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随着缪可馨案调查的深入,更多真相已经浮出水面。

涉案者袁老师曾经掌掴缪缪、收受红包、私办补习班等传闻一一得到证实,往届学生中也有实名举报者出现,一时舆论哗然,群情激愤。
官方证实教师存在办辅导班、体罚及收红包等行为
此刻我的
心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希望网络能够保持热度,敦促案件彻查到底
从目前目击证人集体缄默、有关部门遮遮掩掩的情形来看,舆论也许是势单力薄的缪家唯一的支持。
新闻热度一旦退去,事件就会不了了之,这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一种常识。
可是另一方面,当自媒体同行出现过激的言论、网友们关于老师的黑暗记忆被刺激唤醒,呈现出集体声讨老师的画面时,我的心里开始出现隐隐的不安
曾几何时,个案爆出——舆情发酵——类似事件连续爆出——媒体渲染——职业形象全面坍塌——从业人员遭遇报复。。。多米诺骨牌效应几乎将另一个职业摧毁
结果导致专业人才缺口迅速扩大,整个社会开始尝到苦果。
相信你已经懂了,我说的是医生
医生走下神坛,从炙手可热到
人人自危
,也就用了屈指可数的几年时间。

最初爆出的的确是草菅人命的恶医,背后是投诉无门只能依靠舆论讨还公道的病患,可是结果呢?
在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媒体运动后,是医患矛盾的日益激化和伤医事件的不断升级。
最后为恶医们买单的,是陶勇这样善良优秀的好医生,和因为缺少医疗资源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病患。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
而在如今的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出现
似曾相识的剧情

前阵子刚刚水落石出的家长伪造证据、雇佣水军诬陷老师体罚学生致吐血案,已经带有浓浓的“校闹”气质。
真正令我心惊的并不是家长卑劣的行径,而是该事件高达五亿的关注量,和舆论仅凭家长一面之词就对老师一边倒的谴责抨击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那件伪造的血衣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假吗?
涉事女童家长故意编造谎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背后,是家校之间积累已久、一点即燃的
深层次矛盾

我不敢想象,缪可馨案会为这种矛盾点上怎样一把火。
而当更多的“袁老师们”出现的时候,当媒体一次又一次发动的时候,发生在医院的故事会不会发生在学校?
比如,知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面对某家长针对孩子被老师掌掴、撕裂耳朵的事件时,作出了如下回应:
原文标题:缪可馨跳楼13天后,袁老师承认施暴!面对权威该如何保护孩子?(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
我完全理解尹老师的愤怒,也完全明白她针对的只是和袁老师一样品行恶劣的老师。

但是,当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公众人物暗示我们有权利审判老师对老师动用私刑时,后果是可怕的。
试问,哪一位伤医案的案犯不是觉得医生罪该万死,自己每一刀都理直气壮呢?
所有民众都能做到客观公正、冷静理智吗?
那些真正的好老师们,他们该何去何从?
我们的社会,是否也要再一次吞下苦果?
在中国,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相似度惊人,放眼望去找不出第三个职业能够与之比拟。
首先,他们都被高度美化、过度歌颂。
医生被称作白衣天使,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总之就不能是一般人。
和医生一样,老师直接就被架在那里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清这只是对职业的赞美,而不是对个人的赞美。
当一部分老师不把自己当一般人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他们需要超于常人的存在感
更要命的事,一部分家长也不把老师当一般人,问题就更严重了——他们对老师产生了超于常人的期望
当家长热衷于给老师挑刺,而老师又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尊重时,矛盾就变得不可避免。
其次,他们的工作都十分辛苦,且责任巨大。
医生自不必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也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
课堂上管着几十个孩子,课后是繁重的备课、批改、出卷,中学老师还有晚自习、检查宿舍等工作,再加上班级群里需要随时沟通,大量私人时间被侵占。
就连寒暑假也充斥着阅卷、开会、进修等等活动,休息时间远没有旁人想象的那么多。
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和责任息息相关。
如果说医生决定着病人的生死,那么老师就掌握着孩子的前途
小学生的懵懂,中学生的叛逆,神兽们有多难对付,相信已无需我再多言。
我有很多教师朋友,每年体检都是他们心情最沮丧的时候,各种疾病在这个行业非常普遍,积劳成疾这四个字他们最有体会。
几乎每次体检都会有同事被查出重疾,这对士气是种怎样的打击已经不难想象。
第三,他们的收入都和实际工作量、需要承担的责任不成正比。
医生收红包、拿回扣之所以会成为顽疾,实在是因为除去这些之后,他们的实际收入既配不上那么多年的寒窗苦读,也配不上夜以继日的繁重劳动,更配不上面对生死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收入更低,在事业单位中几乎垫底。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支出,缩减教师编制,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是合同制,俗称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的工作量和编制教师相差无几,收入却只有编制教师的一半甚至更少。
而代课教师的进入门槛很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素质的巨大差距。
家长能够分辨自己孩子的老师有无编制吗?不能够。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要求不会降低
即使是编制教师,评职称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各种非人性化的操作令人一言难尽。
想象一下,一名兢兢业业为学生操碎了心的老师进不了编制、评不了职称,收入配不上付出,请问他如何热爱自己的事业?
一边是夸张的溢美之词,一边是冷冰冰的现实,当中的心理落差我们可以品一品。
第四,他们都是面对弱势群体、大权在握的专业人士。
医生手起刀落之间直接关乎病患脆弱的生命。
教师也是如此,对一个孩子多用点心就能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一个孩子粗暴怠慢足以令他从此厌学,毁掉大好前程。
最可怕的是,医生是否称职,病患很难查证,因为存在严重的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
而一个老师对孩子微妙的态度家长也很难察觉,即使爆出体罚、侮辱、虐待、猥亵等恶劣行径,也很难取证,从缪可馨案的层层阻力已经可见一斑。
所以这两个职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以及医患之间、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
一旦这种信任基础发生动摇,矛盾就会激化。
因为病患本身难以分辨医生是否称职,家长也难以分辨教师是否尽责,有信任的时候倾向于理解和体谅,失去信任的时候一切都往坏处想,结果可想而知。
“袁老师们”的存在,相当于把整个教师队伍拖下了水,将令好老师们面临更多无端的责难。

