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职场:华人不帮助华人的两个深层文化原因
美国华人职场上老调重弹的几件事,一件是印度人多么“坏”多么抱团,还有一件就是华人多么分裂多么不报团. 

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不可以一概而论. 每次我一说”美国华人”都会有人跳出来说,”请你别代表我”!所以我今天的话,可能只代表一些美国华人,绝不代表全部. 所以,如有得罪请多多包涵.
美国华人职场不报团吗?证据似乎是有的.
 但是深层原因的探讨就不多了. 所以我今天就试图分析一下.
1. 几十年不断的文化运动,导致人与人信任的缺失
最近中国新冠,大家看到有举报邻居咳嗽,然后邻居被强行带走隔离的. “举报”这个现象,不是最近的事了. 有人分析过,从三反五反到WG到现在互联网违规,”举报”已经是个现象级的文化,甚至“朝阳群众”的“觉悟高””警惕性强”已经举世闻名了. 这样历次的文化运动,让人不得不留个心眼,因为说不准就反目为仇,甚至恩将仇报. 有著名人士(是谁暂时不方便分享)就分析,这样久而久之,群众之间民众之间都是要互相防着的,有的是斗鸡的感觉,而没有温良恭俭让,所以社会信任缺失到甚至连街头一个老年人倒地了也不敢去扶,怕是来蹭事儿的.
这种缺乏信任也被华人们带到了海外. 微信群被关闭的,常常不是因为有外人来多事,而就是内部有人一言不合吵架了就去举报;微信文章被404,也十有八九是警惕性强觉悟高的网民举报.
华人帮助华人,传帮带,基础是信任. 如果从小的教育和行为方式一直就是没什么信任的,这种深层的潜意识就是传帮带首先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这几年我看到传帮带有进步了,也许是因为小留学生多了?那些早早就来美国读中学大学的,信任危机似乎就好一些. 而最近弗洛伊德事件之后华二代们老是被家长们说“傻白甜”或者”幼稚”“不经事”,说不准并不是他们太傻了,而是他们的父母们太人精了.
2. 集体主义教育下,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个人
我八十年代初进入小学,开始那个年代中国典型的教育启蒙. 那时候学习思想品德课,天天背的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是自己的”. 即,集体是高于个人的. 那时候还学习到万恶的西方人非常自私非常个人主义,完全不爱护集体利益. 
后来1997年来到美国,发现以前听说的都是真的,美国的确非常个人主义!政府也好学校也好公司也好,都在给我洗脑:“如果失火,先逃命,不要管公司财产”. 然后心想:个人主义真好!
可现在在美国久了,突然发现,个人主义似乎又不流行了!公司里常常讲“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资深领导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做事,而是“培养新人的领导力”;有次公司一位高层甚至说,“我选人,不是每个位置上选那个位置最强的人,而是要选出最后总体最强的团队”.
于是两个困惑:
第一,怎么一个个人主义的国家,突然这么强调集体主义了呢?
第二,我们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里熏陶出来的人,为什么在现在的集体主义公司里反而不灵了呢?甚至不如那些个人主义教育里出来的人?
后来仔细想想,发现一点也不奇怪:
我在中国的教育,说是集体教育,但事实上哪件不是个人第一?高考就是零和教育:高中每次考试之后,班主任都会把全班成绩按高低排好贴在教室后方;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竞赛,就是一次挑选前面的和抛弃后面的过程. 这样的极端竞争,让每个人都想做最前面的那条龙. 至于合作?没有作业或项目是需要合作的;因为只有考试,没有项目. 后来发现美国的中小学生,成绩只有自己知道,不会把排名表贴出来;从小学就开始组队一起做项目,一会你领导一会我领导,不领导的就做一般贡献者.
一次跟朋友聊这种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潜移默化的教育,我说起了另一个疑问,既然中国的基础教育只讲个人奋斗不讲集体合作,那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公司很牛呢?我们猜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公司里,不管是BAT那样的大厂还是一般的民营,其实合作虽然是重要的,但其中的合作方式主要还是从上到下的等级机构,因此那种合作对集体主义要求不高,个人主义的人只要服管就可以合作. 也就是说,在那里,服从是合作的主要基础;合作精神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美国公司就不一样了. 虽然也有等级观念,但是一味的从上而下的命令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达成合作,就需要人自觉的集体主义,而不是一味从上而下的命令而达成合作.
