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毒品”不断翻新,由于毒品管制名录更新跟不上这类物质的“研发”,造成公安打击困难
◆ 新型毒品正瞄准青少年,“无害”的假象让很多人在好奇心驱动下做出尝试
◆ 四川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近15万人,占60.5%
◆ 新型毒品扩散西进,出现吸毒人群向农村蔓延、向公职人员扩散等特点
◆ 互联网贩毒、网上兜售制毒原料等问题日益明显
◆ 毒品犯罪由陆地向海上转移,境外人员与国内不法分子勾结大规模跨境走私贩毒

  红冰、一号胶囊、阿拉伯茶、浴盐、奶茶粉、恰特草……这些并不是强身健体的保健品,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型毒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新型毒品违法犯罪以隐蔽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式,不断冲击禁毒红线。亟待完善法规、加强科研,从化学品管控、制贩毒、戒毒等多个环节,打牢禁毒“人民战争”的制度基础。
新型毒品日益猖獗
  今年2月18日,广东警方调集大批警力,突袭广东陆丰甲子港一艘渔船。当民警割开甲板,两个暗格显现眼前时,大家都惊呆了:80个满装冰毒的袋子码在暗格里,每袋25公斤,足足有2吨成品冰毒。截至6月初,广东警方已抓获28名涉毒人员。
  当前,全球毒品问题持续泛滥,我国禁毒形势也十分严峻。《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此前在广东、四川、河北等地调研了解到,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违法犯罪居高不下的同时,新型毒品日益猖獗。
一方面,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日益突出,吸毒时尚化泛滥。
  目前,四川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近15万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60.5%。
  在宜宾市翠屏区强制戒毒所,一间有26名强制戒毒学员的宿舍里,除了两名是因吸食海洛因强制戒毒外,其余均是冰毒、麻古、K粉等新型毒品吸食者。这26人中,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有20名。19岁的小刘已是“二进宫”。她说,她从16岁开始“溜冰”,后被父母送来戒毒,戒毒期间表现良好。但一个月后又复吸了。
在成都市,吸毒人员同比上升72%在泸州市,女性和青少年吸毒者持续上升,青少年吸毒人员同比上升34.8%。
另一方面,新型毒品不断扩散西进。例如,川滇交界处的宜宾市,由于地处海洛因运输的“大通道”,以往吸毒人员主要吸食海洛因。近年来,随着新型毒品的蔓延,目前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已高达70%以上,有的区县达到了80%以上。同时还出现吸毒人群向农村蔓延、向公职人员扩散等特点。
警惕“第三代毒品”泛滥
  当前,有关新型毒品的毒情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其一,“第三代毒品”不断翻新。
  不久前,广东省阳江市公安局海陵分局查处了一个聚众吸毒窝点,发现一种看起来像袋泡茶的可疑物品,打开后异香扑鼻,冲入水中无明显异常。但检查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其功效类似于摇头丸,却能使吸毒者产生更为严重的幻觉,更易产生性冲动和暴力倾向,极易诱发违法犯罪。
  这种毒品,就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它是继传统毒品(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合成毒品(如冰毒、摇头丸、麻古等)后出现的第三代毒品。
四川省公安厅禁毒总队预防教育支队支队长陈飞说,“第三代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由于毒品管制名录的更新远远跟不上这类物质的“研发”,因此常常被不法分子冠以“合法”的名义进行销售,造成了公安打击困难。他说,当前这类新型毒品正在瞄准青少年,“无害”的假象,导致很多人在好奇心驱动下做出尝试。
  据了解,一些不法分子雇用化学专业人士,在已有毒品的制毒结构上,对结构的细微部分进行改良,就像大树修枝、嫁接那样,制造出毒理相似、毒性更强的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第三代毒品”。
