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胜军
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
全文8541字,预计阅读需13分钟。
 功成不必在我,不搞形式主义,实干兴邦。
2019 年 10 月 23 日是朱镕基 91 岁生日。他最近两次给清华经管学院写信,一举一动都引发社会关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朱镕基在 90 年代推动的大刀阔斧改革,在改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 90 年代改革的总操盘手”,他在副总理和总理任内,以舍我其谁的历史勇气实现改革破局,力挽狂澜,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雄厚根基。
1
临危受命
80 年代末经济改革遭遇巨大挫折,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和迷茫。危急时刻,须非常之人。邓小平以政治家的眼光“发现”了朱镕基。随后,朱镕基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有人写信表示反对,“多考察,注重实绩。”还有人说“要多听意见,上来了,再下去就被动。邓小平用他一贯平实的语言说:
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他从地方到中央做出了不少成绩,党和人民都见到的。一些同志应当把偏见收起来,一大批新的能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就在眼前。
朱镕基 1988 年参选上海市市长演讲视频
2
改革大手笔
彼时,朱镕基面对的经济现状可谓令人揪心:
• 经济过热,物价飞涨,通胀率一度高达 24% 。
• 政企不分,国企全面亏损。三分之二是亏损的。1998 年全国 25 万户的国有企业利润才 214 亿,是今天中央企业一个月的零头。
• 银行坏账率一度高达 30% 以上,中国银行业整体上陷入“技术性破产”。
• 中央财政穷的只剩下裤衩,靠“打白条”狼狈应付。
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在西方走红上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正是朱镕基的改革,让章家敦的预测成为了笑柄。
▲抹黑中国的哼哈二将:纳瓦罗与章家敦
3
朱镕基的改革清单
在朱镕基任内,史无前例地完成了诸多突破性改革:
• 国企“破三铁”、政企分离、改制上市
• 剥离不良资产,银行改制上市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搭建市场经济框架体系
• 分税制改革
4
功成不必在我
朱镕基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体制基础。自 2001 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快车道,但朱镕基在 2002 年就退休了朱镕基改革的大部分成效,都是在他退休之后才逐步显现出来。这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的改革者境界。
5
朱镕基的改革领导力
面对如此棘手的经济困局,朱镕基为何能快刀斩乱麻杀出重围?
1. 胸怀大志
1996 年,与朱镕基亦师亦友的袁宝华写了一首《八十述怀》:“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看到后即兴和诗一首,称袁宝华“赤臣谋国志不休”。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担当,朱镕基在 1999 年担任总理职务后留下了那句令人难忘的名言: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要做恶人
在官场中,好好先生是很多人的处世哲学,而朱镕基对此深恶痛绝。1998 年 3 月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掷地有声:
要恪尽职守,敢于说真话。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恶人”,不要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庸人的社会,都不想得罪人,我不同流合污就行了”,这样想是不行的。
我们都要变成这样的人,不仅敢于得罪像我们这样的领导,还要敢于得罪下面的人。不然,国家纪纲是树立不起来的。
1993 年朱镕基为整顿金融秩序,亲自兼任央行行长。这是政治局常委兼任央行行长的唯一一次破例。兼任央行行长后,朱镕基宣布全体银行约法三章:一、清理违章拆借;二、不得竞相提高利率、不得收取贷款回扣;三、银行不得向自办实体注资,自办实体和银行脱钩他命令行长们在 40 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到 7 月底,拆借的资金收回来 332 亿元,还增加了 405 亿元的储蓄。朱镕基说:
当时国务院已经作过决定,谁再搞“两本账”,一定要把这个行长撤职、开除行籍。什么叫开除行籍?就是永远不得在银行系统任职。这些我早就宣布过。龙川县这个事情是在“约法三章”以后发生的。我非常气愤,让国务院办公厅到龙川县去调查,回来交的材料里面有一封信,就是那个支行行长写的。他在 1996 年 11 月给龙川县委全体常委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县委常委叫我贷出这么多钱搞“两本账“,一个钱也收不回来,现在我已经感到没有出路了。不管这个行长是怎么受胁迫的,也必须撤销他的职务,开除他的行籍。人民银行总行要根据这件事情赶快给全国银行发个通知,谁再搞”两本账“,就以此为例。
