最顶尖的藤校,亚裔学生的比例通常都可以达到20%左右,甚至更多,虽然亚裔人口只占美国7%.
那么,在各行各业的最顶端,亚裔也是占了20%吗?
所以我认为,虽然藤校固然好,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来说,也许还有很多比藤校更加重要的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
事实上,如果太注重学习和考试,从小花太多的时间在补课上,当一个学生因为需要把成绩从95分提高到99分而花费巨大的精力的时候,他/她有没有因此而需要牺牲别的更重要的个人成长机会?
我认为:华裔在美国,从来就不缺学霸. 我们缺的,是有足够多大比例的人,可以在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全面的努力,发展真正的激情和使命感,从而在成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
我认为,避免华裔人才的单一化和同质化,而要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壮大,这才是华裔真正应该去”疯狂”的事.
5.
有的鸟儿扎堆一起,有的自己远远呆着。铁木摄于2020年11月28日。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认为第一重要就是不要去扎堆.
就因为 Lowell 高中是旧金山第一高中,就要扎堆抢着去读吗?我认为没有必要.
在休斯敦,我也看到华人有类似的现象:很多人买房子都是先看学区高中排名,然后很多非要买在高中排名第一的小区. 为什么必须如此呢?当然不可以去差的学校,但第二第三的高中就不好吗?德州的任何高中,只要是在那个学校领先就可以保送德州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去排名第一的高中受累呢?
我们很多人看不清这一点.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这是个职场中的例子,但是有可比性.
我一个休斯敦的朋友,每次公司改组,或者自己换组的时候,她一个核心考虑因素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组,已经有两个或者更多的中国同事了,那我就坚决不去. 因为中国人太爱加班了!累!中国人一起吃饭很好,但做同组同事累得慌.”
她说的真是非常对!
我自己在现在的公司十几年,绝大部分时间都算愉快,唯一比较郁闷的一年,就是曾经在一个组一半中国人一半印度人. 一个比一个爱加班,爱较真小数点后三位数的精确,唯一缺少的就是乐趣,对职业发展也没有带来任何成长.
我的公司,是欧洲文化的,公司里欧洲管理层的思维方式通常都是:“我这次圣诞节,完全没看电脑两周,非常放松!”, 或者 “下周感恩节,我不希望看到你们的邮件,我也不会给你们发邮件,希望大家好好休息”. 你想这样的文化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去一个中国人多的组,把996文化普及开来?
其实,我是认为,会休息的才会学习. 有很多人,看着干活多干活累,其实是低效率. 荷兰人比美国人要平均”懒”很多,商店都是晚上五六点就关门周日还不开,但人家的人均GDP也比美国只是稍微低一点点而已. Python 这个世界通用的大牛语言,就是荷兰人发明的. 
不扎堆,是最大化投入产出效率最好的办法. 但它需要一个人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故事说,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一家中餐厅火了,那么很快四个方向会出现四家中餐厅,互相打价格战,最后大家都很累或者干脆搞死. 反之,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一家加油站火了,那么另外的角落会出现犹太人开的咖啡店,便利店,洗车店,等等,最后大家都火.
我的一个同学在松下电机做电子产品,对我说起行业里大佬们的观察,那就是他们的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往往是“美国公司先做出来,日本公司把它做的优质,韩国公司把它做大,然后中国公司蜂拥而上把它做死”.
华裔在美国也是,不要扎堆去第一高中,然后藤校,然后全去科技领域. 看看各大高校,华裔教授们的课题组,有多少是一半以上华人学生?而我的导师,是个犹太人,我读书时,他的学生,中日韩印法美以色列巴西哥伦比亚什么都有,毕业后也是干什么的都有,这样不好吗?
比起重点高中和藤校,通往成功和快乐的还有很多很多看起来没那么牛的学校;华裔真正的瓶颈,不是在校园,而是在毕业之后;但同时,最大的蛋糕,也是在广阔的社会中每一个角落的三百六十个行业. 只要你可以独立思考,不要去扎堆,那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机会,都有很大的蛋糕-- 只要你敢去梦想敢去要.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
”如果考上藤校那天,也是你的人生巅峰的话,那样的人生将是多么的可悲。“
所以,我倒是认为,适度取消一些考试,也许其实是好事. 华裔哪天要是不再老是盯着藤校,把它错误的当成了人生终点的话,也许就是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真正在社会每一行业都有所作为的一天. 
PS:

朋友有位白人同事,买房子的时候本来考虑某些”好”的学区. 中介对人家说:“你可以三思而后行,那个区全是中国和印度小孩,整天学习和各种补课,你想让自己孩子那么累吗?” 人家一想也是,就改变主意了. 什么时候美国华人的家长们也可以主动阻止这种恶性循环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