  这些“第三代毒品”不仅毒性更强,吸食也更为简便、隐蔽。有的与普通奶茶包装无异,有的则将新精神活性物质涂抹在树叶上,像抽烟一样吸食即可,极难识破。
  “第三代毒品”一般属于混合型毒品,生产成本低,而售价却往往高于同等质量的成品毒品,利润可达25%、数倍乃至数十倍
其二,重点制毒地制毒犯罪“外溢”、下乡、上网。据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反映,近年来,广东陆丰、惠来等重点地区制毒犯罪活动出现萎缩,开始向河源、梅州、清远、肇庆、韶关等地乃至全省、周边省区市渗透。去年以来,广东各市均捣毁过制毒工场。
  广东、四川警方反映,农村偏远、隐蔽、空旷的地理环境,既为制毒分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公安机关发现和打击毒品犯罪增加了难度。有的制毒犯罪嫌疑人利用农村复杂地形至少布置3处暗哨,办案人员通过多次乔装进山才最终锁定该窝点。
  河北、甘肃等地政法机关均反映,互联网贩毒、网络传播制毒技术、网上兜售制毒原料等问题日益明显。
  此外,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物流寄递渠道隐蔽、快捷、风险小、成本低、周期短、频率快的优势,将物流寄递行业作为实施涉毒不法行为的重要渠道
其三,毒品犯罪“出海”态势明显。近年来,随着陆上重点区域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毒品犯罪呈现出由陆地向海上转移的趋势,境外人员与国内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进行大规模跨境走私贩毒。
  有关人员介绍说,“闽北提供原料—粤东制造成品—珠三角交易—海上走私出境”,逐渐成为海上走私贩毒的一条重要路线。
  广东省边防总队侦查人员反映,海上走私毒品多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组织性和隐蔽性。幕后“金主”多是香港籍、台湾籍贩毒集团,主要利用内地渔船、港澳流动渔船或台湾渔船进行走私。2015年,广东共抓获香港籍涉毒人员260人、台湾籍涉毒人员70多人。
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邓建伟说,这两股人群是珠三角贩毒主要力量,在进口、出口毒品方面都很活跃。“他们常跟海外打交道,掌握高端客户和渠道,对他们来说贩毒是一种有暴利可期的经济活动。”
专项打击初获成效
  近几年,在中央统筹部署下,重点禁毒地区调整策略,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
铲毒窝力度不断加大。记者从广东省、四川省检察院了解到,2015年,广东、四川两地启动专项行动捣毁制毒窝点,分别捣毁262个和197个制毒窝点,占全国捣毁数的41.1%和40.7%。
重点地区遏毒形势有所好转。从2013年7月开始,广东开展为期3年、声势浩大的“雷霆扫毒”专项行动,以打开路,“断通道、打集散”。3年来,广东省突出毒品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打击力度不减的前提下,全省捣毁的制毒场点数、占全国的比重从2014年开始已逐年下降。查处吸毒人员总量虽大幅增长,但新吸毒人员滋生速度开始下降。2015年,全国破获的源头指向广东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同比首次出现下降,堵源截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广东、四川等地仍属于毒品辐射集散突出地区。在广东,冰毒、氯胺酮等价格仍低于其他省市,依然造成省内的毒品流向全国所有省市和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访者建议,应继续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
一是深入推进禁毒重点整治,全力遏制制毒外溢、下乡。通过对重点地区强化攻坚,对周边地区全面加强防控等措施,形成对重点地区制贩毒犯罪的围剿之势和工作合力。
二是以打开路,坚持对毒品犯罪实行全链条打击。坚持“内外并打”、“清内剿外”,通过“请进来、打出去”,开展区域合作、联合办案、统一收网,对毒品犯罪实施两头延伸、全链条打击,将跨区域毒品犯罪团伙打深打透打到底。
三是全面落实吸毒人员管控措施,推进违法犯罪嫌疑人吸毒检测工作。
四是不断推进禁毒法制建设。例如,对物流、邮政、快递企业建立健全禁毒安全保障制度等。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5期
采写记者丨张钦 朱峰 吴光于 毛一竹
原题《新型毒品挑战禁毒红线》
推荐阅读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我们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