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论”是心理学里面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主题。很多读者也通过各种文章或量表测试了解了自己的依附类似。例如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等等(阅读原文,可进入测评)
心理学从来不会用依附类型去定义一个人。但是很多人却会用特定的依附模式套用到自己的各种情绪或行为上,甚至为自己贴上了标签。
图 源 | ssyer
在常见的四种依附类型(安全、焦虑、回避、紊乱)里面,焦虑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是一个比较受到关注的存在。
由于“焦虑”本身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它能够唤起人们很多复杂而且负面的感觉,包括躯体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
躯体:
  • 心跳加快
  • 头晕眼花
  • 呼吸急促
  • 出汗颤抖
情感:
  • 紧张/恐惧
  • 害羞/自卑
  • 厌恶/逃避
  • 悲伤/内疚
焦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对尚未发生(甚至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产生担忧。
但是焦虑的人总会站在自己的特定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脑海中一次次上演着让自己焦虑的画面或答案。
如果说焦虑还算是一种常见情绪的话,那么焦虑依附的人则会凭借着这些情绪,不自觉地对身边的人产生“情绪勒索”,即用焦虑的方式去选择一种错误的社交模式。
例如:质疑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怀疑对方的动机等等。
安全感与梅花桩
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好:
「依附,就是自己的需求被看见,被支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安全感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婴儿通过依附自己的父母寻求生命最基本的保障,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去构建自己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最终发展出自己的依附模式以及与社会交互的方式。
因此,焦虑依附,无非就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正向支持,从而在成年后发展出一套负面的依附策略,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这个过程可以用“梅花桩”来做一个比喻。
人生中的一个个事件、一次次人际交往、一段段亲密关系,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梅花桩——也许难度没有那么高。
图 源 | ssyer
但是,如果从年幼时就有人牵着你的手,一个个走过去,并且在旁鼓励你、安抚你,告诉它们并没有那么可怕。到了成年后,你自然走起来得心应手。
可是如果从小,直接把一个人放在梅花桩上,不支持也不指导,甚至把她推下去。
那么这个人感受到的就是无助、背叛、出尔反尔。长大后,自然走得步步惊心。
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独自面对未来的时候。正因为知道有未来,想掌控未来,却又不知道如何去掌控,所以才产生了焦虑。
焦虑依附的
认知模式
人们的情绪反应,以及随后做出的行为,都是经过了一系列认知过程所产生的。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三步:
【1】核心信念
自己最核心的想法。然而焦虑依附的核心信念往往是负面的,例如:“别人肯定不相信我”、“我不如别人好”、“我觉得大家都想伤害我”……
【2】媒介信念
面对一些事情和关系时的态度、规则和预判。例如:“我一定要从对方嘴里得到我满意的答案”、“对方就应该让着我/理解我”……
【3】自动思考
以上两点,就会让一个人产生自动化的思考模式,三者在一起就构成了个人的认知模式。
这个时候,当有一个外部事件出现,例如对方的一句话,或者伴侣的一个眼神,就会立即激发自动思考,伴随着“核心信念”和“媒介信念”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就随之诞生了。
图 源 | ssyer
用正念帮一帮
你的焦虑
听到“正念”这个词,很多人可能又开始望而却步了,似乎又有人要拉着自己去冥想、瑜伽或者禅修了。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深入探讨正念。反过来,我们要看看人们在平时的生活里,大致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2010年,哈佛大学邀请了2250名成年人,让他们在一个设计好的app中记录下每天的想法与行动。
结果表明,人脑一天有47%的时间在神游!而这种神游会常常引发一个人不愉快的情绪。
也许绝大多数的人——尤其是焦虑依附的人——并不一定有时间或意愿去完成一次专业的正念体验,但是,至少人们可以学会在生活中让自己“专注”起来,尽量减少神游的时间。
图 源 | ssyer
那么,可以从哪些细微之处开始专注起来,关心自己身体、内心的体验呢?
■ 当你捧起一杯咖啡,是匆匆忙忙喝下去,叹一口气,开始一天的工作吗?请试着用舌尖感受咖啡的温度,用舌根感受咖啡的苦涩香浓。
■ 当你走向人群,会不会被接踵摩肩的人潮挤得不知所措?请放慢脚步,走稳每一个步伐,感受脚底踩在地上的触觉。你并不会比那些奔跑的人迟到多少。
■ 当孩子开始大声哭闹,你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是感到沮丧?还是担心周围人的指责?暂停一下,先不要做任何事,拍拍自己的心口,“看”清楚自己的情绪,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哭声真的可以完全摧毁你吗?其实你依然拥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 当被拒绝、被否定、被误解……摸一下自己的手,感受一下“自己”的存在。其实你依然是个完整的你。外界的评价不能定义你,只要你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坚定,你面临的只是一场偶发的雷阵雨。
有实证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可以激活人脑中一些区域的神经元连接。其中包括了同理心、认知、血压、高阶思维和行为规范等等的大脑区域。当这些区域联通,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协调。
图 源 | ssyer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正念练习里面很有名的「葡萄干练习」:
葡萄干练习
  1. 把葡萄干拿在手里,集中注意力,就像你第一次看到它一样。
  2. 摸摸葡萄干的纹理,用手指翻一翻,同时注意它的颜色、质地,甚至闭上眼睛都能回忆起它的样子。
  3. 闻一闻葡萄干的味道,吸入它的香味和香气,注意它是否会引发你的口腔或胃部的任何感觉。
  4. 慢慢地将葡萄干放在唇边和舌头上,花点时间探索口中的触觉。
  5. 准备好后,有意识地咀嚼和品尝葡萄干,注意进一步体验味道的变化或质地的变化。
  6. 然后,吞下葡萄干,并在吞下葡萄干的过程中仔细注意自己的身体动作。
  7. 最后,在完成这个心态饮食的练习后,感知和欣赏自己身体的感受。
正念练习的关键点在于:不需要“刻意”,但需要“在意”。
你没有必要在一天内专门安排某个时间去品尝葡萄干,但是在你看完这句话的下一个瞬间,请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是否温暖?双肩是否放松?衣服上是否还余留着伴侣的体香?心里面是否还记着要爱自己?
参考文献
Karekar, R. (2015, Aug 10). Beat stress by training your mind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June 2016 from http://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beat-stress-by-training-your-mind-to-focus-on-the-pres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5, Jul 9). PL4230: Mindful Psychology (2015/2016, Semester 1) [Website]. Retrieved June 2016 from https://ivle.nus.edu.sg/lms/public/view_moduleoutline.aspx?CourseID=7C532A81-2C4B-45B5-AFE7-54F5238B6AEE&ClickFrom=StuViewBtn
Roemer, L., & Orsillo, S. M. (2010). Mindfulness-and acceptance-based behavioral therapies in practice. Guilford Press.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阅读原文,进入测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