一个约法三章居然能迅速平息金融乱象,这和朱镕基敢做恶人的“杀气”是分不开的。
有次朱镕基从云南视察一家工厂,厂长向朱镕基诉苦:“我们困难重重,两年烧了三把火,生产不下去了。”朱镕基巴掌一拍下去,从板凳上跳起来,“你当什么厂长,你两年烧了三把火,还在这里给我说你资金困难?”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先生敬佩不已:
没有点火气是不行的。像我们普通老百姓,不管是在国家单位干,还是自己做事业,能有他那样的作风,会把企业搞好。
3. 君子坦荡荡,真我
朱镕基说: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你没有贪欲,你就刚强,什么也不怕。这是我的座右铭。虽然我的气量不大,但是我从不整人,从不记仇,这是事实可以证明的。相反的,对于那些敢于提意见的人,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
吴敬琏评价说:
朱镕基有两个优点:一是他认为对的事一定坚持到底,不对的也会立即改正;二是与人争论绝不记仇。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说:
朱镕基的讲话总是让人听不够。他可以信手拈来,他不回避问题,不回避困难,敢于揭露问题,敢于碰硬。无论是亲自聆听他的报告,还是阅读他的两部讲话实录,都感到他是在向你交心,常常被他发自肺腑的语言打动,有时候读他的书可以流泪。发自内心的,很诚恳。
1996 年岁末朱镕基副总理在北京看话剧《商鞅》,为剧情所动而凄然泪下到哪里找如此真性情的人物?朱镕基说:
我自己的特点、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就应该怎么讲。我是一个孤儿,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也没有兄弟姐妹。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即使错误地处理了我,我也不计较。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特点,或者说我是力求这么做的。
4. 洞察实情,不遮丑
朱镕基深知官场“信息过滤”的强大惯性,他说:
不看材料,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看《焦点访谈》,民间疾苦你都不知道、不了解,你怎么工作?人民来信可能现在我批的是最多的。同志们一定要关心群众疾苦。你看了才知道,有许多事情荒谬的不得了,令人发指,看了以后血压都会升高。
由于朱镕基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曾有部长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了看《焦点访谈》。总理常在会上问:’你们看昨晚的《焦点访谈》了吗?’答不上来怎么办?我如果有事看不成,就让秘书看,让家人看,再告诉我。”朱镕基在视察《焦点访谈》时说。
朱镕基破例题词不做假账
5. 超强学习能力的专家治国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历一次全新的考验。朱镕基说:
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过去没遇到过,那只有学习。各驻外大使馆发来的电报,我一份一份地看他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好多内容是雷同的,是从报纸上抄来的,但看一看,可以加深一下认识,100 多份电报我都看了。境外报纸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部分我都看,香港报纸我一天至少看 3 份,看的就是经济版,不然我怎么知道它的股票行情、石油多少钱一桶。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说:
听朱镕基同志报告是一种享受,总是听不够。他对经济形势的深入了解,对复杂问题的精辟分析,对各种难题的巧妙解决,他用生动而有时又带有一些幽默的语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记得小平同志讲过,朱镕基同志讲经济危机我听得懂。朱镕基同志一讲,讲的很活,很生动,一听就明白。
6. 超强执行力
如何把政策落到实处,这始终是对执政者最大的考验。朱镕基说:
出个主意是非常容易的。定个政策也不是很难,但是要落实就难得很。那不是你写一大篇批示,下面就会照着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最难就在于落实。如果发一个文件,能兑现 20% 就算成功了,不检查落实根本不行。部委作出的任何决定、政策,也要下去检查、落实,反复地讲,反复地考虑。
80 年代,当时上海一家合资企业的项目审批得盖 126 个图章,历时 15 个月,涉及 14 个部门、19 个办公室。朱镕基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抽调有关委办局的得力干部,成立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凡是 500 万美元至 3000 万美元的合资项目,都由这“一个窗口、一个图章”解决。“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大大提高了上海市引进外资的工作效率,外商形象地把朱镕基称作“朱一敲”。
