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内顶级期刊NSR (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发表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周琪 社论(EDITORIAL),呼吁全球加紧建立新冠疫苗国际合作,以人为本,摒弃民族主义
新冠病毒目前已影响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无法治愈COVID-19。毫无疑问,疫苗是解决冠状病毒大流行的最终方法,且没有比诱导冠状病毒的广泛免疫更紧迫的任务了。
当前,全球针对新冠疫苗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开发(R&D)活动。中国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2020年5月22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108例年龄在18至60岁的健康成年人在接种COVID-19疫苗后都产生了抗体。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的参与者中约有一半,高剂量组的参与者中有四分之三都产生了“中和抗体”—破会病毒粒子,使其失能。除此之外,中国其他四种疫苗也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中国现在显然处于全球疫苗研发的最前沿。同样,美国和欧盟也在推广COVID-19疫苗的研发,潜在的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有几个国家正在相互争夺成为第一个寻找到治疗方法或疫苗研制成功的国家,将民族主义元素带入全球性危机中。
考虑到疫苗研究和开发的失败率很高,并且在疫苗开发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失败,因此应加强COVID-19疫苗开发商,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政府之间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推广,才能确保尽快成功开发疫苗。实际上,大流行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影响到所有国家和个人。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任何国家都无法保护自己。只有所有国家团结起来,COVID-19大流行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考虑到这一点,全球疫苗界已集体动员了技术和财政支持,并已开始相互合作。例如,6月3日,荷兰卫生部宣布,欧洲四个最大的经济体已经结成联盟,以加速研制冠状病毒疫苗。中国和加拿大一直在积极合作,以应对COVID-19大流行。今年5月,一家中国疫苗公司宣布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合作,进行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Ad5-nCoV)的临床试验。无论如何,世界各国应选择合作而非对抗,以尽早开发抗COVID-19的真正有效的药物和疫苗。
当即将使用后期候选疫苗时,考虑所有受影响地区的疫苗可用性和可及性极为重要。考虑到冠状病毒极易传播或致命,各国政府需要保证所有人的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特别是对穷人和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而言。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有必要使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都能获得疫苗。 具体来说,拥有强大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发达国家可以考虑在每个生产周期中留出一部分COVID-19疫苗,以供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适当地储存和/或使用世界各国政府应继续相互合作,以确保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提供充足的COVID-19疫苗供应,以便维护全球公共卫生。
中国是建设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China is an advocateand practitioner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基于这一理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研发的COVID-19疫苗将被用作全球公共产品。这意味着中国愿意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疫苗并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因此,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和国家效仿中国,并向全世界更多的人提供疫苗,那么它将作为一颗种子增强我们应对COVID-19大流行和未来各种大流行的能力。
参考文献: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47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