劣币驱逐良币,将成为这个行业挥之不去的魔咒。
如何解开这个魔咒?
这需要有关部门、教师、家长、 社会乃至新闻媒体的多方面配合。
所有职业都需要正面激励和法规约束,当所有人都空谈道德的时候,就是道德堕落的时候。
政策层面
来讲,切切实实提高教师待遇、从物质上肯定他们的付出、在编制和职称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避免脱离一线教学实际的拍脑袋政策等等,都是比高唱赞歌更深入人心的激励。

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仅可以保护未成年人、杜绝严重的虐待行为发生、避免更多的悲剧,更重要的意义是让“袁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为真正的好老师们保留一片净土,重建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
作为自媒体人,在这里我特别想呼吁同行保持理性克制
对缪可馨案的持续关注,我相信绝大多数媒体人都是出于本能的痛惜、愤怒和正义感。
是的,缪缪需要我们,我们的血不能冷,笔不能停。
但是对新闻素材真实性的鉴别、对社会影响力的预估都是我们下笔前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手中的笔可能已经不再是一杆枪,而是炸弹,甚至原子弹。
对这支笔,你我要心存敬畏。
如果只是不顾一切地发泄情绪、扇人耳光,本质上并不比“袁老师们”高明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为一个孩子讨回了公道,却摧毁了一个职业,这是另一种罪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绝不是由廉价的正义感维护的,而是由
理性和秩序
去维护的。

永远别忘记家长伪造血衣陷害老师案中,新闻媒体主观臆断、盲目亢奋带起的节奏,最后啪啪打脸的样子有多难看。
永远别忘记我们的陶勇医生在ICU流过的泪,别忘记那些倒在刀下的无辜的医生们,别忘记曾经捅向医生们的,也有媒体自以为是的正义之刀。
我们要爱护病人,就要爱护医生,要爱护孩子,就要爱护老师。
如果一杆子打死了一船人,谁去摆渡那些在岸边焦急等待的人?
我也想对家长们说几句话。
缪缪事件发生,任何稍有同理心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刺激,伤心、愤怒、担忧都是难免的。
网友们对童年阴影的回忆、各种铺天盖地的控诉,无疑都会加深这种担忧,让我们很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而自己无力去保护。
但是我们要明白,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相当罕见,正常的老师是上不了新闻的,因为大家对习以为常的事不太关心。
同样,正常的老师大家也是记不住的,
令人刻骨铭心
的都是
造成伤害的老师

所以即使我们已经被负面信息包围,也要明白,这仍然是个别现象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几十个老师,只要遇到过一个坏老师,就有可能参与“袁老师”这个话题,而那些从未遇到坏老师的人却未必会开口,这个概率大家可以算一算。
而且在我和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人们都倾向于
把自己的经历“普遍化”

