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留言、赞赏,都是对我的支持!
公众号: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

关注
我们所在的郡最近又恢复了比较严格的居家隔离政策,因为新冠确诊人数飙升,已经超过了之前的峰值。不过小叶子本来也没有去学校,我和队友也一直在家工作,所以对我们家的影响还好,只是缩小了日常活动范围。目前来看只能期待疫苗把我们的生活带回正轨了。
到了年末,节日气氛和总结气氛都浓郁了起来,虽然新的居家令开始实施,我去给小团子买尿布的时候还是看到超市里络绎不绝的人,这一年大家都过得不容易,尤其有孩子的家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希望这次送出的小福利能让你感受到一点温暖,就像你让我感受到的那样。
最近几年我都会委托朋友帮我抢读库出的手账,今年也是好不容易抢到了三套,分别是日诵、日课、日趣。打算在公众号里送出两套,我自留一套,感谢大家这一年的陪伴。需要提醒一下这套是手账,不是书籍,可以用来记录每日所思所想,配图及文字是可能是名家吉光片羽,也可能是寓言小画。
选择的标准就是我后台看到的分享数据(这个数据是微信平台统计的,统计的是最近15天单个用户转发或分享该公众号的任何原创文章给群、朋友圈、微博的次数)。我会在15天后也就是12月27日中午12点(美西时间)截图当时的分享排名,把两套手账分别送给第1名和第2名。海外的朋友我会用usps寄出,国内的朋友我会想办法找人带回去寄给你(最晚一月底应该可以收到)。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聊聊我关于二胎生活的一些感想。小团子这个星期满15个月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从小婴儿到能说能走能互动的养育过程,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养育的精髓,那就是——放轻松,不苛求孩子,不为难自己,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我知道生孩子养孩子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包含着付出、保护、教育等等一系列责任,怀胎十月到平安生产本就不易,养育孩子更是一个砸精力和金钱的深坑。对于健康、精力、金钱任何一点出现问题的家庭,要讨论放轻松都是何不食肉糜。
当然每个家庭有自己对健康、精力、金钱要求的底线,没有完美的条件,每个家庭都是在各种条件下寻找自己的最优解。只要你觉得还没有被这三点桎梏,那我们可以聊聊如何放轻松。
放轻松不是完全不管的佛系,也不是什么都管的魔系。放轻松源于对孩子的了解,对教育目标的笃定,对生活的热情。
很多妈妈说生了一个女儿(或者儿子),第二个就希望是不同性别的,会有不一样的养育体验。我以前也这么想,知道我怀的是个妹妹后,我特别有底气:不就是再养一个女儿嘛,我那么多文章积累的经验不是白来的,肯定没问题。但是养到现在,我真的想说,特别不一样!
即使是一样的性别,养育第二个孩子也是全新的感受,顶多是姐姐的衣服和玩具能重用一下,互动这部分我是体会到了和姐姐完全不同的、有自己气质的全新生命。
姐妹俩看起来一个女汉子,一个萌妹子,但是女汉子其实外刚内柔,萌妹子其实外柔内刚。女汉子是姐姐,经常因为萌妹子过来要拿她手里的玩具手足无措,萌妹子从来都是无所畏惧,想拿什么就直接冲上去(可能长大点互动形式又会变化,拭目以待)。
姐妹俩一个是视觉输入主导,一个是听觉输入主导,姐姐从小喜欢看绘本、画画,妹妹现在很喜欢听音乐、和人交流。她们俩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与大人的沟通方式并没有什么变化,个性和天赋却大相径庭。
(姐姐15个月的时候)
我和李先生都挺喜欢运动的,也经常带着孩子们尝试各种运动。我记得小叶子18个月左右开始骑滑板车,作为第一个孩子,我们当时都觉得哇,好神奇呀!继而幻想小叶子是不是很有大运动天赋,以后要好好培养一下。当然后来我们发现她根本没有运动天赋,不可能走专业路线,不过不妨碍我们把运动这项爱好坚持下去。
养到小团子,所有的大运动指标都比姐姐早两三个月,模仿能力极强,14个月就开始滑滑板车,我们都还没买到适合她的头盔。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天赋,也可能只是我们又一次的异想天开。
(14个月的妹妹)
你看,她们是这么的不一样!让我经常感叹,孩子自带明灯,引导我如何辅助她,而我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心态也愈加放松。
前两天我看到沈向洋(计算机专家,业界领袖)在一个论坛上的演讲,他分享了自己多年以来做科研和职业发展的心得,其中有一句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leave the rest alone,翻译过来就是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见的,剩下的顺其自然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职场,同样适用于育儿。但是可控和可见在不同的人来看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沈向洋说一个问题他可控,我可不能保证同样的事我可控,这是个人能力的差别。而育儿就更不一样了,父母能力的差别是次要的,孩子和孩子的差别才是鸿沟。