7. 不怕揭丑
领导下去考察,地方瞒天过海是常见的事情即使目光如炬的朱镕基,也有中招的时候。最难得的是,朱镕基并不因此就可以回避这件事。1999 年朱镕基到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看望工作人员时说:
不久前我到安徽省南陵县去察看粮食仓库,在我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后来他们把一些粮站的粮都搬过来,摆得整整齐齐。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还有一件事情,我到某省会城市考察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原来是一个大仓库,空空荡荡的,他们在几天之内把许多个体户都搬进去,里边人山人海。我去参观的时候,那欢呼啊!人人都想跟我握手,挺有劲儿的,热情的很。我一回到北京,就收到一封人民来信,说那些都是假的,不信现在你再去看看,一个人也没有了。我就派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去微服私访,果然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现在,你要下去视察工作,都事先安排好了。固定的点,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招待;汇报的人都挑好了,都是对答如流。这些你能相信吗?所以,你听不到真实的意见,怎么为政呢?政策怎么出来啊?
8. 敬畏市场
1996 年深沪股市在进入秋季之后便一路暴涨起来,股指的涨幅以及交易规模之大,令人不可思议。按照朱镕基的指示,《人民日报》在 12 月 16 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扔下狠话:
暴涨必暴落,各国股市无一例外。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众口一词,说明年香港要回归,十五大要召开,政府一定要把经济搞好,绝对不会让股市掉下来。这种对股市的估计是十分糊涂的看法。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投资股市,风险自负,赚钱自得,损失自担,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社论一出,股市暴跌,但避免了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暴跌,更重要的是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朱镕基说:
现在股民的风险意识不如新中国成立前,那时的上海股民赔了钱就往黄浦江一跳了事。现在赚了钱的一声不吭;赔了钱的找市政府,砸市政府的玻璃。现在不警告他,将来出了事怎么办?
9. 敢于拍板
90 年代初筹建股票交易所,面对各方疑虑,朱镕基对李祥瑞和龚浩成坚定地说:“真出了事我和刘鸿儒负责,你们二位在第二线呢,不用害怕。
1995 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 WTO,并开始与 WTO 的 37 个成员国逐一开始拉锯式的双边谈判,其中最复杂、最艰难的莫过于中美之间的谈判,前后多达 25 轮。最后一天,中美之间仍剩下 7 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赴现场这一天,正是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日子。
谈判桌上,美国人抛出的前 3 个问题,朱镕基都说“我同意”。龙永图着急了,不断向朱镕基递纸条,上面写着“国务院没授权”。但朱镕基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当美方抛出第 4 个问题时,朱镕基提出,“后面 4 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5 分钟之后,美方同意了中方的意见。
没有专业洞察力、没有前瞻性眼光,朱镕基是不敢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拍板的。
10. 长痛不如短痛
小平南巡后,经济过热,海南房地产泡沫更是一飞冲天。
1993 年 6 月 23 日,朱镕基副总理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紧接着,第二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 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
一时间,地价暴跌,房价暴跌,海南全省“烂尾楼”高达 1600 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 18834 公顷,积压资金 800 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 300 亿元。
打击房地产泡沫,付出了巨大的短期代价。但是,这次的房地产重拳,苦了炒房炒地皮的投机资金,却好了中国的制造业,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这次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许多人意识到,投机是没有好下场的,还是踏踏实实做制造业来得实在。这是中国制造业环境最好的一个阶段。
▲潘石屹:如果当年没逃离海南,我们早就破产了!
