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个执拗的宝宝吗?
有爸妈说他们“固执”、“犟”,有说他们“主意大”、“自我意识强”,这类宝宝通常不轻易妥协,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主动意识较强。
没有人喜欢被人管束,执拗的宝宝更是不屈服,面对爸妈的权威和施压,他们愈发顽固。
执拗宝宝是可以发展为内心坚定、自主自觉的少年的,若能获得适当的养育和引导的话。
图源 | pixabay
首先,我们简单谈谈爸妈养育孩子的基本功,包括如下:
  • 抚养者(爸妈为主)尽力为宝宝创造较稳定、持续、高质量的陪伴与互动。
  • 抚养者能及时发现、恰当回应宝宝的需求,重视和聆听孩子的感受,具有较灵活换位思考能力。
  • 抚养者能保护宝宝自尊心,适度涵容他们的不足,避免使用负面语言,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 抚养者能觉察到自己内心情绪的波动,并有效疏导和调节情绪,最大限度以耐心处理发生的状况。
基本功打得扎实,宝宝能体验到自己是足够好的,被爱的,需求被所接纳和满足,与抚养者的情感依恋得以筑牢。
惟有与爸妈足够好的情感链接是执拗宝宝配合的主要动力。
图源 | pixabay
其次,当爸妈遇上不时试探和挑战爸妈权威的宝宝,从哪方面着手才不会陷入与宝宝之间的“意志力较量”?
1. 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面对宝宝发出的 “邀请”,成年人有选择的主动权
爸妈可暂时离开现场,用清水泼洒在脸上,进行深呼吸的练习,感受气息在鼻腔的流动,及鼻尖上气息温度的变化。
即便你“无奈”卷入和孩子的一番角斗,爸妈随时随地可以暂停这场较量。
2. 学习并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认知发育特质
例如,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个体。
尽管宝宝们对自己的发展感到兴奋,但他们也常常为自己的独立性而苦苦挣扎。宝宝可能在这一刻想表达自己的小脾气,而下一分钟却会紧紧抓住爸妈。
这些都是他们发展自我的一个过程。无论宝宝是犟还是发脾气,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说不出来的那些感受,例如:挫败感、被威胁感等等。

图源 | pixabay
3. 认识和接纳宝宝主动性需求
执拗宝宝需要高度参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爸妈与其唠叨孩子赶紧收拾书包,不如温和提醒他们,“请仔细观察,还需要准备哪些重要学习用品?”或者邀请宝宝一起制定一份用品清单,提醒孩子利用清单检查学习用品。
在生活中体验到充足自主性的宝宝,对抗性自然会减少。
4. 选择合适的“主战场”
执拗宝宝蛮有主见,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读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快爸妈发现自己不可事事跟孩子较真。
爸妈把精力投入到关键领域,例如,可以允许宝宝在大热天穿雪地靴,而在待人处事的原则上,如攻击性行为,爸妈的立场要清晰坚定。
图源 | pixabay
5. 给予合理的选择
直接给执拗的宝宝下达指令,爸妈注定遭遇反抗。给予宝宝几个可选方案,鼓励他们选择。
什么是可选方案呢?是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的选项。
家长不要因为自己让渡了决定权而觉得郁闷,允许孩子参与生活事件的选择,可培养孩子的效能感和掌控感,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孩子做出选择后将历经相应的结果,这些经验将反馈到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引导孩子重新思考,这样经验导向的学习也颇有效率。
6. 同理心先行,纠正随后
和宝宝保持情感链接,是家庭养育中重要的一环。
宝宝的行为如若触及到底线,爸妈先保持冷静,然后运用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感受,这让宝宝体会到“被理解”,也为下一步的纠正做出温柔的铺垫。
图源 | pixabay
结束语
执拗宝宝并不是要故意为难人。如果他们不得不屈服他人的权威,这往往会激发他们对抗的一面。
当被给予可选方案,执拗宝宝也愿意配合。作为家长,我们用自己希望被父母对待的方式对待孩子,不要把孩子推到你的对立面。即便在暂时较量中取得上风,家长可能也伤害了“关系”。
尝试去同理孩子,一起讨论可选方案,让双方得到应有的尊重,尽量讨论发掘相互能接受的双赢之道,这也是引导宝宝学习基本的沟通和协商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parenting-strong-willed-child-5-discipline-strategies
  2.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u/blog/creative-development/201301/the-highly-sensitive-and-stubborn-child
  3. https://www.parenting.com/child/how-win-over-stubborn-children/
  4. https://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positive-discipline/Parenting-Strong-Willed-Child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作 者:来 君
澳洲注册心理学家,澳洲心理学会会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