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彭博进入中国内地25周年,与用户共同成长,与时代发展与共。
2020年,彭博进入中国内地25周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也陪伴了中国金融专业人士的成长与跃升。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特别邀请了一些彭博终端的资深用户,开启一场关于时代、趋势、选择和成长的对话。步履不停,时光不负。
本期嘉宾
乔宏军
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
乔宏军先生是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高级经济师。2018年11月至今,担任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2002年加入交通银行,历任交行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金融市场业务副总裁、交银基金副总裁、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等职务。在金融市场业务经营管理、交易投资业务、风险管理、金融业务系统开发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精彩内容
  • 展望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债市与汇市
  • 应对外部挑战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信用债违约造成的影响与市场前景
  • 金融市场业务系统的技术升级与重构
Q1
交通银行作为彭博在中国最早的企业客户之一,已经与彭博建立了全球性战略合作关系。您如何看待本次合作
A:彭博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资讯和服务提供商,与交通银行的交往合作源远流长。我和我的同事一直使用彭博终端来跟踪全球市场数据、进行投资交易决策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彭博帮助我们打破了空间约束,打开了学习并追赶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窗户,也为我们对持续打造全球优秀的金融市场团队提供了利器和信心。与此同时,彭博也参与到这25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中,一直走在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前列。市场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加强学习,深度挖掘彭博的产品功能宝矿,加强对业务开展的指导。
Q2
当前正值年末岁初,您对2021年宏观经济、债券和外汇市场有何预判?整体的资产配置思路是怎样的?
A:在宏观经济方面,我认为2021年疫苗落地有望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修复动能进一步向需求端转换。
  • 国内方面,房地产投资预计仍将保持韧性,基建投资维持低个位数增长,制造业投资动能提升。社零回升是确定性事件,回升幅度取决于服务业缺口补偿情况以及居民支出意愿增加情况。出口维持强劲,进口增速有望提升。CPI前低后高,PPI转正回升。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为8.5%。
  • 海外方面,2021年主要特征之一将是经济复苏与通货膨胀并驾齐驱。今年美联储出台远超2009年的无底线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可以更高一些。在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支撑下,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债收益率上行。
在宏观经济走势预判的基础上,我们也对明年宏观政策做出了一点推演:
  •  国内方面,随着经济继续向潜在增速回归,预计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将进一步回归常态化,信用温和收缩,2021年全年社融增速约回落至11-12%之间。明年政策重心将回到“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货币政策易紧难松,货币工具的量价上都将保持定力。财政政策力度回归,赤字率下调至3.0%附近,新增专项债额度约3.0万亿元。
  • 海外方面,疫情冲击仍将持续,绝大多数海外经济体仍需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美国方面,预计美联储当前的零利率环境将延续至经济完全恢复。欧洲方面预计总额7500亿欧元的复兴基金资金将在2021-2023年间落地。
人民币债券方面,综合考虑对于明年资金面维持中性、国内经济前高后低、利率债供给压力有所回落、美债利率向上牵引的判断,预计明年债券利率前高后低、波动震荡,十年期国债在2.80%-3.60%的区间内保持震荡。
外汇方面,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将保持不断提升,基本面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持续支撑。预期2021年人民币汇率将围绕合理中枢区间宽幅震荡,USDCNY主要成交区间为[6.2, 6.9]。
Q3
您曾在银行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和基金公司都工作过,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面对由新冠疫情、国际政治、市场波动和监管审查等因素带来的外部风险,您的部门是如何应对的?
A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境内外市场同频共振效应更加显著。尤其今年以来,受全球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并呈现出历史性波动行情,给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同时,在监管层面,巴塞尔协议III对交易账户实施了根本性改革,并要求银行于2023年1月实施。这些无疑都对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全流程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 事前,加强市场趋势跟踪和研判,力争做到前瞻性风险管理和监控。如安排专人跟踪关键市场数据趋势,并对国内外市场重大事件、相关金融产品交易规则、市场运行情况等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彭博终端的资讯功能在这方面就很有帮助,例如彭博率先报道FIRS<GO>、要闻与研究报告门户等功能,能够迅速传递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各类信息,有助于金融机构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 事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在人员、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紧跟前台业务发展,全面掌握各类产品交易过程,精准计量和管理交易规模、风险敞口和损益变动。
  • 事后,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报告路径、客户持仓处理、交易应急处理、消费者权益保护、舆情应对等,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Q4
对于永煤、华晨等国有企业出现的企业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信用利差快速走阔,您认为商业银行自营投资如何在做好风险把控的基础上择优选配信用债?
A:对于近期的信用债违约事件,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今年疫情发生以后,反而更体现了中国经济有着持续增长的韧性。这不仅为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生生态,还将吸引境外资金持续流入配置。少数的、低概率的债券违约事件并不具有地区性、行业性的传染性。特别是人民银行、证监会、交易商协会等监管、自律机构一直在强化跨部门、跨市场的协调和统一执法力度,对故意“逃废债”等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不断完善信用债券市场监管制度框架,给我们择优选配信用债、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供了充分的信心和底气。
随着经济上行节奏稳定,企业应该提前做好2021年逆周期调节力度放缓、宽信用转向紧信用的准备,这些都可能导致再融资环境的收紧以及信用风险利差走阔。我们发现近期信用违约风波对拉阔城投债和产业债信用利差的作用基本一致,更凸显城投债的相对投资价值,而在产业债方面,我们将在提升行业周期研究分析能力的基础上,精选发展前景稳定、信用利差保护充足的产业债。更重要的是希望锻炼信用债投研分析能力,不迷信城投信仰和国企信仰,未雨绸缪、及早打造在将来信用债市场百花齐放的时候我们能够赚取超额信用利差的能力。
Q5
您曾经主持过多次重要的金融交易系统的开发和升级,请问对于技术转型升级和当前的数字化浪潮,您的部门正在做哪些准备?
A:当前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为顺应数字化潮流,持续提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水平,我们金融市场部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为业务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 一是对金融市场业务系统进行升级和重构。升级后的系统架构更趋合理,系统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正逐步打造金融市场业务全球一体化运作平台,支撑资金业务全球一体化的运营,未来将实现统一集团内跨境总分联动、统一多维全球资金风控全景视图。
  • 二是积极配合要素市场推进系统升级优化。今年以来,通过系统升级、科技赋能,我们部门开展了多项创新业务,包括首批开展商业银行国债期货交易、跨托管机构质押式回购交易、利率期权交易、外币对标准化掉期交易、FDR001(银银间隔夜回购定盘利率)利率互换交易等;成为首批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主经纪商、开通直投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务权限的境内做市商、农发债标准债券远期业务做市商。通过积极对接金融要素市场的金融科技和业务创新,不断拓展银行产品库,丰富市场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有效提升金融市场服务能力和交易能力。
  • 三是加快推进交易业务智慧化转型。我部引入量化交易系统、建立交易策略模型、搭建历史数据库,提供策略开发、策略回测、策略执行、组合管理、风险控制等功能,提高交易自动化程度,逐步实现交易操作和交易策略电子化。
你可能感兴趣


彭博Bloomberg享有对本文的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直接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您可点击“阅读原文”预约彭博终端产品演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