这时候我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身作则,先做再说,适当借力。
如果我希望孩子做到一件事,那我首先要做到。这个确实比较费妈,只适合初级阶段,过了初级阶段基本上很难全面跟进了,走多远就靠孩子的内驱力了。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迟迟不能决定怎么样才能把握可控的,那就先去做,在做中学习、反馈、调整,脑子里想的、嘴里说的再完美,不具体实践就没有意义。每个人的基线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只要做,基线低的就能提高,而基线高的如果没有落实反而会回到起点。
可能有人说,如果我做的是完全错的呢?或者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呢?确实,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时候就需要适当借助外力,比如队友、儿医、人生导师、有经验的友人等等你认为对你和孩子都比较了解的人。请Ta们给你提供客观的评价,帮助你及时调整大方向的错误。当然,每个人的人生自己负责,给你建议也并不一定要采纳,但是打开思路确实有助于发现自己的盲区。
有了这三个基本原则支撑,教养孩子时我的思路是清楚的,自然也轻松了。我的逻辑链条是:先问这件事我做到了吗,如果我做到了孩子没做到,是客观发展规律还是主观不愿意(我能不能控制),如果我能引导她往更好的方向走,那怎么做,尽快开始做,如果过程中遇到阻力,先自己调整(我能不能观察到),没有好转的话借助外力评判目前的真实状态,再重新开始。
当然,逻辑合理不一定实施顺畅。但是,只要亲自去思考、观察和实践,我相信一次会比一次的效果好,自然也会越来越轻松。
如果有了方法依然觉得不轻松,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更大的可能是没有想清楚教育目标。看到朋友圈有娃能算乘法,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赶紧安排上;看到小红书上各种神童,觉得鸡娃还不够狠,马上增加项目和时间;看到公众号宣传快乐童年,也觉得很有道理,立刻给娃减负。
先不说社交网络信息的商业性和片面性,即使这些都是确凿有效的信息,我们还是得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鸡娃和快乐童年这两个词都被妖魔化了,这两个词本身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家长什么都想要的心态。只要有这种心态,育儿怎么样都不会轻松。
我这一年多给小叶子开始学术启蒙。陪她学习的过程也让我梳理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我想让她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是要培养一个学霸还是一个精神富足物质够用的普通人?是不是必须成为学霸她以后才能在这个社会体面的生活?如果她以后确实不擅长学术学习,我要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每个家庭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想好这些答案有助于确定自己的教育目标。
在家庭没有能力托底的条件下,我是支持适度鸡娃的,但是不支持枉顾孩子的心智水平抢跑式鸡娃。在家庭有能力托底的条件下,我认为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不是每个孩子的优势都在学术学习上,集中资源推学术是最省事但一定不是最好的做法。
那怎么样才能轻松呢?提升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关注周围生活和世界的变化,给孩子提供探索和试错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理性思考和感性生活的魅力,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无法告诉孩子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她们万物运转的规则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告诉她们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她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
这是一趟长途旅行,希望我们都享受其中。
END
年末节日季,给你点购物灵感:
你的好友小叶子妈妈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她点一下“分享”
可能手账就属于你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