比如,有读者告诉我,现在的老师“大部分”都在外面补课,也有读者告诉我,现在的老师已经“不存在”补课行为,早就明令禁止了。
包括送礼、体罚等等,经常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言论,而人们往往会更愿意相信负面信息,因为负面信息更难证伪。
所以我想和家长说的第一点,就是相信“袁老师们”是极少数,大部分老师都是合格的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经常提到,只要老师人品没有问题,家长就要选择去信任和支持老师,这个原则至今不变。
老师也是普通人,十全十美绝无可能,有问题可以沟通,但没有必要在过多的细节上纠缠。
尊重老师,就要尊重老师的教学理念,相信专业人士。
如果家校出现矛盾,受影响的一定是孩子。支持老师,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第二,是
务必要维护好亲子关系,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
只有孩子信任我们,什么话都对我们说,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否则,老师对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你都不知道,如何去保护?
如果希望老师温柔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个在家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大概率会认为老师如此对待自己也是合理的,你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做,不都是美其名曰“教育”吗?
翻看网友评论的时候我常常感叹,为什么这些噩梦陪伴了他们那么多年,家长却一无所知?
是该怪老师失德,还是该怪家长失职
最后我想说,
一旦发现老师有人品问题,请果断行
尽管缪缪事件发生后,许多育儿博主都撰文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我还是想大呼一声:醒醒吧,家庭教育不是万能的!
我们常常以为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教育,但是孩子终究是孩子,不是叮嘱了几句就能万无一失。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教会孩子如何防拐,如何防性侵,但很多实验表明,大部分孩子还是无法通过。
正因为孩子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表现不可控,才需要家长好好履行监护义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缪缪的家庭教育并无明显问题,家人都很爱孩子,曾经发现了老师的问题并且及时与之沟通,却因为一念之差没有转学,最终酿成大祸。
他们真的太善良也太天真了,以为一个人的欲望可以被几个红包轻易填满,一个人的人品会因为几句交涉从此改变。
遇到“袁老师们”千万不能犹豫,不能手软,该转学转学,该搬家搬家。
对了,别忘了举报,送他们离开,千里之外!
我还想对老师们说几句,都是心里话。
首先,“袁老师们”是他们,你们是你们,这我们知道,也希望你们知道我们知道。
看到大家狠批“袁老师们”,大可不必对号入座,跳起来,或者想不开。
绝大部分网友们的童年噩梦和心理创伤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有倾诉的需求,要理解他们。
如果没有做过这些事就不必委屈,如果无心做过这些事就请好好反思,我们都会犯错,但我们都是好人,不是吗?
其次,时代不同了,已经
不能再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教育

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比以前要多得多,明显更聪明、更敏感也更自我。
父权和师权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以前的老师惩戒权很大,戒尺打手心是常规操作,孩子认同,家长也支持,骂几句更是稀松平常。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明显更强,具有强烈的自尊,打骂不仅不能令他们服从,还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使教育陷入更大的困境。
现在的家长也不同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那种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上附送一句“不听话你就给我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这一届孩子很难教育,这一届家长很难对付,都是不争的事实。
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有权威了,也不像过去那样有存在感了,这都需要从内心去接受,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转变观念,以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儿童心理学,只有打开孩子的心房,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那把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
最后,我还是想
不厌其烦地强调一下情绪管理

在钟美美那篇文章中我重点展开过这个话题,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明白我的苦心。
很多人觉得我是吹毛求疵,对老师要求太高了。
他们没有想过,情绪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无谓的消耗,不仅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且会造成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对立,使得自己的工作难以展开。
辛辛苦苦教书育人,结果却因为肆意发泄情绪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得到的只有愤恨和怨怼真的是一个老师想要的吗?
有人理直气壮地说,如果可以轻声细语,谁愿意歇斯底里?
对此我只想说,如果你对校长、对教育局长也这样歇斯底里,那我敬你是条汉子
把情绪发泄在孩子和家长身上,还不是因为地位不平等吗?
可是这种不平等会维持多久?孩子一旦毕业,他们会原谅你的刀子嘴、感谢你的豆腐心吗?
如果教了一辈子书,桃李天下却门可罗雀,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
既然不是“袁老师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拉仇恨呢?!
最后一段话,我要送给“袁老师们”。
天底下能挣钱的活儿很多,当老师挣不了什么钱,如果一心只爱钱,请转行吧!
当老师还是个精细活儿,手里捧着的都是一件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如果没有那金刚钻,请转行吧!
当老师更是个用心活儿,如果没有一点信仰,没有一点情怀,没有一点责任感,是很难从中获得快乐的,请转行吧!
请转行吧!放过无辜的孩子,放过无辜的同行,也放过这个无辜的职业
请转行吧!可以不爱,请别伤害!
请转行吧!“袁老师们”!
话题TOPIC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来留言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往期回顾
少念紧箍咒,放过孙悟空
10
06-2020
一面难得的镜子
03
06-2020
还手不是你想教,想教就能教
27
05-2020
中年人一开口谈爱情,全世界都怕了你们了
20
05-2020
搬砖也有技术和格调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我知道你“在看”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