11. 不辞劳苦啃硬骨头
为了推动分税制改革,1993 年 9 月朱镕基带领 60 多人的大队人马,从海南、广东开始由南向北推进,赴各省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和协调工作。朱镕基花了 70 多天跑了 13 个省、区、市。事后他半开玩笑地说,“那段日子是南征北战,苦口婆心,有时忍气吞声,有时软硬兼施。”
12. 思想解放
小平九二南巡之前发生了著名的“皇甫平事件”,成为引爆思想解放的第一枪。吴敬琏回忆说:
朱镕基 91 年调到北京。我去看望他,向他反映了对主流媒体批判皇甫平的不同意见。他告诉我:皇甫平文章基本内容,都是邓小平春节时对他本人讲的。“他们要批判到哪里去?!”
1992 年山东诸城市长陈光主导,在 15 个月内对诸城市 282 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实施改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即职工持股,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论。1995 年两位学者在诸城调研后,在《改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诸城的改革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是私有化、资本主义化,应予坚决制止。朱镕基看到了这篇文章,次年 3 月他便带领了 9 个国家部委级的官员和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亲赴诸城调研。朱镕基不让诸城方面安排行程,而是要求拿来全部的企业名单,他圈中哪个便查哪个,调查期间,朱镕基始终没有表态,但是在之后的一次会议上,他肯定了诸城企业改制,诸城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全国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也就陆续展开了。
▲人称“陈卖光”的陈光
13. 敢于“啃硬骨头”
如今,如何淘汰僵尸企业成为一道难题。90 年代朱镕基力推国企“破三铁”,可谓石破天惊,掀起了惊天巨浪,彰显了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
1998 年 3 月,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我们已经确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随着破三铁的推进,“下岗”一词流传开来。1999 年春晚,黄宏在小品《打气儿》中说:“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几年之间,数千万职工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社会压力可想而知。
14. 科学分析,拒绝阴谋论
阴谋论始终都有市场,但却会误导决策。朱镕基在 199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
完全把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责任推给国际投机势力,或者说是政治阴谋,那是不行的。关键是你自己的经济出了问题。现在东南亚国家普遍大量借外债,把资金投在房地产上,最后房地产没有市场,资金就死掉了,银行纷纷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就转不动了。泰国、韩国最明显,经济虚假的繁荣,繁荣里面带有很大的泡沫、水分,经不起考验。铺开摊子收拾不了,最后还不了钱。银行一垮台,整个经济都垮台。
15. 壮士断腕,正人先正己
国企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被媒体称为朱镕基闯进的两大“雷区”朱镕基操办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结果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座谈,使朱镕基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这没有吓退朱镕基。在 1998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当年 3 月 24 日,他又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国务院总人数要减少一半,决心已定。“副总理由上届的 6 位减到现在的 4 位,国务委员由 8 位减到 5 位,其中有两位还是兼职的。国务院副秘书长由 10 位减到 5 位。”
1998 年 3 月朱镕基在省部级干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专题研究班谈道:“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什么要把工业部门撤掉,改成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呢?事实已经证明,靠工业部门管企业的方法是管不好的过去设置 8 个机械工业部,也难以把机械工业管好……本届政府决定,工业部门没有管企业的任务,改为国家局,划归国家经贸委领导。”电力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 15 个部委被撤销。国务院组成部门从 40 个减少到 29 个。截至 2002 年 6 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 115 万人。
1998 年刚被分配到北京某区纪委工作的王贤在单位传达室看完了朱镕基那场记者会的直播,称赞朱镕基“大丈夫当如斯”。
16. 意志坚定有主见