我甚至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里一位导师跟我说,”你有一件事需要注意,也许会给人造成一个错误印象”. 我问什么. 他说,“你就算和自己老板的意见是一致的,也不要在人数比较多的会议上,过于快速的支持你的老板,表达同意老板的想法;如果次数多了或者太经常了,会给其他人造成你不能思想独立于你老板的印象. 我比较了解你,我知道你是非常有独立思想的;但是不太了解你的人,如果形成错觉,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美国华人本质上有比较重的个人主义. 这是教育使然:名义上教育的是集体主义,但每一个行动都是个人主义的极度竞争. 个人主义多了,会非常强调自我奋斗,甚至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已经深得美国文化个人主义的精髓,但事实上已经与美国当今社会和企业文化都背道而驰了.
这次弗洛伊德事件华人反应也彰显这一点:华人特别相信个人奋斗,相信”努力”和”结果”之间的正相关,相信“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因此无法认同非洲裔对系统不公的反叛. 殊不知,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的,大环境不对,个人再努力又有何用?WG中上山下乡的人,多少人一辈子毁了,个人再努力又有用么?华人现在对非洲裔冷眼旁观,殊不知如果特朗普代表的种族歧视文化如果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企业的话,就算华人再努力又有何用,会有可能得到重要位置么?
而个人主义在美国华人,尤其是那些经过一道道窄窄的独木桥来到美国的高学历华人中,早已深入骨髓. 在这种情况下,精英的精致和自私指导之下,怎么可能想到去传帮带别人呢?忙着为自己还来不及呢.
3. 总结:个人主义的精致与自私,再加上对他人的提防和不信任,就造成了一些华人在职场只管自己单打独斗;就算帮助别人,也宁可帮助其他种族,而不去帮助“自己人”
再说一遍,这不是说每个华人,甚至也不是大多数华人,但它绝对是存在的,甚至不是偶然现象. 就有朋友在公司,说他老板是个华人,好像对自己就格外严格,就因为让华人加班好像比让美国人加班要“顺理成章”一些;然而升级等等好处就不一样了,不帮助华人. 也见到华人,如果提携别人的时候,就算下属里有合适的华人,也要“避嫌”. 却不见印度裔,就常常非常不“避嫌”:微软印度裔总裁直接就在公司总部建印度人喜欢的曲棍球场,谷歌印度裔总裁在印度加大投资,各大高校公司印度人提拔印度人也比比皆是.
最后说明三件事:
第一,先有本领,再也传帮带;反之传帮带也可以帮助锻炼本领. 华人有的真的能力缺乏帮不了的,那也是没办法. 还有华人受到帮助后把“老同志”一脚踢开的,那也没办法. 而最关键的两件事- ”信任感”和”个人主义”的障碍不过的话,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传帮带,传帮带只能是偶然现象.
第二:我自己虽然遭遇过被华人前辈老板的打压,但更多的是自己有幸遇到很多特别帮助华人的华人!我自己得到过很多次帮助,包括读书的时候找实习,刚毕业的时候找工作,以及不少其他场合. 真的是非常尊重他们,也感谢他们为社区的贡献!
第三:我对将来的美国华人更有信心. 我觉得每一代都在进步. 我有自己那个年代的局限性,我只能欣慰自己至少认识到,并愿意去改变. 看到一些老一代自以为是还不愿意改变,我只能叹息,并且只能寄希望于时间的力量- 寄希望于后浪取代旧浪.
PS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参考维基百科)

这个理论里有两点与今天讨论的话题有关:
第一是关于权力距离指数. 这个指数普遍东亚比西方要高. 因此,美国华人如何在西方的环境里合作,就是既要勇于合作,同时也要勇于和上级”有建设性”的表达不一致. 
第二是关于集体主义. 美国华人既要学会更多的团队合作精神(已经不再是高考了!),也要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 反之是最可怕的:表面上笑颜常开非常友好对人友善不与人争论,实际上是人云亦云不敢表达自己独特观点,行动上却又单打独斗不与人合作.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六个文化价值观维度为:[1][2]
  • 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缩写为PDI):指在家庭、公司、社区等组织机构中地位较低的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缩写为IDV):与集体主义相对,指个人融入集体的程度。
  • 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缩写为UAI):指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不确定性。
  • 男性化(masculinity,缩写为MAS):与女性化(femininity)相对,指人们(不论男女)更富有竞争精神,自信与野心,注重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积累,而女性化社会责注重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品质。
  • 长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缩写为LTO):最初名为“儒家动力”(Confucian dynamism),指社会对未来的重视程度。
  • 放任与约束(indulgence vs. restraint,缩写为IVR):指社会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意图控制自身的欲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