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大货车不超载挣不到钱、超载则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死结,到底怎么才能解开?

这是中国物流改革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 短期来看,中国物流业深化改革时间紧迫,力度应当再大些、速度再快些
  • 长远来看,一方面应当降低货车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应当合理规划铁路、公路、水路的运力比例
  • 还应当打破九龙治“超”的局面,建立跨部门打击路面超载的长效联合执法机制
在严重超载频发的背景下,不能想当然地相信桥梁设计的使用寿命,要加大维护和监测力度,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
原题《塌桥之祸 根在治“超”死结》
文/南辰
  日前,江苏无锡发生桥面侧翻事故,短短几秒,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据初步分析,这起桥面侧翻是运输车辆超载所致。事故调查组提供的数据显示,两辆涉事货车上装载的货物重量,竟然高达核定载重量的五倍之多。
货车严重超载,加之桥梁为独柱墩桥设计、桥梁严重偏载,这三项带着熟悉的“塌桥事故印记”。有媒体梳理近十多年来各地陆续发生的类似塌桥事故,以上三个因素往往同时出现,看来并非巧合。
  那么,塌桥之祸到底怎么根治?
  货车严重超载往往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因为事故后的超载调查会被视为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然而,一辆或几辆肇事货车超载背后,是中国几十年治超的艰难历程。大货车不超载挣不到钱、超载则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死结,到底怎么才能解开?这是中国物流改革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按照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此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目的就是破除物流降本增效的瓶颈制约。
  • 短期来看,中国物流业深化改革时间紧迫,力度应当再大些、速度再快些。
  • 长远来看,一方面应当降低货车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应当合理规划铁路、公路、水路的运力比例。
  • 还应当打破九龙治“超”的局面,建立跨部门打击路面超载的长效联合执法机制
在推进中国物流改革的过程中,尤其应当用好技术创新的力量,结合5G和自动驾驶、车联网的技术发展方向,摸索先进技术如何用于治理超载。例如,能否研发货车超载感应装置,使超载车辆无法启动等。同时,应当加强对货车配货类APP的动态监管,从不合理的货运承接价格中提前发现超载的蛛丝马迹,在“百吨王”上路之前消弭隐患。
  塌桥事故的风口浪尖,反思有之,情绪化亦有之。一时间,“超载司机入刑”的声音又起。在笔者看来,这不是个理性建议。与醉驾不同,超载货车司机身处“超载食物链”的最底层,在职业潜规则胁迫下,可能没有多少可选择的自由?
  提到桥梁安全,争议越来越大的独柱桥墩设计往往绕不开。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节约占地面积的桥梁设计安全冗余不足。其缺陷在于,桥梁安全性基于上桥的车辆没有超载,桥上的车辆没有恰好出现在一条车道上。但这种安全前提在现实中又很难达到。试问,一种停留在假想层面的安全设计,在货车严重超载短时间难以杜绝的背景下,难道不应该改进么?
  另外,从近年来各地塌桥事故看,在严重超载频发的背景下,不能想当然地相信桥梁设计的使用寿命,要加大维护和监测力度,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
  反思近年来高架桥塌桥事故,如何举一反三,建立塌桥事故预防机制,防止塌桥之祸从一地“传染”到另外一地,从一桥“传染”到另外一桥,至关重要。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重大事故发生后,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目前,一地发生的塌桥事故容易被孤立视为地方个案,亟待从更高层面、以更宽广的视野汲取教训,并彻底排查各地高架桥隐患,建立长效预防机制。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43期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