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
打开豆瓣小组,一个标题为“今天哭过的姐妹,一人进来叹口气吧”的帖子映入眼帘,发布时间在两天前,评论超过六百条。
“人为什么要长大?”
“不知道天天努力学习,然后毕业了努力工作,活着什么时候是个头?”
“人生好难,没有一点甜。”
“每天都会哭。”
这是几条热门评论。
疫情使日子变得艰难,加上今年的毕业生数量达到最高峰,导致就业环境更是举步维艰。年前勇敢裸辞的人,年后长时间被“家里蹲”,默默后悔,而那些依旧做着不喜欢工作的人,只好硬着头皮“苟住”。
当“英年早脱发”已成常态,生活便对大家狡黠一笑——哦哟,原来更艹蛋(指一种植物和一种蛋类)的还在后头。
作为蹲族一员,我自觉担起了人类观察员这一重任,默默“偷窥”到野生男孩女孩们的生活一角。
他们真的还就挺难的
“一直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是这差距还是惊到我了,找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就那么难,已经连续失眠好多天了......”
“姐妹们,今天才知道爸妈已经给我弟买了房子,而刚毕业的我,我爸给租房还说让我还钱,虽然可能是开玩笑......“
“又被催婚了,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结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想跟大家说一下,家暴跟学历高低并没有关系,我爸是外交官,名校学历,然而在我小时候......“
"恭喜恒大712了,超越996资本家。“
“我们已经快9116了,tm的我已经15天没休息了,休息也要加班半天。
与互联网同步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父母那一辈天差万别,他们总是会听到父母语重心长的讲述那个年代的不易,也许他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正在经历的,也不是不值一提。
这个时代是变革的、不稳定的、具有冒险特质的,当他们一头扎进社会,前路未卜之时,他们还要经受两代思想的碰撞,与普遍没那么与时俱进的父母进行博弈。
他们需要好好完成时代的过渡,耐得住社会巨变,弃得了传统糟粕。
他们肩上的担子还真的就挺重的。

中国人大多不喜欢表达内心,大家都很怕自己被扣上“矫情”的标签,就像美剧里直接又自然的情感表达,换算成中文语境,总是既不唯美也不实用。这样具有局限性的沟通语境,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太多感官激荡,某种程度上我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是被钝化了的。
因此这代年轻人,普遍没有那么好的亲情体验。他们有些枯竭,于是与父母的谈话也只能浅尝辄止,有些东西说不出,有些事情道不明。改变不了的,留在原地或许更好一些。
迈进社会的野生青年们,经历的第一顿“毒打”便是找工作,而今年更是“招招致命”——当他们直面太多次的拒绝和杳无音讯,能做的只有麻木和钝感,反反复复提醒自己,自己没那么差劲。
他们带着被封印住的某处走进996大楼。
“连续十几天加班到深夜,突然正常下班了,我蹲在天还没黑的路边哭了,因为我不知道下班我要做什么。“
信息大爆炸,他们可以全方位的看世界,比父母那一辈相对闭塞的环境强多了,“你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可实际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他们更想睡觉,或者刷一些不费脑而没什么营养的信息去放空大脑。
年轻人们都渴望做自己,比父母辈要渴望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剩”了,他们像挣扎的溺水者,比谁都渴望自由的空气。
个人崛起才是安全感来源,是生存基本。家庭为重的观念已经逐渐远去。
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圈层文化,或许可以使他们短暂地不一样一下,更多时候,他们要回到园丁角色,放弃自己的不一样,去贡献剩余价值。
未来会是什么模样,它没那么确切。在夜晚迷茫,在夜晚失魂落魄,到了第二天,年轻人按时起床,守着自己的一片小世界,继续向前。
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三次元“苟活”,二次元“取暖”
日本社会陷入了低欲望状态,年轻人们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没有欲望,宅文化盛行,下班后或者没有工作的他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出租屋里,从二次元世界寻找精神避风港。
有人说,中国的年轻人正在步入这样的后尘。
实际上,在生活的“毒打”下,他们正在逐渐放弃从三次元寻求安慰。
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步就是没有情绪。从宽松的校园过渡到严苛的职场,不会给大家太多时间去转变角色,当你在办公室里表露负面情绪时,你似乎就输了,不配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与父母辈不同的是,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将情绪交付网络,与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抱团取暖。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关注到的某个网络社群都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氛围里,那是疫情蔓延的中后期,全民焦虑,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人发帖袒露心事,通常情况都比较糟糕。那是一种亲切的信任感。而网线另一端的年轻人们,便会使出浑身解数,令身陷囹圄的男孩或女孩感受到温暖与慰藉。
这是个让人安心的情绪纾解方式:隔着网线的你我,互不认识,只做最纯粹的倾诉和最贴心的回应,不用担心社会性死亡,不去理会傲慢与偏见。
同时,对于前卫的年轻人来说,二次元也不只是一个情绪调解平台,他们会在其中发展爱好,最大化利用这个智能时代。
B站有六千多个圈层,你无法想象,在网络上,年轻人已经将兴趣爱好分化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可以是消费者、传播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创作者。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开拓和守护自己的一片小世界。
如果你追星,你也许要自学修图、剪视频;
如果你爱看电影,你可能已经标记了上千部影片;
如果你阅小说无数,也许你已经开始尝试写自己喜欢的桥段;
如果你想玩音乐,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找到你…
网络时代使年轻人的个人偏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寻找自我,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我们采访了一位经历过社会毒打的野生青年:90后互联网产品经理,孟衍。
经济寒冬之下,他经历了三次公司裁员,在去年7月份的第三次公司裁员之后,他就没有再找工作了。
他喜欢玩音乐,决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生。他说,这是他愿意积累一辈子的事情。

大学时期,孟衍与朋友们组了个乐队叫做“布皮树”,直到今天已有十年。他在乐队里演奏合成器,用移动设备演奏,只要有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就能创作。

现在的孟衍已经是一名在线音乐老师,他向同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传递希望:也许我的经历不容易被复制,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点,只是需要一个适合、并且你认可的方式,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你比别人付出了更多时间精力的爱好,很可能就是你未来的谋生手段。

孟衍选择将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也许更多的人无法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年轻人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使生活变得不那么一样。

这届年轻人足够野生,他们没有被父母驯化、没有被社会驯化,在经历了种种不可预见的危机之后,他们依然保有热忱之心。
被社会“毒打”的年轻人还好吗?
说实话没那么好。
但是也没那么坏。
「PITCHINA人类观察团,
记录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本片真诚感谢vivo的倾力支持
图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大创意PITCHINA官方网站
WWW.PITCHINA.COM.CN
顶尖营销创意人的社区
汇聚广告创意人/品牌市场人
以及广告行业的相关人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