1994 年的汇率并轨是一次大胆的行动。1994 年之前,官方牌价是 1 美元兑 5 元多人民币,但是外汇调剂市场是 1 比 8 元多,黑市 1 比 10 都换不到美元。这就给“官倒”以巨大的牟利空间。可以想象,朱镕基在 1993 年底宣布自 1994 年元旦起取消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的消息引起的震动有多么大,断了的财路有多么多。吴敬琏回忆道:
那时既得利益者进行广泛的公关活动,宣传汇率并轨将引起巨大混乱,甚至导致人民币崩溃。可是中国政府顶住了压力如期实现并轨,虽然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而有过短期的小混乱,但是现在人们不得不承认,总的结果是好的。
17. 重用改革派
在朱镕基任内,尤其是借助“体改办”的机制,真正实现了对改革派的提拔与重用,涌现了一大批有激情、有学识、有担当的改革能人,这批人成为改革开放的栋梁之才,包括王岐山、周小川、吴晓灵、李剑阁、郭树清、楼继伟、龙永图……
▲改革峥嵘岁月的郭树清、吴晓灵、吴敬琏、楼继伟、李剑阁、周小川
18. 不搞形式主义
朱镕基对那些老是坐而论道、专门讲空话而不干实事的官僚主义现象深恶痛绝,他说:
我们不提倡说空话,希望每一个同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要把那些老说空话、站在那个位置上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19. 寄语未来
2002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即将离任的朱镕基提出他的担忧,这可以看作他对后任的政治嘱托:
房地产过热是不得了的,1993 年就是房地产的过热,结果现在的海南岛还是‘遍体鳞伤’。你们别把这个包袱留给后人,盲目地发展
现在,我们的消费率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起来还是低的。领导干部“花钱花得太多了”
6
历史不会忘记
朱镕基的改革,是改革开放 40 年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他推动中国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懵懂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大道,他的改革大斧挥向陈旧的观念和体制痼疾,他不顾扣帽子风险力推中国入世,他的真性情给官场注入了清风,他的专业和果断令人惊叹。朱镕基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改革任务。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改革都做完,也没有时间去做完。历史学家黄仁宇感慨:“全世界最伟大的领导人也只能在它的运动曲线上施加短期的影响力”。但就他当时的历史阶段而言,朱镕基完成的改革无论如何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柳传志说:
国家在这个阶段是一直在整理经济秩序,其中起巨大作用的是朱镕基。像人民币跟外汇的对接、国有企业改革、三角债等很多计划经济历史上的问题,硬给掰过来了。
第一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
朱总理没少花精力,他说的是三年不扭亏他下台,那个时候多困难?改革真改,国家政府机关裁员一半,三个月到位。
前世界银行副总裁施帝格得茨在 2001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他评价朱镕基说:“朱镕基光是凭 1990 年代,把中国的经济从一个很过热的状态给它软着陆,光是这一个表现就很漂亮,就足以有资格拿一尊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评价说:
这是中央的集体决策,不要把功劳挂在某一个人头上。但是朱镕基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从 1980 年代就开始酝酿,但是一直没敢作决策,为什么朱能作决策?因为他有魄力、他敢于改革。1994 年的改革非常关键,没有这次改革就没有日后软着陆的成功。
北京大学立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晓冬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首发式上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伟大的政治人物并不会因为淡出政坛而被人们遗忘。他们以民为本、经世致用的理念,他们光明磊落、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他们经历挫折和磨难仍然坚持信仰、忠于人民的精神,这一切,甚至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拉长,反而在人们的心中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客观、深刻的认识。
笔者认为,朱镕基的改革领导力有以下弥足珍贵的核心要素:
• 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情,管理者把事情做正确(Leaders do right things, managers do things right.)
• 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 深刻洞察,抓住问题本质
• 不做好好先生,用于问责,不留情面,没有火气是不行
• 关键时刻敢于冒险、拍板
• 改革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重用改革派
• 思想解放,不怕扣帽子
• 胆大心细,科学决策
• 以身作则,机构精简国务院层面率先示范
• 长痛不如短痛,不搞“击鼓传花”
• 欢迎批评,闻过则喜
• 功成不必在我
• 不搞形式主义,实干兴邦
邓小平对朱镕基的评价可谓字字珠玑:
朱镕基到中央工作后,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可以胜任。他是一个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